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摩居士的房间。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这八万四千人来到房间时,看到已经有这么多菩萨在场,又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座位,心中无限欢喜。因为维摩居士没有请他们坐,只好买站票,同菩萨和罗汉们行礼之后,就退站到一边去了。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饭香又引来了地神(土地公,城隍等)、虚空神(虚空中的神很多了,夜叉、罗剎等)以及欲界色界中的天人,都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

  这段的文字很容易懂,重点在饭,饭香引来了那么多人。维摩居士方丈之室,何以能容纳那么多人?而且从香积佛那儿化缘来的饭,只有一碗,这么多人怎么吃?其实我们世界上也只有一碗饭,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吃,这个道理也要注意一下。我们世界上的土地也不多,可是有那么多人住,而且那么多人活着,都是为了吃饭。中国北方道教龙门派的主要道观,是北京的白云观,门口有副对子非常好:「人间莫若修行好,世上无如吃饭难。」每天能打坐念佛,什么事也不用管,是最大的福气与享受。可是这碗饭哪里来?生命非要这碗饭不可。这个里面就是个大问题。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当时场面很大,维摩居士就讲话了,他说这个饭不是普通的饭,是佛甘露法味的饭(甘露味是形容,不是说用甘露水作的),吃了可洗净烦恼,永远得到清净。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医熬药有用阴阳水,这阴阳水有很多种,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来煎药。还有用无根水,那就是接下来的雨水。讲究茶道的,用什么水来泡茶,也是大有学问。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药,要用露水来熬才有药效。汉武帝为了自己炼丹药,用了国家经费建了一个承露台,是一个很高的台,台上有个柱头,柱头上塑一个人,手中拿一个盘,用来接露水。

  甘露并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诸佛菩萨有,我们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禅定到了某个程度才尝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与天地交通,像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那时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种甘甜的液体,从头顶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来。这正如朱熹的话「为有源头活水来」。密宗所谓的灌顶,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顶。到了这个境界,头顶就随时是清凉的,乃至有种快活感觉贯通全身。

  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难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顶呢?就要注意下一句话「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态,只顾自已修道可以得到的,纵然你偶尔得了一点清凉境界,也是不算数的。要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圆满了,才能到那个境界。维摩居士也提醒当时在座大家,不要拿人世间的意识、有限度的心量,来吃这一碗饭,否则你吃下去也不消化。

  这一段经文一看就懂,但它文字的内义,却是要配合真实的修持。我们凡夫学佛,通常都是以有限度的意识在修,为自己在求,顶多为自己成道而已,嘴中念慈悲,心中一点不慈悲。这样是无法成就菩萨大愿大行的功德。没有大乘的心量,吃了香积佛的饭也不会消化。

永远吃不完的饭食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异声闻是小乘声闻中特别的一种,是异部声闻,虽然是学佛,但是见解有偏差,也可以算是外道。《大藏经》中就有部经典,叫作《异部宗轮论》,佛过世以后,声闻弟子分了很多门派,对于五蕴的解释和修持的经验,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二十个宗派,彼此互不同意。这些争论,很多也保留了下来,这是佛教伟大的地方,能包容不同见解,《异部宗轮论》中,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当时在座有异声闻的小乘人,听到维摩居士请大家用饭,心中就想,那么多人怎么分这一碗饭?你们要注意,小乘的人是不容易发大悲心的。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当时这异声闻的人一动念,化身菩萨就知道了,就告诫他,你不要用声闻人的小器量小功德智慧,来推测佛的无量福德智慧,这不是你能推测得到的。讲到这儿,我们先岔进来一个故事。

  达摩祖师到了中国,还没找到传人,在嵩山面壁打坐入定。二祖神光以最至诚的心来求道,达摩祖师没理他,他就一直合掌站在雪地里等。书上没讲他站了多久,可是提到降雪都超过他的膝盖了。那有多辛苦啊!但是他毫不动摇,结果达摩祖师回头问他究竟来求什么,二祖神光就说,要请大师开示无上大法甘露法门。为什么他不说求别的,而只求甘露法门?达摩祖师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禅宗虽然讲不立文字,可是我们当年看了这些文字,几十年都能背下来的。你只看过了有什么用?不但要背下来,还要把每一句话回到心里检查自己。

  因为《维摩诘经》这里讲到「小德小智」,所以我引述了达摩祖师这句话。大家觉得自己学佛很诚心,甚至出了家受了戒。但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你没有至诚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在用禅宗祖师骂人的「偷心」来学法。偷就是偷巧,做一点小小的功德,表示一点小小的恭敬,就认为自己不得了了,就想得到大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达摩祖师说,无上大法是要「旷劫精勤」修来的,要从无始劫以来,发心精进勤劳修行而来。像你这样合个掌站在雪里等,能算什么?小忠小信而已!不是恭敬,是轻心,还有慢心。如果是我们,听了一定不服,格老子,我非搥你达摩祖师不可!我已经这么辛苦了,你还这样讲。

  但二祖神光不同,被达摩一骂,就在此时断臂。他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可以供养的,没有什么可以表示自己的诚心,急得只有抽出戒刀,砍掉一条手臂供养了。二祖没出家之前学问就已经高超,为人讲《易经》。出家之后,在湖南打坐修定好多年了,现在仍然要求菩提大道。你们能把这些祖师和密勒日巴祖师求道的过程,整理出书,相信大家读了都会掉眼泪的。达摩祖师要他那条手臂干什么?但到了这个时候,才开始接引他。

  《金刚经》上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样的人才能听到如来般若空的道理,所以就有那么难!一般人常常认为,佛经就是佛经嘛,我们修行过来的,才知道佛经的每一句话都很真实。

  所以化身菩萨就骂异声闻的人,想用声闻乘的小德小智,来称量无上佛道,他说: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你不要小看这碗饭,四大海水有干的时候,这一碗饭是永远吃不完的!就算一切人来吃,把饭搓成像须弥山那样高大,用了一劫数的时间,这碗饭都不会见底的。

  前面讲过有四种饭要吃,佛境界的饭是什么饭?这一碗饭是最重要的一种食,我们的生命不是只靠吃大米青菜。不过营养愈好,愈会吃出毛病。美国报导有一种实验,一组老鼠给予过量的营养,一组老鼠给予正常定量的营养,一组老鼠经常挨饿。结果营养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营养的,活得比第一组长些,但是后来多半生癌,只有饿饭的这一组活得最长。所以出家同学守过午不食的戒,原来还可以长寿。而《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也以减食为生病时的汤药。

  孔子也说过,「食气者神明而寿」,修道的人食气可以长寿,可是我再三告诫你们不要自己乱练,你真会食气(这个当然不是空气的气),就可以吃到香积佛饭,甘露味来了,就永远长寿。孔子又说,「不食者不死而神」,最高成就不需要吃了,就永远不生不死。你说这句话四书五经没有写的,要知道,孔子的话不止是在四书五经之中,这一句是出自《孔子家语》。所以称孔子是万世师表,是至圣,不是随便说说,这些道理他都懂,不过他不向这个路上走,他走的是一肩挑起仁道的路子。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为什么这碗饭吃不尽?这里要注意,学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以后所见叫做解脱知见。学佛第一步要持戒,因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乱不昏沈,才能修定。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无是处。「戒」就是庄子提到过,也是孔子对颜回说的「心斋」,从起心动念做起。斋同戒是一个东西,得了定才能真发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脱烦恼,烦恼解脱了,才能去除无始以来烦恼的根根,由解脱所知所见,才能了一切之源。光解脱,没有发起解脱知见还不究竟,由此可知见地的重要。

  原来这碗饭是无穷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成就的佛,所吃的佛食剩下来的。佛境界所吃的饭,是能使一切生命得到滋养满足的,所以当然是无尽的。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于是大家就放心地从化身菩萨那儿接过饭来吃,所有在场的人都吃饱了,再看看那碗饭,「犹故不儩」,不儩就是不尽,还是跟没有分赐之前一样多。在场的诸菩萨、声闻、天人吃了这饭,本来生什么病的,都好了,那身心快乐的境界,就和所有极乐世界国土中菩萨的境界一样。同时,吃了饭的人,身上所有毛孔都发出香味,香到与众香国的树一样的香。

  这碗饭是四食中哪一种食?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是思食,正思惟,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完成无量功德所生的精神食粮。所以真正得道的人,不需要吃人间的烟火之食,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比功德所形成的,我们会觉得饿想要吃东西,是我们的业力之一。这世界上最重的业力,就是饮食和男女,我们欲界的众生很可怜,就是为这两样事劳碌,不能得甘露法味。


香积佛如何说法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现在饭吃完了,维摩居士就向上方众香国来的大菩萨们提问,香积佛是怎么说法的?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此处这个「土」字,照旧式读法要念成「度」,过去的佛经,在这个土字的右上角加上一点,表示与土的读音不同。现在人不明白,仍然读土,唉,老土就老土吧!

  大菩萨们说,我们那边讲佛法不用文字,也不用嘴说,也不用经本,修法就用鼻观(这个观是观想之义,要读「灌」音)。香积佛国土是用鼻观修法,闻香味就可以悟道。大菩萨在那儿是坐在树下打坐,闻到树的香味,就可以成就,得到功德成就三昧,同时也具足菩萨所有功德。

  我们学佛第一步是修功德和福德,福德不具足,智慧不会发起,智慧不发起,没有办法证得菩提。大家想悟道的念头,都是妄想,连一点善行都没有,何况是福德!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发起大慈悲、利他的心理和行为,成就功德,智慧圆满,才能开悟成佛。

  上方香积佛世界的修法,与娑婆世界不同,他们是用鼻观闻香而得成就,各个佛国土的修法,都是一门深入。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业力重,烦恼多,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对这个世界特别慈悲,说了八万四千方便的法门。

  六根修持都可以成道,譬如念佛是用意根来念,念出声音的是用舌根,观音法门用耳根等等。而鼻观是用闻香味来修,我们这个世界在佛前点香,不过我个人不大赞成烧香。佛经上讲香,有烧香、末香、涂香等好多种,烧香会污染空气,同抽烟一样。我是有抽烟的坏毛病,人家问我为什么要抽烟,我说因为我想作菩萨,作菩萨的每天要忍受被烟熏,有的菩萨熏得脸都黑了。现在有的香是用香水的香做的,这也不好,打坐闻了容易动邪念(这邪念不一定是指男女之间的邪念),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魔障。真正的香,以学密宗的人来讲,只有檀香。檀香木出在热带和温带,印度很多,价格比较贵。

  至于中国有没有因香味悟道的人?有的,就是宋朝诗人黄山谷,他用功参禅多年,都没有悟道,有一天他问师父,希望给他一个简单扼要悟道的方法。他也是起偷心,偷巧的心理,他的师父是黄龙晦堂禅师,在江西庐山的庙子。晦堂禅师就问他,你念过《论语》没有?这句话今天听听无所谓,在当时却是非常侮辱人的,古代小孩子六岁就要会背《论语》。黄山谷学问那么好,这样问等于是问博士学位的人,有没有读过幼儿园的书,真难堪极了。黄山谷答,读过的。

  晦堂禅师就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论语》上记载,有一天孔子告诉他身旁几个学生,你们这几个年轻人,以为我还留了一手吗?我什么秘密都没有保留啊!你们怎么还不懂呢?

  晦堂禅师引用这句话,就是在骂黄山谷。黄山谷听了还是茫然,但是我们晓得他这时候心里一定不好受,这样一位文豪名士被人如此骂。晦堂禅师看他不懂,就拂袖向山门外走了,黄山谷就跟在后面走,当时是秋天,桂花盛开。

  讲到桂花,我的习气妄想又来了。当年我这个浙江人去了四川成都,在秋天时,我们最喜欢去成都四十里外的新都县。新都有一个湖叫桂湖,湖旁还有个禅宗大丛林叫宝光寺。到了那里是荷花千朵桂千株的景象,一路都是桂花香味,这种境界现在都成了梦中事了。

  讲回到黄山谷,他跟着师父走了一段路,晦堂禅师忽然回头问他:「闻木樨花香么?」你闻到了桂花香吗?黄山谷答:「闻。」晦堂禅师说:「吾无隐乎尔。」黄山谷当时就开悟了。这是有名的公案,黄山谷闻木樨而悟道。

  当然上面这段公案,黄山谷只是破了初关而已,后面还有事的。我们引用来说明香积佛国闻香味而悟道的道理,不是用文字说法。我过去有一位朋友,他打坐非要点檀香不能入定,我就笑他是众香国人,犯了戒被打下来的。

释迦佛如何说法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众香国的菩萨就问维摩居士,你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拿什么来说法呢?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维摩居士向上方世界菩萨,报告了我们的丑陋面,他大概先叹一口气,唉!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个性倔强,又刚愎自用,很难办。所以佛要说些狠话,才把他们降伏下来,不狠就对付不了他们。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盘。」

  所以佛说六道的报应、讲三灾八难来教化世界众生,讲哪种身体上的邪行,就会遭遇哪种身体上的果报。你要晓得有许多行为不是意识上要做,而是身体上做的,大家要体会。「身邪行」是什么邪行?例如大家坐着,几乎没有两个人的坐相是相同的。儒家讲「正襟危坐」,危就是正,什么是正坐是很难讲的。以佛法来说,可以讲只有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才是正坐。儒家的正坐不同,以前的椅子不像沙发,西式沙发坐久了,到老了骨头容易出毛病。中国旧式的椅子,坐上去没有办法弯腰的,非直着腰板坐不可。以前我们作小辈的,有长辈在时,只敢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腰自然直。我常告诉同学们,我三十岁以前没有跷过腿坐,就算没有人看到,我都不敢跷腿。

  曾国藩是儒家人物,当时有个英国显要来访,他陪客人谈话一夜,喝茶嗑瓜子。等他离座站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