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腥疚郏约暗茏用堑纳硇那灏赘删唬圆庞姓庋系木煌痢U飧霾欢木辰缇褪恰独阊暇分械馁首铀档模骸该钫孔艹植欢穑桌阊贤跏老S小O乙诮俚叩瓜耄焕o获法身」。
「皆曰:唯然!已见。」大家都回答佛,是的,都见到了。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佛说,如果你们想要达到这样清净佛土的境界,应该学无动如来之道。无动如来是行什么道?就是上面讲的「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愿生妙喜佛土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那由他」是很大很大的数目单位。维摩居士表演了这一手神通,这个世界不知有多少人,都大彻大悟了,而且发愿往生东方妙喜佛土。
「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就为他们预言,你们发了这个心,一定可以如愿往生那个国土的。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这时,大概维摩居士把手一放,妙喜佛国就回归原位了。全部过程中,无动如来也没有向谁说法,妙喜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没有交谈,大家只是一看这个场面就开悟了,妙喜佛国因此也功德圆满了。
禅宗里就有这么个问题,阿閦佛土一现而不再现是什么道理?这是有个故事的。有位灵云禅师,参禅三十年都没能悟道,就决定不参禅,而修行去了,就是去走戒定慧、念佛、观想等等的路子(你们恐怕不用三十年就放弃了)。他的心就放松了,没那么紧张了。在春天的有一天,他走在外面,看到桃花盛开,一下子就悟了。我们即使天天看桃花,为什么也悟不了?等于我们天天吃苹果,就是不会悟出地心引力一样。灵云祖师悟道后,就作了一首偈子:
三十年来寻剑客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人就拿灵云禅师悟道的事,拿来比《维摩诘经》这一段。维摩居士把阿閦佛国拿来给大家看,就一现而不再现,这个娑婆世界就有十四那由他人,因而大彻大悟。这是什么道理?
后来有一位禅师,答复了这个问题,他说,娑婆世界众生见阿閦佛国而悟道,同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是同一道理。每个人随时都有机会见到无动如来,都是一现而不再现,不过人人都把握不住。因此这位禅师作了首偈子,非常高明:
灵云一见不再见 红白枝枝不着花
尀耐钓鱼船上客 却来平地摝鱼虾
何必一定看到桃花才悟道,看到椅子看到狗屎也可以悟道。你们来禅堂打坐,都是想钓鱼,但是你们是到平地上钓,怎么钓得到?你们参参看。事实上,世上一般人求道,都是背道而驰。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佛告诉舍利弗,你看见了妙喜世界和无动佛吗?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舍利弗说,是的,见到了。我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清净土,像无动佛一样的真空境界。也愿一切众生起用的时候,能达到像维摩居士一样的神通境界。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舍利弗继续说,我们今天真是痛快,能碰上这样的好事,见到维摩居士,能够亲近供养他。其它的众生,不论是当今的,还是佛逝世之后的,读了这部经,也会得到利益。何况是读了听了这部经之后,能绝对地相信理解,将它牢牢地放在心中,为人读诵解说,真诚地去遵照修行。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里继续说明这部经珍贵之处,和它的功德,文字大家都能了解。《维摩诘经》讲到这里,功德大致也圆满了。
法供养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旛、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住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干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盘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现在是第十三品,法供养品。《维摩诘经》到这里,等于是作总结论了。法供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大家观念中的供养,多半是出些钱,做些功德之类的事。不错,这些也是供养,是培养自己的功德,但是真正的供养是法供养,就是这一品所要讲的。
自在神通 绝对实相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释提桓因依中国人的观念,是玉皇大帝,是欲界忉利天的天主。
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他早已成佛,为了辅佐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成佛,他化身成菩萨来护法的。护法是护持正法,使正法住世。因此庙子也称作常住,是法常住的意思,代表佛的正法常住。一般显教所塑造文殊师利菩萨的像,是一手持经典,座骑是狮子,代表百兽之王,作狮子吼。普贤菩萨坐的是莲花高台,骑的是六牙白象,代表大愿力,负担众生。在密教,文殊师利菩萨的像,往往是一手拿经典,代表智慧,一手拿金刚宝剑,斩断一切烦恼。
玉皇大帝向佛说,我虽然从您和文殊师利菩萨那儿,听讲过无数次的佛法传授(佛传法被纪录下来的,就是后来的经典),可是从没听过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讲自在神通。自在神通不是修出来的,是众生本来具备的,但是要明心见性以后才发出来的。换句话说,没有得到自在神通的境界,就不能算是真悟道了。一般认为,神通是能够看见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听到耳朵听不见的,但这些现象很多是精神病态,不是神通,要分辨清楚。
唐代禅宗有名的庞居士庞蕴,学问很好,一辈子不出来作官。他住在湖北重镇襄阳。襄阳在唐代是中国文化财富集中区域,《三国演义》讲刘关张诸葛亮等人,一辈子闹来闹去就在那一带,就是那么重要的地区。庞居士家中富有,中国人喜欢把富贵连起来,有钱就贵。如果只是贵,地位高,可是不富,就不算福气。过年常在门上贴「五福临门」,五福不包括贵的。贵不一定就富,庞居士全家四口,他和妻子和一儿一女,都是悟道的人,是非常特殊的家庭。
庞居士跟马祖学禅,他的修行功夫很好,什么白骨观、数息观、念佛都会,但是不能解决问题,此心不安。不知道你们诸位学了半天,心安了没有。学佛的人就算什么都会,有个还没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学佛学了半天,成佛是成个什么东西?我们所有怀疑的问题都在内。
庞居士最后去找马祖,就问一个问题,「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是问达摩祖师来中国传佛的心法是什么。他问佛的心要,心中心。密宗有心中心法门,有心中心咒。佛过世后,这个心法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代,到达摩祖师,他也是太子出家的。他发现佛法在印度已经要衰微了,看见东方的震旦(就是中国)有大乘气象,因此渡海来中国,在广州上岸。当时是中国的南北朝,南方是梁武帝,北方是北魏(云岗石窟、嵩山少林寺都是北魏建立的)。
达摩祖师大概先在广州住了一段时间,因为后来他和梁武帝对话,他回答「不识」。在我没去广东之前,一直就把这回答理解成「不认识」,等到学会了一点广东话,才回头想起,原来达摩祖师的意思是「不知道」。好,先交待了祖师西来。
回到庞居士问马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问得非常简单,单刀直入,哪像你们学禅,连问个问题都拖泥带水。马祖怎么回答呢?「等到你一口把整条西江的水喝下去了,我才告诉你。」这就是禅,问的是什么话,答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是换了你们,一定要骂格老子,这马祖简直是疯子!可是庞居士一听就悟了。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有人乱加解释,说坐禅坐到气住脉停,就是一口吸尽西江水,真是不知所云。
庞居士悟道后,把全部家财用船载到江心沉掉。这又是为什么?别的地方有记载,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布施?他说人没有钱不会做坏事,把钱给人了,这人会去做坏事,就是帮人造恶业,所以宁可把财产沉到江中。还好他们一家人都悟道了,否则这还得了,太太不跟他闹才怪。
这一下,他们家徒四壁,就靠编织篮子过日子,靠自己劳力吃饭,不是过不劳而获的日子。这也是庞居士同门师兄弟百丈禅师的教训,百丈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己到了七八十岁还是照样耕作。有一日,庞居士叹一口气说:「难!难!难!」他是讲悟道难,「十石油麻树上摊。」好像想把十担麻油摊在树上,麻油当然不会停在树上,一定流下去了,这个同一口吞下西江水一样地难。他的太太在旁听见了,就回答他:「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到处都是道,也不是一定要研究什么《维摩诘经》。他夫妻俩好像为了菩提在斗嘴,他女儿庞灵照听到了,就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佛法就只是如此,没什么难和易的。
庞居士说过,神通与妙用如运水和担柴。什么是神通啊?你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茶来了能喝,这都是神通!是自在神通。除此神通,都是鬼通。你怎么长大的?你怎么会说话?你怎么会记住东西?你怎么会听懂《维摩诘经》?是什么东西让你能做到的?你找也找不到它,这就是不可思议的自在神通,每个人都是现成的,还要去哪里学?
作人平凡就是佛。一般人学佛学成了疯子,不肯平凡。佛在悟道之后感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个个是佛,佛所有的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为什么不能悟道?「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你只要不妄想不执着就好了嘛,是不是很简单?你说,是啊,所以我天天在除妄想。唉,你那个除妄想的念头不又是妄想执着吗?所以你连一缸水也喝不完,更不必说一江水了。
佛十九岁出家,苦行求道十二年,肚子都饿扁了。后来明白这不是道,就出来接受人家的供养。一直跟他一同修道的几个人,就离他而去,认为佛犯戒了。佛得到补充营养,才有在菩提树下一坐七天而悟道的结果。所以悟道之后就大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本来佛在悟道后就要入涅盘了,释提桓因等天人,恳请他留下来教化众生。佛说「止!止!」你们不要劝了,「我法妙难思。」佛法是不可思议的,而凡夫偏喜欢在思议上搞,要怎么讲呢?后来天人再三恳求,就先为世人说小乘法,比较简单明了,最后才说大乘法。这一说就说了四十九年,到了八十一岁才走。
这就是祖师西来意啊,就在吃饭喝茶中,你们很多年轻人何苦来这里听经?我看你眼睛都张不开了,累了就睡就是佛法嘛!还在那里打坐,不敢睡。觉都不敢睡,哪有本事一口喝尽西江水?
后来庞居士要走了,他有个好朋友位居藩镇,是唐代的地方大员,等于是军阀。庞居士知道要走了,就通知这个好朋友,要他来。你看,庞居士生死自在,可以预知自己什么时候走。朋友来了,庞居士告诉他两句很重要的话,「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就是说,宁可把什么都放下都丢掉,不可以把没有的硬抓进来。讲完了,他把头在朋友身上一靠,就走了。其实庞居士告诉他朋友这两句话,是一语双关,一方面是讲佛法,另一方面是暗示他,不要野心太大想作皇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