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会做人”
班主任和学生相处时间相比而言最多;班主任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范例。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传递给给他们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依旧不可能做神。事实上教育不可能改变塑造学生成完美的人,教师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做神一样的教师,教出完美的学生,是不现实的。但社会舆论的要求却是这样的,所以就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应持有的正确观念是:教育的理想终究是我们努力的完美方向。爱生如人,就是最好是给学生一个道德的底线,使起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提倡人人学雷锋,但不提倡人人都做雷锋。至于他们将来是人,是神,或者说成长更接近于神的人,要取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未来的成长环境。树立了爱生如人的观念,班主任老师的求全求完美的心态会有所改变,这对减轻我们工作中的焦虑感,以及转变对学生的看法态度做法都会有很大帮助。
爱生如生
这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谈班主任工作,也从学生、教育、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目标四个方面阐述。
学生——教育学中的未成年人
教育——“发展”的理念
班主任——终生学习思想,“先知先觉”职能
目标——学会学习
学生——教育学中的未成年人
体现了3个特点:
未完成的(潜力) 小鸡、小鸭离开妈妈可以生存。人却不能。人是所有生物中自然生存能力最为孱弱低下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精确而完美的本能相比,人类的本能显得简单而又极不完全。人类没有天然毛发层对付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攻击器官来对付天敌、获取食物;人类论搏击不如虎豹,比机敏逊于鹰犬,难怪帕斯卡尔说,人仅仅是一根芦苇,大自然里最脆弱的一根芦苇。不过他是一根会思维的芦苇。如果要消灭他,宇宙用不着全副武装、大动干戈,一缕轻雾、一滴水珠足矣。然而,正是人的本能的低下,使其具有未特定化的特征,从而使其具有巨大的潜能。德国有一位教育哲学家叫博尔诺夫举的例子是:与动物相比,人是一种有缺陷的动物,如他没有御寒的皮毛、捕获猎物的锐爪和尖齿;和其他动物相比,人在刚生育下来的时候最是软弱无助、需要照顾等等。但是,正是这诸多的缺陷恰恰使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使他只能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在文化中,在学习和教育中,才有生存的能力。博尔诺夫和其他教育人类学家把人的这种特性称为人的“可塑性或可教育性”,并进而论证了人的各种身体素质和教育的独特关系。显而易见,这里所谓人的“可塑性或可教育性”,其实也就是人的“可学习性”。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 “动物的本能越不完全、不稳定,头脑就越发达,因而就越具有学习的能力。可以说,人是在进化过程中,本能适应力达到最低点时出现的。但是,他的出现具有了一种使他不同于动物的新特性: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他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有用符号表示客体和行动的能力;他用理性规划并理解着世界;他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他的感觉之范围。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能的,但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正是人之力量的基础,也是人所独有的特性之发展的基本原因。 ”可见,人的可塑性特点,一方面使人软弱易受伤害,另一方面则又因此而赋予人以自我塑造的巨大潜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的热情受到打击,我们的蓝图没能展开,我们只运用了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一部分。他说,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不论是在生理上、精神上还是道德上,都只是很有限地利用了他们的潜力。正是这种潜力的存在,所以,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接受教育和训练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所以,人类即便在幼年时期十分脆弱,但依然成为“自然之王”。
可塑造的(可能) 一个塑,把人的变化,随机应变,适应性都表现出来了。教育史告诉我们:不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是由原始初民的“生活教育”,逐渐走向正式的、特殊的“学校教育”。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人是一个“未完成态”,而且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正因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存在物”,人才获得了“可塑性”,正是人的“可塑性”,人才成了“一个可教的动物”。(王楠)“通过教育,人们获得前人的认识成果,从而取得外部活动自由。
不确定的(难控) 不能预言孩子将来会怎样,也不能用如一的方式教育学生(例)省教院的曹树真博士提出:同一个教育活动在不同受教育者身上产生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即使是在教育环境和前提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保证最终的结果的完全相同。教育过程中有着多重选择,其间也普遍存在着因果联系。教育到底如何“行走”,终究要“走”向何方,我们可以作出多种可能的预测,而不能将之约化到可推断、可准确预言的结局。可以确定的是人的生成受制于某些规定性,包括人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规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等,教育以这些现实规定性为基础,帮助受教育者不断地生成新的自我,以保持学生的生成发展的连续性;不能确定的是学生的生成发展的一帆风顺和持续不断,教育不能控制和预料一切偶然因素的出现,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程和路线。一方面,教师要作为一定社会文化的代言人,向学生传授已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使他人处于现实规定性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励和唤醒学生在已有的各种现实规定性中奋起,去追求新的自我。随着学生的不断自我发展和超越,一定阶段的教育成为其现实的规定性而不断被超越着,随后的教育面对的又是处于新的实然状态的人,使得我们有种“每天都在‘从头开始’”的感觉。这是从抽象的角度来考察人的生成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如果面对每个具体的人,针对每个具体的教育活动,情况就更为复杂。
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上对学生的观念,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把握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不应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
不要“凌节而施” 不超越学生的接受限制施引教育,叫做循序渐进。这话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意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能挑五十斤的孩子跳五十斤,让能跳一百斤的孩子挑一百斤,如果对孩子知识的传授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势必适得其反。说得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在想,教育是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可是也不能太过低于孩子的接受能力,过高的难度使孩子由于不断的挫败而觉得厌烦,而过低了,孩子就会索然无味。两者都会让学生轻易地放弃思考。我们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班级一个整体,我们往往用一个整体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个体,我们必须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用统一标准来看待全班学生,显然是不科学的,这道理相信知道的老师很多,但是遇到实际问题时,真正很清醒地意识到的又有几个?
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 学生毕竟是学生,因为无知才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无知是自然的。老师的工作期待和学生的原始意向上的确存在着差距,或者说是误解。在老师的美好愿望中,学生应当是理所当然地应该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发展的,可事实往往不是如此简单,“富有个性”的他们有时甚至完全不理会你老师的那份良心,你想他们自觉些用心学习,可他们照样我行我素。而且,我们把学生看成是一群智力发展相同、学力水平相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答错了,认为是不注意听引起的,漠视了学生的水平发展阶段性和差异性。正是因为他们无知,才有教师发挥作用的机会,不是吗?
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 学生在犯错中成长。以前,最常犯的错就是觉得师尊不可挑战,学生不尊重我时,我就发脾气。对学生的犯错缺乏理解和宽容,常常会说:我都讲多少遍了,你到底听没听讲啊!之后觉得不解气,什么难听的话都解不了心头之气。我们每个教师都是从学生的阶段走过来的,我们不犯错吗?也犯,我们现在也在犯,但是我们懂得反思,懂得从犯错中吸取教训,这也是我们需要传递给学生的。
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越战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这个士兵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允许我带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父母回答道。“有些事必须告诉你们,”儿子继续说,“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他踩到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我很遗憾听到这件事,”妈妈说,“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来。”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赶快回家来,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了电话。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们儿子的消息。然而几天后,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陈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没有了父母的接纳宽容;然而,拒绝残疾儿子回家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母,而且他们把话说得那么绝:“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孩子绝望了,最后一线曙光消失了,于是他走上了绝路。假如,这对父母对“残疾人”有一点点宽容,有一点点同情,有一点点怜爱之心,儿子也不会走这条道。因为,父母的宽容是孩子心灵最后的港湾,最后的希望!联想到我们身边的那些爱犯“错误”的孩子,他们何尝不是在企盼着老师的宽容呀!是学生子就可能会犯错,老师要给他改错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当孩子犯了错误,要允许他改正。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老师的宽容。“宽容”能培养学生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
班主任——终生学习思想,“先知先觉”职能
教师凭借什么安身立命,教书育人。照本宣科,按部就班,默默无闻是一种做法。有所创新,有所作为,非同寻常是一种做法。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后者。心想未必事成,事成多由心想。看得远一些,站得高一点,做得好一点,以平凡的理想为鞭策,给自己的进步加油。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要有新思想、新观念。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过人之招,有点睛之笔,学生喜欢自己上的课。要做有影响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人们对教师的赞美。其实教师的作用更多的在于他以自己的先知先觉完成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疑的任务。使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获取更多的知识。钻研无底,追求不止。无限风光在追求,要用更加倍的努力,领略更美好的教坛上的无限风光。这要求教师在毕生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的同时,也要毕业从事教育自己的工作。这要求要求班主任树立终生学习思想,发挥“先知先觉”职能。
班主任应具备的理念:
终生教育思潮——教育要延伸: 终生教育思潮 (条件)很多人认为在学校时间才是真正学习的时间,以一个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为例,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算一算也有16年的时间待在学校,那么一个人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 一个刚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不到1年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同事说:“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企业管理,但是工作已经1年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直接用于工作的部分几乎没有多少。参加工作之后,我才开始真正地学习用以谋生的知识!”台湾企业家台机电的老板张仲谋在某场演讲过程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当我回顾这几十年的工作生涯,我发现只有在工作前5年,用得到过去在大学、研究院所学的20…30%,之后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几乎等于零。”他说学校生活是“一场可带走的盛宴”,但他强调这指的绝非是谋生知识的学习。“一场可带走的盛宴”这句话出自作家海明威之口,原文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住过巴黎,它会一生跟着你,有如一场可带走的盛宴。”张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生动形容自己前后21年的求学生涯。既然“盛宴”绝非指谋生知识的学习,那么为什么他会这样认为呢?
我们都知道,在学校期间是培养求知心态最好的时候,也就是说,每一位在校生要把握机会多方面培养兴趣,无论是文学、艺术、科学都行,这也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心态。除此以外,我们每个人还培养了自己学习的习惯,这包括终生学习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在校期间既没有培养求知心态,又没有培养学习的习惯,那么他一定是在浪费时间。就算他考试考得再好,教科书背得再熟,对于以后的求职、发展也不会有太大帮助,这甚至还会成为甩不掉的思想包袱。张先生认为,学习只是一种input,如果没有经过内化的过程,去发展出自己的思想,那不叫思考。求知心及学习习惯是两项基本能力,若没能在求学阶段及时培养,完全是虚掷光阴。至于思考能力则是更进一步的能力,如果想做些与普通人不同的事,非具备此能力不可。(十名现象)
作为终生教育的基础,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终生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会”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正如顾明远教授所指出的“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教育工作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这反映了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持续、和谐、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对人的任何一种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应当把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性等作为未来教育关注的重点。
两大支柱: 时间上的延展;空间上的包容
三个词汇: 生活 终生 教育
四个学会: 认知 做事 共处 生存
新时代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具有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积极保护大自然环境和美好事物,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地球村”中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意识。只要具备了以上素质,那你一定能接受时代的挑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