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的作用。取其具有宣通卫气作用的药物,驱除在卫分之温邪。
以辛开其郁,以凉泄其热,用辛散药咀疏散卫分之风邪,配请凉
药以清解温热之郁热。适用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之症。代表方
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须特别注意,在温病初起,忌用辛
温发汗法,因辛能助温增热,发汗复伤津维。否则伤朋耗液,可
致坏病。 ~
=、辛寒清气法
本法是用辛凉、辛寒,苦寒等药物,清泄气分热邪的一种方
法。它能解热除烦,止渴生津,清热泄火,达到宣畅气机的作用。
凡属邪热入里,燔灼肺胃之津,但未犯营血者,皆可用之。其中
如轻清宣气,是以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泄邪。在温邪初入
气分,未至阳明热盛.以栀于豉汤轻宣之。叉如辛凉重剂或辛寒
之品,大清气分邪热,是用于温邪热炽阳明气分之时。症见壮热,
汗出,口揭,心烦,苔黄燥干,脉洪数或滑数等,这是邪热妁其
津液,邪盛且实,故当透热达表,用白虎汤。若热郁气分,郁热
化火.症见身热烦躁不安;口昔且满,舌红苷黄,小便黄赤者,
可以用黄连解毒汤}但邪热未化火者,切不可用。因为苦寒之品,
虽有泄火之功,如用之过早,反有化火伤阴之弊.即使应用亦当
适可而止,不能太过。但亦忌早用甘寒,因为甘寒养阴漱腻,误
用则必塞遏气机,邪恋不退。当然,清热与养阴,是相辅相成的
两个方面,热盛可伤明,阴伤亦更增热I清热可以复阴,养阴亦
可清热。清热重在祛邪,养阴重在扶正,在临床上一定要仔细推
敲,参台舌脉,分清邪正盛衰而用之。
使用清气法时当须注意:①到气才可清气,不可用之过早。
若邪在卫分,误用苦寒,可致引邪入里,发生变端。②若温热夹
f 71
湿或湿热留恋气分,应以冶湿为主,不可单用辛凉清气,以免遏
抑气机,湿愈不化。③如患者体质薄弱,阳气不足,或老年阳虚
之人,更当慎用。
三、苦宣折热法
本法是在温邪仍在卫分而将欲化热向气分过度的一种治疗方
法。温为阳邪.本就是热,热邪虽在卫分仍即是热,若邪热未解,
将欲化热入气分时, (即若用清法恐其过早)可施用本法,最为
适宜。凡苦即泄,是药物之性能,栀子味苦能泄六经之邪热,栀
子是宣阳上走,故有宣郁助呕之力。栀予皮又有宣解琉卫之本性,
且睐苦能泄六经之浮热,所以称本药既能宣解,又能泄熟,是治
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之良药。栀予豉汤能治心中懊惦.烦躁不安,
服后能吐,得吐则上焦郁热即解,故日有宣郁功能。淡豆豉辛微
温,因辛具解表、宣阳、化湿之能,既能解除表邪,叉能宣郁化
湿,但不是辛韫发汗之药。方书加用芦根更是直阳、琉卫、清化
之药。先父治温病郛在卫分而韧将化热之时,常用栀于皮6克、
菠豆豉10克、芦根10克,煎汤冷饮,用之取勘,故名为苦宣折热
法。 。
四、疏调升降法
率法具有疏通、解郁、调和升降等作用,即是调和升降法。
凡属温邪热郁不开,不在于表,又非里结,热郁少阳,留恋三焦,
或痰郁、火结,脉见沉涩,面色青暗黑浊,四肢逆冷,_或热债于
募原之里等,都可使用本法。它有宣展气机,透解霹热作用。有
开上、畅中、渗F之能,用以疏调升降,可将热郁展开,开降调
均,使湿郁热结之邪,通过三焦分道而去,达到宣展气机,泄化
痰热的作用。如湿热阻遏,疲翟内停,气机郁辩,水道不利,盎
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小便短少,乏力瞢腻,用温胆汤或杏朴
夏苓之类。若属热稚不开,脉象弦i葺,舌红干,心烦而肢厥时.
必以开郁升降并用,如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或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之类。叉可清泄少阳胆经气
分邪热,兼以化痰。凡热郁胆经,郁热犯胃,困郁成额,胃失和
降,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
而腻,脉弦数或弦涩、沉涩等
热鼓动,邪正盘争,胆热犯胃
脘腹痞满,泛噫烦渴,舌红苫黄
是少期枢机不利,气机失宣.郁
治疗用蒿芩请腮场之类。
五、宣畅三焦、醒胃祛湿法
本法具有疏畅三焦,宣通气机,醒脾开胃,通利水道等作用。
根据湿邪来源,轻重之不同,祛湿方法也因之而变。如常用的有
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及淡渗利湿等,均以宣通气机,造化湿邪为
主。如苦温燥湿法或辛苦温与苦寒相配伍而成的辛开苦降法,是
以辛温开郁燥湿,苦寒清热相合。可以开郁,燥湿、清热,治湿
温之湿热并重、遏阻中阳者,使程开热化,三焦通畅则湿去热清,
方如王氏连朴饮之类。若湿热蕴结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可
用通蝣三焦之药加重淡渗之品,使攫从小便而去;但不可单以渗
利为主,园捏阻下焦,原因较多,必须谰治其本i若肺失宦橱,
必以宣肺气为主;若属中阳不运,水邪停留,必当温运化湿I若
是热郁,当解热郁,俟热解都开,病必自除。
六。导滞通下法
若因食滞阻于肠道,胃肠消化受阻,影响三焦不通,舌黄口
苦,脘腹胀满,必当先导胃肠之积滞;但热结肠删,初为食滞中
阻,继则积滞阻遏,腑气不能运行,成为有形之实证,就当应用
下法。阳明腑热,久则燥结,多见日晡灞热,甚则请语,申酉热
盛,大便秘结,腹胀满且拒按,苔老黄根厚,或起焦黑之苔,且
有芒刺,脉沉实有力者,必须通下,否财热邪上蒸,内执神明,
必见谵语神昏。用通下法,可去腑之实邪。三焦囡之通畅.邪去
则正复,正复则诸证悉腺。食滞糟粕阻于肠问,可用导滞法,如
保和丸之类。若确是肠问燥结,可考虑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等。
七、清营养阴法
本法具有清泄营中之热,又能增液育阴以制其火。适用于热
邪入菅,营阴耗伤之症。但须究其原因,是否治疗失误,气分之
邪热未罢,或痰食积滞不清,邪无去路,逼入于里所致。在治疗
时,尚须正确掌握“^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如在营的同时,
酌情加入鞋清遗l礁之品,以展气机,使已入营之热,遗出气分晰
解,就是“透热转气”。
若气分之邪未罢,营中之热又起,可用气营两请方法。气营
两清,是清气泄热与清营养朋合用之法。在气分证未罢,热邪又
传入营分时,症见高热、烦渴,皮肤斑点隐隐,舌形瘦而质鲜,
苔黄操,脉细数,此为气分之热又入营分,气营两燔之证,当用
气营两清冉法,如加减玉女煎之类。
著纯属热邪入营,营热阴伤,但尚未动血者,身热夜甚,心
烦不寐,斑点隐隐,舌瘦质红,脉细而数,可用清营扬。使用清
营}圭时,亦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清营药物,多为滋腻,滋腻必恋
邪。邪在气分,挟有湿邪者必不可用。②邪虽八营,而未动血者,
用清营养阴之中,必加入宣畅气机之品,透泄营_热。③若已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但仍须顾及透热转气,以利气机畅通而达痊愈。
A、开闭通窍法
本法是治疗温病神志昏迷的方法,具有开闭通窍,苏醒神志
的作用。温邪导致神昏,病情比较复杂,有气分、营分与血分,
以及痰浊蒙闭等。如气分热盛,m明腑实,郁热上蒸日I起神昏,
必额腑气通,积热除,才能神明得安。若湿热痰浊,蒙蔽清窍,
又须清化湿浊痰热,宣窍开闭,方如菖蒲郁金汤。若属温邪灼液
成痰,蒙蔽心窍,神明郁闭,热邪无以外达,郁热扰心,神昏谵
语,或昏愦不语,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见肢厥,舌缸绛干裂,
脉沉细弦滑,唇月;心烦,攘涎粘稠,必须用清心开窍方法。常用
方剂为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等。遗是以热都为主,与前者湿
郁之象,有所不同。 ,
温病开窍法,不要仅以上药为主,还必须分清卫、气、营.
血及痰浊、湿郁、积张等不同病情,根据正邪盛衰情况,辨别证
侯,推敲用药。
九、凉血敝l瘀法
奉法是温j弗已人血分的治疗方法。叶天士说:“入血就恐耗血
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若单纯凉血,气机会被遏抑,所以要注意
“散血”,就是活血桂瘀及疏调气机。否则只是凉遢静止,血因寒则
凝涩不流,难以达到治'舡的目的。凉血的同时,要活血散血。
这种病情是温病的最后阶段,病邪从卫分经气营又深入到血
分,阴伤正衰是主要的,虽然邪气未罢,但必须以养阴分之不足
和活血散血为基础,达到精热解毒的目的。凉血养阴,散血中之
瘀滞,以清解血分之热毒。方中必须以成寒、甘寒为基础,养睁
增液并加活血柱痰之品,凉解血分熟毒。邪热深入血分,迫血妄
行,见吐血,姆血、便血、溲血、斑疹或舌紫暗等,方用犀角地
黄汤,清瘟喊毒饮之类。使用凉血法应注意:①未动血者,不可
过早使用凉血法。②温邪虽入血分,也应当考虑透热转气之理。
@病久体弱,脒药物治疗之外,饮食宜忌也应善舢调理。
十、凉肝熄风法
本法是平熄肝风,滋阴潜阳,镇惊制止痉抽的一种方法,治
疗温热之郛,逆传心包,内陷足厥明经,热极生风。症见角弓反
张、筋脉拘急等,治之用凉肝熄风,如羚羊钧藤扬。在温病后期.
灼伤真阴,血不涵木,肝失濡养,虚风内动,脉多虚细而弦,用
育阴潜用,方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之类。
用熄风方法应洼意:①宴风以祛邪为主,耐童风以扶正为主。
但在体弱阴分不足之时,也见虚热妁阴,脉弦有力,此时当以养
阴为主,兼顾有余之热,俟热减以后,再纯用滋养。②小儿温病
有时固高烧引起一时性抽搐,切勿惊慌,仍宜清热透邸,热略降
则抽自止,可以酌情少予凉开水饮之,以定其暂时抽搐。
十一、调节阴阳、增液复脉法
本法是滋阴养液,调节明阳,使其相对平衡的方法。温邪九
羁,阴液消耗过重,在卫分时,当以滋阴疏解;在气分时,热盛
一75—
耗阴过度,津拈膀燥,糟粕内站。大便干绪不下,可用增水行舟
方法,如增液承气两之类。若温邪日久,下焦真阴不足,可用填
补真阴,激补肝肾方法,如加减复脉汤或三甲复脉两.大小定风
珠等。在血分时仍先用透热转营再以遘热转气或甩滋阴熄风、活
血栳瘀及凉血散血方法。
十=、回阳固脱法
回阳固脱法用于各种疾病中的后期,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
阴阳互不能固而产生虚脱时。温病的后期,阴虚及阳,气虚不能固
表,’致气阴俱虚,阴阳脱离,危在旦步时,应用回阳固脱法。因汗
下太过,阴液骤损,真气番亡,阴阳离绝,可急用人参、附予,
龙骨,牡蛎,以固脱护正,挽救于万一。
第五章四时温病
一、风 温
(一)见温的传变情况
叶天士说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说:“凡病温者,始
于上焦在手太阴”,均指出了温邪首先犯肺这一特点。温乃火邪,
性主炎上,故风温之邪,上先受之。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与鼻
相通,故风韫初起往往并见肺失宣降的瘸变,称为卫分温病。
肺卫之邪。不得外解,渐入气分,自上而下,由肺,腾膈、。
胃传至大肠,称为顺传。肺卫之邪,骤然内陷,深入营分,闭阻
心窍,发生神昏谵语之症,称为逆传心包。所以造成逆传,原因
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关。感邪氟重,正气愈虚,尤其是
心阴心气不足,或素有疲浊内蕴者,最易造成温邪逆传。叶天士
说“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培就闭”,即指此而言。
(二)风温的辨治
风温的辨治,首先要划分其不同的传变阶段。初起全是卫分
阶段,继之根据其顺传和逆传的不同途径,可至气分或营分,很
热陷心包,炼液为痰,痰热阻闭心窍而致神昏谵语者,以安宫牛
黄丸等请心豁痰开窍。
风温后期,邪热渐退,肺胃阴伤者,常有低热干咳,口渴舌
燥,干呕纳善等症,不可再以苦寒清之,以免化垛伤阴,而宜以
甘寒生漳荐液之品,滋养肺胃。肺阴复剧气降而咳止,胃阴复则
气降而得食,阴复而制亢阳,则低热白退。此善后之法,不可
不知。
风温卫气营血的见证厦治疗:
1.风温初起必见卫分证,是风熟邪气从口鼻而八,影响肺卫
功能,在卫分时症见发热,徽恶风寒.头徽痛,无汗或少汗,口
微渴,舌边尖豇,苔薄白路干+脉象浮数,咳嗽,咽红肿痛荨。
须j蔓《内经*“风津于内,治以辛凉”之旨,采用辛凉清解之法,
一般选用吴鞠通的银翘散。 ,
银翘做方;琏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
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菠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上药共杵为散,每服18克,鲜芦根煎扬服。病重者,四小时‘服,
日三次,夜一次。轻者可六小时一次,日二次,夜一次。病不解
者,再如前法服。
本方以银花、连翘轻清选上,清热解毒,薄荷、豆豉、荆芥
辛宣肺卫,遣郁热而外出,桔梗、甘草苦甘以泄热,牛蒡子开肺
气而止咳I鲜芦根甘寒生萍清热而利嚷。此辛温、辛凉、苦寒、
甘寒相配,共奏辛凉宣解肺卫之功。俾肺气宣,郁热解,卫气通,
三焦调畅,津液壳和,自然汗出热退,故不称发汗法。
风温犯肺,肺气宣降失常,临床以肺部症状为主。见咳嗽较
甚,身不甚热,口微渴。卫气郁闭和发热的程度均较银翘散证为
轻,且侧重于肺,故不宜再用辛琼平剂银翘散,可用辛凉轻剂桑
蒲恢,以宣肺止咳。
桑菊戗方:杏仁6克.连疆4.5克、薄荷(后下)2克,桑叶
7克,菊花3克,苦枯6克,甘草2克,苇根6克。水=杯,蠢
取一杯,日二服。
本方以桑叶、菊花,薄荷辛凉轻蒲,疏散风热·苦梗、生草'_I
杏仁苦甘泄热,宣肃止咳化痰;连翘、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诸药配伍,使肺气宣、卫气通,则咳止热退,其症自愈。
2.风温热八气分,病位广泛,町涉及肺,胸膈、胃、大肠
等脏腑,而且病情复杂多变,故证情最多,现择要述之。
热扰于胃。胃中浊气上逆则欲吐,然因胸膈气阻,故欲吐而
不得吐。胸闷不舒热郁于内。治之宜抓住郁和热这两个关键环节,
不可单清其热,也不宜仅宣其郁。著单以苦寒直折其熟,必然寒
凝气机?使邪无出路,加重热郁。若仅投宣郁之品而不清里熟,
恐热不能解呵风热增重,故必须清直兼顾,选用栀于鼓汤加碱。
栀于豉汤为张种景所刨,乃治胸膈郁热之祖方。方中用药虽
但两昧,配伍巧妙,切中病机。栀子味苦寒而性宦用,故清胸膈
之热且除烦,又能通利三焦,是宣中有清,苦泄折热而叉宣畅郁
结}香豆豉辛苦微寒,宣展气机而开郁,透邪外出而不伤阴,有
火郁发之之能:两药相须为用,宣降相因,清遗并举,功效称奇。
但在使用奉方时,要注意药物的用量比例和煎服法。一般说,固
以郁为主,其热不甚,寒凉药物易阻气机,故方中栀子用量要少,
豆豉用量可害一些。若以热为主则反之。昊鞠通应用本方,以栀
子五枚和豆豉18克相配,即是范例。在煎法上,宜先壶栀子,后
纳香豉,意在取香豉轻清宣透气机,而畅胸脯,开选气部。服药
后,若气机宣通,正气涌邪外出有时可见呕吐,这说明气机已恸,
可止后服。但必须注意,呕吐非必见之象,只要胸膈舒畅,热堪
烦除,即可停服。
栀子豉汤主要解决郁烦之症,若卫分之邪未净者,还须配台
薄荷、牛蒡子等宣解肺卫,或再加入银花、连翘、桑叶等,以增
清透邪热之功。若呕吐较甚者,可加竹茹以降逆止呕。若腑气不
通,酌情加道腑泄热之品,俟膪气一通姗有利于胸腩气机宣恸。
都热化火伤津,热曲胸膈,牡热烦躁,心热如焚,唇焦唱惧,
口渴引饮,甚则咽红肿痛,口舌生疮,舌红赤,苔黄燥糙老且千,
脉滑数有力,治当上清下泄,凉解膊热,用凉膈散加减。
凉腈散:大黄、芒硝、甘草、山栀.薄荷、黄芩、连翘。
本方以连粗、薄荷、竹叶、山栀、黄芩请透上焦,羁火解毒;
大黄、芒硝咸苦欺坚,通腑泄热,导邪下行;甘草、白蜜甘寒润
燥,缓硝黄之峻烈,调和诸药,使热祛而正气不伤。目前临床使
用多改为汤剂,用量视患者年龄、体质及病情而增减。尤其是方
中之大黄、芒硝,用量要小,以大便得通,脯热已减即可。亲热
未清时,可加银花、板蓝报等清热解毒之品,余热仍末清时酌情
增减,以适为度。
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