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湾阿拉伯国家欢迎的存在。美国外交不会干这种赔本的事情。没有石油利益,美国绝不会为一个科威特如此兴师动众。从这种角度观察,美国在把伊军赶出科威特之后就“草草收场”的用意是深远的。
  1991年美国在赢得对国际工业“心脏”即中东海湾石油地区的军事介入权后,便开始把外交注意力移向经济迅猛崛起的亚太地区。据1995年2月27日美国国防部东亚战略报告称,亚太“是与美国人民的福利息息相关的重大利益所在”。美国必须“恒久地介入这个地区”,“在亚洲保持一支维护安全的力量”。
  那么,美国在亚太的“重大利益”究竟何在呢?除投资利益之外,对美国来说可谓就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利益。在亚太有一条从美国太平洋海岸经夏威夷、关岛、马尼拉、马六甲海峡至科伦坡和中东海湾地区的海上运输线。我们不会忘记,美国就是沿着这条线路进入远东的;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最先在这条线的东端珍珠港向美国发起攻击的。值得玩味的更是,罗斯福总统在美军夺回这条线路后,就把解决中国东北日军的担子抛给了斯大林。因为美国人犯不上在东北亚流血,那里没有美国人的重大利益。如果把海湾石油地区比作具有世界经济扩张力的美国的“心脏”,那么,联系海湾、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上运输线便是其生死攸关的大动脉之一,失去它,美国经济便失去了活力。在亚太,每当这条运输线受到威胁时,美国就会与它的对手决一死战。同理,20世纪自美国步入远东以来,它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全部外交政治都是围绕这条运输线展开的:美国参加太平洋战场与日本作战,美国侵越战争,美国对南亚外交的政策导向,美国对抗击苏军入侵的阿富汗游击队的支持,特别是美国对围绕中国台湾、西藏地区的分离主义所采取的纵容、默认,乃至引诱挑拨的态度,其根本动因,都在于保护它在地球北南纬30度之间的海权及由此保护的石油(当然不仅是石油)利益。美国亚太外交政治要点是:距它的海上运输线两侧即北南纬30度之间的国家越小越弱越好;离此之外的国家大且像巨石般相互磨擦挤压掣肘最好。恰好,20世纪以来的政治地理就是这么布局的:在西欧是英德法俄间的掣肘,在中东西亚是两伊及印巴中间的掣肘,在远东是俄日中的掣肘,而美国只在南边海上经营并大获其利。这反过来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巴拿马、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小国在大国眼皮底下而能长期独立的真实原因。不信,就请看看海湾战争及其结局!
  与海湾战争前阿拉伯世界对美国军事介入的拒绝态度一样,亚洲国家近些年即苏联解体后也开始对美军在亚洲的存在提出质疑:阿基诺率先向美国发难,宣布废除美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1995年底美军冲绳事件又加剧了日韩国民对美国驻军的反感;而桥本龙太郎代替村山富市突然当选日本首相,从相当意义上看是日本国内包括反美情绪在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映。然而最让美国不安的是近年来东盟表现出的越来越独立于美国且有利于中国的批判西方文化和尊重儒家文化的倾向。这种情绪和倾向的发展都会像中东伊斯兰文化圈一样对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产生一种斥力,并最终导致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无论如何不愿见到的政治后果。
  为了确保美国在亚洲的利益长期不受影响,美国在冷战后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它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造成使小国紧张的政治气氛即如法炮制它曾在海湾应用的策略。但是,目前亚洲尚不存在海湾战争中大国侵略小国的政治形势,怎么办呢?不要紧,没势可以造势,没事也可以找事。这就是已被渲染得沸沸扬扬的“台湾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内政,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紧张局势本不会发生。可美国从1995年6月始,偏偏不停地拨动中国主权这根敏感的政治神经,造成海峡两岸的矛盾;1996年初又抓住中国在福建沿海军事演习大肆渲染“大陆武力犯台”的舆论,以证实他们虚拟的“中国威胁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只要海峡两岸军事交恶,那么,美国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继而连带南沙群岛争端在亚洲上空悬起令亚洲小国紧张不安却是由美国用“海湾手法”虚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要美国让亚洲小国感到真的受到“威胁”,那么美国就可以在太平洋海面上驰骋它的“船坚炮利”的军事力量了。
  然而,台湾不是海湾。在海湾,美国可以不与伊拉克结盟便可保障自己的国家战略利益;而在亚太,失去中国,美国则要付出血的代价来重新修补美华关系。整个20世纪的历史表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唇亡齿寒的依赖性质。富有谋略和实用主义传统的、并且是海湾战争中最大赢家乔治·布什似乎了解这一点。他针对所谓“中国威胁论”明确表示:“我不认为中国是个威胁”,同时他建议:“减轻这种担心的最佳方法是美国仍同中国保持接触,同中国一起努力并在可能的地方同中国合作来实现变革,但要少对立多磋商。”布什对美国同意李登辉访美造成的中美关系恶化的后果,在一次国际商业会议上敦促美国政府修补对华关系。乔治·布什是继尼克松之后真正会为美国国家战略利益考虑的并且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  熟悉近现代亚太国际关系史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在这段时间中,真正与美国在太平洋争霸、并最终撕开脸面与美国作海上血战的并不是中国而是今日紧紧抱住日美安全体系不放的日本。相反,正是中美及亚洲其他国家的联合才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势力,从而赢得持续至今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的。我们注意到,日本至今仍不肯承认他们在二战中犯下的侵略亚洲各国的罪行,究其因是由于二战中日本的行为是其明治以来扩张历史的自然继续和必然结果;我们同样也注意到,早在100年前即日本对中国甲午海战胜利后不久,美国政府决策层已意识到美日大战在所难免。威廉·麦金莱总统(1897—1901)身边的中国问题权威柔克义就坚持这样的观点:日本甲午胜利,东亚均势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而遭破坏,而美国也在这时成为介入东亚的一个强国。这场刚开始的(美日)搏斗的结局将使美国利益处于险境。一旦中国崩溃,当时的国务卿海·约翰认为,美国就要面临一个不愉快的任务:在中国各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它的对手(日本)则远比中国人难对付。为此,柔克义等专家建议:“保全中国并使它现代化就能全部满足大家的利益。”1901年麦金莱总统遇刺,西奥多·罗斯福继任总统。老罗斯福清楚地知道:日本可能在东亚成为美国的比俄国还难对付的劲敌。日本在甲午海战中对中国的胜利,意味着有朝一日美日之间发生战争。然而,清醒的老罗斯福却犯了一个天真的错误,他竟真以为:只要对日本持尊重态度,日美冲突还是可以避免的。与此相应,老罗斯福打算以牺牲中美关系的代价来“尊重”日本。1910年,他写道:“鉴于中国的软弱,美国和中国结盟将一无所获,只会增加额外负担。”结果怎么样呢?对日本近半个世纪的“尊重”换来了日本对珍珠港的不宣而战,换来了美国人民在太平洋战场上几十万生命捐躯的代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老罗斯福不愿背的中美结盟的“额外负担”却最终甩到了小罗斯福即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背上。1943年罗斯福为了紧紧把中国拉在盟国一边,不顾英苏的异议,邀请中国参加开罗首脑会议,使中国在国际上第一次进入与美英苏大国平行的行列。在这次会上,罗斯福要中国保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参加对日作战,使中国牵制住日本的军队。这块由老罗斯福搬起来的日本巨石,现在砸到了小罗斯福的脚上。这时的中国就成了治疗美国创伤的灵药。其间只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现在,让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到世纪之交的国际风云,看看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特点。有人说,20世纪末国际政治的特征是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多极政治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国际间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变化。而国际政治永远都是以国家实力为后盾、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没有实力,外交和国家政治就是空话。让我们再回忆一下二战前的情景吧:一战中被拖得精疲力竭的德国,战后不久便托出了一个迄今看来也是最“民主”的魏玛宪法,然而,不到5年时间里,兴登堡上台并由此产生了历史上最集权和最残暴的纳粹政府。希特勒在慕尼黑对一战后产生的“民主”幻梦作了无情的嘲弄和鄙视之后,世界大国中便刮起了刮起了实力外交和强人政治的旋风,接着便是国际间的大决战。
  目前世界经济重心迅速向亚太倾斜,毫无疑问,在21世纪,亚太地区也将成为国际政治较量的热点地区。如果要想参与亚太事务,美国离不开中国。如果美国政治家还不清楚,那就请再研究一下发生在20世纪从老罗斯福到小罗斯福以及从杜鲁门到尼克松的这两段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及其教训吧!
  从海湾到台湾,美国外交正在铸造大错。


  
  中华复兴网 收集整理 



前一页 后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美国的石油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新疆地区安全——从美国南亚外交新动向谈起




  苏联解体以来,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出现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中亚五国所独有的北隔俄国东临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仅次于中东的油气资源,很快便引起了美国的关注。美国在其制定的新的中亚战略中,把该地区列入应特别关注的“战略利益地区”,努力使之成为下世纪美国可以控制的新的能源基地。为此美国于1997年先后邀请吉尔吉斯总统和哈萨克总统等中亚领导人访问美国并在资金上对这些国家予以大力帮助。与此同时,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中亚积极推进北约“和平伙伴计划”,目前五国中已有四国加入该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中亚国家提供军事装备、培训军官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1997年底美国又开始把外交的重心转向南亚。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1997年11月访问南亚和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决定对南亚进行正式访问,标志着美国对南亚外交出现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南亚政策的时候,美国政府也开始加大对中国西藏干涉力度。1997年4月达赖访美,受到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正式接见(这是第一个正式接见达赖的美国国务卿)。年底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任命克雷格为“西藏事务特别协调员”并携克以“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的身份于11月对南亚进行访问。正如1997年9月23日美国和日本正式通过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不管他们作何种解释都不可能不涵盖台湾一样,美国对中亚和南亚的外交新转向不会不进一步秧及我西藏和新疆地区。北约的军事力量已经伸展到中亚,那么,一旦美国与南亚任何一个大国结成与日美安保同盟性质类似的盟约,我们就不能不对我西部西藏新疆的地区安全产生深深的忧虑。 
  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基本都是围绕着世界石油储量2/3的中东地区以及由此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伸展的石油运输线:西线是由波斯湾经红海、地中海到大西洋的航海线;东线是由波斯湾经科伦坡、马六甲海峡、马尼拉、关岛、夏威夷到美国的太平洋航海线。只要观察一下本世纪美国历次重大外交举动,基本都是沿着这两条线索展开的;反之,都不会引起美国外交太多注意。二战前,日本在中国东北、华北长驱直入,对此美国坐视不管。一旦日军靠近上海,美国才认真起来;两伊战争中,只要伊拉克向西部和北部扩张,美国就慷慨资助。然而,一旦伊军调头南下,那就遭到美国“沙漠风暴”行动的打击。海湾战争前,美国外交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对中东石油实现直接控制,而美国在中东“首要国家安全利益” '1' 是海湾的石油利益。1992年2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美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在中东历史上美国第一次在阿拉伯人的“邀请”下,堂而皇之地向海湾开进了50万军队,并用打退伊拉克军队同时又保留萨达姆政权的策略,达到了使美军长期“应邀”驻扎海湾的战略目的。20世纪美国外交策略是19世纪英国外交策略的继承和发展,其要点是:距中东及中亚石油国四周及石油运输线两侧的国家越小越好,因为这便于他们控制;离此之外的国家越大越好,因为这可使他们在巨石般相互磨擦挤压掣肘中无力他顾。恰好近代以来的世界地理政治就是沿这条线索发展和布局的:在欧洲大陆是德法俄间的掣肘;在中东西亚及南亚,是两伊及印巴间的掣肘。90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又通过促成苏联解体的方法,把它们的宿敌俄国版图远远地推向北方,在俄国和中东石油国间,出现了一片细碎的中小国家。这个原理也可以说明,巴拿马、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科威特及新近独立的厄立特里亚等小国得以脱离大国母体并能在大国眼皮底下长期存在的原因。长期以来英美就是通过所谓“巴尔干方式( Balkanization )” '2' 制造小国,并通过玩弄平衡游戏大获其利。目前,在中东和中亚周围除中国外,已没了有实力的大国。这样在下世纪,分离中国西部,特别是中国西藏地区,将很可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些国家的目标所在。在把俄国推向北方之后,再在中国和中亚中东石油国之间设置一道象西藏和新疆这样的政治屏障,这在西方一些政治家看来,符合他们永久控制中东中亚石油的战略利益。 
  南亚是中东的侧翼,在大国全球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大国,地缘优势都非常突出。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重心,如利剑南插印度洋,逼视横穿印度洋的国际航海线;巴基斯坦是中亚国家进入阿拉伯海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波斯湾的“侧门”。因此印巴两国便与大国利益,特别是与大国的石油利益产生了不可分的联系,并在大国的全球战略中成了必争之地。 
  冷战期间,美苏争夺全球霸权,南亚地位在大国利益交汇中骤然上升。1971年,苏联和印度签定了带有明显军事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条约》;1955…1979年,巴基斯坦曾是由美国操纵的有土耳其、伊拉克、英国参加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改为“中央条约组织”)成员。这种大国利益交叉冲突到1979年底由苏联侵略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推向高潮,与此同时,美巴关系也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以及美国国务卿黑格,分别在1980年和1981年访巴后得到全面加强。美对巴在物资道义上给予全力支持,成功地阻止了苏联实现对阿富汗军事占领的战略意图。 
  冷战结束初,从苏联解体产生的混乱中诞生出俄国,此时美国外交似乎是一个没有对手的外交,就连美国人自己也不清楚美国将根据什么来确定自己的未来外交战略。在这一段时间里,南亚和中亚在大国外交中的地位显然是下降了。  
  到9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全球战略,其特点是以俄国与中国为遏制目标,以大西洋和太平洋为两翼,在遏制俄中两国的同时,阻止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发展,以确保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为此美国不顾俄国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北约东扩计划,在1997年7月举行的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上,确定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为首批接纳国;在亚洲地区,美国大力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利用人为制造的东北亚紧张空气,不顾中国和亚洲大多数国家的反对,重新修订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扩大了针对“周边事态”美日军事合作的范围。这对台海两岸的统一及东亚地区的稳定,形成真正的威胁。
  在1997年完成了上述旨在从东西两翼遏制俄国和中国的布置之后,1997年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中亚和南亚的外交攻势,其目的首先是确保美国对这一地区石油的绝对控制。美国白宫文件《新世纪的国家战略》认为:“美国基本能源需求40%以上依靠石油,石油需求大约一半左右依靠进口,而石油进口大部分尽管其份额正在减少来自波斯湾地区。然而,我国也正在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以改变对中东进口的依赖状态。现在,委内瑞拉是美国的头号供应国,它和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向美国供应的石油,超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向美供应总量一倍还多。……拥有2000亿桶石油储量的里海盆地,今后几十年内也有望在满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