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84年,印度人民党在人民院中只有2个席位,到1991年,也就是印度向国际资本开放的弊端在印度初露端倪之际,印度人民党在议会选举中一举获得119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1991年,国大党推举拉奥为总理候选人。为挽救国大党在70年代后期出现的颓势,拉奥上台后,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实行市场自由化,引进竞争机制,把原来的国家管制经济转化为外向型的自由市场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目标是要实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拉奥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992—1997年印度经济增长率达到5。7%,1996年外汇储备到168亿美元,粮食可大量出口,印度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军事、高科技及核技术方面,印度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与80年代国际资本对印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样,到1995年,印度已为庞大的财政赤字和外债所困扰。1994—1995年度的财政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比率达5。9%,内债总额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的6。2%,需支付的利息占中央财政经常收入的53 %。

  国营企业亏损严重,失业队伍继续扩大;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贫困程度加深。经济危机使人们再次对国大党推行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产生疑虑,并转而支持印度人民党的民族主义纲领。1996年印度举行第十一届人民院选举,印度人民党从1991年的119席,一跃获得162席,加上盟党席位共得193席,从而获得第一组阁权。国大党随拉奥政府下台并失去昔日一党坐大的雄风。

  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是政治危机。从1996年始,印度政治进入“梅雨季节”:印度人民党13天的组阁失败后,印度成立以高达为首的联合阵线政府。10个月后,国大党撤销对联合政府的支持,试图东山再起,引起朝野哗然;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并阻止印度人民党上台,国大党被迫转而支持以古杰拉尔为首的联合阵线政府。然而,古杰拉尔联合阵线政府仅维持了8个月,国大党又旧病复发,再次提出撤销对联合政府的支持。国内政坛上这接连不断的危机,对本已问题成堆的印度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国大党不仅不给联合政府有力支持以尽快解决拉奥政府遗留下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反而还四处掣肘政府,使印度经济在连续7年以7 %的速度发展之后,经济增长从1997年下半年始首次放慢。与印度政坛风暴并行的还有已沉重压在亚洲上空的东亚金融危机的阴云,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处于危机中的东亚各国所采取的落井下石的做法,更引起了印度各阶层对保护民族市场的强烈要求和对印度人民党鲜明的民族主义纲领的关注和支持,致使在1998年3月举行的印度第十二届人民院选举中,印度人民党选票和支持率再度飙升:它与同盟党所得席位从1997年的193席上升为250多席。印度人民党自1996年后再次以更大的实力赢得第一组阁权,这反映了民族主义思潮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已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印度人民党近年来的迅猛崛起,正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
 
  近现代民族主义是国际资本向世界扩张的伴生物。国际资本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世界划分为资本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就把国家划分为宗主国和殖民地,把人类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国际资本在向世界扩张并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它也在破坏着受它剥削的民族的生存基础和民族特性。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在走向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又不可免地要向国际资本开放以寻求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这样,民族国家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国际资本的高额剥削及其对本国政治经济的破坏性的冲击。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民族国家内部便产生了强调世界性或强调民族性发展政策的不同党派。当政府在某一时期因过分强调外向型发展而导致本民族经济在国际资本的冲击下遭到破坏时,这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就会作为一种制约因素应运而“升”。从这个意义上看,民族主义是一种反映现代民族国家抵制国际资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破坏的思潮和运动,只要国际资本对民族国家的剥削本性不消除,民族主义思潮及其运动就不会消除。印度人民党从1984年在议会中的2席迅速发展为今天印度第一大党的现象,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很好的说明。如果联系近几年亚洲资深政治家马哈蒂尔、李光耀等对西方自由放任的经济和文化模式的激烈批评、对西方大国强权主义国际交往方式的强烈谴责,再看看目前东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冲击下正在普遍遭受的经济政治危机,看看几年前还是虎虎生威的印度尼西亚,现在已成为内乱加剧的和不得不依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眼色行事的“羔羊”的现实,使人不能不预感,今天印度民族主义的崛起很可能就是70—80年代曾一度偃旗息鼓的亚洲民族主义——不管它们形式如何——复兴的前兆。


  
  中华复兴网 收集整理 



前一页 后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危险的信号




  1998年5月11—13日,印度连续进行5次核试验,国际舆论为之震惊并对印度违背国际潮流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就此专门致函大国首脑,为印核试验进行辩解,称:印度进行核试验是对“印度过去一些年来所面临的不断恶化的安全环境,特别是核环境深感不安。我们有一个公开的核武器国家与我们接壤”。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为这句话作了扼要的概括:“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

  如果在冷战时期,瓦杰帕伊的信也算得上一种解释,那时,美苏核竞赛愈演愈烈,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被拖进美苏两霸对抗的旋涡之中,并被利用来实现霸权主义的利益。冷战结束后,在南亚大陆的安全环境日益好转的情况下,瓦杰帕伊为印度核试验所作的解释,就完全失去了事实根据。

  实际上,印度面临的安全环境并不是“日益恶化”,而是日益好转。印巴关系是南亚大陆安全环境的核心。冷战期间印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冷战结束后双方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1989—1994年,印巴先后进行了7次会谈。1996年,印巴两国领导人均作出了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新姿态。1997年两国开展安全对话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仅在前半年两国总理会谈就举行了3次,外秘级正式会谈举行了3次,外长级会谈更多,而且获得了具体成果。双方已列出了要解决问题的清单,并达成了按问题建立联合工作小组的协议。为了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报情况,交换意见,两国建立了总理级的热线电话联系。

  1997年9月和10月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交火,就是两国总理通过热线电话迅速平息的。1998年3月在瓦杰帕伊总理就职第二天,巴总理谢里夫就致函祝贺并表示愿与瓦杰帕伊“将南亚地区带入持久和平与稳定的新阶段”。

  中印改善关系的步伐明显加快。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之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冷战后双方意识到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性。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1991年中国总理李鹏访印,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9月拉奥总理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中印两国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及其他文件,双方承诺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印度,达成从边界撤军及不用武力解决分歧的协定。这标志着中印关系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江泽民主席明确表达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望,同时强调南亚国家应搁置争议,寻求在可能的领域进行合作,以双边谈判解决问题。

  1997年12月,在印度政局动荡、一些外国政要推迟或改变原订访印计划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如期访印,显示出中国对改善印中关系的重视。1998年4月初,印度国防部长借巴基斯坦试射导弹之事,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对印度安全构成“威胁”,尽管如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顾全大局,仍应邀如期访问印度,其间,双方同意作出特别努力来维护地区安全。

  南亚大国关系的改善进一步推动了整个南亚地区安全环境的改善。在阿富汗,1997年底塔利班在北方攻势受挫后,战局一直处于战略相持状态。在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4月26日,阿富汗敌对的南北双方终于同意谈判,就尽早结束阿内战及交换战俘问题举行会谈。

  南亚地区安全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促使南亚区域合作进程加快。1997年5月,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功召开了第九次首脑会议。南亚7国领导人首次形成共识,决定在2001年建成“南亚自由贸易区”。1998年1月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三国举行经济首脑会议,重申在2001年实现南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这两次会议无疑对南亚地区的互信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事实说明,在印度进行核试验前,南亚地区并没有出现像瓦杰帕伊所说的使印度面临的安全环境“不断恶化”迹象;也没有出现像费尔南德斯所说的印度面临来自中国“军事威胁”迹象(如果把一国的最基本的国界防务说成“威胁”,那当今就没有一个国家是安全的)。不要说是一国政府,就是一个人也不能不顾基本事实。明明是南亚安全形势已大为改善,可印度政府却硬说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不断恶化”的安全环境;明明是中印关系已有了长足进步,中国政府对发展两国关系的进程已给予巨大的推动,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傅全有总长通过对印友好访问表达中国对改善中印关系的诚意后没几天,印国防部长就硬说中国是印“头号威胁”,如此颠倒是非,简直让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印度不感到“威胁”?如此睁眼说瞎话,不由人不进一步发问:谁才是真正的威胁?中国并不感到印度有什么“威胁”,印度强硬的核政策真正威胁的是人类和平。

  政治家说谎必有深藏的目的。《印度人民党十点自由宪章·我们的外交政策》第一条就将其目的作了表白,即“在国际事务中印度要得到与其面积和能力相符合的地位”。这句话听起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30年代德国国社党竞选时提出的一些口号。国社党的目标是与当时的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结果带给德国的是毁灭。那么,今天印度人民党的目标及其核政策,将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呢?

  博克兰上空升起了危险的信号!

  瓦杰帕伊在1998年5月11日给克林顿的信中解释说:印度的核试不会对美国“造成任何威胁”并保证“印度将继续在一个多边或双边框架中”同美国合作,“以促进核裁军事业”。不知瓦杰帕伊的保证有多大的可信度。今天瓦杰帕伊为避免两线对抗,以根本不存在的“中国威胁”为由(这与40年代初有人提出反“共产国际”的口号的目的相似)来讨好西方,但要知道,一个拥有核武器与战略导弹的南亚大国,一旦称霸于印度洋,受到损害最大最直接的就是美国、日本及东亚国家。印度洋是印度国防的重心所在,更是美国生存利益所在。比当年的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商路对西方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印度洋,特别是美国须臾不能离开的横穿印度洋的海上能源运输线被纳入印度的核威慑范围,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华复兴网 收集整理 



前一页 后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世纪之交的巴基斯坦形势与走向




  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巴基斯坦形势出现急剧转折,主要表现为:国内民主政治随穆沙拉夫军人上台执政再次受挫;经济大面积下滑;外交重心明显向伊斯兰世界倾斜。

  1。民主政治发展再次受挫

  (1)巴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回顾。1947年8月14日,英国正式把权力移交给巴基斯坦制宪议会,巴基斯坦宣告独立。巴独立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早在1949年就提出在巴建立“主权属于真主,由人民选出的代表行使主权”的民主建国目标。1950年9月,巴制宪议会尝试议会制政府即设两院和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1956年,制宪议会通过巴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巴为伊斯兰国家,实行议会制度。1958年10月7日,巴总统在陆军总司令阿尤布·汗的压力下宣布实行军法管制:取消宪法、解散中央和省立法机构和政府。阿尤布·汗为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27日,阿尤布·汗解除米扎尔总统职务,建立军人统治。巴建立民主政治的初次尝试遭到失败。1969年,东巴基斯坦暴力蔓延,阿尤布·汗辞职,将政权交给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将军,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叶海亚·汗下台,人民党主席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接任巴总统和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1973年,国民议会通过巴新宪法。1977年,齐亚·哈克将军推翻布托并以谋杀罪于1979年对布托处以绞刑。1988年11月,巴基斯坦人民党在选举中重新执政,结束近十年的军人统治;12月,吴拉姆·伊沙克·汗当选总统,贝·布托任总理。

  (2)政治动荡使民主政治再次受挫。1997年2月,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在大选中获胜,谢里夫出任总理。谢里夫吸取90年代初巴国内因党派争斗而耽误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他一上台便利用本党在议会中的强势地位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哈克时期的宪法第八修正案,取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的权力,并将总统解散省内阁、任免省督、三军参谋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最高法院法官等权力归还总理。另外,巴议会两院还通过旨在严禁议员叛党的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和旨在打击教派暴力的反恐怖法。与此同时,他雄心勃勃地于1998年初宣布《2010年远景发展计划》,但这些均被1998年5月印巴核试验及1999年巴印卡吉尔冲突造成的国内政治经济动荡所中断。

  首先是执政党联盟分裂。谢里夫政府时期的国民议会共217席,巴穆盟就占134席;参院87席,巴穆盟占30席。两院主席均为巴穆盟成员。但随谢里夫权力不断增大,引起其他政党不满。1998年11月,巴人民党与信德省15个政党和社会人权组织成立“信德恢复民主联盟”,以抵制政府设立军事法庭等严厉措施。政府在修建卡拉巴水坝等大型工程上突出旁遮普省的利益,招致其他省份的不满。1998年2月,巴穆盟的长期盟友西北边境省的人民民族党退出省联合政府;8月,俾路支民族党和民主祖国党以及信德省的统一民族运动党先后终止与巴穆盟在省和联邦议会的合作,退出中央和省联合政府,使巴穆盟失去了主要盟友。在野反对党力量结成“大民主同盟”,要求谢里夫政府辞职。与此同时,政府与军方矛盾日见加深。1998年10月,谢里夫因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卡拉麦特呼吁设立由军人和平民组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而迫使卡拉麦特辞职。1999年1月,谢里夫启动核试后缓和印巴关系的进程,受到暗杀未遂事件的威胁;2月,印巴两国签署《拉合尔宣言》,受到国内及克什米尔地区的伊斯兰组织的激烈批评,当时已有传言说谢里夫向印度出卖了克什米尔。7月,谢里夫在卡吉尔冲突中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向印度妥协,单方面从印控区撤回伊斯兰武装战斗人员,此举遭到巴军方的强烈不满。10月12日,穆沙拉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谢里夫政府。15日,穆沙拉夫发布宪法1号令,宣布全国实行紧急状态,中止宪法,解散联邦和省议会。根据临时宪法,穆沙拉夫出任首席执行官;随后成立了具有过渡性质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及由8名专家组成的新内阁。至此,自齐亚·哈克1985年启动的在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主政治进程再次中断。

  (3)军人统治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巴军事政变后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呼吁恢复巴基斯坦的民主,称政变“将使南亚地区的局势更加不稳定”;印度外长辛格表示与巴谈判必须在巴恢复正常之后才能进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巴政变表示遗憾,呼吁巴军方尽快恢复文官统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康德苏称:如果巴不能恢复国内民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停止给予巴的经济援助。他在接受法国一家电台采访时表示,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因而巴目前政治局势是一个“真正的威胁”;欧盟敦促巴立即恢复文官统治,并宣布它将延期和巴政府签定伙伴关系协定。英联邦国家秘书长埃梅卡·阿尼奥库说,在巴发生的事件是对民主的破坏,巴将因此而孤立;如果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