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巴在外交上进一步向伊期兰世界倾斜。为应付国内综错复杂的政党斗争和巩固政权,穆沙拉夫军人政府将会进一步依靠伊斯兰力量并强化巴基斯坦伊斯兰化的进程,与此相应巴外交上向伊斯兰世界倾斜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中华复兴网 收集整理
前一页 后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核试后南亚形势及走向——南亚形势报告节选
一。印巴核试后南亚地区政治力量出现新分野
1998年南亚地区安全环境骤然恶化,其重要引线是印度人民党上台后推行以发展核武器为重要内容的外交政策。5月11~13日印度连续五次进行地下核试验,同时印度总理致函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再次以中国“威胁”为借口为其核试验辩解。这样由印度人民党政府强硬的核政策引发的地区紧张关系开始明显地殃及中国,中印良性互动关系急剧恶化。自印度古杰拉尔政府与巴基斯坦谢里夫政府共同启动印巴安全对话的良好氛围遭到破坏。
巴基斯坦在保持中巴传统关系的同时,政治上日趋向伊斯兰世界倾斜。5月底,巴基斯坦以核试回应印度,立即赢得伊斯兰国家的普遍同情。巴基斯坦最坚定的盟友塔利班,在巴核试后立即表示巴基斯坦核试验的成功使整个伊斯兰世界受到巨大鼓舞。不仅如此,阿富汗塔利班在8月份向北方联盟发起凌厉的攻势,并在年底基本上控制了全国,这对与印度处于军事紧张关系中的巴基斯坦来说,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它使巴基斯坦在地缘政治上有了一个得以背靠的广阔的战略纵深地带。这些都使得巴基斯坦加速向伊斯兰世界靠拢。巴基斯坦国民议会已通过8月份政府提出的宪法第15修正案,即要求将伊斯兰法确定为巴最高法律。同日,巴基斯坦总统塔拉尔表示,如果这一修正案为参院通过,“巴将在真正的意义上恢复伊斯兰制度”。1999年1月10日,巴基斯坦信息部长表示:“我们与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这种关系。”
但是,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胜利又使其周边伊斯兰国家政治力量产生新的分野。属于什叶派的伊朗及信奉逊尼派的独联体中亚国家,希望并支持在阿富汗建立一个温和政权,因而对塔利班的军事胜利一直保持着警觉。塔利班攻陷北方联盟的军事重镇马扎里·沙里夫时,因九名伊朗外交官被害,致使伊朗与塔利班出现军事对峙。伊朗在伊阿边境集结重兵,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保持对塔利班的战略牵制,并指责巴基斯坦在背后支持塔利班,致使伊朗与巴基斯坦5月核试后已改善的关系又急剧倒退。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在东部边界保持的带有攻势性的军事压力,并未得到阿富汗北部中亚国家的配合,这些国家也没有对巴基斯坦进行过于激烈的指责,这说明它们在对同属逊尼派的塔利班和巴基斯坦的政策上,与伊朗保持着一定距离,为将来留有余地。11月26日,在巴基斯坦访问的乌兹别克外交部长,在伊斯兰堡与只有两人组成的塔利班高层代表团首次进行了深入会谈,并向塔利班发出参加塔什干“6+2”会议的邀请。会谈后,塔利班代表向记者表示:“我们消除了乌兹别克领导人对阿富汗政策的误会,并告诉他们我们的政府愿意与所有邻国保持友好关系。”
同时,印度在外交上日益向东盟、南盟、印度洋地区乃至波斯湾地区倾斜。印度近几年提出的“东向”和“南向”外交战略,在1998年7月底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和南亚区域联盟首脑会议上显示出其作用。印度成功地避免了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声明对印度核试的“谴责”;在南亚区域联盟首脑会议上,会议不顾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的请求,将印巴核试验及地区安全问题排除在会议的议题之外,认为印巴核问题应与全球核裁军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第十二届不结盟首脑会议于8月29日至9月3日在南非班德举行。与东盟首脑会议的结果相似,这次不结盟会议也未对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印度引起的南亚核试验进行“谴责”。8月24日,印度海军与新加坡海军讨论使双方联系制度化及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问题。10月24日,印度海军访问菲律宾,受到菲律宾国防秘书的接待。12月15日,印度与越南签署两国文化交流计划,双方初步确定1999年越南国家主席及议会代表团访问印度,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于同年4月访问河内。在完成了这些外交铺垫后,1999年1月10日,费尔南德斯表示:印将在接近马六甲海峡的安达曼及尼科巴群岛设远东海军司令部。外电认为:此举意在把海军力量扩展到孟加拉湾以对付中国。1998年12月,印度与俄国在对美英两国再次袭击伊拉克的行为进行谴责的同时,也达成了共同帮助伊拉克开采石油的共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对波斯湾油气资源进口将产生更大的需求。今后,印度在巩固已有的南向和东向外交成果的基础上,将加大对波斯湾国家的外交力度。
二。大国全球战略部署向南亚集结,美俄在此关系向冷战回归
美国南亚战略部署,因印巴核试而延宕。冷战结束之初,由于冷战期间形成的美中合作对付苏联的战略格局不复存在,南亚印巴在大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一时失衡。90年代下半叶,随着俄国国内政治逐渐稳定,美国开始调整南亚政策。1997年美国已大体完成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订。9月,印度总理和财政部长在美国参加联合国会议期间,与克林顿举行会谈。11月,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南亚,为克林顿访问作准备。奥尔布赖特在访问印巴后强调,美国希望同巴基斯坦和印度发展全面的关系。1998年4月,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理查德森访问南亚,与印、巴、阿、孟等国领导人分别进行会谈,表示希望同巴基斯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国对印度新政府的核政策表示担忧,希望印度继续保持古杰拉尔的政策。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相当程度上拖延了美国在亚洲战略部署的进度。克林顿原定于1998年下半年对中国及南亚地区的访问,只完成计划的一半。尽管在美国对印巴的制裁、印巴对签署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及控制生产核材料问题上,双方作了相应的妥协,但美国与印巴在核问题上仍难以让步。10月初,美国不得不再次推迟而不是取消总统访问南亚的活动。
在西方的压力下俄国的南亚政策似乎正向苏联时代回归。苏联解体,是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政治格局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中亚五国在地缘上已形成了一道使俄国进一步远离中东和中亚富油区的政治屏障。把俄国隔离在北方,意味着西方对中东中亚富油区控制的强化和俄国南下困难的增大。冷战后,美国制定的中亚战略一直把中亚独联体国家列为应特别关注的“战略利益地区”,努力使之成为下世纪美国可以控制的势力范围和新的能源基地。随着俄国体制转轨过渡期结束,俄国领导人开始注意构建符合俄国利益的全球战略。在无力阻止北约东扩的情况下,俄国日益把巴尔干半岛和印度次大陆放在其全球战略的突出地位。1998年10月,俄外交部长伊万诺夫在表示反对北约对南联盟动武的态度时说:巴尔干国家对俄国有着“特殊的战略利益”,这些国家是俄通往地中海的通道,而且还有着“广泛的经济前景”。事实上,俄国也是从这一战略视角来发展与南亚国家、特别是与印度的关系的。印度,一直都被俄国视为南下印度洋的战略基地。1996年普里马科夫担任外长后,出访独联体和东欧以外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印度。他明确指出:俄国对印度的关系“受战略利益支配”。1998年5月12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印度核试验表示谴责,但不支持美国对印度进行制裁的立场,并在15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印度核试的声明中,为印度讨价还价,试图缓和声明的调子。6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172号决议,要求印巴作为“无核国家”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和全面核禁试条约。当天,叶利钦打电话给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要求印度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次日,印度表示拒绝接受安理会1172号决议。14日,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丹巴拉姆宣布,尽管印度爆炸了五个核装置,但俄向印出售原子能反应堆的计划将付诸实施。7月1日,外电披露印俄又结束了一项将于2000年生效的十年防务合作协议的谈判,将印俄间的武器购买从现金购买转向联合研制,印俄将共同研制六种反弹道战术导弹系统,总金额高达十亿美元。21日,印度从俄罗斯购买了三艘护卫舰。8月,印俄决定为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一个“指导小组”,双方将通过人员交流、定期的政策研究及高级指挥官互访加强合作。11月9日,印度国防秘书率领高级军事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就印俄间的军事和技术合作再次进行广泛的会谈。11月16日,俄报披露印将于2004年在俄帮助下,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12月20日,俄国总理普里马科夫代表叶利钦总统对印度进行访问。访问期间,俄印签署了七项协议,其中包括把2000年到期的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延长到2010年。普里马科夫表示俄印关系“牢不可破”,“印度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合适的伙伴,是一个可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叶利钦总统将于1999年访问印度,届时两国将签定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确定政治和其他领域的长期关系。俄印双方保证不参加有损另一方主权的协议、联盟或条约。同时,普里马科夫还向印度保证不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装备。路透社评论说,普里马科夫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俄印双边战略关系带入21世纪。
如果将近几年俄国在巴尔干、伊拉克及伊朗问题上表现出的越来越独立于西方的强硬态度及俄国对越南金兰湾基地表现出的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联系起来考虑,就不难意识到俄国南亚外交在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东西逼压下,似被迫在向苏联时代的南亚政策回归。
中国再次被拖入南亚矛盾之中,“西藏问题”随之升温。自80年代开始的中印关系改善的历史进程,被印度人民党政府的反华政策中断。与此相应,中国也被印度人民党政府拖入南亚地区矛盾关系之中。4月,巴基斯坦成功试射中程导弹后,印度政府内部开始出现反华倾向。为了消除误解,4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访印,向印方解释中国坚持中印友好的既定政策,希望中印建立军事信任措施。5月3日,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直接攻击中国,称印最大的威胁来自中国而不是巴基斯坦。11~13日,印度进行核试验。与此同时,瓦帕伊致函克林顿,称:“在我们的边界上存在一个公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个在1962年曾武装入侵印度的国家。尽管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同那个国家的关系已经改善,但仍存在不信任气氛,主要是因为边界问题悬而未决。”6月12日,瓦杰帕伊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再次指责中国应对南亚核试验负首要责任。8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接受印度一家私营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克什米尔有一部分地区目前由中国控制着。这也是一个不能轻易排除的事实。”
印度、西方反华势力及达赖集团三股力量相互呼应,并向中国在西藏地区的主权进一步逼近,是1998年南亚问题的重要走势。中印关系问题的核心,是印度对中国在西藏主权实际而不是形式认可的问题。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立即得到一向以非暴力主义自居的达赖的呼应。5月13日,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访问的达赖为印度辩护,达赖集团藏青会也对印度核试验成功表示祝贺,称赞印度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表示支持印度拥有和保持强大的核力量。同时,达赖加大鼓吹“与北京对话”的力度。6月17日,达赖在欧洲表示,希望克林顿访华时与中国政府谈“西藏问题”。克林顿访华结束后,达赖进一步鼓吹要求在西藏实现“真正的自治”。10月底,达赖着手准备所谓西藏“政治地位”的声明。为此,达赖在10月底和11月5日分别会见了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美表示支持西藏“保持独立传统”。12月8日,达赖在法国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希拉克共进午餐后对记者表示,他将寻求“通过对话”,使西藏实现“真正自治”。1999年1月20日,美国政府任命朱莉娅·塔夫脱为新的“西藏问题特别协调员”。
总之,1998年,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进程急剧向政治冲突转变,南亚政治力量组合出现新的变化,印度人民党政府强硬外交政策牵动了南亚地区安全的多米诺骨牌,大国全球战略部署迅速向南亚集结。上述诸多变化尚在继续演进中,它将规定1999年南亚形势发展的基本走向。
中华复兴网 收集整理
前一页 后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结束语:枪杆子里面出主权
台湾在美国战略中的作用,并不取决于台湾自身,而是取决于中国的发展。中国要赢得发展的自主权,必须懂得,今天世界的现实是枪杆子里面出主权,枪杆子里面出大国。
世纪之交,台湾海峡又笼罩危机。美国会利用这个“打台湾牌”对付中国吗?台湾、南沙、西藏和新疆,到底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意味着什么?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国从内政外交上该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才能实现百年的强国梦?本刊记者张小廉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张文木博士。
台湾在美战略中的作用取决于中国的发展
记者:目前李登辉“两国论”的抛出,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张文木:李登辉在此时抛出“两国论”,是在逼着中、美双方明确表态,这使得中美关系在科索沃事件及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之后,雪上加霜。对中国来讲,他是在我们本来就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下,企图逼着中国作另一种选择。对于美国,则促使了美国右翼反华势力的上升。
记者:从美国的全球战略来看,台湾问题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台湾真的是美国对付中国的一张“王牌”吗?
张文木:台湾是美国手中的一张牌,但还不能说是一张王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政策是随其全球战略而变化的。美国的大国战略一旦发生变化,它往往牺牲的是台湾,而非大陆。
在1949年时,美国首先想到的就是扔掉台湾。因为当时中美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临走时还在想方设法与中国共产党政权联系。美国当时对台湾采取的是抛弃态度。此后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处于对抗状态,台湾的地位有所上升。然而随着苏联的力量上升,美国又开始有限抛弃台湾。如果历史再往前推,在二战中的开罗会议上,为了拉住中国抗日,美国就承诺,一旦战争结束,就将台湾归还中国(当时台湾尚处于日本占领之下)。所以,从历史的过程来看,美国对台湾的态度是:只要对其全球战略有利,需要保就保;一旦大国战略发生变化,该牺牲就牺牲。所以台湾只是美国手中的一张牌而非王牌,是美国全球战略局部中的一颗棋子。
台湾在美战略中的作用,并不取决于台湾自身而取决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前景在未来的历史上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崛起;而另一种是往后退。
如果中国崛起,我们的军事与国防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发展得非常之好,在美国战略中,台湾作用就可能下降。
东急西重是当今中国战略安全环境的特点
记者:这样看来,发展是中国的当务之急,那么,如果目前台湾问题导致战争,会不会影响中国的发展呢?
张文木:中国要崛起,就必须争取到自身的发展权,而一国的发展权是以强大的国防及军事力量来保证的。中国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了。过去中国是自然经济的国家,而自然经济的国家最首要、最基本的原则是生存,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生存,只要不占有我们的农耕地,都可视为安全。但是现在已经不同了。目前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占相当大的比重,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已有相当一部分跨向海外。如果失去这部分,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当前大国对世界的控制主要是对发展权的垄断。垄断发展权就是对世界资源与世界市场的控制。而控制世界资源与市场的前提是对海上贸易线的控制。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是当务之急,但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美日“新防卫合作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