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法西斯傀儡政权,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权。它们是:波兰人民共和国(1944
年7月22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44年8月23日)、保加利亚人民
共和国(1944年9月9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44年11月29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5年4月4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45年5
月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45年11月29日)、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 (1949年10月7日)。这些国家除民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外,战前都是
落后的农工业国家,外国垄断资本和国内的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历史
上与西方国家有较密切的经济联系。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外,普遍实行君
主zhuanzhi制度。战争给这些国家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波兰有600万人丧生, 40
%的国家财富,相当于两代人的劳动成果荡然无存。南斯拉夫死亡170万人,
40%的工业企业被毁,近30万农户破产。战后东欧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
复国民经济,同时通过没收法西斯占领者、追随者及外国垄断集团的财产,
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奠定基础;而且还通过土地改革、民主化改革及经济计
划措施改造封建的、大资产所有制,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这是东欧
地区划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型:反法西斯战争也为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
蒙古的新型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宣
告成立,但直到1946年其独立地位才得到国际承认。1945年越南爆发了八
月革命,在胡志明领导下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在北部朝鲜,
随着日军的投降,建立起以金日成为首的人民民主政权实体,直到1948年9
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才宣告成立。在中国,八年抗日战争使共产
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发展壮大,正是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几个国家都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共同的特点是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
都进行了各种民主主义改革,实现工业化,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力。但是,由
于外部势力的武装干涉,在它们建国后的相当时期内,为了巩固政权、争取
国家统一的政治任务要大于经济建设的任务,这是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所
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经济 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变
而来的民族主义国家,最初被称为不发达国家。就其经济性质而言,应属于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但是在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多,它们反对帝国
… Page 10…
主义、殖民主义,积极创建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
济联系,从而形成为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体系之间的一种新型经济体
系。它的特点是:(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和南太平洋,即地球的南部,土地面积约占全世界的 2/3,人口约占全世界
的3/4,农矿资源丰富,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由于长期遭受殖
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经济命脉受外国资本控制,所以,取得政
治独立后,这些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肃清殖民主义势力,谋求独立的经济发展。
(3)殖民统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这些国家的经济十分落后,且畸形发
展,普遍存在单一经济,农村中普遍存在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文盲众多,
科技水平较低,发展现代化民族经济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由于地区特点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就大战结束时的情况而论,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
型:
1。拉美型:战争结束时,拉美的民族独立国家最多,它们多数在19世纪
取得独立,但经济上始终没有摆脱殖民主义的羁绊。战前只有墨西哥等少数
国家实行了国有化措施,发展民族经济。大战期间,趁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
争之机,许多拉美国家没收轴心国企业,赎买英法垄断资本控制的工矿、石
油企业和公共事业。特别是拉美各国都参加了反法西斯联盟 (唯阿根廷参加
较晚),为盟国提供战略物资和粮食,这又大大促进了民族工业和出口贸易
的增长。1937—1945年巴西的钢产量增加了两倍,墨西哥增长了一倍,在化
学、纺织、冶金、机器制造等工业中都建起了新型企业。各国的黄金、外汇
储备从1939年的7亿多美元增加到1946年的30多亿美元。拉美国家从此由
农业国变为农工业国家。战争给拉美带来的另一变化是美国在“泛美合作”
的幌子下排挤了欧洲帝国主义在拉美的势力,进一步控制了拉美。1945年3
月在墨西哥的查普特佩克城堡举行的泛美会议上通过了 《美洲国家经济宪
章》,即美国提出的《克莱顿计划》,拉美各国接受了所谓“自由贸易”、
“自由投资”、“自由企业”三原则,从而为美国资本大量涌入拉美铺平了
道路,使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
2。中东型:战前,中东的独立国家有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埃及、伊
拉克、沙特、也门。黎巴嫩在战争中赢得独立(1943),叙利亚、约旦也相
继宣布独立(1946)。所以,到战争结束时中东的独立国家之多仅次于拉美。
除埃及、土耳其、伊朗有少量现代工业外,都是以农业或农牧业为主,经济
发展水平低于拉美国家。但中东是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经济和战
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战时盟国与轴心国激烈角逐的战场。尽管土耳其、伊
朗、阿富汗宣布中立,也未能摆脱战争的威胁,战争同样给它们造成经济困
难。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战前,国际石油公司主要在两伊采油,战时,
又在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大量开发石油资源。石油成为战后中东经济的重要
支柱,也是大国争夺的主要对象。为了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维
护主权和独立,经埃及倡议,1945年3月在开罗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通
过了联盟宪章,以协调彼此间的政策,加强经济、文化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
合作。
3。东南亚、南亚型:战前,这里除泰国外,全都是殖民地,分属英、法、
美、荷等国。战时,印度以东地区处于日本法西斯的蹂躏之下,而印度和南
亚各国则在人力、物力方面给盟国很大的支援。战争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
严重的破坏,加剧了人民的苦难。当战争结束时,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民
… Page 11…
族矛盾异常尖锐,加之,民族资本在战争期间有所发展 (如印度),这就为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准备了社会基础。战后初期,正是从这些地区诞生
了第一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4。非洲型:400年的奴隶贸易和最残酷的殖民统治使黑非洲成为世界上
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除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保持着形
式上的独立以外,其他地区都是英、法、葡、比等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南非一直处于白人种族主义统治之下。非洲被卷入战争并成为战场,宗主国
对非洲战略资源和农业原料的掠夺客观上却提高了非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
位。据统计,二战期间,非洲供给世界所需铀的100%,工业用钻石的98%,
钻的90%,黄金的50%,铬的39%,钒的24%,锡的22%,锰的19%,铜
的16%,铂的13%。随着现代化工矿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经济成份和
新的阶层,成为民族主义成长壮大的社会基础,使战后非洲成为继东南亚、
南亚之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又一地区。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经过
战争的较量,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它们的情况大
体可分为以下四种:
1。德意日战败国。这场战争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它们的人
员和物质损失是十分惨重的。日本在战争中耗尽了它1945年前十年的全部财
富积累;德、日的所有大城市几乎成为一片瓦砾;人民流离失所,仅柏林一
地的难民数就达800万。这些国家早从30年代起就建立起了反动垄断资本集
团与法西斯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的、高度集中的军事经济体制,后又将被占
领国的经济也纳入这一体制。为了利用那里的劳力、设备和原料,许多产品
的初加工过程在被占领国进行,就连德国的粮食都要由被占领国供应,因而,
战争的失败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崩溃。企业停产、交通阻断、外贸停止、
通货膨胀,食品危机都十分严重。1945年9至11月仅东京就有300人饿死。
德国的报纸刊出了妇女儿童在美军营地的垃圾堆里寻找食品的图片。但应该
指出的是,由于美英与德国垄断资本间的历史联系,德国一些重要的工业设
备有意识地得到了保护,损失不大。如机床受损仅 6。5%,炼钢能力的损失
不到10%,约3/4的厂房尚可使用,大部分乡村、小镇未受到破坏。就经济
受损程度来说,远不如苏联、东欧国家严重;战时日本的工业军事化也为其
战后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就其受损程度而言,远不如中国等国
严重。
2。英法等战胜国。这些国家虽是战胜国,但受到严重削弱,大量的军事
开支和战争的破坏使他们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这
正如丘吉尔所形容的那样,战争带给他们的是“胜利与悲剧”。英国的国民
财富减少了1/4,对外贸易削减了 2/3,外债由 1939年的 4。76亿英镑增至
1945年的 33。55亿英镑。法国的铁路运输大部遭到破坏,约50万座建筑物
被毁。战争结束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财政危机、外汇短缺、货币贬值、黑
市猖獗、物资贫乏等问题,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衰微破败的景象。应该指出,
战争给西欧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毁灭性的。英国的工业中心
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相反,战争期间还发展起了航空、化工等新型工业;
法国的生产设备只有10%被毁,1944年的农业收成仍达到战前水平的80%。
正因为如此,二战后西欧国家用于恢复经济的时间比一战后缩短了一半。
3。经济有所发展的中立国和战胜国。英属自治领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
… Page 12…
新西兰等,战时随英国加入反法西斯阵线,但其国土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
而且成为向盟国提供武器装备、战略原料和粮食的生产基地。战时澳大利亚
的矿产品增长1倍,羊毛出口增长3倍,小麦出口增加50%,重工业、机器
制造和造船业迅速发展,从农业一原料国一跃而为工业一农业国。1944年加
拿大的工业产量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排第三位,仅次于美英。战时的欧洲中立
国,主要是瑞典、瑞士,由于它们与战争双方都进行贸易,接受双方的订货
而使黄金储备迅速增加,并发展起许多新型企业。1937年,瑞典的出口额为
5110万美元,瑞士为2960万美元。但到1946年分别增长到7080万美元和
6250万美元。
4。呈现“战争景气”的美国。在参战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美国,不
仅因本土远离战场而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大发了一笔战争横财。战时经济
急速膨胀,仅1943年的军火生产产值就等于苏联、德国、英国三国的总和。
美国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暴发户”。
三、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19世纪曾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这一体系瓦解,但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尚未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
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完全取代了英国的地位而形成了以美国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工业方面 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过去英国是“世界工厂”,现
在美国取代英国也是从建立工业优势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
罗斯福总统发表了“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的“炉边谈话”。
1941年3月11日又签署了租借法案。大量的军事订货和向世界各地出售军
火,使美国各大工厂的装配线日以继夜地转动,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固定资
本不断更新。1938—1943年,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率为12。7%,工业产值翻
了一翻。据统计,1939—1945年间美国钢的总产量为5。11亿吨,英国为0。99
亿吨,苏联为0。93亿吨,德国为1。87亿吨,日本为0。48亿吨。同期,美国
的石油总产量为14。6亿吨,英国为0。93亿吨,苏联为1。72亿吨,德国为
0。46亿吨,日本为0。2亿吨。由此可见,美国的工业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1937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 42%, 1945年增
长到60%,这种优势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英国。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中,无论原
反法西斯民主国家,还是法西斯战败国及其仆从国,都必须依赖美国的工业
品和设备。
货币金融方面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形成。英镑曾是资本
主义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直至二战前,40%左右的国际贸易仍是用英镑
结算的,伦敦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英帝国特惠制和英镑区的存在,维
护了英国在世界货币金融领域内的实力地位,这些都阻碍了美国的对外经济
扩张。美国统治集团极力想改变这种状况。战争开始后,英国由于大批订购
武器装备,黄金外汇大量外流。正如丘吉尔所说的:“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
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而与此同时,美国
的黄金储备却迅速增加,1938年为145。1亿美元,1945年增加到200。8亿美
元,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进而占74。5%。这也
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世界黄金储备流入了美国的国库。
… Page 13…
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
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4月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
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 1943年9—10
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
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
“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
原则。所谓美元与黄金挂钩,即各国协助美国政府维持35美元等于1盎司黄
金的官价水平,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向美国
兑换黄金的义务;所谓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
持固定的汇率。美国政府根据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规定1美元的含
金量为0。888671克,其他各国政府也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然后按照各国
货币含金量之比,确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法定汇率,这一汇率不得随意变动。
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挂
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这就
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元的霸权地位便确立了。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从一开始就拥有总投票权的27%,在世界
银行中,由于它认缴的资本最多,掌握了总投票权的23。 8l%。如果没有美
国的同意,许多重大问题是无法通过的。美国因此而掌握了国际金融的控制
权。英国曾拖延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但美国利用战后英国的困难对其施加
压力,1945年12月6日签订了英美财政协定,美国答应向英国提供37。5亿
美元的长期贷款,以使英国议会同意执行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贸易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