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非一直在玩弄花招,抛出一个所谓的“黑人国家”计划,处心积虑地扶植
亲南非势力,妄图通过所谓的“内部解决”途径,达到继续控制纳米比亚的
目的。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斗争得到非洲各国人民的支持。1973年联合国承认
它是纳米比亚人民唯一的合法代表。1978年9月安理会通过了435号决议,
再次要求南非从纳米比亚领土撤走,终止其非法统治,然后在联合国监督下
举行公民选举,实现纳米比亚独立。1981年初美国提出把纳米比亚独立问题
与古巴从安哥拉撤军问题联系起来。经过长时间的交涉和种种曲折之后,1988
年 12月安哥拉、南非、古巴、美国四方签署了西南部非洲和平协议。1990
年3月21日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这标志着非洲的非殖民化历史使命的完
成。
三、古巴革命的胜利及其保卫独立的斗争
“7·26运动”与古巴的革命战争 古巴距美国只有90海里,长期受
美国的控制和剥削。美军一直占领着古巴的关塔纳摩海军基地,古巴出口的
2/3输往美国,全部进口的 3/4来自美国。殖民主义统治使古巴形成以生产
糖为主的单一经济。美国垄断资本掌握着古巴的经济命脉,使古巴这个“世
界上最甜的国家”实际上成为“世界上最苦的国家”之一。
1952年3月美国在古巴策划武装政变,扶植其忠实代理人巴蒂斯塔再次
上台建立独裁统治。1953年7月26日清晨,150名青年在律师菲德尔·卡斯
特罗率领下,武装袭击了圣地亚哥东北的军事要塞——蒙卡达兵营,目的是
夺取武器,进行武装斗争,但这次起义失败了,卡斯特罗被捕。他在法庭上
发表了以《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为题的辩护词,这成为推翻巴蒂斯塔政权、
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宣言。卡斯特罗被判处15年徒刑,但在全国人民的抗议
下,于1955年5月获释。同年7月,他建立了名为“7月26日运动”的革
… Page 134…
命组织,准备再次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被迫流亡墨西哥,在那里建立了军
训营地。
1956年11月25日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及劳尔·卡斯特罗等82名青
年乘“格拉玛号”小游艇驶离图克斯潘港,经过一周艰苦的海上漂泊,于12
月2日在奥连特省南部的科罗拉滩登陆。他们立即被包围,经过激烈的战斗,
大部分人牺牲,只有12个人突围出去,潜入贫瘠荒凉的马埃斯特腊山区。他
们凭着仅有的7枝步枪开始游击战争,在山区建立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
把大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为山区农民开办医院和学校,从而得到农民
的积极支持。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多次粉碎了政府军的包围。1957年5月起
义军进攻乌维罗,缴获了大批武器,名声大振。1958年2月起义军解放了圣
地亚哥附近的大部分地区;3月劳尔·卡斯特罗率领的起义军穿过中央公路
在克里斯托山区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同年5月,巴蒂斯塔纠集了 11000多人
的军队围剿马埃斯特腊根据地。经过71天激战,起义军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
剿。从此,起义军从防御转入进攻阶段,从以农村为根据地的游击战转入以
包围城市为重点的歼灭战。
起义军的胜利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1957年3月13日哈瓦那大
学生联合会主席安东尼奥·埃切维利亚率领40多名青年攻打总统府,失败后
组建“3·13革命指导委员会”。该组织另一领导人福雷·乔蒙组织一支远
征军进入埃斯坎布拉依山区开展游击战。1958年3月17日古巴社会党(即
古共)、公民抵抗运动等42个群众团体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巴蒂斯塔下台,
4月9日发动总罢工和起义。这一斗争虽遭镇压,但却大大动摇了巴蒂斯塔
的统治。
1958年7月,“7。26”运动、“3·13”革命指导委员会、公民抵抗运
动等反独裁组织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举行会议,建立革命民主公民阵
线,签署了《加拉加斯协定》,确定了一个“以武装起义来打倒独裁制度的
共同战略”,并推选卡斯特罗为总司令。爱国力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革命胜
利的保证。1958年10月起义军进军哈瓦那省,12月29日解放了圣克拉腊市,
歼灭了政府军主力,从而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1959年1月1日,在哈瓦
那工人、学生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的配合下,起义军胜利进入哈瓦那,攻
占了总统府,巴蒂斯塔仓惶逃往国外,美国对古巴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宣
告结束。
捍卫古巴共和国的斗争 1959年1月2日古巴建立了以“7。26”运动
为核心力量的革命临时政府,卡斯特罗任总理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起初,美
国对新政权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因为它看到巴蒂斯塔政权已十分腐朽,民
愤极大,不再是合适的统治工具,于是便承认了革命临时政府。1959年4月
卡斯特罗还应邀赴美进行私人访问,美国妄图以此拉拢古巴新政权。但是卡
斯特罗政府却继续沿着独立的革命民主主义道路前进。新政权彻底摧毁了旧
的国家机器,解散了巴蒂斯塔的各级政府,改组了军队和警察,采取了一系
列扩大社会民主的措施,建立了新的革命秩序。1959年 5月17日颁布新的
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大庄园制; 10月又颁布石油法和矿业法,没收美国
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古巴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也发展同社会主义
国家的关系。1960年5月8日与苏联建交。
古巴政府的上述政策遭到美国反对,美古关系迅速恶化。1960年5月美
国宣布停止对古的一切援助,停止从古巴进口食糖。卡斯特罗立即宣布:“如
… Page 135…
果美国一磅一磅地削减古巴食糖的进口,古巴就将一分一分地剥夺美国在古
巴的投资”。1960年10月19日,美国对古巴全面禁运,10月25日古巴下
令将美国在古巴的财产收归国有。同年8月28日美国策划召开美洲国家组织
外长会议,通过《圣约瑟宣言》和一项决议宣告极权主义国家同本大陆制度
不相调和。9月2日哈瓦那举行百万人大会,针锋相对地通过《哈瓦那宣言》,
谴责美国对拉美的罪恶干涉。1961年1月,美国宣布与古巴断交。4月3日
美国务院又公布了攻击古巴革命的白皮书,4月16日卡斯特罗宣称古巴革命
“是一场贫苦人的、由贫苦人进行的、为了贫苦人的社会主义革命”。
1961年4月15日,一批伪装成古巴飞机的美军B26飞机入侵古巴,企
图一举摧毁古巴空军,但没能得逞。4月17日凌晨,一支由 1600人组成的
美国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海、空军掩护下,在古巴中部的吉隆滩
(位于猪湾)和长滩等地登陆。古巴军民奋起抗击,古政府表示要“一条条
街道、一幢幢房子”地为保卫祖国的每寸土地而战。仅仅用了72个小时,占
领吉隆滩的雇佣军便被击溃,4月20日,古巴宣布美国雇佣军全部被歼灭。
1961年5月1日卡斯特罗正式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同年7月,“7·26
运动”、人民社会党、“3·13革命指导委员会”三个组织合并成古巴社会
主义革命统一党(1965年改名为共产党),卡斯特罗兄弟分别任第一、二书
记,切·格瓦拉任书记。
1962年 2月4日古巴针对美国强使美洲国家组织第八次外长会议通过的
把古巴排除出“泛美体系”的决议,通过了《第二个哈瓦那宣言》,强烈谴
责美国的行径。
1962年10月22日美国借口苏联将导弹运往古巴而宣布对古实行武装封
锁,还采取了包括出动飞机、舰只“加紧严密监视古巴”等七项措施,从而
形成“加勒比海危机”。虽然苏联最后向美国让步,同意撤走导弹,但11
月1日卡斯特罗发表电视演说,坚决拒绝联合国视察古巴领土。60年代后期
美国继续利用美洲国家组织干涉古巴; 70年代初又策划了几次小规模的雇
佣军入侵古巴,但均遭失败。
古巴与拉美游击中心运动 古巴革命的胜利对拉美各国的民族民主运
动是个极大的鼓舞,特别是那些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者,如激进的青年
学生、职员和部分工人、农民都把古巴视为革命圣地,纷纷到古巴取经。他
们中间有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左派、托洛茨基主义者及天主教左派等。古巴
领导人也总结其革命经验,提出了游击中心主义理论。1960年切·格瓦拉发
表了《游击战》、《游击战:一种手段》等著作。基本观点是:“人民力量
可以战胜反动军队,并不一定要等待一切革命条件都成熟;起义中心可以创
造这些条件;在不发达的美洲,武装斗争的战场基本上应该是农村”。在这
一理论的影响下,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阿根廷等20多个
国家出现了上百个游击中心组织,大者千人,小者几十人,武装斗争一时风
靡拉美。
1965年4月多米尼加的爱国军人发动反独裁起义,美国悍然出动3万侵
略军进行武装干涉。是年8月,起义失败。古巴领导人根据这一情况又提出
“大陆革命论”作为对“游击中心主义”的补充。他们认为,古巴革命后,
美国决不会容许再有第二个古巴存在,必然全力进行武装干涉。因此,拉美
革命不再可能单独在一国胜利,必须使安第斯山成为美洲的马埃斯特腊山,
要在整个大陆与美帝国主义战斗。为此,1966年11月格瓦拉亲赴玻利维亚
… Page 136…
进行试验,准备建立大陆游击中心组织,然后以玻为中心将武装斗争扩大到
整个拉丁美洲。但是,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玻政府军的围剿下,1967年 10
月8日格瓦拉在战斗中被俘,随之被杀害。游击中心运动也受到严重挫折。
1968年后,各国游击中心组织调整了战略,由农村转向城市,进行以城
市游击战为主体的反独裁政府斗争。原巴西共产党领导成员卡洛斯·马里格
拉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写了不少文章,并于 1967年组建“民族解放行
动”,开展城市游击战。他主张在城市进行袭击银行、进攻兵营、劫持飞机、
惩办作恶多端者、绑架人质等恐怖主义活动,使政府处于惊慌失措和困难的
状况,然后再与农村游击战结合,最后通过正规战争夺取政权。除巴西外,
乌拉圭、阿根廷的城市游击主义也很活跃。由于这种活动只突出个人,脱离
群众,1969年11月卡洛斯牺牲。到7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的城市游击活动
普遍遭到失败。
四、古巴革命后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大胜利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的胜利 巴拿马运河连接着大西洋和太平洋,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有很大的经济收益。美国通过1903年的美巴条约占
领了运河区,将其变成巴拿马的国中之国,实行殖民统治。运河区由美国任
命的总督管辖,悬挂美国国旗,施行美国法律,美国还在此建立军事基地。
美国付给巴拿马的“租金”仅占其取得的运河船只通过费的1%。
在古巴革命的影响下,1959年巴拿马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要
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61年11月巴拿马议会通过决议,要求签订新的美巴
条约,提出收回主权,公平分配运河收入,在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限期
接管运河等13项要求。虽然1963年1月美巴达成协议,美国同意在运河区
悬挂两国国旗,但美国并没有认真执行。1964年初,运河区当局连日来在各
学校门前只挂美国国旗,这一行动激起了人民的义愤。1月9日,一名巴拿
马学生在运河区升起巴拿马国旗,当即遭到美军的枪杀,并镇压示威的学生。
10日,3万多巴拿马人在运河区示威,他们手执红旗,高呼“美国佬滚回去”
的口号,美军打死打伤300多群众,愤怒的群众袭击了美国大使馆及其驻巴
新闻机构,形成空前规模的反美怒潮。12日,全国10万多人为死难者举行
送葬示威,巴政府也宣布与美断交。巴拿马的正义要求和行动得到全世界人
民的同情和支持,1964年4月3日美被迫同意就新运河条约与巴拿马举行谈
判。
1968年10月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巴拿马国民警卫队司令奥马尔·托里
霍斯上台,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1971年10月再次爆发群
众性的反美运动。1974年2月7日美巴发表联合声明,公布了作为新运河条
约谈判基础的8项原则,又经过3年多的谈判,1977年8月10日美巴就新
运河条约达成原则协议。9月7日在华盛顿美洲国家组织总部,托里霍斯与
美总统卡特签署了《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
条约》,1903年的美巴条约和后来的修正条约及一切与运河有关的协定、换
文等均宣布作废。新条约规定巴拿马可以逐步参加运河管理、保护及防务工
作;由美巴双方人员组成的委员会管理运河的日常营运;运河区内的海关、
邮政、司法等事务由巴拿马负责等。该条约至1999年12月31日期满,然后
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交还巴拿马。
… Page 137…
尼加拉瓜革命的胜利 继古巴革命之后,尼加拉瓜革命是拉美反美、
反独裁斗争的又一重大事件。从30年代起,索摩查·加西亚靠屠杀民族英雄
桑地诺、镇压起义而爬上独裁统治者的宝座。1956年索摩查遇刺后,他的两
个儿子先后继任总统。该家族占有全国耕地的15%,拥有100多家公司,他
们还拥有自己的银行和电台,控制着国民警卫队及内阁。对内残酷镇压人民
的武装反抗,对外完全投靠美国,使尼加拉瓜的种植园、工矿业和经济命脉
都掌握在美国垄断资本手中。
1961年7月23日,以卡洛斯·丰塞卡·阿马多尔等人为首的一批革命
青年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创建了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简称桑解
阵)。他们使用当年桑地诺使用过的“红与黑”旗帜,表示在反帝反独裁斗
争中“不自由,毋宁死”。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索摩查家族的
反动统治。1963和1967年在博卡伊河和潘卡桑地区建立了游击战根据地。
1975年桑解阵分裂为三派(持久人民战争派、无产阶级派和第三派起义派),
加之阿马多尔在1976年阵亡,一大批游击队领导人被俘,革命处于低潮,只
有第三派坚持斗争。1977年9月索摩查政府取消戒严令,于是一批同情桑解
阵的文教、宗教和企业界人士组成“十二人集团”,发表声明反对索摩查政
府,并与民主运动、民主阵线党等反索政党组成反对派广泛阵线,在全国发
动总罢工、罢课、罢市。与此同时,桑解阵第三派也在全国城市发动武装袭
击活动。1978年7月22日第三派的一支突击队扣留了一批议员和政府官员
作为人质,迫使政府当局释放了一批被囚的桑解阵成员。9月9日又在全国
发动起义,历时13天,波及十多个城市。
1979年3月桑解阵的三派联合建立全国领导委员会,并与“十二人集团”
等组成爱国阵线。同年5月底,桑解阵在全国发动攻势,仅十几天就攻占了
30多个城镇。6月4日又号召全国总罢工,6月16日在哥斯达黎加成立民族
复兴临时政府,得到巴拿马、墨西哥、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支持。7月17
日独裁者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雷被迫下台并逃亡国外(1980年9
月17日被击毙)。7月19日桑解阵部队解放首都马那瓜。民族复兴政府宣
布建立“有社会正义的民主国家”,并要进行多元化政治和混合经济的改革。
加勒比地区各国的独立 加勒比海被称为“美洲地中海”,这里众多
的岛国长期处于英、荷、法、美的殖民统治之下。60年代前只有古巴、海地
和多米尼加三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1958年1月,英国为了维持其殖民统
治,将其10多个加勒比殖民地联合组成“西印度联邦”,但当地人民的独立
运动日益高涨,终于使这个联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