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史下卷-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军积极参加了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领土上的军事行 

动。以法共为核心的内地军在解放法国本土的战斗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1945年初,法国正规军已达97。6万人。塔西尼将军率领下的第一军深入 

德、奥境内进行战斗,最终由他代表法国政府在德国投降书上签了字。在战 

争期间,戴高乐还积极争取苏联的支持,1944年12月10日签订了法苏同盟 

互助条约。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不得不将法国作为大国对待。 

     1945年4月,法国代表重新以大国身份出席旧金山会议。但是,这时的 

法国就其实力而言,已沦为三等国了。 

     中国加入大国行列 从1840年起,中国一直是个受列强欺辱的半殖民 

地弱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从来没有中国的地位。但是,中国人民在反法西 

斯战争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最先举起了 

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而且坚持抗战的时间最长,付出的民族牺牲最大。中 


… Page 18…

国是亚洲战场上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中国的抗日战争阻遏了德日意法 

西斯的进一步勾结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中国的抗战粉碎了远东慕尼黑阴谋, 

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的抗 

战支援了苏联和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使他们有可能集中力量在欧洲战 

场先战胜希特勒。在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更是起了不容 

抹煞的巨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盟国在最后战胜法西斯及对战后世界秩序 

的安排等重大国际事务上,没有中国参加,是难以真正解决的。中国大国地 

位的取得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但是,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为了在战后能有一个依附美 

国、追随美国的中国出现,这样的中国将成为美国抗衡苏联、英国的忠实助 

手。英国则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它深恐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对争取民族 

独立的英国殖民地,特别是印度,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苏联当然不愿意看 

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心。因此, 

中国在战争中虽然取得了大国地位,但这种地位在相当程度上是虚有其表 

的。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以后,中国才真正作 

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 

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 

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例 

如19世纪初对拿破仑的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会议和国际联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 

所不同的是,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协约的缔结不是在战争结束之后,而是在战 

争后期开始进行的。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盟国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以往不同,盟国不是只举行一次会议,而是举行了一系 

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 

的。其中,以1945年2月4日—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的雅 

尔塔举行的会议及其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莫斯科三外 

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 

年11月28—12月 1日)、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 

年10月9日—26日),都可看作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 

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 

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 (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波茨坦会议(1945 

年7月17日—8月2日)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雅尔塔体系 (或体制)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 

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 

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 

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 

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 

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雅尔塔体系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 


… Page 19…

  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有其历史进步性。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 

  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 

  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凡尔赛 

  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白旗”,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而雅尔 

  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 

  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雅 

  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明确指出“致 

  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 

  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 

  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 

  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战争的 

  体系,而对于雅尔塔体系则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 

       在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时,还必须看到它消极的一面。该体系 

  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 

  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 

  斯大林出于各种考虑多次向英美让步,大体上接受了丘吉尔提出的划分巴尔 

                             ① 

  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 ,还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对德国分四区占领的计划。 

  而罗斯福为了争取苏联尽快对日宣战,以使美国免于付出100万人伤亡的代 

  价,同时为了把战时的同盟关系延续到战后,以实现其“世界蓝图”,他在 

  东欧问题和远东问题上对苏联也作了让步。所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 

  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雅尔塔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 

  范围的因素。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 

  的烙印。例如讨论波兰的重建问题是在没有波兰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 

  对于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也都是背着中国进行的,其结果是确保 

  了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在旅大港的特权。显然,这些都是大国强权 

  政治的表现。就这一点而论,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有共同之 

  处。 

       正因为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加之,美苏的社会制 

  度不同,对外方针有很大差异,故雅尔塔各项协议实施的结果是导致了德国 

  的被分裂,欧洲也被分裂为东欧和西欧,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 

  形成。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 

  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这的确是现代国际关 

  系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变化。 



                              三、联合国活动的开始 



       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 

  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美国对于组建联合国颇为积极,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为了把战时的友好合作关 



①  1944 年10 月9  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当晚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以后又经艾登和莫洛托 



夫会谈,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 

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美英占20 %。 


… Page 20…

系延续到战后,以维护世界和平,也都同意组建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反映 

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 

     1943年10月30日莫斯科三外长会议结束时,中、苏、美、英四国共同 

发表声明,首次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问题。 

     1944年7月18日,美国政府将它的《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交给中 

苏英三国政府,并邀请三国代表在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讨 

论美国的建议,草拟联合国宪章。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苏美英举 

行了第一阶段会议,接着至10月7日美、英、中举行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 

 《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基本勾画出了联合国的蓝图。会议 

的分歧点主要是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和未来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 

序、即否决权的问题。关于后者,苏联主张使否决权绝对化,即大国在任何 

情况下都享有否决权,大国间的一致应成为采取任何行动的一项绝对必要条 

件。而英、美则主张大国否决权应有一定限度,如果大国是争端当事国,则 

不应享有否决权。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向苏联让步,在否决权 

问题上通过了“雅尔塔公式”,即安理会理事国关于程序问题的决议只需简 

单多数票通过即可;关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理事会的多数票中必须包括五 

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方为有效。当常任理事国是争端当事国时,如果决议 

是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或是安理会为审议争端而进行调查时,不得行使 

否决权;如作出决定,考虑采取出兵、断交等手段时,可以行使否决权。这 

就是所谓的“大国一致原则”。英美还对苏联提出的让乌克兰、白俄罗斯也 

作为创始会员国的建议表示谅解和支持。会议决定,凡在1942年《联合国家 

宣言》上签字的国家或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均为创始会员 

国。会议还同意法国也作为联合国成立大会的邀请国。 

     1945年3月5日美、苏、英、中四国发出了《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 

议邀请书》。4月25日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市歌剧院隆重开幕。出席会 

议的有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1726名顾问、专家及其他人员。四发起国 

的首席代表分别为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英 

国外交大臣艾登、中国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是 

中国代表团中的一员。会议进行了两个多月,6月25日通过《联合国宪章》 

和作为宪章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规约》。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退伍军 

人纪念堂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了字。由于波兰新政 

府6月28日才改组成功,故没有参加会议,而在会后补签。这样,一共51 

个国家成为创始会员国。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的这一天被定为 

联合国日。 

     按照联合国宪章序言和第一条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 

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 

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 

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为了实现上述宗旨,宪章第二条规定了联合国 

本身及其会员国在一切行动中应作为法律义务而遵守的原则是:(l)会员国 

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各会员国应 

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和正义。(4)各会 

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各会员国 

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对任何国家正在 


… Page 21…

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6)联合国在维护 

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7)不干涉 

内政。宪章所载的任何规定均未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 

管辖的事项。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6个:(1)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主要审议 

机构,重要议案需 2/3多数通过。每年举行一届常会,于9月份第三个星期 

二开幕,持续到12月中旬,如半数以上会员国或安理会提出请求,可举行特 

别会议或紧急特别会议。(2)安理会。是对维护和平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 

机构,在联合国内处于首要的政治地位。由享有否决权的5个常任理事国和 

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起初有6个非常任理事国,后不断增加。(3)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大会权力下,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就发展、世 

界贸易、工业化、自然资源、人权、妇女地位、人口、社会福利、科学技术、 

防止犯罪以及许多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4)托管理事 

会。负责监督对11处托管领土的行政管理,促进它们向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 

展。(5)国际法院。设于海牙,由 15名“独立法官”组成,不代表任何国 

家,依《国际法院规约》而工作。唯该机构与国联的国际法院有些继承关系。 

 (6)秘书处。任务是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它们的计划和政策。联 

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脑,由安理会推荐,大会委派,任期5年,可 

以连任。 

    联合国的早期活动 在酝酿和组建联合国的过程中,联合国家还对一些 

具体的全球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组建了专门机构。1943年11月,44个盟 

国代表在华盛顿创建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其目标是向战争受害者提供援 

助。这是第一个正式成立的联合国机构。直到 1949年才终止了活动。1943 

年春在弗吉尼亚温泉城举行联合国家粮食及农业会议,起草了《粮农组织章 

程》,于1945年10月正式成立。1942年秋在伦敦举行各盟国教育部长会议, 

起草了成立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教科文组织)的计划。1946年11月4 

日该组织正式成立,其目的是增进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和交流方面的合 

作。类似的机构还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民 

用航空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劳工组织、万国邮 

政联盟等是战前就存在的组织,后与联合国发生联系。上述专门机构都是单 

独的独立组织。它们有自己的成员国、活动计划及预算,通过经社理事会与 

联合国合作,每年向经社理事会提交报告。由此可见,联合国虽非世界政府, 

但却要对世界各个方面的问题作出反应。因此,它成为国际社会的集中体现。 

     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联合国第一届大会在英国伦敦教堂大厦举 

行。大会以秘密投票方式决定任命挪威外长吕格耳·赖伊为第一任秘书长。 

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会徽是一幅从北极看去的世界地图,周围是橄榄枝环。大 

会接受了美国国会的邀请,将联合国总部设于纽约,同时接受小约翰·D·洛 

克菲勒的赠款,在曼哈顿东区的东河之滨购买土地,建造联合国大厦。于是, 

联合国的工作正式开始了。 


… Page 22…

                        第三节 思想文化的新潮流 



                     一、和平、民主的思想文化潮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