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史下卷-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应具有以下的共性:首先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重视价值观念、法 

制观念、信息观念和人才观念;在思维方式方面重视系统性、精确性、敏捷 

性、创造性和预测性,并以此与传统思维方式相区别。 

     其次,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作为现代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 

形式、方法和程序,普遍应具有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以及竞争与协作 

精神。应将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争取合作三者协调起来。 

     第三,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有更高的道 

德水平和更文明的生活方式。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女婴露 

易·布朗在英国诞生,这是体外受精产生的婴儿。1984年1月,一名美国妇 

女顺利生出世界上第一个异体胚胎移植的男婴。此后,试管婴儿在许多国家 

相继出现,“精子贮存库” 

     也普遍建立。这一科学技术成就虽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的难题,但也给 

人的伦理道德、婚姻家庭带来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现代人用新的道德标准去 

对待。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更充实, 

应该成为现代人的追求。 

     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 6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一致认为教育现代化是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丹尼森创立的教育 

经济学具体论证了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国际上,“终身教育”的思想已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和接受。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的法国学 

者保罗·朗格正式提出报告,阐述终身教育的意义。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将1970年定为国际教育年,以推动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70年代,瑞 

典、美、法等国相继立法,保障公民通过“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接 

受终身教育的权利。 


… Page 193…

             第三节 迎接科技革命挑战与维护全球生态环境 



                      一、各国的科技政策及其竞争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和新产业革命的兴起,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挑 

战,又是机遇。为了顺应潮流,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各国不断调整科技政策,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对科技发展的战略、社会功能、内部结构、投资方向、 

管理原则、人才培养等采取新的措施。 

     美国的科技政策 美国政府一向把科技发展看成是保持经济增长和未 

来经济繁荣的关键。美国对发展科技的投资绝对值一直居世界首位。1950年 

全国科研与发展经费52亿美元,1960年为135亿美元,1970年为261亿美 

元,1983年为865亿美元,1989年达到1323。5亿美元,超过英、法、日、 

西德四国的总和。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 

国以此为契机,调整了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60 

年代末到70年代,受经济危机、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影响,科技发展重点 

又转向解决国内社会和生活质量问题。1976年国会颁布 《国家科学技术政 

策、组织和优先顺序法令》,规定在优先发展尖端科技的前提下,对医疗保 

健、能源、环保等事业给以足够的重视。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鉴于美国 

在科技领域全面领先的地位已经动摇,声明要强有力地支持科学技术,并再 

次调整了科技工作的重点,实行高技术发展战略。1983年3月23日,里根 

在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简称SDI),号召美国科学家和工 

程师研制出用于国土防御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在空间拦截和摧毁进攻美国的 

战略弹道武器和航天武器,彻底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美国人借用一科幻 

影片名将此“倡议”称为“星球大战计划”。这将是一个跨世纪的大工程, 

计划用25年,耗资1万亿美元完成。尽管国内对该计划存在意见分歧,但里 

根政府以及继任的布什政府仍坚决付诸实施。 

     美国一向实行多元化的科技体制,全国不设统管所有研究开发工作的主 

管机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技政策。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合同,如研究合同, 

采购合同组织各大学、工业公司和政府研究单位来完成科技计划、贯彻政府 

的科技政策。美国的科技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国防研究和基础研 

究。二战以来,国防研究预算在研究开发总预算中通常要占70%,1988年 

占65%。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长期性、风险大的项目,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 

1975—1987年基础理论研究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里根时期,基础研 

究经费在政府民用研究开发经费中占40%。 

      (2)注重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的投资。大学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美国政 

府历来认为对大学的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资。大学科研经费的70%来自政府 

资助。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数万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 

员。 

      (3)促进政府研究中心、工业公司与大学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商 

品化。政府还通过专利、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以及技术转让法、反垄 

断法等立法调动工业企业对研究开发投资的积极性,使工业公司把与大学合 

作看成是最有利的机会,以便主动将大学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商品。为此, 

政府注意及时解密,鼓励将军事技术转为民用,并推动军事技术不断创新。 


… Page 194…

      (4)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视技术人才引进。美国一直在航天站、 

超级超导对撞机、绘制人体基因图等领域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战后,平均 

每年引进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约6000—11500人,70%来自亚洲国 

家和地区。据统计,1982年全美69万科研人员中,1/3是从国外引进的。据 

苏联 1977年估计,1952—1975年由于引进外国专家为美国节约教育经费达 

150—200亿美元。 

     进入80年代后,尽管美国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机器人、光导纤维、办 

公设备等技术方面落后,但其整体科技水平仍居世界首位。1988年,美国科 

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37%,英国占8。7%,日本 

占6。3%。1945年以来全世界有200多人获诺贝尔奖,其中,美国人占60%。 

美国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科技军事化倾向比较严重,对与国防、军事 

相关的科技投资比例过大。 

     苏联的科技体制与政策 苏联实行科学、技术、生产单环体制,这是 

在战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领导系统可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部长会议; 

第二级是国家科委、计委、标准委员会、发明委员会等科技管理部门;第三 

级为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中又分为三大系统:科学院、部门研究机构、高等 

院校。有关科学研究的方向、计划、经费等问题,均由国家科委协助部长会 

议审查、批准和发布。各级按指令性计划完成任务。这种高度集中、计划性 

很强的管理体制曾有力地保证了一些高技术项目研制成功。但它的弊端是科 

研与生产脱节,新技术成果难以投入生产,更难以转化为商品。此外,靠发 

布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使科研工作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微观 

科技活动效率低下。 

     苏联科技政策的特点是始终把发展科技、特别是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高科 

技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斯大林执政时期,面对冷战格局,为了与美国对抗, 

加紧发展原子能技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斯大林也曾对科技发展进行 

过错误的政治干预。例如,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科技革命的论断持批判态度, 

支持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对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遗传学说的批判等等。 

     赫鲁晓夫执政后开始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强调科技革命在当代历史上的 

重要性。对发展核武器、空间技术、东部开发等重点项目,采取打破部门、 

地区和行业界限,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结果,发展速度比西 

方国家同类项目要快。但他仍然靠着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粗放经 

营”的方式,而不是靠发挥科技优势来发展经济。结果,1954—1962年,苏 

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的1/2,农业生产率仅及美国的1/5。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为了谋求对美国的战略优势地位,更加重视高科技 

的发展,并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着重解决长期存在的科研与生产相脱 

节的问题。在科技部门推行经济核算制,为鼓励企业开展技术革新而设置基 

金,同时在冶金、石油、化工、食品等部门搞自动化生产线,建立科研、生 

产综合体,以实现“科学—技术—生产—消费”一体化。但所有这些改革都 

是局部性、试验性的,整个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缺乏使用新技 

术的内部动力,因为企业的利润只取决于对上级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不愿 

因采用新技术而打乱原生产安排。 

     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相继上台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调 

发展高新技术。1983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国民经济科技进步措施的决定》, 

1985年召开有关科技进步问题的专门会议,1988年部长会议又通过国家科学 


… Page 195…

技术纲要,要求超前发展知识密集型产品,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以完成经济 

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 

     在上述方针指导下,苏联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1940年科研经费为3亿 

卢布,占当年国民收入的0。9%。以后,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950年10亿卢 

布,占1。9%;1960年,39亿卢布,占2。7%;1975年174亿卢布,占4。7 

%;1982年246亿卢布,占4。8%。苏联教育经费197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8%,1977年上升为8。7%。中等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创世界纪录,高等院 

校在校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二位。苏联科技队伍迅速壮大。1965年科技工作者 

人数为66。5万人,1982年增加到143。17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苏联还拥有 

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机构,各种科研组织约10万个。正因为如此,苏联才能 

在宇宙开发、地球学、固体物理、核动力学、激光光谱学、量子电子学等领 

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苏联科技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偏重发展军事科学,以致使整 

个科技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同时,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制约,科学技术 

与生产脱节,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斯大林时期政治上错误地干扰学术和 

科技发展的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例如,当李森科的理论已被世界科 

学证明为伪科学时,赫鲁晓夫仍对他加以庇护,致使苏联在遗传学领域长期 

落后。 

     日本的科技政策 日本的科研机构分属于企业、大学和国家研究机关, 

通常称“产、学、官”。国家按“官民分立”、“部门分割”体制进行管理。 

民间企业及其研究机构的经费自理,政府只对其进行政策引导和协助。 

     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50—70年代实行“加 

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加以改造,加 

速本国工业的发展。1955年前,主要引进电力、钢铁、煤炭等方面的技术, 

1955—1965年间主要引进机械、石油等技术。1965—1975年,主要引进电子 

计算机、原子能、宇航和海洋工程等尖端技术。在1950—1975的25年间, 

日本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共引进25777项技术,既节约外汇,又促进了本国技 

术潜力的开发。 

     1980年3月,日本“咨询—产业结构审议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科 

学技术立国”的口号。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这一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 

应的改变。对先进的技术不仅仅只是“模仿和追随”,而是要“首创和领先”。 

1981年,政府科学技术厅制定了《推进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制度》的规划、通 

产省制定了 《研究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制度》的规划,提出了重点研究的项 

目。1982年通产省组织8家电器公司,建立统一机构,研制第五代电子计算 

机。1983年,日本已拥有商用机器人11万名,被誉为“机器人王国”。同 

年4月,国会通过《促进开发高度技术工业地区法》计划,首批建立14个“技 

术城市”,其特点是“产”(尖端产业)、“学”(掌握尖端技术的工科大 

学和研究所)、“住”(职工住宅、文化娱乐场所)三位一体。建设“技术 

城”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革命的需要。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日本政界、科技界深感有必要对科技政 

策再作调整。1984年11月27日,科学技术会议向政府递交了《关于适应新 

的形势变化、立足于长期展望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对策》的报告。 

这份振兴科技的政策大纲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在 1985—1995年间,要使日本 

进入世界科技最先进行列。为此,要优先发展微电子、新材料、生命科学、 


… Page 196…

  地球物理、海洋、空间技术等项目。日本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研究 

  比较薄弱,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只及美国的1/3,这与日本的科技政策不无 

  关系,也不能不影响其“科技立国”目标的实现。 

       西欧各国的科技政策 西欧曾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地区。战 

  后,世界科技中心虽然转移到美国,但英国的科技发明在一段时期内仍居西 

  方世界第二位。英国的科研传统是重视基础科学,轻视工程技术。英国直到 

  1967年才创建工业大学。虽然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中的存贮程序计算机制成于 

  英国,但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很快,英国不久就落后了。直到80年代初才采 

  取措施,发展高科技。 

       联邦德国,1949—1955年是恢复与重建科研机构时期;1956—1965年是 

  以美国为模式振兴科技时期; 1966—1971年是科技政策调整时期。1972年 

  政府的科研报告首次强调“科技政策是国家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 

  科学研究要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着重发展环境保护、生物、医学等 

  部门。80年代又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攻克关键技术、赶上美日的目标。 

       法国在战后建立了统一的科学研究与管理机构,到 1958年形成完整体 

  系。戴高乐时期(1958—1967年)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使之在国民生产总 

  值中的比重由1。3%提到2。2%,在此期间,法国成为第三个空间大国。此后, 

  因经费不足,科研事业发展缓慢,被人称之为退到“铁器时代”。1981年密 

  特朗组阁后提出“发展科技、振兴法国”的方针,1982年通过第一部科技指 

  导规划法。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与西德秘密磋商后 

  一致认为,西欧有10个高技术领域落后于美、日,“欧洲必须团结在一项伟 

  大工程周围”,才能得到拯救。1985年4月,法国政府提出尽快建立一个“技 

  术欧洲”的主张。法国具体建议,欧共体及其他欧洲国家在与开发空间技术 

  有密切联系的6个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光电子学、新型材料、大型电子计算 

  机、高功率激光和粒子束、人工智能、高速微电子学。同年7月,欧共体12 

  国与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在巴黎举行部长级会议,宣布“尤里 

                   ① 

  卡计划”诞生。 “尤里卡计划”不仅是对“星球大战”计划的直接回答,而 

  且显示了西欧在尖端技术和政治上争取对美独立地位的意图,也是西欧联合 

  起来改变西欧高科技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尤里卡计划”同军用 

  技术特别是太空军事手段的关系尤为密切,实质上是一项同未来防务相关联 

  的泛欧高科技合作研究计划。 

        “尤里卡计划”诞生五周年之际,成员国已增至19个,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