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发实物报酬,年终最后结算。1980年,庄员的劳动报酬比1965年提高1。3
倍。
(3)支持发展个人副业。如为此发放银行贷款,减少税收,放宽私有牲
畜头数,扩大拥有宅旁园地的居民范围,放松农庄市场价格等。
(4)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其主要措施是,大量增加农业投资,用以解
决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同时,注意建设农
产品商品基地,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1965—1982年,农业投资总额达4 708亿卢布,比1950—1963年提高7
倍,每年对农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27%左右。
(5)进行农工综合体试验。这是一种跨单位的企业或联合公司,主要经
营建筑、建材生产、农畜产品生产及加工、社会服务业等。它有利于农业资
金、人才和技术的集中使用。
上述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农业发展很快。1966—1970
年的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较1961—1965年提高1。9%。 1976—1980
年间,谷物年均产量达20 500万吨,较1961—1965年增加 57%。 1978年
产量最高时达 23 700万吨。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
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产量居第二位,谷物产量居第三位。但
是,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也未根本解决。它的农业底子较薄,自然条件较差,
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仍然存在,加上经营
… Page 243…
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入70年代,农业增长率也不断滑坡,农业产
量经常大幅度波动。1971—1975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仅为0。8%,1976—
1980年为1。9%,1982年为1%。而且,在农业人均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方面,也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
病逝,终年76岁。11月12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安德罗波夫继任党中央总
书纪,兼苏联国防会议主席。1983年6月,安德罗波夫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
主席团主席。
安德罗波夫上台时68岁,带病工作,执政仅14个月。但他在理论上有
新提法,在实践上有新措施。还在勃列日涅夫病重由他主持苏共中央日常工
作期间,1982年4月他就将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开始
改为“起点论”。他提出,苏联社会“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漫长的历史阶段
的起点上。这一历史阶段本身也将分为若干发展时期和阶段”。1983年2月,
他撰文重申了这一论点。
他执政期间的主要措施是:(1)整顿劳动纪律,打击违法乱纪行为。1983
年内,仅中央部长和州委第一书记中因严重官僚主义和违法乱纪而被撤职的
就有70多人。(2)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如进一步减少下达企业的计划指标,
扩大企业自主权;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广泛推行集体承包制等。1983年,
苏联在各方面稍有起色。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病逝。2月13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契尔
年科继任党中央总书记。4月11日,他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契尔年
科强调遵循安德罗波夫时期的理论和政策。但他执政时间更短,仅 13个月即
病逝,终年74岁。
从1982年11月到1985年3月两年多时间里,苏联三位年迈的最高领导
人相继病故,这在苏联和全世界都引起注目。
三、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
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985年3月11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
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4月举行的苏共全会认为,“国家已处在濒临危机的状态”,“必须进
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同时,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
针”。全会增选利加乔夫等三人为政治局委员。会后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7
月葛罗米柯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谢瓦尔德纳泽担任外交部长,9月雷
日科夫出任部长会议主席,12月叶利钦调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社会改造方面的第一个较大举动,是从4月起在
全国大张旗鼓地、严厉地开展反酗酒斗争,要求将这种丑恶现象从苏联社会
中消除掉。但它操之过急,副作用大,很快作罢。
1986年2月25日—3月6日,苏共召开了“二十七大”。戈尔巴乔夫在
报告中提出,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
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提出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
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
总产值翻一番。在政治方面,提出“进一步民主化”并“扩大公开性”。在
对外政策方面,提出要广泛进行国际合作,“来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国际安
… Page 244…
全体系”,并“解决全人类和全球的问题”。大会通过了《苏共纲领新修订
本》,它在保留原党纲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同时,强调“社会主义世界的
多样性”。大会确认了“加速战略”,并将其具体化。大会选举了新一届中
央委员会,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的领导成员绝大多数退出了政治舞台。
代表大会后,苏联公布了关于政治、经济改革,特别是关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一系列决定,要求改进经营管理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还颁布了《个
体劳动法》及《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1987年6月
又公布《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
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随后通过《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
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
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
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
向新体制过渡。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接见各界人士等
方式,呼吁人们“改变旧观念”,积极参加改革。
但是,“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
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
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1986—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
仅为2。8%,尚低于改革之前,财政赤字上升。
政治体制改革和“新思维”外交 在经济改革出师不利的情况下,苏
联领导人的改革指导思想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其重点转向政治改革,政治思
想向民主社会主义倾斜。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其《改
革与新思维》一书。书中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
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认为“改革的实质恰恰就在于,它把社会主
义和民主结合起来”。并说“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
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1988年6月28日—7月1日,举行了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会议中心
议题是讨论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
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决定把一切权力归
还苏维埃,并成立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
会,再由它选举组成最高苏维埃作为人代会的常设机关。这次会议与以往的
党代会不同,各种政治观点和对改革的不同看法在会上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并明显地形成了三大派,即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派”,以利加乔夫
为代表坚持党领导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新思维“主流派”。
1989年5月25日—6月9日,第一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大会从2 210名代表中选出 542名组成了新的最高苏维埃。戈尔巴乔夫当选
这个最高苏维埃的第一任主席。1990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人代会决定,修改
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在会上
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卢基扬诺夫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会后,成立了负
责决策的总统委员会,其成员有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和沙塔林等。
1990年7月2—13日,苏共举行了“二十八大”。会上提出了分别代表
三个派别的纲领,即《苏共中央纲领》、《马克思主义纲领》和《民主纲领》。
大会通过了中央提出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向市场经
济过渡”的方针。大会期间,已任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等人宣布
… Page 245…
退党,利加乔夫落选后退休。
同年12月举行第四次人代会,大会就国名问题进行了表决,通过保留原
国名。同时,通过了按“主权共和国联盟的原则”签订新联盟条约的总构想,
并决定实行总统直接领导下的内阁制和设副总统职位。亚纳耶夫当选副总
统。
然而,伴随政治体制“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在“公开
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
社会日益动荡。罢工浪潮此起彼伏,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
成立。据报道,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共和国级的政党有500多
个,全国性的政党约20个。其中有的组织,如支持叶利钦的“民主俄罗斯”
颇有影响。这些党派大多公开声明反共反社会主义。反共势力则以此形形色
色的党派为依托,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反共游行和集会,夺取苏共在一
些地区和加盟共和国的政权。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
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
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广大党员对形势的变
化迷惑不解,相当多的人对政治冷漠和厌倦,不少人因失望而脱党、退党。
从1988年下半年到1991年夏天,苏共党员已由 1900万下降到 1500万。苏
共分裂的趋势日益严重,一些共和国的党已分裂。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
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大幅度调整
对外政策。如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苏联主动提出裁
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积极
开展“富国外交”,多方争取经济合作及援助;宣布不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
并开始主动从东欧撤军;减少对亚、非、拉一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停
止对一些国家的渗透、颠覆活动;开始逐步消除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
碍——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从蒙古撤军和削减中苏边境地区驻军、停止支持
越南侵略柬埔寨,于1989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苏中关系正常化
等。但是,“新思维外交”过分热衷于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
依赖和幻想西方大量经济援助,不顾一切实行妥协和退让。戈尔巴乔夫甚至
在西方领导人、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唯唯诺诺。这些作为使苏联的国
际地位和影响大大下降,激起苏联所有爱国者,包括一些领导人的强烈不满。
同时,“新思维外交”也强调东欧国家根本变革的必要性,积极评价它们的
“自由化”改革,并为西方干预这些国家开绿灯,从而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
变,并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和经互会的瓦解。这一事态的发展也使苏联人民
感到极大的困惑,并在苏共内部引起思想混乱和争论。
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 在政治、外交改革过热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形势
下,经济改革实际陷于停滞,经济发展速度接连下滑。1989年国民收入增长
率降为2。4%,1990年比上年又降4%而出现负增长,开创了苏联战后经济
严重滑坡的先例。消费品市场的供应由长期失衡发展到全面短缺,国营商店
抢购成风,黑市交易和投机倒把盛行。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失控。1989年通
货膨胀率39O比上年增加56%,1990年又比上年增70%,外债达700亿美
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影响尤为严重和深远的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公开性”、“民主化”
和“政治多元化”口号,揭开了苏联各民族之间旧时积怨的伤疤,煽起了民
… Page 246…
族主义情绪,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迅速趋于尖锐和激化。民族
之间由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居民80%为亚美尼亚人的纳戈尔诺…
卡拉巴赫地区的武斗,从1987年开始到1990年在全苏蔓延着的民族冲突,
已造成不少人伤亡,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同时,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乘机崛起,
一些共和国的共产党或被民族主义组织取代,或自身已变成民族主义政党,
使联盟体制面临崩溃的危机。1989年8月,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民族主义
组织“人民阵线”在国外反苏势力支持下,策划组织了上百万人参加的跨界
人链活动,抗议导致三国并入苏联的1939年苏德条约,并公开提出了“脱离
苏联”的口号。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接着,拉脱维亚、爱沙
尼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的议会也要求退出苏联。6月12日,
俄罗斯人代会又带头发表主权宣言,声称本共和国的法律“至高无上”。随
后,一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也相继发表主权宣言。有的甚至更改国名、
国旗和国徽,组建起本民族的军队和警察,设立边防和海关等。一些共和国
还不断进行横向串连,就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相互签约,联合对抗中央。
另一方面,各共和国之间的“主权战”、“法律战”和“贸易战”等又层出
不穷,使联盟内部的裂痕越来越大,国家传统的经济联系和财政体系遭到破
坏。
面对联盟濒临解体的危机,为了遏制民族分裂势头,戈尔巴乔夫和中央
政府曾对之软硬兼施,如1990年4月制定《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程序法》和
《紧急状态法》,对率先宣布独立的立陶宛实行经济制裁,甚至动用军队等。
但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下,最后都以妥协退让而告终。
1991年3月,就保留联盟问题举行了苏联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有80
%的公民参加投票,其中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4%。但在草拟新联盟条约
的过程中几经周折,并在中央作出重大原则让步后才得以定稿。新条约定于
1991年8月20日开始签署,它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强
调各共和国的“主权”,删去了“社会主义”。如签约成功,苏联就将是一
个“自由的、松散的联邦”。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获
57。3%的选票当选。他当选后立即访美要求支持,并表示俄罗斯要加速私有
化、市场化和自由化。访美归来他发布俄罗斯“第一号总统令”,实行俄罗
斯国家机关“非党化”。7月中旬,戈尔巴乔夫赴伦敦向西方7国要求经援,
也就苏联的私有化、削弱联盟中央权力和军事力量等问题做出承诺。7月底
布什访苏,进一步插手苏联内政。
“八·一九”事变及其后果 在苏联加速演变和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
的形势下,8月19—21日,发生了戈尔巴乔夫被停止履行总统职责而又复出
的重大事件。
8月19日清晨,苏联电台播发《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鉴于戈尔巴
乔夫由于健康状况不可能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