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史下卷-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统一的德国首都定在柏林。 

     为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从5月到9月,历经4轮“2+4”会谈终于 


… Page 264…

达成协议,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说明:苏联同意统一 

的德国可自主决定联盟的归属,并将在1994年底以前分批撤回驻民德的全部 

苏军共36万人;与会国一致确认,目前的奥得—尼斯河边界为德国永久边 

界;从德国实现统一之日起,四大国取消作为占领国对整个德国和柏林的权 

利和职责,恢复德国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完全主权。 

     1990年10月3日,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即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从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历史告终,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的国土增加50%,人口增加1/4,德国东部地区进入一个全面按西 

部模式转轨的时期。然而,严酷的现实是,这种体制转换的代价和步履是异 

常沉重的。 



             六、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 



     动荡的保加利亚政局 在保加利亚,从1954年日夫科夫继契尔文科开 

始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1989年,政局长期比较稳定。日夫科夫强调同 

苏联“全面接近”,紧跟苏联,同时也提出“在运用苏联经验时要考虑到保 

加利亚的条件”。保加利亚的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贫乏,但发展农业的自然 

条件良好。据此,它在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还较重视加工工业和农 

业的发展。70年代初,保加利亚提出在农村普遍建立“农工综合体”,以便 

在加工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集中化和向专业化发展。继之,又积极推行 

农业承包奖励制。这些措施使保加利亚的农业一度兴旺,并在苏联和东欧国 

家中受到赞赏和仿效。然而,保加利亚的“农工综合体”实质上是要“加速 

实现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接近和溶合”,使之成为“统一的全民所 

有制”,从而有损农民长期经营的积极性。进入80年代,又遇上气候恶劣, 

致使农业生产连年徘徊,甜菜、水果、牛羊肉等重要农副产品产量下降,工 

业发展速度减缓,市场供应日趋紧张。1986年保共“十三大”通过的“九·五 

计划”指标又层层加码,甚至提出了要将国民收入翻两番的口号。实际上, 

该计划的执行是靠通货膨胀和大举外债来维持,这几年外债已增至100亿美 

元。 

    在政治上,日夫科夫长期集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之权于一 

身,独断专行,任用亲信,竭力树立个人威信,又制造了不少新的冤案。而 

且,他提出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目标,并从1984年起对占全国约1/10 

人口的土耳其族居民施行强制同化政策,引起一些地方武装冲突和大量土耳 

其族居民外迁。这一切使保加利亚表面平静的政坛潜伏着各种危机,并随着 

苏联东欧各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加剧。各种反共势力则伺机而动,致使 

一次“生态公开性”的请愿活动竟成了政局剧变的导火线。 

     1989年10月,由部分社会名流组成的“生态公开性”组织借欧洲35国 

在索非亚召开国际环保会议之机,连续举行各种集会,要求讨论环保问题并 

扩大民主与公开性,向官方施加压力。11月3日,他们又举行有数千人参加 

的示威游行,并向国民议会递交了一份上万人签名的请愿书,影响甚广。其 

后,有10多个反对派组织联合成立了“民主力量联盟”,并进一步组织大规 

模的反政府集会和游行,社会动乱日益加剧。在反对派的压力下,11月10 

日保共举行中央全会,执政35年的日夫科夫被迫辞职,由姆拉德诺夫继任。 

接着党政领导机构大幅度改组,日夫科夫被指控和监禁。1990年1—2月, 


… Page 265…

保共召开“十四大”,通过宣言和新党章,决定把保共建成“新型的政党— 

—保加利亚民主社会主义党”,在保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大会还决定建 

立保共最高委员会取代原中央委员会,利洛夫当选最高委员会主席。4月3 

 日,保共易名为社会党。 

     1990年6月18日,保加利亚自由大选揭晓,在参加竞选的40多个党派 

中,社会党取胜,获211席,占总议席的52。75%。民主力量联盟获144席, 

占总议席的36%。7月10日,组成了由社会党领导的新政府。8月1日,经 

各派妥协,新议会选举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热烈夫为总统。但此后各派政治力 

量之间的斗争仍然激烈,社会继续动荡,经济形势继续恶化。 

     走向自由市场经济之路的罗马尼亚 在罗马尼亚,1965年3月党和国 

家最高领导人乔治乌…德治逝世后,由齐奥塞斯库接任罗共中央第一书记。 

1967年12月起齐奥塞斯库又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3年3月,他当选罗 

马尼亚首任总统。齐奥塞斯库在位共24年,他积极支持并继承了乔治乌…德 

治时期为争取和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基本路线,这是他能上台并长期在位的 

一个重要原因。他执政初期,也曾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平反一些冤假错案。 

但在苏联出兵侵捷后,他在积极捍卫罗马尼亚主权的同时,却进一步强化国 

内控制,并开始排斥异己,培植亲信。当上总统后更是大权独揽,其夫人及 

其他亲属也纷纷进入高层领导岗位,掌握了许多要害部门。 

     经济方面,1965年7月举行的罗共“九大”提出了一个庞大计划,要求 

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8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1990 

年或2000年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罗马尼亚长期将国民 

收入的 1/3左右用于积累并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使罗马尼亚在 1965— 

1980年的工业增长率达到11。4%,人均国民收入从1960年的250美元上升 

到1980年的 1500美元,但人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在60年代后期 

至80年代前期,罗共也曾多次通过“完善”经济体制的决议,提出一些改革 

措施,但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并未被触动,领导人对经济工作又任意指挥, 

各项改革决议并未认真执行。进入80年代,人民生活必需品如食品、煤气及 

供电、供暖等都很紧张,群众罢工、游行示威等事件日渐增多。 

     1989年席卷东欧的政治风暴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强烈。这年12月16 

 日发生的蒂米什瓦拉市事件成了罗政局瞬变的先导。当晚,该市几百名市民 

为反对地方当局强制一名持不同政见的匈族新教牧师迁居,不少群众在牧师 

所在教堂四周拉成人链进行抗议。次日,抗议活动开始发展成数万人的反政 

府示威游行,并冲击党政机关与军警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国内外一些新闻 

媒介对此进行煽动性报道。20日,齐奥塞斯库中止对伊朗的访问,回国发表 

电视讲话,谴责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搅乱罗马尼亚的政局和经济,并宣布该 

市处于紧急状态。21日中午,首都也爆发了反政府示威游行,规模逐渐扩大 

至 10万人以上,与军警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示威活动向全国各地蔓延。22 

 日中午,齐奥塞斯库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但国防部领导拒绝执行命令。 

首都示威群众随即冲进罗共中央和政府大厦,齐奥塞斯库夫妇乘直升机离 

去。在首都中心地区,支持齐奥塞斯库的安全部队与支持示威群众的国防部 

队战斗激烈。外地一些城市也发生交火。当天下午,在距首都约70公里的特 

尔维什泰附近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捕,并于25日经特别军事法庭秘密审判后被 

处决。 

     22日深夜,成立起以前罗共中央书记杨·伊利埃斯库为首的“救国阵线 


… Page 266…

委员会”。它宣布接管政府一切权力,实行多党制和经济改革。24日,国防 

部队控制了局势。28日,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 

名为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宣布实行多党制后,各式各样的新党派迅速成立并进行新的较 

量,原拥有380万成员的罗共则停止了一切活动。1990年5月20日,罗马 

尼亚举行首次自由大选,73个党派角逐结果,拥有 160万成员的救国阵线以 

2/3的多数票取得胜利,伊利埃斯库当选为总统。但是,主要反对党——国 

家农民党和国家自由党对这次大选不满,他们在西方国家支持下又以“反共 

产主义”为名,于5月24日在首都开始掀起反对伊利埃斯库的大规模动乱。 

至6月中旬,在罗马尼亚军队的干预下,局势才日渐缓和。现在罗马尼亚正 

冒着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的危险,逐步走上通往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 

     未建立新结构前就破坏了旧结构的阿尔巴尼亚 在阿尔巴尼亚,从 

1954年霍查将自己兼任的部长会议主席一职交由谢胡接任以后,到1981年 

一直是他们二人分别担任党政最高领导人。阿尔巴尼亚国小力弱,外界环境 

又多不利因素。霍查坚持传统路线,强调“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动力”。60年 

代发动“思想文化革命”,加强了国内控制。他还好走极端,刚愎自用,欣 

赏个人崇拜。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内的斗争长期激烈,高层领导屡遭清洗;接 

二连三地揪出一个个“反党集团”,而在群众中引起紧张和不安。1981年12 

月18日甚至宣布谢胡于当天“自杀”身亡。在对外关系中,阿尔巴尼亚与南 

斯拉夫之间早就失和,1961年又同赫鲁晓夫公开冲突,阿苏关系破裂。随之, 

东欧其他国家与阿尔巴尼亚关系降格,阿退出华约和经互会。在经济上,60 

年代初起,阿尔巴尼亚得到中国大量援助,经济发展较快,其“四·五”、 

 “五·五”计划期间(1965—1975)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和11。2%,食 

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1976年后,阿中关系趋于恶化。1978年中国 

停止援阿后,阿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这时,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自称阿尔 

巴尼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理论僵化,闭 

关自守。不断增加国防开支,也造成经济发展缓慢。 

     1985年4月霍查逝世后,阿利雅接任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阿尔巴尼亚 

逐渐发生一些变化。1987年阿开始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年, 

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局部改革试点。同时,在外交上趋于灵活,改善了与邻 

国关系和阿中关系,对东欧国家的关系有所松动,并与西欧国家开始往来。 

这几年阿政局还较平稳,但经济日益困难。1989年东欧政治风云突变,尤其 

是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垮台,给阿尔巴尼亚带来很大冲击。进入1990年, 

各地骚乱迭起,外逃人员猛增。由于政局动荡引发的“难民潮”还直接冲击 

着邻近的意大利。11月,阿利雅在党中央全会上首次承认过去犯了政治错 

误,并宣布对国家宪法要进行重大修改,解除对宗教的禁令,接受外国贷款 

和投资,允许私人创办小企业,扩大自留地经济。同时声称愿同美苏重建外 

交关系。12月,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国家“政治多元化”,允许反对派政党 

存在。1991年3月,阿尔巴尼亚举行首次自由选举,劳动党获2/3的议会多 

数席位。4月26日,议会决定将国名“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改 

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5月,阿利雅就任共和国总统并组织联合政府。6 

月,劳动党“十大”将党名改为“社会党”,纳诺当选为社会党主席。 

     但是,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经济危机继续发展,受西方国家支持的最大反 

对党——民主党在1991年12月退出了联合政府,独立工会不断掀起罢工浪 


… Page 267…

潮,农业合作社纷纷瓦解。1991年工业生产下降50—60%, 70%的人失业, 

商店货架空空。社会党束手无策,被迫与各党派协商,决定于1992年3月提 

前举行第二次议会大选。选举结果,民主党获票最多,约占2/3。4月,阿利 

雅被迫退休,民主党首领贝里沙当选为新总统,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历史时代 

告终。由于阿在尚未建立新结构之前就破坏了旧结构,这种真空给国家的下 

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 Page 268…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最初十年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和建设成就 



     建设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人 

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 

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 

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 

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 

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 

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1957年的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是新中 

国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全党开 

展了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但是,在整风过程中必要进行 

的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 

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 

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然而它忽视了客观的经 

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于是,在这条总路 

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 

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和中共中 

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 

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 

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长了更长时间。主要由于“大跃 

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 

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 

大损失。 

     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 

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 

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 

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重要转变。1962年 1月召开有7 000人参加 

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与自我 

批评。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党员进行了甄别 

平反。此外,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 

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措施,从1962年起,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 

景象。这几年,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对内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对 

外顶住了苏联领导集团的压力,还清了欠苏联的全部债款 (主要是抗美援朝 

中的军火债款),并且大力支援了许多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 


… Page 269…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 

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在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