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史下卷-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达特出访以色列,开始了埃以直接的和平谈判。1978年9月,双方在美国 

斡旋下,签订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萨达特与以总理贝京 

在白宫正式签署了埃以和平条约,宣布结束战争状态,以色列答应归还埃及 

的全部被占领土。1980年2月24日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这引起了阿拉 

伯联盟内部的分歧,多数成员主张批评或制裁埃及。所以,阿以之间的矛盾 

并没有解决。 

    黎巴嫩战争 黎巴嫩是由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居民组成的阿拉伯 

国家,穆斯林占人口的60%,基督徒占40%,伊斯兰教内又分什叶派、逊 

尼派和德鲁兹派;基督教内又分马龙派、东正教派等,各派均有自己的政党 

和民兵武装,政府是建立在教派结构基础之上的。 

     70年代初,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基地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并从黎南部 

袭击以色列境内目标。对此,穆斯林教派表示支持,基督教派表示反对。1975 

年4月13日,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在天主教区打死10多名巴勒斯坦穆斯林, 

从此导致两大教派间的全面内战。1976年5月,叙利亚以调解为名派军队进 

驻黎巴嫩,10月18日在沙特、科威特等国调停下,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协议。 

叙军作为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长期驻黎。 

     以色列认为叙军驻黎对其构成威胁,为了摧毁巴解组织领导机构和军事 

基地,以色列决定对黎巴嫩发动战争。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 

使被恐怖分子杀害为由,出动空军轰炸在黎的巴解基地。6日出动2万军队 

在海空军配合下向黎南部发起全面进攻,摧毁了巴解组织的大部分基地,并 

直抵贝鲁特,占领了黎巴嫩1/4的领土。6月14日,以出动数百辆坦克、大 

炮围攻贝鲁特西区的巴解总部,进行狂轰滥炸,一万多名巴解战士殊死抵抗, 

损失惨重。8月6日美国总统特使哈比卜进行斡旋,19日黎、巴、以达成了 

停火、巴解武装力量撤出黎巴嫩和部署多国部队的协议。12 000名巴解武装 

力量分批撤出贝鲁特,前往8个阿拉伯国家。 9月1日,阿拉法特随最后一 

批人员乘船到突尼斯,并在那里建立总部。 

    在此期间,以军还同驻扎在贝卡谷地的叙军发生激战,以军将不少黎巴 

嫩城镇夷为平地,袭击许多巴勒斯坦难民营。在联合国主持下,1983年开始 

撤军谈判,直到1985年6月以军才撤离黎巴嫩。但它又借口保卫其北部安全, 

仍在黎南部保留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不时派兵北犯。 

     巴勒斯坦人民的抗暴斗争 巴解组织在遭到严重挫折之后,将工作重 

点转向被占领区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法塔赫领导人阿布·杰哈德直接 

领导建立地下基层组织网的工作。以色列当局推行被占领土“非阿拉伯化” 

政策,没收了约旦河西岸53。6%、加沙地带43。3%的土地,建立200多个 

定居点,从苏联移入数十万犹太人在此定居,企图达到永久占领巴勒斯坦的 

目的。1987年12月8日,以色列军车在公路上蓄意将载有巴勒斯坦工人的 

车辆摧毁,致使10多人伤亡。此事引发了加沙和西岸巴勒斯坦人的起义。示 

威群众以石块作武器,袭击以色列占领军,抗暴斗争持续不断,得到国际社 

会的广泛同情。 

     1988年7月31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决定断绝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 

行政联系,由巴解组织担负起对该地区的责任。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委 

会在阿尔及尔召开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和《政治声明》, 

阿拉法特正式宣告巴勒斯坦国成立。它将位于西岸和加沙地带,首都耶路撒 


… Page 289…

冷。《声明》确认巴解接受1947年联合国的181号决议,表示愿在安理会 

242号和338号决议的基础上,在国际会议的范畴内同以色列谈判。有100 

多个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是年12月16日,美巴开始对话。在美苏的斡旋下,1991年10月30日, 

巴勒斯坦代表和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埃及代表一起与以色列代表在马德 

里举行中东和平会议。这是40多年来阿以首次面对面坐在一起,通过谈判解 

决争端。阿方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占 

领的土地,而以色列则提出“不撤离、不停止犹太人定居点建设、不同巴解 

谈判”的“三不”原则。但在新的国际形势的促使下,巴以为摆脱各自的困 

境,1993年9月10日签署了相互承认协议,13日又签署关于加沙与杰里科 

首先实行自治的协议。1994年5月开始实施,7月5日巴勒斯坦临时政府在 

杰里科宣誓就职,12日阿拉法特回加沙定居。从此,巴以和解步入新的里程。 



                  二、海湾国家的经济腾飞与社会变迁 



    伊朗的白色革命与伊斯兰革命 自从伊朗50年代的石油国有化运动 

失败后,国内政局一直不稳,经济发展缓慢。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从1962年起就着手进行社会改革,声称要“消灭封建主义的原则和地主与佃 

农的关系”,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方针。1963年1月26日进行“公 

民投票”,制定了六项自上而下的改革计划。1967年又增加六点新计划,1975 

年国王又补充了五点原则,后陆续增加到19点。其主要内容是: (1)实行 

土地改革,从1962—1975年,政府分阶段向地主赎买其多余的土地,然后以 

现款或分期付款形式出售给无地农户。 (2)实行森林、牧场、水力、石油、 

矿产资源国有化;(3)大力开采石油、天然气,1973年7月31日宣布从西 

方石油财团手中收回石油资源主权和阿巴丹炼油厂的管理权,实现了国有 

化,同时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多种工业;(4)出售国营企业股 

票,劳资分享企业利润;(5)修改选举法,实行普选,妇女享有选举权;(6) 

兴办教育,建立农村扫盲队、医疗队,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因为这是一场“不 

流血的革命”,故称“白色革命”或“国王与人民革命”。 

     巴列维的改革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 

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70%的农户成为小土地所有者。世界石油危机给伊朗带 

来巨额的石油收入,1972年石油产量2。47亿吨,收入24亿美元,1974年产 

量约3亿吨,收入猛增至210亿美元,伊朗从债务国一跃而为债权国。政府 

大量投资于炼油、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工业部门,加紧进行港口、道路、电 

力等基础建设。1968—1978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6%—17%,工业平 

均每年增长20%。1960—1961年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60美元,1972—1973 

年度增至510美元,1977—1978年增至2 250美元,巴列维雄心勃勃地希望 

伊朗一步就跨入现代化工业国的行列,并要成为“世界上第五大军事强国”。 

    但巴列维这种“疯狂的现代化”,把经济建设摊子铺得过大,也带来了 

许多问题,首先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轻农,偏重石油工业,而农业投 

资却很少。土改本来就极不彻底,得到土地的农民因得不到贷款,无力经营 

而纷纷破产,大量流入城市,扩大了失业队伍。政府不得不每年从国外大量 

进口粮食。通货膨胀严重,失去控制,尽管国家财富猛增,但分配不合理, 

贫富悬殊。以国王为首的 2 000家豪门巨富,其中包括王室成员、高级官员 


… Page 290…

和将军、大资本家、大地主拥有全国80%的财富。他们巧取豪夺,贪污腐化, 

挥金如土,激起人民的极大不满。于是,国王便强化zhuanzhi统治,他依靠军队、 

秘密警察对人民群众进行严密监视,逮捕甚至杀害。1975年宣布取消一切政 

党,实行一党专政,这又促使了反对派的联合。 

     在反对派中势力最大、威望最高的是以霍梅尼为首的毛拉集团,毛拉是 

对伊斯兰学者的尊称。霍梅尼在库姆的经学院执教40年,对伊斯兰神学和法 

学造诣很深。由于伊朗98%的居民是什叶派穆斯林,因此宗教领袖的社会地 

位很高。毛拉们早就与巴列维王室有矛盾。“白色革命”削减各清真寺的土 

地,触犯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巴列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又与伊斯兰的道德观发生冲突。霍梅尼早在 1963年就公开抵制“白色革 

命”,1964年11月他为此而被流放到土耳其,后到伊拉克,他写了一本小 

册子,题为《伊斯兰政府》,宣传“一切权力归于真主”,指责一切世俗政 

权都是非法的,必须建立一个伊斯兰政权。像他这样的先知才是真主在人间 

的代表,应该是国家的元首和统帅,各级政权均应由毛拉掌握。霍梅尼发表 

了一整套原教旨主义的理论,呼吁保证伊斯兰原始教义的纯洁性,要求恢复 

穆罕默德时代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依此来“拯救伊斯兰”,复兴伊斯兰社会。 

     1977年12月,霍梅尼向国内的学生和信徒发出反对国王的“圣战”的 

指示,号召神职人员掌握伊斯兰革命的领导权,要求国王离境。1978年1月 

9日库姆的反政府抗议斗争遭到军警镇压,死亡70人,致使反政府的群众斗 

争席卷全国。示威群众高举霍梅尼的画像,高呼“打倒国王”的口号。9月8 

日,国王下令对德黑兰等12个城市实行军管,致使示威、罢工运动的规模越 

来越大,特别是石油工人的罢工和军队的宣布中立,是对国王的沉重打击。 

霍梅尼从伊拉克流亡到巴黎,通过录音带指导国内运动。1979年1月11日, 

巴列维携眷出逃,1月16日,消息披露后,群情振奋。2月1日,霍梅尼在 

群众的欢呼声中回到德黑兰,组建了临时革命政府,任命老资格的民族主义 

者巴尔扎甘为总理,以此笼络革命阵线中的世俗民族主义组织。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同时 

规定教长是国家至高无上的领袖。他组建了“伊斯兰革命卫队”,用以“保 

卫伊斯兰革命成果,消灭反对派”。《古兰经》和《圣训》是指导人们思想 

和行为的准则,要求全面恢复伊斯兰传统,妇女必须戴面纱。霍梅尼宣称, 

伊斯兰革命是穷人反对富人、弱者反对强者的革命,采取了提高工人的最低 

工资、降低总理、部长的工资等措施。他自己则不住国王的豪华宫殿,而是 

回到库姆的一所破旧的清真寺中。在对外政策方面,他奉行先打击美国,后 

惩罚苏联的政策,主张伊斯兰革命是世界革命,输出革命是其外交政策的基 

石。 

     海湾诸国的“石油繁荣” 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 

欧佩克)在巴格达宣告成立。这是第三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反对国际石油 

垄断资本的控制、维护成员国利益而建立的国际性组织。它的成立意味着自 

19世纪末以来被西方称为“七姐妹”的七大石油公司垄断世界石油产业和石 

油贸易的局面开始被打破了。欧佩克的石油减产、提价政策,左右着世界石 

油的供应情况。1973—1980年,国际油价上涨了20倍,国际石油市场处于 

卖方市场的态势持续了七八年之久,为海湾诸国石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 

条件,并使他们从落后贫穷的游牧业国家一跃而成为现代化的富国。 

     沙特阿拉伯是海湾地区大国,石油储量居世界首位,阿拉伯…美国石油公 


… Page 291…

司在该国1/2的土地上拥有开采权。60年代以前工农业都十分落后,财政支 

出要靠朝觐税来维持,可耕地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2%,粮食产量只能满足 

本国需要的1/10。 

     1962年大臣会议主席费萨尔王储宣布了进行改革的“十大纲领”,内容 

有:有计划的资源开发、改善交通运输、解决水源问题、绝对禁止奴隶制、 

用发展石油出口与石油加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等。1972年10月沙 

特政府采纳石油大臣亚马尼的主张,付给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5。1亿美元的 

赔偿费,取得25%的参股,以后逐年增加,到1980年共付45亿美元,全部 

完成了对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资产的赎买,实现了国有化。 

     70年代,沙特的石油产量迅猛增长,1970年石油出口量为378。 6万桶/ 

 日, 1980年高达 922。 3万桶/日;石油收入 1976年为335亿美元,1980 

年增至1042亿美元。沙特政府把部分资金存放国外银行或投放股市,每年获 

利100多亿美元,仅次于其石油收入。从70年代末起,沙特的石油发展战略 

从单纯增加原油产量转变为控制原油产量,着重发展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和石油化学工业,同时努力使经济多样化,由政府投资兴建钢铁、海水淡化、 

发电、建筑材料工业及各种轻工业。1960年全国还只有877家企业和作坊, 

工人只有5 527人。但20年后,在吉达、达曼、利雅得已集中了数千家新型 

制造业工厂,仅吸收的外籍劳工就多达210万人,在朱拜勒和延布又兴建了 

两个新工业区,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政府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1975 

—1979、1980—1984)中,大力发展农业,兴建水库和排灌工程。仅用了10 

年时间,耕地面积就扩大了14倍,到1985年,粮食自给有余,尚可出口。 

     科威特的石油蕴藏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它的人口仅有23万 (1961年 

统计),国土面积不及沙特的1%。 

     1961年独立后,萨巴赫埃米尔继续管理国家,该家族统治科威特已有200 

多年了。1962年埃米尔颁布新宪法,建立国民议会,进行政治改革,同时积 

极发展石油工业。1975年收回外国石油公司的所有租借地和股权,1972年石 

油产量为12。01亿桶,1981年增至40。8亿桶,石油收入1961年为4。67亿 

美元,1971年为9。64亿美元,1980年猛增至190亿美元,20年内增长40 

多倍。由于国内只能吸收1/3的石油收入,故大量资金投向国外,1977年科 

威特的累计国外资产为210亿美元,1981年增至760亿美元,成为金融大国, 

在海外证券市场上也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力量。 

     1971年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相继独立,石油出口使他们在 

短短几年内就获得了惊人的财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25%,1980 

年阿联酋的人均收入达26 000美元,创造了世界最高纪录。 1981年卡塔尔 

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7 720美元,居世界首位。巴林独立后实行外汇管制、 

免征银行税收、鼓励外资开办银行、利用石油收入发展航运和通讯事业等政 

策,从而迅速成为中东和海湾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 

     阿曼的变化更为惊人。70年代前,它还处于中世纪状态。1970年7月 

23日,卡布斯废黜父王就任素丹,实行社会经济改革和以出口石油带动国民 

经济发展的战略。过去,阿曼没有航空港,没有工业,全国150万人口只有 

3所小学、12张病床和10公里公路。仅仅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其国民生产 

总值就由3亿美元猛增至33亿美元,建设了数千公里长的现代化公路、国际 

机场、港口及电视台。约有数百座工厂、学校拔地而起。1982年人均国民收 

入达到 6 090美元,成为富有的发展中国家。 


… Page 292…

     阿拉伯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加剧 1983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尤其 

是1986年的石油大跌价结束了海湾诸国的“石油繁荣”。这种繁荣使阿拉伯 

世界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首先是非石油生产国与石油生产国的 

差距越来越大。据统计,到1982年,海湾诸国的外汇储备(不包括黄金储备), 

沙特有295亿美元,科威特有59亿美元,阿联酋有32亿美元,而一些非石 

油生产国却负债累累。例如,1981年黎巴嫩负债9。6亿美元,1983年苏丹外 

债80亿美元,突尼斯45亿美元,约旦23亿美元。70年代海湾诸国的国内 

生产总值都增长了10多倍,而以农牧业为主的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北也 

门等国只增长了2倍左右。80年代初,沙特、科威特的年人均收入为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