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经验的基础上,必将克服困难,使南南合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Page 327…
第四节 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战后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苏联是一个决定性因素。1991年12月
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
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甚至本世纪最重
大的事变之一。这一事件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而且对世界形势和
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缓和与紧张并存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缓和
与和平,紧张与动荡并存的两种趋势。由于战后40多年两个超级大国、两大
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的终止,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的可
能性增长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是,建立在东西
方力量平衡之上的世界旧格局一旦瓦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失衡、紊乱、
矛盾和冲突便出现了。原苏联的版图上先后出现了15个主权独立国家;南斯
拉夫一再分裂,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一些地区政治、经济危机深
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人民生命财产
损失惨重。欧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从巴尔干半岛到高加索山脉,
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一条危险的“地震带”。一些地区的人民再次生活在
战乱之中。在这些传统多民族混居的地区,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的条件下爆
发出来,并和侵略扩张欲望、领土争端、政治经济利益、宗教纷争相互交织。
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就突出地说明了这一点。
可见,两极格局瓦解后,天下仍不太平。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动
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两极格局瓦解后,大国的安全概念发生了变化。由
于苏联解体,美、苏核大战的恶梦已不复存在,西方阵营各国因核战争的威
胁的消失而对美国的依赖减少,加之90年代初以来的经济衰退和由此引起的
政治、社会动荡,使美国等大国都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更加重
视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竞争能力。
经济利益与经济“冷战” 两极格局瓦解也使国际上的矛盾发生重大
变化。以美、欧、日三极为主体的西方国家间的矛盾随之突出起来。这种矛
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共同对手的消失,也动摇了西方政治联盟的基础,
昔日的盟友,变成了在经济竞争和主导权争夺上的主要对手。1992年以来,
这些国家的经济摩擦和贸易战日趋激烈,以致有人认为东西方冷战已为西方
经济冷战所代替。
当然,西方国家间除了矛盾和斗争的一面,还有协调与合作的一面。但
无论如何,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主
要因素。美国《华盛顿邮报》不无悲观地写道:“美国与其盟国正进入一个
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
东西方力量失衡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使东方即社会主义力量遭
到重大挫折,并经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力量对比变化有
利于西方。西方国家正进一步介入原苏联和东欧的内部事务,希图使那里的
演变变得不可“逆转”。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
家则正在加强压力,公然以是否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以“推进民主化”、“尊
… Page 328…
重人权”作为附加条件,竭力干涉这些国家内政,强制改变他们的社会性质。
但是,不管道路多么曲折,社会主义的重新走向(禁止)并最终在全世界取
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事实上,东欧不少人
已开始体会到资本主义是一场灾难。美国《华尔街日报》1991年9月18日
以“罢工、衰退和弊端使许多人重新考虑资本主义道路”为题,报道了波兰
工人对过去的怀念。1993年10月22日该报再次以“帮助推翻共产主义的人
们面临着高物价和失业”为题报道说,许多人已意识到“迄今为止,这场革
命 (指1989年东欧剧变——引者)只是为占人口 10%的人们搞的”。
南方战略地位的暂时下降 两极格局结束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中间地带”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变成了与西方
直接对阵。第三世界已无东西方矛盾可以利用。原苏联为扩大自己的影响,
曾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各种经济优惠。苏联解体后,不仅不再提供这类
援助,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反而同第三世界国家争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与此
同时,发达国家在新形势下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把“政治民主化”、
“人权”作为经济合作的前提条件,引起或加剧了一些国家的动乱。在这种
情况下,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已。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数目也由 70
年代的36个增至1992年的46个。
但是,第三世界在逆境中团结自强的意识不断提高,更加重视南南合作,
反对强权政治和不合理的经贸关系。在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以比世界平均
增长水平高出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给整个第三世界以鼓舞。那种认为随着
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三世界也不复存在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第三世
界仍然是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主力军。
二、世界多极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权力结构的多极化主要体现在由美国
独霸局面向美国、西欧、日本三极相互抗争局面的转移。这是美国所不愿看
到的。它力图利用军事实力的优势来弥补经济实力的不足,以便继续维持和
加强它的霸权地位,阻止多极化的进程。他们散布这样一种看法:鉴于苏联
的衰落和海湾战争的结果,美国已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未来的国际秩序应
由美国领导,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但是美国的这种论调被许多国家
学者看作是“不可思议”。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自身亦处于相对衰落之中;另
一方面在苏联瓦解、对西方军事威胁逐渐减弱的情况下,美国更难用军事保
护来换取它国的经济让步;而且军事实力的基础是经济实力,依靠前者来补
后者之不足,其结果必然使美国继续承担比西欧、日本更为沉重的军费负担,
从而加速其经济实力的衰落和促进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权力结构的多极化与区域集团化,既是互有区别的两种世界经
济特征,又是互有联系的两种国际经济关系现象。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
美国实力及其相应的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控制能力的削弱,区域集团
化的势头有了迅猛的发展,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某些带有转折性质的重大变
化。它由低层次转向高层次,从局部性转向全球性,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
人们普遍承认它将成为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中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区域集团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特点
是:
… Page 329…
(l)欧洲共同体正谋求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化组织。
1991年12月上旬,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举行的首脑会议
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
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所谓“欧洲联盟”。《马约》原定生效日
期为1993年1月1日。后由于一些成员国延缓批准条约,致使生效日期推迟
到1993年11月1日。一个囊括欧共体12国、人口逾3。4亿的欧洲联盟宣告
诞生。
(2)美国也着手建立区域集团化组织。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转变。作为倡导与坚持全球性国际经济体制的
美国,自80年代后期以来加快了同加拿大、墨西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步
伐,以作为抗衡欧共体1992年底统一大市场建成的重要手段。美、加、墨三
国政府首脑于1992年12月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拥有3。6
亿消费者,区内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的进一步
目标体现在布什总统1990年6月发出的“开创美洲事业倡议”中,意在实现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长期计划。
(3)亚太地区集团化动向更加活跃。
亚洲是最富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面对欧洲、北美区域集团化的迅猛发
展,日本对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8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
地区经济合作最突出的变化是本地区的相互经济关系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了该
地区与美国的经济关系。现在日本在该地区的援助、投资、贸易等都占据着
主导地位。1989年日本对亚洲国家的经济援助达44亿美元,等于美国对这
一地区非军事援助的31。6倍。近几年日本与东亚地区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
过它与美国贸易的增长速度。日本与东亚地区的贸易额和东亚地区内部贸易
额都已分别超过它们与美国的贸易额。日本正以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编织无
形的“东亚经济圈”。由此而引起的日本外交的进一步变化是“脱美入亚”
的趋势开始抬头。
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联合自强,也在加强各种共同体和一体
化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参加了亚太经济合作会并加
入了这个组织,标志着这个地区经济合作将有进一步的加强和扩大。
目前,世界上虽然有许多不同层次的集团化经济,但是具有全球性影响
①
的只有美、欧、日三家,它们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70%。这些集团化经
济本质上是国家垄断资本国际结合的一种形式,反映着各成员国垄断资本的
国际竞争和联合的利益和要求。它是现阶段垄断资本争夺和分割世界市场的
一种重要手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另一种性质的国际经济联合
体。其基本职能是加强成员国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由于力量悬殊,它们不
可能同大国及其主导下的集团相抗衡,有些组织还不能不具有一定的依附
性。
经济全球化 与集团化加强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在迅速发展。世界经
济已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所有集团虽有一定的保护倾向,但都不是缩小而
是不断扩大同其他集团的经济联系,加深着集团间的犬牙交错关系和相互渗
① 据英国 《独立报》1993 年5 月15 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同样数量的钱在不同国家所能购买的
商品和服务来计算各国的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则工业化国家的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例
为54。4%,明显低于过去一般的估算。但美、欧、日三家仍是世界最具影响的经济实体。
… Page 330…
透。集团间的贸易呈现进一步增长的势头,资金流动更是主要在美欧日之间
进行。西方国家生产资本输出逐渐取得了在资本输出中的决定性地位,且把
重点转移到发达国家,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独特现象。为了
扩大市场占有额,美日欧发达国家抓紧了对外直接投资。它们不但大力增加
集团区域内的投资,也更加重视到对方国家或集团进行投资,以便所出产品
能够在对方自由流通并享受各项优惠。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
代初增加2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
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
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
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已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
和销售有20%是在国外进行的。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影响的增强 从机遇方面看:(1)两极格局瓦解,
美俄缓和,中国与美、俄、日关系正常化,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苏联解体,从战略安全角度看,相当程度上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对中国的威胁,
也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关系的调整。(2)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走向多
极化,美苏两霸,一个已经解体,一个相对衰落,而其他力量中心的力量却
在上升。这就增加了中国外交的回旋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位和作
用比过去更大了。在多极格局中,谁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11亿多人口的
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地
位正在提高,要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没有
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外国一些投资战略家指出,一个迅速工业化的
中国将决定亚洲的命运,并将在世界今后20年中出现的最大规模蓬勃发展中
居领先地位。
中国面临的挑战 从挑战方面看: (1)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
护主义盛行,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2)当前日益明显的世
界经济国际化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与中国
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有不利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调查研究,不失时机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掌握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情
况,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具体地说,既不能借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盲目崇拜西方,迷信私有制,放
弃社会主义方向;又不能看不到资本主义虽然本性未改,却面目已非,不能
仍然停留在某些传统观念上。要结合中国国情,去认真地有分析地吸收和借
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更不用说去尊重那些在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
区所接受的国际惯例,以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
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正在抬头。它们把矛头针对第三次世界坚持独立自主的国
家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企图压它们放弃社会主义。早在1989年11月邓
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
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
… Page 331…
①
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些论断正在被近年来的实际所一
再证实。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 今天,中国面对国际上新的机遇与挑战,再次
表现出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
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出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
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千万不可丧失时机。
大会同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召开的党
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和系统化,成为指导中国90年代经
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尽管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
程,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经过一段时间后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
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