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史下卷-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战”和对社会主义的包围,以及对革命运动的镇压。杜鲁门主义发表后, 

美国就加紧了在全球的扩张和进攻。 

    对苏联,美国公开宣布苏联为敌手和对苏实行“遏制”和“冷战”政策。 

其实质是将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的范围内,不准苏联染指其他 

地区的事务和干预美国的扩张行动,即所谓对苏“钙化”政策。同时,以反 

苏反共为名镇压各地革命运动,而将盟国的对外政策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 

    对西欧,美国在以欧洲为战略重点的思想指导下,推行杜鲁门主义、马 

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三部曲”。1947年5月22日,美国 

援助希、土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并由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以后半个月,美 

国提出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接着又加紧筹划建立联邦德国政府。 

1949年4月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而加强了对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 

上的全面控制并把欧洲国家推向抗苏第一线。 

    对亚非拉,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首先巩固对“后院”拉丁美洲的控制, 

解除向更遥远地区扩张的后顾之忧,并将该地区作为向外扩张措施的试验 

场。在亚洲,支持援助法国和荷兰、英国,分别在越南、印尼和马来亚发动 

血腥的殖民战争,美国则亲自镇压菲律宾人民武装。美国特别把中国看作是 

 “确保亚洲安全”的“中心”和遏制苏联的重要基地,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大力资助蒋介石发动和扩大内战。遭到惨败之后,又发动侵朝战争,同时逐 

步放宽对日占领政策,竭力把日本变成在远东遏制“极权主义”的重要阵地。 

美国还于 1949年初抛出“第四点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 

划”,试图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拉拢亚非拉国家和人民,扑灭该地区的 

革命运动和排斥老牌帝国主义的势力,为美国的资本输出铺平道路。 

    但是,美国这种按照杜鲁门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全球进攻态势,从一开始 

就预伏了侵蚀自身的因素。这种以意识形态为借口所进行的全面出击,包打 

天下,必然使美国把手越伸越长,摊子越铺越大,直到四面碰壁,才会发现 

自己的“力量限度”。这是美国由杜鲁门主义开始所走过的一条外交轨迹。 

     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既然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点,因此在杜鲁门 

主义的招牌下,美国首先向欧洲扩张。马歇尔计划可以说是杜鲁门主义的第 

一次大规模运用。 

     战后欧洲的形势相当严峻。饱受战争浩劫的西欧,满目疮痍,生产凋敝, 

黄金外汇储备枯竭,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奇缺。在1946年底又突然遇上 

了百年罕见的严寒,人民饥寒交迫。西欧的唯一大国——英国的政府,在1947 

年1月20日发表白皮书公开承认:“不列颠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它缺煤, 


… Page 42…

缺粮缺电,开春以后又遇洪水为患,全国工厂有一半停工。美国国务院官员 

约瑟夫·琼斯惊喜参半地说:“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已经完蛋了”。 

西欧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经济崩溃的迹象。法国居民每日口粮只有6盎司,德 

国的英美双占区的工厂有3/4关闭,物价飞涨。 

     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工人运动蓬勃 

发展。当时西欧左派和共产党的力量比较强大,特别是法国,第四共和国的 

首届内阁中有4名共产党部长,包括国防部长。当时法共拥有法国选票的 

1/4,几乎全部是工人阶级的选票。在意大利,意共拥有1/3的选票。这些不 

仅使西欧统治阶级惶惶不安,也使美国统治阶级忧心忡忡,认为欧洲正处在 

苏军接管和共产党造反的边缘。他们更加认定,复兴欧洲乃是关系美国称霸 

世界的全局问题。因此,为了稳住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政治上 

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进行“遏制”,同时也为了摆脱美国统治集团 

已预感到的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在杜鲁门的授意下,国务卿马歇尔研究炮 

制了一个所谓“解决欧洲问题的建议”,即后来的“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 

洲复兴计划”。他一开始就强调欧洲的经济困难,说欧洲是一片废墟,补救 

办法在于美国的援助。他指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 

经济状态”。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 

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由于各种危机的发展, 

我们决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付给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将来给予的任何援 

助应该是根治疾病的药品,而不应该是暂时止痛的镇痛剂。任何愿意协助完 

成恢复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 

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最后他讲到这是欧洲人的事,欧洲必 

须首先倡议,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盘复兴方案,然后美国尽力支持 

这个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 

领,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杜鲁门后来也解 

释说:“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 

个胡桃的两半”。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 

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 

胜饥饿、贫困和混乱”。因此,“各国共产党如果反对这个计划,就无异站 

到赞同饥饿、贫困、自暴自弃和混乱的地位上去了”。“从宣传的观点看来”, 

这样做“对于那些内部有强大共产党的国家来说是很有分量的”。可以说, 

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在马歇 

尔发表演说后,英法随即接触,商定召开欧洲会议的计划。根据马歇尔计划 

设计者的授意,英法决定联合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参加6月在巴黎召开的 

欧洲国家准备接受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议。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这样既可 

以避免遭致像杜鲁门主义那样的公开号召意识形态战争的批评,又可以将参 

加与否的责任抛给苏联。如果苏联参加,就经济上讲,对西欧也有好处。西 

欧需要东欧的粮食、煤炭和石油,何况把苏联经济纳入整个欧洲复兴计划, 

更可以控制苏联经济。美国和英法估计苏联将不会参加,那样他们就可推卸 

排苏的责任。 

     6月27日,苏联派遣由莫洛托夫率领的89人的庞大代表团参加会议。 


… Page 43…

英法在美国的指使下,建议欧洲各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在此基础 

上,由一个以英、法、苏3国为主的指导委员会拟出欧洲国家统一的经济复 

兴计划大纲,再由美国提出援助的方式和条件。这使得苏联无法接受。苏联 

代表认为,这将会要求各国泄露其本国的经济情报,导致“由某些国家实行 

干涉另一些国家内部事务”。其“结果将不是欧洲的统一和重建,而是把欧 

洲分裂成两个集团”。7月2日,苏联退出巴黎会议,这正中美国的下怀。 

这样,欧洲复兴计划就成了“西欧复兴计划”,并成为美国联合西欧公开反 

苏的一项重要政策。 

     1948年2月,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4月2日,杜鲁门签署了美国国会 

通过的“1948年援外法案”,作为马歇尔援欧计划的法律形式。共有16个 

国家(奥、比、丹、英、法、希、冰岛、爱尔兰、意、卢、荷、挪、葡、瑞 

典、瑞士、土耳其)和德国的英法美占领区,接受了援助,总额为131。5亿 

美元。 

     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解救了西欧各 

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到 1950 

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 

8%—10%。到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 

和48%。德国的西方占领区的工业生产,到1952年增长到115%。马歇尔计 

划原定期限为5年,由于西欧经济恢复较快,到1951年底就提前结束了。美 

国得到的好处是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在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而 

且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都要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 

等条件,向美国投资者开放。这样,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 

 “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溶为一体。一箭双雕,成 

了真正的受益者。 

    在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政策 

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掌管美援的分配和使 

用的经济合作署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 

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了一些贸易限额,并成立了西欧支付同盟,以促 

进西欧贸易和支付自由化。这些都有利于西欧经济的一体化。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随着经济渗透而来的,是美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 

西欧各国的干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马歇尔计划”追求的一个 

政治目的。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就曾表示 

美国准备把西欧纳入“共同防卫”的体系中。他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 

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随着经济合作运 

动又出现了一个共同自卫的运动”。特别是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 

人党情报局成立后,美国认为欧洲显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西欧‘无组织’ 

状态与东欧的 ‘有组织’状态”,西欧国家仅仅在经济上进行合作,远远不 

足以对抗共产主义的“攻势”,还必须在政治军事上联合起来。因此,在推 

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美国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 

事政治集团。 

     就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而言,也有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愿望。它们刚 

刚挣脱德国法西斯灾难,既怕德国东山再起,又担心美苏在欧洲心脏地区的 

严重对抗会危及它们的安全,更怕各国共产党得到驻在东欧的苏军的鼓动和 

支持,会通过竞选和暴动夺取政权。“恐苏”、“恐共”症成了西欧统治阶 


… Page 44…

级的心病。但是它们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希望结成以英国为首的军事政治 

集团,成为美苏之间的第三势力。法国也想在西欧组织新的军事政治集团以 

防止德国再起,确保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美国对西欧国家结盟的活动采取 

赞助的态度。美国深知西欧各国经济困难,军力虚弱,国内政局动荡,势必 

寻求美国的支持,打算待英、法把西欧组织起来后,再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全 

球战略体系。 

     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 

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和约, 

有效期50年。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 

约。条约规定,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到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以“它 

们能力所及的一切军事的或者其他的援助”。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的一篇 

报告坦率承认,“布鲁塞尔条约”虽然公开点德国的名,但英国和某些成员 

国的真正想法是“苏联总有一天要进攻西欧”,条约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 

的。 



                         二、世界性的军事条约网 



     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 正如西欧在经济上的复兴和联合离不开美国的 

援助一样,西欧在军事上的合作也得依赖美国的支持。在布鲁塞尔缔约谈判 

的那一天,法国外长皮杜尔就致函马歇尔说,“只有美国的帮助才能有效地 

解决欧洲国家抵御侵略的问题”,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则说,“除非有一个包 

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英国或其他国家就很难挺 

身而出,抵抗新的侵略”。比利时、荷兰、卢森堡3国在缔约谈判中也主张 

美国参加。这正是美国所需要的。在布鲁塞尔条约签字的当天,杜鲁门明确 

表示:“美国将以适当的方式,根据形势的需要,给予这些国家以支持”。 

     布鲁塞尔条约签字后第5天,美国、英国、加拿大代表就在五角大楼开 

会,商议建立大西洋军事体系问题。1948年6月,美国参议院以压倒多数通 

过了关于美国对外政策“新方向”的“范登堡决议”。它规定,在持续有效 

的自助和互援的基础上,以及在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 

过宪法程序,参加这些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定”。在美国历史上,这是美国 

国会破天荒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同意美国政府同美洲大陆以外的国家缔结军事 

同盟条约,从而改变了其对外政策的传统原则,为美国政府出面组织北大西 

洋公约集团开了绿灯。 

     1948年7月6日,美国、加拿大和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成员国在华盛顿 

举行正式会谈,讨论缔结安全条约问题。1949年3月,《北大西洋公约》条 

文拟就并予以公布。4月4日,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 

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和英国等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在美 

国国务院会议大厅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北大西洋公约的内容包括一个简短的序言和14项条款。它宣布,任一缔 

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时,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最重 

要的是公约第5条:“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 

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承担“采取视为必要之 

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在内。8月24日,各缔约国均按照本国的宪法程序 

完成批准手续,至此,公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建立。这是美 


… Page 45…

国所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它的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机构,为北约制定了军 

事战略,实际上就是把美国的军事战略作为各成员国军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北约的建立,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 

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欧洲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 

    50年代初,北约组织又进一步扩大,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加入 

进来。它们并不是北大西洋国家,只是美国出于在欧洲南翼包围苏联的需要 

而竭力把它们吸收进来的。 

    但是,北约的中心目标之一是扶植起一个重新武装的德国,使之在该组 

织中发挥作用。这关系到美国对欧战略的全局。杜鲁门说:“没有德国,欧 

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就能够有一个纵深的 

防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东方”。正因为这样,美国一直在加紧分裂德国 

的步骤,为把联邦德国拉进侵略集团创造条件。而一些联邦德国政界人士如 

1949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就“有一个明确的看法:一个复兴的独立 

的德国,只有通过同美国的密切合作,才能得到发展”。 

     1949年底苏联拥有原子弹的消息和1950年中爆发的朝鲜战争更给了美 

国重新武装西德的借口。朝鲜战争被美国宣传为沿着易北河(欧洲的三八线) 

进行“侵略”的先声,或者是企图转移美国对欧洲的关注;或者至少是要考 

验一下新的大西洋联盟的力量和决心,也要考验一下美国为它所承担的义 

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更加卖力地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于 1950年9 

月向英、法建议让联邦德国参加西欧防务。由于法国对德国心存余悸而强烈 

反对美国以任何方式武装联邦德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