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者男子汉和妇女,虽然都是珍宝人身,但男身具诸功德而女身却具诸过患;许多男子能做的事女子却无能为力。当然,在强烈呼吁男女平等的新时代,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女性。在此并非是要刻意贬低女性,而是就大多数客观事实而言。作为女性修行人,应该正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克服,以完善自我,令此生活得更有意义。同样的男人或女人也有胜劣之别。男子中高尚者如佛菩萨、高僧大德等,低劣者如屠夫强盗等。女子中高尚者如玉女宝、度母、佛母以及世上贤良的妇女;低劣者如魔女、妖女、罗刹女、妓女等。高尚者能圆成自他二利,低劣者却总是损人不利己。前者就算是与世长辞,也仍然受人感念,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后者死与活都被人咒骂。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确,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判定一个人的胜劣不能仅从外表了知,而应窥探其内心是善或恶。常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此言不虚,通常情况,接触一个人两三年后才能了知胜劣。
  有福之人说一句,弱者对此亦难当,
  如同果札王一言,加措国王被束缚。
  有福报的人仅说一句话,弱小者也难以承当。如同果札国王说要征服加措国王,一言即出,加措国王便被束缚。
  有权势、地位、财富的人皆是有福报的人,他们具有极大的威严,雄居于世。这样的大智者哪怕只说一句话,一般的众生也难以承担。他们言必行,行必果,总是马到成功。比如邓小平上任后,体察民众疾苦,迅速而准确地处理了许多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摘掉所谓“地、富、反、坏、右”的帽子,改正“右派分子”的问题,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等等,使千千万万人重新获得了新生。近几年,有关部门宣扬以法治国,严厉打击不法份子,于是很多违法乱纪的人又被囚禁入狱。又如高僧大德教导弟子戒杀放生,便有广大信众积极响应,欢喜奉行。法王曾说佛弟子应手持念珠,时时不忘诵念佛号及心咒,结果千千万万的弟子依教奉行,念珠成了随身宝,直至命终也不离手。而弱小者人微言轻,说的话再多也起不到丝毫作用,只能对大者的言教唯命是从。
  具大权威的人物一言九鼎,然其言善可以广积福德资粮,言恶则为祸国殃民之因,且自身不得好下场。从前有一富裕强盛的国家,由能征善战的果札王统治着,邻国加措国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果扎王威望显赫,身经百战,吞并了诸多小国,势强力盛,对于加措国更是唾手可得。一日,果札王告诸将领:“我欲征讨加措国,生擒其王。”此言一出,大举进攻,不费吹灰之力便征服了加措国,生擒加措国王和众大臣及诸眷属,并将他们关押入狱。因国家增大,国事日益繁多,果札王日理万机,忙得不亦乐乎。几十年过去了,他早已将关押加措王及其眷属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后来加措王的王妃求见果札王:“英明慈善的大王,您能不能开恩释放我们的加措王。”果札王苦苦思索一直想不起来,便问:“是谁将他束缚的?”“是您下的命令,加措王及众眷属已被关押几十年了,至今未得释放。”在王妃的提示下果札王忆起往事,立即下令释放加措王及其眷属。所以大人物讲话,一诺千金,立竿见影。藏地曾经出现过一位魔王化身的国王郎达玛毁佛及僧,下令屠杀所有的出家人。当时除了少许持戒逃往异地的僧人外,藏地几十万出家人仅于数日内便惨遭灭顶之灾。这可否说是郎达玛的福报呢?故尔,凡具福报、身居高位获大势力之人皆应谨慎观察自己之言行,切不可违背因果善规,否则福报反而会成为堕落之因并毁坏自他。
  虽勤承办一切事,真得成功靠福份,
  犹如商人入海中,未得之宝在王库。
  某些人虽然努力精勤地成办一切事务,但真正要想获得成功还须依靠福份。犹如商人入海取宝,但未求得的奇珍异宝却藏于国王的库房中。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同理,精进在于人,成事却在于福报。一个没有福份的人无论多么精勤努力也难以成办所欲之事。前文也讲过光凭精进,若无智慧与福份则不一定能圆满所愿。放眼见利就图的商海,人人都想发财,但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呢?有福报的人一开业,财源便滚滚而来,无须勤苦经营。而没福份的人越精进越得不到财富,往往是劳命伤财,于一生中无有发达的机会。
  很久以前,波罗奈有个国王名叫梵誉,半夜里他常听到远处坟墓里有人叫:“喂,大王!喂,大王!”每晚会听到三次。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国王总在半夜里被这声音吵醒,又惊又怕。于是国王召集大臣和占卜打卦的人,将情况详细告之。众人言:“此声从坟墓中传出,定是凶多吉少,最好找个胆大的人前去探察。”第二天,国王颁布告示:有胆量到坟场过一夜者,赏给五百块金币。当地有一位青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寒,靠卖苦力为生。他胆子特别大,听到这一消息,立即前往王宫应募。
  当夜,他身穿国王发给的铠甲,手持大刀,只身来到坟场。半夜时分,果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喊:“喂,大王!喂,大王!”青年人大声喝道:“何人在此作怪?”那声音回答:“我是埋藏在地下的财富,我经常在夜里喊梵誉王,他若答应,我就到他的库房中去,但他胆小害怕,听到了却不敢吭声。看来你和我有缘,我还有七个兄弟,明天一起到你家里去。”青年人听后十分高兴,问:“我怎样迎接你们呢?”“你把家里打扫干净,撒上香花,备制八个器皿,分别装上葡萄、酥油、乳酪、甜浆等物。然后会有八个道人来你家,你用棍子敲他们的头,一边喊‘入角’一边将其赶到墙角即可。”第二天早晨,青年人急急入宫回禀国王:“是妖怪所发之音。”然后领得五百金币回家置办器皿、供物、香花,还请了个理发师为自己修饰面容。一切准备妥当后,果然来了八个道人。青年人恭恭敬敬地将他们迎请入内,关好门奉上饮食,待道人吃完,年青人拿出棍子,朝上座道人就是一棍,大喊:“入角!”只见道人跌跌撞撞地朝墙角一扑,变成一缸金币,以同样的方法,青年人得到了八缸金币。
  再说理发师当时从门缝中偷看,见此情形惊得目瞪口呆。他仔细地回忆了全部经过不禁喜上眉梢:“嘿!这下我也可以发财了。”于是他也如法炮制。结果迎请来的道人们被打得头破血流,冲到街上大喊救命,理发师则被送往国王处治罪。国王问明原由便带人去青年家中察看,见到八缸金币后贪心大起,准备抢夺。这时金币突然变成毒蛇、火坑等恐怖景象。国王感言:“这是你的福份所致,任何人也抢夺不了。”
  没有福份的人成办事情,总是有其愿而难得成功,就象压沙来榨油,击水求酥油一样,结果徒增辛劳。同样,入海求取如意宝的商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勤苦地寻求而未获得的如意宝,却珍藏于国王的宝库中。国王拥有如意宝即是因福报而不求自得的。
  愚者爱憎易推知,智者爱憎却相反,
  老狗微笑知彼欣,阎王微笑即杀众。
  愚笨人的爱和憎极易推知,智者的爱憎却恰恰相反。好比老狗微笑人们便知道它欣喜,而阎王微笑却是要杀害众生。
  因缺乏智慧而又直来直去的愚人,其内心深处从来藏不住事,通常喜怒于形色,人们通过其面部表情、言行举止就很容易推知他们是生起欢喜心或憎恨心。当愚者得到某种利益,如名誉、财富、地位乃至别人的夸赞时,便精神焕发,喜气洋洋,眉飞色舞,独自一人也禁不住发出爽朗的笑声,走起路来刚劲有力,轻松自在,讲起话来尽是欢言。当见到自己崇敬爱慕的人时便会目不转睛地以喜眼相视,没话也要找些话来搭腔,而遇见与自己稍有过节或自己厌恶的人时则眉头紧锁,怒目而视,满腹充溢着嗔怒之气随时都有可能会爆炸,言谈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遇到违缘则精神恍惚,愁眉苦脸,讲话有气无力,那不修边幅的窝囊相有如斗败的公鸡。
  有智慧的人深谋远虑,其心思深藏不露,遇好事不喜、遇违缘不悲,显露于外的言行举止始终如一,面部表情不失威严与慈祥,所以智者的喜怒难以从外在的表情与言行推知。有些自作聪明的人自以为已探知了智者的心思,但所得的结论却往往与事实相左。智者的爱憎表现异于常人并非是虚伪的装扮,而是某种需要,如为了众生的利益或是为了顺利成办事业等。假如智者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不满意,也许他会显得高兴露出满意的神情;若他心里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有极大的欢喜心,仅从外表观察推测,也许他表情冷漠,状似不满,其目的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圆满,或是默默地重用自己满意的人才,不令他人生嫉或陷害。遇到违缘时有能力的智者不愿把痛苦和烦恼带给大家,他总是自力承担,精勤地将之转为道用。高僧大德摄受弟子的时候,于初机弟子总是尽力随顺,见其行为不如法,过大于功时,不嗔不怒,和颜悦色地赞其功德,善巧方便地指示过患;而于一些信心、见解较稳固的弟子则稍有过错便厉声怒喝。有时弟子做了很大功德之事,上师反倒立现不悦之色,甚至无故责骂,实际是为了遣除弟子的慢心,妙哉!妙哉!
  老狗微笑的样子很难想像,只有祈祷作者为我们指示,在现实生活中老狗的微笑是难得一见的事。也许老狗摇头摆尾,用舌舔抚主人以及口中发出阵阵似是而非的欢悦声就是老狗的微笑吧!以此外部特征,人们就会对老狗的欣喜与否一目了然。它微笑之时便将内心的欣喜和盘托出,此时对人绝无恶意。而阎王的心思恰如智者一样深沉,他轻易不露笑容,一旦微笑便要杀害众生。虽然难以形象地描述阎王的微笑,但通过经论的介绍可以了知阎罗王总是在这种让人不加提防的微笑中夺走众生的性命。
  最胜财物即施舍,最胜安乐心舒畅,
  最胜装饰闻正法,最胜之友诚实者。
  最殊胜的财物即是施舍,最胜妙的安乐便是心情舒畅,最上妙的装饰是听闻正法,最好的朋友则是诚实可靠的人。
  世间的一切受用和财富都是由布施而来的。贫者由施能成为富者,富者又将资财受用辗转布施,以此将会拥有更多的财富,同时因施而令众生满足欢喜,自己也能圆满布施度。这是真语、实语、不妄语的量士夫释迦佛陀所宣说的真理。因布施的对境以及发心的不同,其果报成熟的时间和所积累的功德也有差别,有的今生即能感受善报,有的尚待来生。前文亦多次提到布施的功德,布施是盗贼偷不去,官宦王臣皆不能掠夺的财富,故为最殊胜而永恒的财富。《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品说:“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又说:“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软言慰喻……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如此殊胜且一本万利的“买卖”,明理的众生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布施才能使财富具有真实的意义,有布施心且常行布施的人方堪称世上最富裕的人。
  整个世界上最殊胜的安乐就是使自己的心得到舒畅。龙猛菩萨说:“心是一切诸法的根本。”释迦牟尼佛也是为了调伏众生之心而传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一切痛苦都来源于我们不堪忍之心。然而使心舒畅非指为所欲为、放荡不羁的狂乱行为,而是指调伏了被三毒或五毒烦恼束缚的心之后所得到的自在。如言:“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着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又言:“心既会骗人,人应常观己心,时降伏之。”若心未得调伏,那么你纵然拥有三界的地位和财富,以心不满足故永远痛苦。古人言:“知足者常乐。”心调伏得舒畅之人自是知足者,故所得安乐便是最殊胜的。为此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宣讲了完整的修心、调心的殊胜窍诀。无始以来,众生辗转于执著的苦海中,心不堪忍,故应依善知识的教言让疲劳痛苦的心性得到休息。心安静下来以后再以正行修法观察心的本性,上根利智之人则立即能证悟并获得究竟的大安乐。
  对于修行人来说最殊胜的装饰品是什么呢?那即是听闻正法。真正的听闻是指对一部法不间断地听圆满,而且闻法不能仅满足于一次或两次。当然,若受种种局限仅能听闻佛法一天也有很大的功德,在《涅槃经》和《妙法莲花经》等经典中对闻法的功德也有如是宣说。一般的修行人,只有通过听闻正法才能生起正知正见,然后拥有正确取舍善恶的眼目,这样就能超凡入圣,所以听闻正法既能庄严自身又能庄严世间,堪为最胜装饰品。在佛教团体中,若人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同参道友们都会觉得此人了不起,这自然也就成了殊胜的装饰品。
  人类不能缺少朋友,正如印度诗人普希金所言:“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然而朋友有多种:爱你的、恨你的、诚实的、虚伪的……其中最殊胜的朋友则是正直诚实的人。一位社会名人曾说:“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只有最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时间和社会的考验。”老实即是不自欺欺人,做事脚踏实地,不占便宜,既不做作,也不虚伪。对于诚实的朋友,你可以倾述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而且诚实的朋友常常甘冒不讳,敢于当面谈论你的错误,这样的朋友才是最可贵的知己,所以交友须观察,当择忠诚厚道之人为友。
  谁人不为财所苦?谁人永时住安闲?
  一切安乐及痛苦,如同冬夏而循环。
  世间诸人,有谁能不为钱财所苦恼?又有谁能永远安住于闲暇福乐之中?应知一切安乐与痛苦就象冬季与夏季的交替一样循环不失。
  除了证悟空性的圣者和一些不贪执钱财的人,世间人又有哪一个不爱财?古人言:“钱是人之胆,财是富之苗。”没钱的人苦苦追求,有钱的人死死把守,其间都充满了痛苦与烦恼。龙猛菩萨说过:财富是一切痛苦的祸根。智者视钱财如粪土,愚者却视钱如命根。无福之人,为了今生圆满受用和财富,虽然辛勤劳作,殚思极虑,顶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并且恒受诸苦。有的人求财不得反而积劳成疾危及生命;有的遭怨敌破坏反沦为乞丐等。少见得到财富之人因财产增多而快乐,但见积财与守财的痛苦。如言:“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所以修行人应断除对世间钱财的执著而追求圣者七财(即信、戒、施、净闻、惭、愧、正慧)。
  若谈及永时安闲之人,则非佛门中的高僧大德莫属。他们舍弃世间八法,于寂静山林中,修身养性,以禅悦为食,丝毫不为恶缘、烦恼痛苦所动,永远安住于大安乐的光明中。世俗中人虽转生善趣幸获珍宝人生,然世事皆具无常的本性,绝难找到一位永时处于安闲、幸福中的凡人。为人者注定要感受三大痛苦以及八支分苦,尤其是变苦,无论何人于眼下拥有的片刻安乐瞬间也将变成难忍的痛苦。如一富翁居于豪华的殿宇中享用佳肴美馔,自觉安闲、富乐,餐后却因肠胃不适,腹痛如绞而痛苦哀嚎;又如幸福美满的家园惨遭怨敌祸害,房屋失火,财产被夺,妻离子散等;再者高官厚禄之人常为争权夺利而劳苦,无有安闲;贫民乞丐为饥寒所迫寻求衣食四处奔波无有安闲,还常受人欺辱、打骂,故无安乐……
  人世间的安乐与痛苦就象冬天与夏天的交替一样不断地循环流转。前一刹那觉得安乐,心情舒畅,后一刹那突遇违缘,于是痛苦万状,当觉得这个痛苦斩不断挥不去而绝望之时,又遇顺缘,生机四起,再一次获得安乐。故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但毕竟是苦多乐少,而大多数的安乐皆是建立在痛苦的毒树上,终将感受更大的痛苦。英国一位文学家说:“一寸快乐,一尺痛苦。”意即一寸的快乐之中蕴藏着一尺的痛苦,抑或以一尺的痛苦方能换得一寸的安乐。佛陀言:“三界如火宅,无有毫许乐,众生颠倒故,苦性许为乐,此乐非实有,如空花浮泡。”了知苦乐无定之理,修行人则不应贪执。
  弱者仅提强者名,他人亦会守护彼,
  如人唯说指鬘名,众多邪魔保护之。
  卑微弱小的人仅仅提起高强者的名号,也会得到他人护佑。如有一人只说到指鬘的名号,便得到众多邪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