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之探究』中分析道:依『般若經』三假來說,緣起是法假,空 (
性) 應該是名假,為什麼『中論』與『般若經』不同,特別使用這『
受假』一詞呢?這應是從犢子部系來的(裕5) 。而『智論』所依經本
,多一「受假施設」,這正是『中論』所重視的「假名」 (一切假施
設的通稱),而這應是犢子部系來的。
「不可說」或「受假」,在犢子部系,本是約「我」我,而『智
論』則通約「我、法」說。說一切有部認為「我」是假有無實的,古
稱「假無體家」;而犢子部的「不可說我」,依五蘊立,而不即是蘊
,古稱「假有體家」,所以也可說有「人」的。在『中論』中,特多
說到「者」(說一切有部是很少說「者」的)。如第二「觀去來品」,
說「去與去者」;第三「觀六情品」,說「見與見者」;第六「觀染
染者品」;第八「觀作作者品」;第九「觀本住品」,「本住」是「
神我」的異名。第十「觀然可然品」談到「作作者」;第十二「觀苦
品」,說「此人彼人」;第十四「觀合品」,說「見、可
38頁
見、見者」,「染、可染、染者」;第十七「觀業品」,說「作者」
與「業」;第二十「觀因果品」,說「生者」與「可生」;第二十二
「觀如來品」,說「受受者」;第二十三「觀顛倒品」,說「可著、
著者、著」;第二十四「觀四諦品」,說「作、作者、作法」。以卷
一(大正三0.五下)為例:
「去法、去者、所去處,是法皆相因待。。。。。。。三法虛妄,空
無所有,但有假名,如幻如化。」
像這樣,我法畢竟空,我法如幻有,『智論』、『中論』和『十住毗
婆沙論』,都是相同的,也都受到了犢子部的影響。
『智論』還有異於說一切有部而同於犢子部的,那就是:有部立
五道(趣),犢子部加一阿修羅(asura) 而立六道。『智論』處處說五
道,又處處說六道,而以六道說為正。如卷三0 (大正二五.二八0
上):
「法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
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說六。又摩訶
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旨,應有六道。復次,分
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
,而善有二果,是事相摺蝗粲辛溃读x無摺!
卷一0(二五.一三五下)也略有說到,這是不同於說一切有部而
同於犢子部的「六道說」。
犢子部分出的正量部,為了說明業力,立「不失法」。『中論』
卷三「觀業品」出「不失法如卷,業如負財物」(大正三0.二二中)
而加以破斥,而『智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四下)論布施者福業
說:
「此布施業,雖過去乃至千萬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要,即要約;券要即是契約。上述論文,正是正量部義。
『智論』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下)說:
「一一法有九種:一者有體,二者各各有法,。。。。。。三者諸法
各有力,。。。。。。四者諸法各有自有因,五者諸法各自有緣,六
者諸法各自有果,七者諸法各自有性,八者諸法各有限礙,九
者諸濁各各有開通方便。」
此下並說明一一法之九事,有下如、中如與上如。這九事,在『
智論』卷三三、卷二七又各有二文,與『妙法蓮華經』的「十如是」
,大致相近(裕6) 。茲列表如下:
┌─────┬──┬──┬──┬──┬───┬──┬──┬──┬──┬─────┬─────────┐
│法華經卷一│ 1相│ 2性│ 3體│ 4力│ 5作 │ 6因│ 7緣│ 8果│ 9報│10本末究竟│ │
├─────┼──┼──┼──┼──┼───┼──┼──┼──┴──┼─────┼───┬─────┤
│智論卷卅二│ 2法│ 7性│ 1體│ 3力│ │ 4因│ 5緣│ 6果 │ │ 8限礙│ 9開通方便│
├─────┼──┴──┼──┼──┼───┼──┼──┼──┬──┼─────┼───┴─────┤
│智論卷卅三│ │ 1業│ 2力│3所作 │ 4因│ 5緣│ 6果│ 7報│ │ │
├─────┼──┬──┼──┼──┼───┼──┴──┼──┴──┼──┬──┼─────────┤
│智論卷廿七│ 1相│ 5性│ │ 2力│ │ 3因緣 │ 4果報 │ 6得│ 7失│ │
└─────┴──┴──┴──┴──┴───┴─────┴─────┴──┴──┴─────────┘
四說都有些差異,但大致相近。這可分為四類:一、性與相;二
、體,力,所作;三、因,緣,果,報;四、本末究竟,或作限礙、
開通(即通、塞),或作得、失。九事或十事,顯然有共通的淵源。『
妙法蓮華經文句』,是智者所講,灌頂所記的,卷三下 (大正三四.
四二下)說:
「釋論三十一,明一一法各有九種。。。。。。。達磨□多將此九種
會法華中十如。」
達磨□多,唐湛然的『法華文句記』卷四中(大正三四.二二下)
說:
「達磨□多羅,是雜心論主。婆沙有法求論師,是雜心論主所
承,從師為名。」
然而『雜心論』主法救,梵語為 Dharmatrata(達磨□邏多),與
智者所說的「達磨□多」不合。達磨□多,應是犢子部分出的法上部
(Dharmaottariya)。所以『十八部論』音譯法上部為「達磨□多梨」
(裕7) 。達磨□多──法上部,是從部主立名的。『智論』卷三三的
「業、力、所作」與『法華』的「體、力、作」,都是採取犢子系法
上部的說明。『智論』多明說一切有部的阿毗曇,而卻根源於與說一
切有部不同的犢子系說,且與『中論』在這方面頗為同步,在前引「
不可說」或「受假」方面特別如此,顯見龍樹對犢子部學說的重視。
而在「六道」與「九事」(或「十事」)等方面,『智論』是充分同情
犢子部的。無論是犢子部還是後來的大宗正量部,它的化區極廣,卻
不是北印度的。
(裕1) 『大毗婆沙論』卷二(大正二七.八中)。
(裕2) 平川彰『十住毗婆沙論?著作????』 (『印度學佛教
學研究』第五卷第二號(通卷第10號)頁五0四─五0九)
。平川彰在本文之末對兩論作者是否不同,仍持保留態度
,因兩論皆與『中論』間有密切關係。
(裕3) 參閱拙著『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九章
第二節第三項「三彌底部論」
40頁
(頁四六五─四六七)。
(裕4) 『中論』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裕5) 參閱拙著『空之探究』第四章第五節(頁二三三─二四二)
。
(裕6) 『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九.五下)。『大智度論』卷三
三(大正二五.三0三上)。『大智度論』卷二七 (大正二
五.二六0中)。
(裕7) 『十八部論』(大正四九.一八上)。
三、『大智度論』與空門及□勒門
空('sunyata)門,是聲聞部派而接近初期大乘的,說我空,也說
法空。
『智論』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二下─一九三下),引四經明空
門之「生空、法空」:1。『頻婆娑羅王迎經』;2。『佛說大空經』;
3。『梵網經』;4。『義品』。此中除第一經是說「生空」(sattvasu…
nyata)之外,餘三皆解說「法空」(dharma'sunyata)。不但這三種聲
聞經典『智論』還說:「如是等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 (大正二
五.一九三下)。
『智論』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中─下)在說明一切法空時,
又簡略地引述了聲聞藏的六(或七)經:1。先尼 (Srenika)梵志事,見
『雜阿含經』(巴利藏缺)。2。強論梵志事,如『義品』所說。3。『大
空經』。4。『羅陀經』,見『雜阿含經』。5。『□喻經』,見『中阿
含經』的『阿梨吒經』。6。『波羅延經』,是『經集』的『彼岸道品
』;『眾利經』,是『經集』的『義品』。『智論』以此例餘,謂「
三藏中處處說法空」(裕1)。換句話說,空門仍是本於佛說非餘。
歸迹饋恚暵勁傻摹缚臻T」,引聲聞經以說法空的,主要理由
是:一、無我所;二、五陰法散滅;三、不落二邊──四句的見解;
四、佛法是「非諍論處」;五、智者不取著一切法。空門與阿毗曇
(abhidharma)門的辨析事相是不同的,這是著眼於佛法的理性,方便
引導趣入、修證的立場。
『三論玄義』引真諦 (Paramartha) 三藏所說:大眾部(Mahasam
ghika)分出的一說部(Ekavyavaharika)說:「此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
名。」(大正四五.八下)一切都是假名,與『智論』所說的空義相合
。
41頁
『智論』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中)說:
「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
角龜毛常無。」
這是大眾部分出的一派。在南傳『論事』中,說到方廣部 (Vetulyaka)
,也名說大空部(Mahasunnatavadin),雖所說不同,然與『智論』的
「方廣道人」(道人即比丘),說一切法空無所有,顯然是同一部派。
如說大空部說:佛住兜率天宮(Tusitabhavana),人間佛是示現的(化
身),所以施佛不得大果;佛不住此間,佛不說法(裕2)。方廣部執佛
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不免重於超越而輕忽現實,與『智論』中方廣
道人說一切法空,如龜毛兔角,表現同一意境。『智論』認為方廣道
人所說,是偏執,是撥無一切法的邪見。『智論』卷一八說「空門」
時,一再說到空門與邪見者的不同(大正二五.一九三下─一九四上)
:
「邪見人於諸法斷滅令空,摩訶衍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
「邪見人言諸法皆空無所有,取諸法空相戲論;觀空人知諸法
空,不取相,不戲論。」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
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
像這樣,「取諸法空相戲論」,「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是邪見而不是真空,不合佛法說空的意義。不但『智論』這樣認為
,就是『中論』也持同一立場。『中論』卷二(大正三0.一八下)說
:
「大拢f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 ※ ※ ※ ※
『智論』卷二(大正二五.七0上─中)說:
「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勒,乃至今行於南天竺
。。。。。。。□勒,略說三十二萬言。□勒廣比諸事,以類相從。
」
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二中)說:
「□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
後,。。。。。。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勒門,論
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
42頁
□勒(Karanda),或作□勒 (Petaka),都是篋藏的意思。佛世大
迦旃延(Mahakatyayana) 所造的□勒,依『智論』說是□勒,「有隨
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論門」,論義是重於適應、貫通的,正如古人所
說:「牽衣一角而衣來。」所以「若人入□勒門,論議則無窮。」其
「廣比諸事,以類相從」,是廣舉世事作比喻,而經義則隨類相從
(裕3) 。這與毗曇門的分別法相,辨析精嚴,體例是大為不同的。
『三論玄義』依真諦說而陳述道(大正四五.九上):
「佛在世時,大迦旃延造論解佛阿含經。至二百年,大迦旃延
從阿耨達池出,更分別前多聞部中義。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
云多聞分別部。」
依真諦所譯『部執異論』,多聞分別部作「分別說部」,玄奘是
譯為說假部(Prajnaptivadin)的。『三論玄義檢幽集』卷五,依真諦
之『部執異論』而說(大正七0.四六一上):
「此是佛假名說,此是佛真實說;此是真諦,此是俗諦。。。。。。
分別說部即大迦旃延弟子。」
說真說俗,說實說假,也許由此而落入「有無」中吧!說假部是
大眾部所分出的;大迦旃延在佛世就弘法到阿槃提(Avanti),所以「
□勒論」是流行的南天竺的。真諦所譯的『四諦論』稱迦旃延為「大
拢梗ㄔ'4) ,引有「分別部」及名為『藏論』者不少,每舉「何相、
何用、何緣、何義」為問,與覺音(Buddhaghosa) 『清淨道論』的「
相、味、現起、是處」相當類似(「味」即「作用」)。緬甸的「小部
」中,有古典『藏論』(Petakopadesa),為大迦旃延所造,也許與『
智論』所說的□勒(□勒)是同本。上座分別說系的赤銅鍱部(Tamra'…
satiya),原是從(西)南印度優禪尼(Ujjayini)的分別說部(Vibhajy…
avadin) 所分出。傳為大迦旃延所造的『藏論』,流行於南印度,也
許是和『舍利弗阿毗曇論』一樣,各派共傳而彼此增減有異吧!
總之,□勒是流行於南印度的古典,是大眾部(Mahasamghika)系
或分別說(Vibhajyavadin) 系赤銅鍱部(Tamra'satiya)所共的。「論
」是upade'sa(優波提舍),是用來解釋經義的。『智論』也是優波提
舍(一般根據 Lamotte的研究,將『大智度論』的原名定為 Mahapra…
jnaparamitasutra─upade'sa) ,在解釋經文的方法上,也許受有影
響吧!
※ ※ ※ ※ ※
43頁
Lamotte 說:「本論作者對大眾部(之思想)表現出無言之輕蔑,
而在其著作中未置一詞。」(裕5) 由此而推定他可能為西北印說一切
有部之比丘,這是極不正確的看法。
如上面所說:「空門」與「□勒門」都與大眾部系的思想有關。
而且如『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下)說:
「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
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如來
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一殺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菩薩
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
這些思想,已成為大乘經中佛與菩薩的拢铝恕S秩绱蟊姴空f:
「有十方佛。」(裕6) 這已成為大乘佛教的定論。『智論』中處處說
的都是這些源自大眾部的佛菩薩觀,能說「本論作者對大眾部表現出
無言的輕蔑」嗎?
又如『智論』卷一五(大正二五.一七一中)說:
「佛弟子說非數緣滅是常,又復言:因緣法常,因緣生法無常
。」
非數緣滅,即非擇滅──非擇滅無為(apratisamkhyanirodh as…
amskrta)。非擇滅無為,是多數部派所說的。因緣法是緣起(pratit…
yasmutpada) 法,「緣起法常」,是說:緣起是無為法。這是大眾部
等九種無為之一(裕7) 。然則『智論』的「非數緣滅+是常」與「因
緣法常」,豈不就是大眾部的「非擇滅無為」與「緣起支性無為」嗎
?
總之,『智論』是大乘論,大眾部系的思想在『智論』中的重要
性,遠非他部所及。Lamotte 說論主「對大眾部表現出無言的輕蔑」
,「未置一詞」,這完全是錯铡摹
(裕1) 詳見拙著『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四節「聲聞學派之我法二
空說」(頁九二─一0一)。
(裕2) 『論事』(南傳五八.三三七─三四一)。
(裕3) 參閱拙者『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一
章第六節(頁五九三─六0三)。
(裕4) 『四諦論』卷一稱「大拢寡诱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