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战奇略-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黄河之北修筑了三座城垒,号称“三受降城”;又于牛头朝 
那山北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个,从而形成了一道东西八百余里 

…  97…

百战奇略                                                          ·195· 

的,依恃黄河、“首尾相应”(见《旧唐书·张仁愿传》下同) 
的,能够阻绝突厥“南寇之路”的防御屏障。这不但巩固了唐 
朝北部边防,而且减少了数万边防镇兵和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 
这说明了筑垒设障在防御作战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译文】 
      大凡在敌我双方各守自己疆界的情况下,如果敌人进犯我 
边界,袭扰我边民时,可在边界要害之处埋设伏兵,或者构筑 
障碍要塞用以拦截敌人。这样,敌人必定不敢轻率来犯。诚如 
兵法所说 :“能使敌人无法达到其预定目标的,是我设置重重 
障碍妨害它的缘故。” 
      唐朝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 ),朔方军总管沙吒忠 
义被突厥军打败,唐中宗因此下诏任命张仁愿兼任御史大夫而 
前去接替沙吒忠义的防务。张仁愿抵达任所时,突厥兵已经退 
走,于是他便率军跟踪追击,乘夜偷袭敌营,击败了突厥军。 
在此之前,唐朝朔方军与突厥是以黄河为分界的。黄河北岸有 
个拂云祠,突厥首领每次率兵南下侵犯边界,必定先到该祠祷 
告以求神灵保佑,然后再引兵渡过黄河南下。张仁愿刚来这里 
时,恰值突厥可汗默啜率领全军西向进攻突骑施,仁愿奏请中 
宗批准其率兵乘突厥内部空虚之隙而攻取了漠南地区,并于黄 
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以此切断敌人南犯的进军 
道路。但此请求却遭到了尚书右仆射唐休璟的反对,他认为: 
 “自两汉以来,国家在这个地区都是以北守黄河为限,如今却 
要筑城于敌人腹地之中,最终结果还是为敌人所占有 。”为此, 
张仁愿一再上表申述自己的请求,唐中宗最后终于批准了他筑 
城的请求。仁愿还上表请求准许其把服役期满即将返乡的士兵 

…  98…

百战奇略                                                           ·196· 

留下帮助筑城。当时有咸阳籍镇兵二百人怠工逃跑,仁愿派人 
抓回后全部杀死在城下,全军上下都为之所震慑。自此以后, 
参加筑城的人都很卖力,仅用六十天就将三座城垒修好了:以 
拂云祠处的筑城为中受降城,向南直通朔方镇;西受降城向南 
直通灵武镇;东受降城向南直通榆林镇。三座城间各相距四百 
余里,其北面是大沙漠,这样为国家拓宽疆土三百里远。同时, 
又在牛头朝那山北设置烽火瞭望台一千八百个。从此以后,突 
厥人再也不敢越过阴山放牧,朔方地区不再有敌人侵扰了。每 
年可节省上亿的军费开支,缩减边镇兵数万人。 

       【原文】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 
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来。法曰 :“能使敌 
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① 
      唐时,朔方军总管沙吁忠义②为突厥③所败,诏张仁愿④ 
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出,率兵蹑击,夜掩其营,破之。 
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 
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而南。时默啜⑤悉兵西击突骑施⑥, 
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⑦ ,〔于〕河北筑三受降城⑧,绝虏南寇 
路。唐休璟⑨以为 :“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 
终为〔贼虏〕所有 。”仁愿固请,中宗许之。表留岁满〔兵〕 
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 
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 
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 
碛也,斥地三百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⑩北置烽堠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 

…  99…

百战奇略                                                          ·197· 

万。⑾ 

       【注释】 
      ①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沙吒忠义:唐中宗时少数民族将领。 
      ③突厥:指东突厥。 
      ④张仁愿:唐代将领。华州下邽(今陕西华县西北)人。 
初为洛州长史,后为朔方军大总管。因其对突厥作战有功,官 
至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 
      ⑤默啜:亦作“墨啜 ”。东突厥可汗,亦即阿波干可汗, 
名环。自唐武后至玄宗间,屡扰边境,四出扩张,拓地万余里, 
有兵四十万,成为颉利可汗之后最强盛的时代。 
      ⑥突骑施:马本及诸本皆作“突厥 ”,不确,今据史校改。 
突骑施,古族名,原属西突厥,唐武后时逐渐强大,建政权于 
碎叶川(位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之楚河流域 ),统治地区至伊 
丽水(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⑦漠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南 ”,今据史校改。漠南, 
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自汉代后称之为“漠南 ”,亦作 
 “幕南”,今属我国内蒙古地区。 
      ⑧三受降城:即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东城位于今内蒙 
古托克托东南,中城位于今内藏古包头西之黄河北岸;西城位 
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之黄河北。 
      ⑨唐休璟:唐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唐中宗时, 
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宋国公。 
      ⑩牛头朝那山: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牛头庙那山 ”,今据 
史校改。该山位于今内蒙古固阳东。 

… 页面 200…

百战奇略                                                            ·198· 

      ⑾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张仁愿传》又见于《旧唐书· 
张仁愿传》。 

… 页面 201…

百战奇略                                                           ·199· 

                              49.安战 

       【提示】 
      本篇以《安战》为题,取义于“固守不动 ”,其要旨是阐 
述防御作战如何固守待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对于远来 
气锐而又急欲决战的进攻之敌,只有采取“安守勿应,以待其 
敝”的方针,才能最后战胜敌人。战争实践的经验表明,面对 
强敌进攻,在自己尚不具体速战取胜条件的时候,采取“安守 
勿应,以待其敝”的防御作战方针,无疑是稳妥而正确的决策。 
因为,对于来势凶猛而又急欲决战的强敌,只有避敌之锐不与 
其交锋,才能保存自己实力;只有凭垒固守待敌,才能消耗和 
疲惫敌人,为最后歼灭敌人创造有利条件。三国时期魏将司马 
懿挫败蜀相诸葛亮进攻的渭南之战,便是较好地体现“安守匆 
应,以待其数”作战方针的突出一例。 
      魏明帝青龙二年(蜀后主建兴十二年 ,公元234年 ) 
蜀相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北出斜谷进攻曹魏,企图与魏军决战 
于渭南。但魏军统帅司马懿针对诸葛亮急欲决战的企图,采取 
了避敌锋锐、固守待敌的作战方针。他背渭水为阵,依靠当地 
雄厚的人力、物力,进行持久坚守,顿挫蜀军进攻锐气,迫使 
诸葛亮不得不退屯于五丈原狭小地区。在其后双方相持不战的 
一百多天里,尽管诸葛亮屡次挑战,甚至派人给司马懿送去“ 
巾帼妇人之饰”,以此来羞辱和激怒其出战,但司马懿识破其 
用心而始终坚持按兵不动的方针。致使蜀军空耗国力,一无所 

… 页面 202…

百战奇略                                                           ·200· 

获,最后在诸葛亮病亡于军中的情况下,不得不罢攻撤退。 

       【译文】 
      大凡敌人从远道而来且士气锐盛,是以采取速战速决为有 
利;对于这种进攻之敌,我军应当凭恃深沟高垒,实施固守防 
御而不急于出兵应战,以等待敌人疲惫不堪之隙。倘若敌人制 
造事端来挑动我出战,也不可为其阴谋所扰而随意出动。诚如 
兵法所说 :“实施坚守防御的部队,应像木石置于平地那样静 
止不动 。”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从斜谷出兵进攻魏国, 
而扎营于渭水之南。魏国派遣大将司马懿率兵进行抵抗,其部 
将都主张部队前往渭水之北设阵以等待诸葛亮军,司马懿却说: 
 “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之南,这里是必争不弃之地。”于是督 
率魏军渡过渭水,且背靠渭水而扎营布阵。司马懿因此而对部 
将说:“诸葛亮如果是个有勇气的人,当会北出武功,依托山 
地而向东扩展。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话,我军就平安无 
事了 。”此时恰值一颗流星陨落于诸葛亮营垒的方向,司马懿 
据此推知诸葛亮一定要失败。是时,魏明帝根据诸葛亮率军远 
道而来利于速战的情况,一再命令司马懿要慎重战事,以等待 
蜀军内部的变化。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应战。诸葛亮 
为此又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用的头巾和发饰 ,(企图以此激 
怒他出战),但司马懿始终坚守壁垒而不为其所动 。司马懿之 
弟司马孚写信询问战事情况,司马懿回信说 :“诸葛亮志向远 
大但不善于选择时机,多于谋划但缺少决断,喜好用兵但不懂 
权变。因此,他虽然拥有十万大军,但却落入我的谋划之中, 
打败他是必定无疑的了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不战一百多天 

… 页面 203…

百战奇略                                                          ·201· 

后,赶上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将领烧掉营垒而逃走,当地 
百姓跑来报告消息,司马懿便亲自率兵随后追赶。诸葛亮的长 
史杨仪见魏军追来,便调转旗帜、擂动战鼓,摆出一副反击魏 
军的样子。司马懿认为对于撤退回归本国的敌军,不能过分逼 
迫它 ,于是杨仪才得以率领蜀军结阵有序地退走了,过了一 
天 ,司马懿率军进至蜀军驻过的营地 ,观察诸葛亮留下的各 
种遗迹,搜缴到蜀军的作战地图、军事文书和很多粮食。司马 
懿据此而断定诸葛亮一定死了,十分感慨地说 :“诸葛亮真是 
天下奇才啊 !”部将辛毗以为诸葛亮究竟死活还不清楚,但司 
马懿却非常肯定地说 :“军事家们所最重视的,便是作战文书、 
军事密计和兵马粮草,而今蜀军竟把这些重要东西都丢弃在这 
里。难道能有已损坏了五脏六腑还可以存活的人吗?我们现在 
应当赶快追击他们 。”关中地区生长很多蒺藜,为便于部队途 
经此地而能顺利前进,司马懿使令二千士兵都脚穿平底软木鞋 
走在前边,让带刺的蒺藜都扎在士兵的软木鞋底上,使步骑兵 
大队得以随后顺利跟进。魏军追到赤岸地界时,才知道诸葛亮 
确实死了。当时,老百姓编了句谚语,说 :“死的诸葛亮吓跑 
了活的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道:“这是由于我只能 
预料活诸葛亮的行事,而不能预料他死后行事的缘故啊!” 

       【原文】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 
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 :“安则静。” 
①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 
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 :“百姓积聚皆在 
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 

… 页面 204…

百战奇略                                                          ·202·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②,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③,则诸 
军无事矣 。”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 
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 
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 
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 
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与之对垒百余日, 
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 
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 
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众。懿审 
其必死,曰 :“天才奇才也!”辛毗⑤以为尚未可知。懿曰: 
 “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五脏 
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关中多蒺藜⑥,懿使军士二千人⑦ 
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⑧, 
乃知亮已死。时百姓为之谚曰 :“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 
 “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⑨ 

       【注释】 
      ①安则静 :语出《孙子兵法·势篇》王本及汪本作“不 
动如山 ”,与前《重战》引文重。 
      ②武功:汉置县。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 
      ③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南之斜谷口西侧, 
渭水经其北自西向东流。 
      ④杨仪: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字威公。诸葛亮以其 
为长史,协助处理军务和筹划粮秣。亮死后,自恃其诛杀魏延 
功高,因职低不满,与尚书令蒋琬争权而获罪入狱自杀身死。 
      ⑤辛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佐治。初从袁绍,后 

… 页面 205…

百战奇略                                                            ·203· 

归曹操,任丞相长史。魏文帝时任侍中 ,明帝时封颖乡侯。 
      ⑥蒺黎:一种果被带刺的草本植物,部队经此丛生之地, 
影响行军作战。 
      ⑦二千人 :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三千人”,今据史校改。 
      ⑧赤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亦岸 ”,今从王本。赤岸, 
位于今陕西留坝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 页面 206…

百战奇略                                                           ·204· 

                              50.危战 

       【提示】 
      本篇以《危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部队作战陷入 
危险境地时,将帅应当采取何种措施以扭转战局。它认为,一 
旦作战中部队陷入危困之时,为将帅者应当临危不惧,激励将 
士抱定决一死战之志,奋勇杀敌。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 
取得最后胜利。这里所引孙子“兵士甚陷,则不惧”语,据唐 
代杜牧《注孙子》云 :“陷于危险,势不独死,三军同心,故 
不惧也 。”可见,士卒深陷危困之所以不惧怕,是因为全军上 
下都抱定对敌决一死战之志的结果,而全军遇危之所以奋勇杀 
敌而不怕牺牲,又是由于平时将帅从严治军所培养教育的结果。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将帅便带出什么样的士卒。要使部队保 
持临危不惧的勇敢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将帅本身的表率 
作用和平时严以治军的教育训练工作。本篇通过对将帅临危处 
置措施的论述,却告诉我们从严治军的重要性。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 ),大将吴汉平定称雄蜀地 
的割据势力公孙述的作战,就是体现为将帅者临危如何扭转败 
局的一个战例。吴汉奉命率军入川之初,由于进展顺利而一度 
产生骄傲轻敌情绪,他不听光武帝刘秀的谆谆告戒,竟分兵冒 
进,结果为敌所困,陷入危境。这是不足取的。然而,久经战 
阵的大将吴汉身陷困境,却又能临危不惧,从容处置,指挥若 
定,这又是为将帅者应该效法的。他一面激励将士“同心协力, 

… 页面 207…

百战奇略                                                           ·205· 

人自为战 ”,奋勇杀敌,一面吸取教训,及时调整部署,与部 
下刘尚合兵一处,集中兵力,乘敌不觉,突然发起攻击,一举 
而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其后,又经八战八捷,终于在次年攻占 
成都,消灭了公孙述这个分裂割据势力。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部队陷入危亡的境地时,应当激励全 
军将士抱定必死的决心,奋勇杀敌,不可怀有贪生侥幸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 :“部队 
深陷危险境地,个人就不再存有恐惧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