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仓央嘉措诗歌-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过了开花的时光
        蜜蜂儿不必心伤。
        既然是缘分已尽,
        我何必枉自断肠。

         
        5
        芨草上的白霜
        还有寒风的使者
        就是它们两个
        折散了蜂儿和花朵

         
        6
        写出的小小黑字
        水一冲就没了
        没绘的内心图画
        怎么擦也不会擦掉

        7
        下弦十五的月亮
        和她的脸庞相象
        月宫里的玉兔
        寿命不会再长

        8
        已经是意马心猿,
        黑夜里也难以安眠,
        白日里又未到手,
        不由得心灰意懒。

         
        9
        姑娘不是妈妈所生,
        怕是桃树生的!
        为什么她的爱情,
        比桃花谢得还快呢!

         
        10
        白羽的仙鹤,
        你的双翅借给我吧。
        我不飞往远处,
        只到理塘就要折回的。
         
        11
        白色睡莲的光辉,照亮整个世界。
        格萨尔莲花果实,正在悄悄成熟。
        只有我鹦鹉哥哥,悄然来到你身旁。
         
        12
        压根儿没见最好的,也省得情思萦绕。
        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颠倒。
         
        12
        第一不见最好
        免得神魂颠倒
        第二不熟最好
        免得相思萦绕
         
        13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西藏纳拉活域松(现西藏山南县)地方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诞生了一名男婴。斯时出现了多种瑞兆,预示着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孩子,然而谁也不曾料想到莫测而多厄的命运伴会随着他短促的一生。 

               
              这名男婴就是后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8),一位在西藏历史上生平迷离,又极具才华,也最受争议的一届达赖喇嘛。 
               
              十七世纪的西藏正值多事之秋,政治、宗教斗争风云变幻。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固始汗的支持下取得了宗教、政治上的优势,并得到了当时中央政府--清政府的认可,被册封为“西天大慈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坐化之时正值布达拉宫扩修,为了能保证西藏安定的局面和布达拉宫的扩修工程顺利进行,达赖要求对自己的圆寂密不发丧,隐藏十五年。执政第巴·桑结嘉措在执行政权,保管秘密的同时,也开始了秘密查访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的工作。不久,仓央嘉措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的地位被认可,并于藏历火牛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师从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剃度受戒,同年十月正式坐床布达拉宫。此时仓央嘉措已14岁。 

               
              与通常情况下,转世灵童在五、六岁就已坐床成为活佛。由于接受教育的情况不同,仓央嘉措以14岁的“高龄”才开始了作为一位法王的学习和生活。突然间远离故乡、亲人;面对大量的经书和修行,身边有的只是得道高僧(大多很老),以及第巴·桑结嘉措极其严格的、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高要求;更何况他的童年及少年时光是在民间无拘无束地度过的,加之少年心性,又不太明白自己所处凶险(即便明白又能如何)和身负的重任,对桑结嘉措(偏第巴又是一个性情耿直,行事直率的人)的苦心更无法领会。仓央嘉措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即便是西藏最高统治者想必也不会是快乐的。如果身处平常年代,相信经过几年的修行,仓央嘉措定能很好的担当起自己的职责的,然而现实远非如此。 

               
              这一时刻,西藏的政治矛盾已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蒙古拉藏汗为了取得对西藏的统治地位,从政治、宗教、经济上联合起西藏的主要僧侣和贵族,与第巴·桑结嘉措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达赖的仓央嘉措自然在劫难逃了。从自身而言:仓央嘉措“行为不检”,“触犯清规”;在政治的角度:“先是达赖喇嘛身故,第巴匿其事,……又立假达赖以惑众人。”使桑结嘉措处于极不利的局面。 

               
              藏历火猪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桑结嘉措被拉藏汗派人毒死。失去保护的仓央嘉措也随之被黜,拉藏汗借以皇帝诏,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上,诏送京师。 

               
              至此,关于仓央嘉措的行事和命运有了不同的说法。 
               
              其一:仓央嘉措在民间已形成了自由而空灵的个性,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的仓央嘉措时常在夜深之时偷偷离开布达拉宫,到民间约会。其行径放荡不羁,不守戒律,使第巴大为恼火。从而也给拉藏汗找到口实。 

               
              其二:仓央嘉措在刻苦修行的同时,也写了些诗歌以表达自己对修行的理解和观想(他的诗歌从密宗角度出发,全能做出宗教上的解释)。而拉藏汗出于政治目的却利用这点(诗歌在写作手法上多用借喻)大作文章,再另加上其它一些诗文,假说出自仓央嘉措之手,四处造谣。从而达到取得其“行为不检”的罪证。 

               
              关于仓央嘉措被黜后的命运大致有两种说法:在解送京师的途中,拉藏汗曾三次谋害其于途中,均被当地僧众所救,行至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湖畔圆寂。一说病死,一说被杀,没留下尸体,时年仅24 
            岁。另一种说法则是仓央嘉措行至青海湖后,于一个风雪夜失踪。后半生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处,继续宏扬佛法。 
               
              此外还另有一新的说法:六世达赖解送至内地后,软禁于五台山,并在五台山圆寂。 
               
              无论结局怎样,仓央嘉措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作者: 古格公主  2007…3…7 22:46   回复此发言   



      2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关于仓央嘉措所写的诗歌不仅在解释上不同,在数量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有十九首,五十余首,三百六十余首,甚至于上千首,尚有待于考查。 
               
              仓央嘉措宛若黑夜中一支的莲花,在狂风骤雨的摧残下还来不及吐露芳华,就已凋谢。有关他的种种,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惊鸿一瞥,又匆匆消逝。给人们留下的是神秘的猜测和优美流畅的诗歌,以及那最不可测的命运。 

                 
              补充:拉藏汗在废黜仓央嘉措后就新立了一个自己的六世达赖,然而并不为广大佛众所接受。不久,又立了第三位六世达赖,这位出生于理塘(仓央嘉措在他的一首诗中曾就下一届达赖喇嘛的出生地,做出过准确的预言)的小灵童,就是后来的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6年)。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始终在广大藏族民众心目中保持着崇高的地位。 

               
            附: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的作品《仓央嘉措诗歌》,广泛流传,驰名中外。仓央嘉措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 


              《情歌》藏文原著,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流传之广,藏族读者喜爱之深。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法、日、俄、印地等文字译本。可见,《情歌》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声誉大振。 


              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农民家庭。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在此之前,仓央嘉措生活在民间,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 


              《情歌》表现了出家修佛与追求爱情生活的矛盾。如: 

                     若随美丽姑娘心, 
                     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在佛教观念中,“佛、法、僧”被称为“三宝”。就是说,佛、教义和僧人在佛教中,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别是对向自己传授法经典的喇嘛(佛的代言人),更要毕恭毕敬。但是,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佛法和喇嘛的淡漠,而对于人世生活却是热烈追求。如: 


                     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 
                     不能在心中显现, 
                     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 
                     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情歌》在赞美对忠贞爱情的追求的同时,也描绘了整个爱情生活中,各种复杂曲折的情景和惟纱惟肖的心理状态。描写初恋的如: 

                     在那众人之中, 
                     莫露我俩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 
                     请用眉眼传递。 

              表达爱情欢乐的如: 

                     杜鹃来自门地, 
                     带来春的气息; 
                     我和情人相会, 
                     身心无限欢喜。 

              抒发思念之情的如: 

                     第一最好不相见, 
                     免得彼此相爱恋; 
                     第二最好不熟识, 
                     免得彼此苦相思。 

              《情歌》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一方面是由于思想内容活泼生动,一扫过去文人凡有著作必有宗教内容的习气,有进步意义;另一方面艺术上也有独到的成就。在格律结构上,〈情歌〉采用民歌的形式,珍重少数六句、八句外,多数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即四句六音节三顿。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还可配上民歌曲调演唱,民歌味很浓。有些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如: 


                     一个把帽子戴在头, 
                     一个把辫子甩背后,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 
                     一个说请把步儿留, 
                     一个说心儿莫难受, 
                     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短短六句诗,写动作,男女有别;写对话,言短意长;景中有情,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真切,细腻,充满生活气息。 

              诗人所处的时代,文人多受“年阿”诗体的影响,崇尚典雅深奥、讲求词藻堆砌之风盛行,而诗人仓央嘉措却坚持将通俗语言写入诗篇,使《情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明快乐,通俗易懂,独树一帜,一新当时文坛耳目,在藏族诗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所以二百多年来一直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 理塘,藏语意为平坦如铜镜的草坝,因县内有广袤无垠的毛垭大草原而得名。县城海拔4014米,素有“世界高城”之称。东距州府康定385公里,川藏国道公路横穿县城,理塘至云南省的公路亦由此始。 
             

            理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之一,堪称“世界高城”,县城海拔4200米,比西藏拉萨还要高300多米。这座“悬在高空的城市”自古便是茶马互市的重镇,商贾云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仓央嘉措与佛的对话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