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根廷总统和秘鲁政府分别授予他“圣马丁大十字勋章”和“太阳勋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危地马拉圣卡洛斯大学、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等学校先后 

授予他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的学位和学衔。1969年4月4日在加拉加斯去 

世。 

     加列戈斯的主要作品有:《堂娜芭芭拉》(1929)、《卡纳伊马》(1935)、 

 《贫苦的黑人》(1937)、《异乡人》(1942)、《在同一块土地上》(1943)、 

 《暴动及其他故事》(1946)、《风中草屑》(1952)、《生活中的地位》 

 (1954)、《少女和最后一个爱国者》(1957)等。这些作品带有浓厚的社 

会现实主义的特点,取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富于地方色彩。他的代表作长 

篇小说 《堂娜芭芭拉》,便是描写大草原的优秀小说,被认为是地方主义最 

优秀的作品。它不仅写景写得好,而且反映了社会问题、塑造了典型人物— 

—草原恶霸堂娜芭芭拉的形象,表现了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的冲突和斗 

争。 

     桑托斯·鲁萨多15岁时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受高等教育,在现代文明的培 

育下成长。成年后回到家乡,他的目的是整顿庄园,给家乡带来文明。地方 


… Page 43…

上最大的恶霸堂娜芭芭拉是一个暴发户,靠吞噬鲁萨多的表兄罗伦佐的财产 

而发家,她是原始野蛮、残暴、可怕的三位一体。堂娜芭芭拉想把鲁萨多变 

成另一个罗伦佐,要从物质上、身体上吞掉他。但鲁萨多聪明、能干,与堂 

娜芭芭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故事以堂娜芭芭拉的失败而告终。她把 

田产给了女儿,女儿和鲁萨多结了婚,两个庄园合并成一个。她的失败预示 

拉丁美洲庄园主势力的即将没落。 

     吉拉尔德斯(1886—1927),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 

斯。他出身于一个阿根廷农村贵族家庭,幼时随父母去巴黎,10岁回国。他 

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在草原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受过磨炼。他的 

农村生活为他以后写地方主义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的文学创作受后期现 

代主义和先锋派诗歌的影响,在阿根廷诗坛上是融合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写 

作风格的主要诗人。吉拉尔德斯的早期作品有诗集 《玻璃铃铛》(1915)和 

短篇小说集《死亡和鲜血的故事》(1915)。自传体小说《拉乌乔》(1917) 

描写了作者在农村和中学时代的生活以及在巴黎的经历。1924年,吉拉尔德 

斯定居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马丁·菲耶罗》杂志撰稿并主持《船头》杂志 

的编辑工作。1926年发表的小说《堂塞贡多·松勃拉》,标志着作者在思想 

和艺术上的成熟,是拉丁美洲20年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小说之一,是阿根廷文 

学中的名著,也是地方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1927年,吉拉尔德斯因重病迁 

居巴黎,不久便去世了。其他作品有诗集《神秘的诗》(1928)、短篇小说 

集《六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故事》(1929)、《小径》(1932)等。 

     小说《堂塞贡多·松勃拉》措写了一个潘帕斯草原牧人高骑士的成长过 

程。主人公原是一个14岁的私生子,他被父亲送到姑母家,受尽了姑母的虐 

待,慢慢形成了乖僻、不驯服的性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高卓牧人 

堂塞贡多并成为他的徒弟和养子。他跟着堂塞贡多驯马、赶马,最终成长为 

一名优秀的驯马人。五年以后,主人公的生身之父去世,留给他一笔遗产, 

使之一夜之间变成大庄园主。他和养父一起在庄园住了3年,一直保持着牧 

民的精神和品质。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塑造了潘帕斯草原英雄,描绘大草原 

的自然景色,表现牧民的生活。 

     地方主义小说家认为大自然代表一种力量,它决定了拉美人的性格,所 

以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写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辽阔的潘帕斯草原和神秘的热 

带森林,展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大自然。在艺术方面,作家善于运用诗化的 

语言和民间口语,写景状物体现了拉美小说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地方主义 

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正,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和进 

步意义,为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进入本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在诗歌方面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诗 

歌两种倾向。前者的代表是智利著名的女诗人米斯特拉尔。 

     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生于圣地亚哥。父亲早逝。 

早年独立谋生,自学成才,14岁时便开始发表诗作。1911年至1919年在家 

乡从事教育工作。1914年以《死的十四行诗》获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第一 

名。1918年至1920年任阿雷纳斯角女子中学校长。1921年在圣地亚哥主持 

女子中学。1922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孤寂》,突破了当时现代主义诗歌的风 

格,独树一帜。1930年发表《艺术十条原则》。从此以后,她的诗歌创作有 

了明显的转变。她的富于强烈博爱主义色彩的抒情诗歌,使她成为拉丁美洲 

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她的诗集《有刺的树》(1938)和《葡萄 


… Page 44…

压榨机》 (1955),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1957年,死于纽约。 

米斯特拉尔用朴实无华的形式抒发真情实感,描绘客观现实,开辟了拉美诗 

歌的新天地。 

     拉丁美洲的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以维多夫罗和博尔赫斯最为著名。 

     维多夫罗 (1893—1948),智利诗人,他早年推崇法国作家并接受现代 

主义诗歌的影响,但很快便摒弃了这些流派,反对一切传统,主张诗歌应是 

 “绝对的创造”,1916年在巴黎正式提出“创造主义”这个名词,并在《论 

诗的艺术》和《1917宣言》中系统阐述了创造主义的诗歌理论:把事物人格 

化;把一切晦涩的东西写得清晰和准确;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具体的东 

西抽象化。这一理论开创了拉丁美洲先锋派诗歌的先河,但由于脱离现实而 

没有产生多少成功的作品。他的诗作比较重要的有《水的镜子》(1916)、 

 《北极的诗》(1919)、《逆风》(1926)、《最后的诗》(1949)。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 

的医生家庭。他出身上层家庭,多次到欧洲各国旅行,在文学艺术上以一个 

欧洲文明先驱者的姿态出现,极力以世界先进文明来武装阿根廷,成为拉丁 

美洲极端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意悖逆传统的形式和内容,使用 

自由诗体和复杂韵律,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神秘,充满幻想,只有相当文化 

水平的人才能读懂。他的主要诗作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1923)、 

 《面前的月亮》(1925)等,带有明显的先锋派诗歌的特点。除了诗歌以外,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短篇小说集《世界丑事》(1935)、《交叉小径的 

花园》 (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 (1951)和《布罗 

迪埃的报告》 (1970)等。小说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正常顺序的约束,故事 

离奇荒诞,真假混合。 

     形形色色的先锋派诗歌,从总体上看,并未取得显赫的成就,但它所独 

创的风格至今仍影响着拉丁美洲诗坛。 

     拉丁美洲20世纪当代文学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文学潮流便是现实 

主义文学。其作品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内容来表现主题,以工人、农民、士兵 

及革命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社会生活采取一定的暴露和批判的态度,是战斗的、朝气蓬勃的革命文学。 

在众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以小说《在低层的人们》(1916)最为成功。 

     阿苏埃拉(1873—1952),是本世纪上半叶墨西哥最杰出的小说家、现 

实主义文学的鼻祖。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毕业于瓜达拉哈拉医学院,在 

故乡行医多年。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他积极参加反对波菲利奥独裁统治 

的斗争。失败以后,他被驱逐出境,后辗转回到墨西哥城,从此脱离政治活 

动,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大多描写1910年民主革命,成为墨西哥 

民主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墨西哥 

革命前写了三部小说《玛丽亚·路易莎》(1907)、《挫败者》(1908)和 

 《莠草》(1909);第二阶段以他参加墨西哥革命开始,《在低层的人们》 

 (1916)、《一个体面家庭的灾难》(1918)、《苍蝇》(1918)、《厄运》 

 (1923)、《萤火虫》(1932)、《起义者,佩德罗·莫雷诺》(1935); 

第三阶段,作者晚年专门从事写作,《潘多哈同志》(1937)、《新资产阶 

级》 (1941)、《女顾客》(1944)、《失去的道路》(1945)及《诅咒》 

 (1955)等。他的代表作《在低层的人们》,描写了伟大的墨西哥革命,开 

辟了拉丁美洲现实主义革命文学的新纪元。 


… Page 45…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受压迫的贫苦农民德梅特利奥带领25个农 

民起义反抗。他作战勇敢,成为有名的农民领袖。起义胜利后,队伍中却出 

现了许多问题:为什么革命的问题,纪律问题,与老百姓的关系问题等等, 

他都无法解决,小说最后以德梅特利奥战死沙场结束。这部小说对农民起义 

的原因、特点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对其致命弱点也揭示得很深刻,经历了 

时间的考验,得到历史和文坛的承认,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 Page 46…

                               四、苏联现代文学 



                                1。文学发展概况 



       20世纪初,在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俄国的工人运动日益高 

  涨,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下,俄国1905年的革命成为 

  十月革命前的一次“总演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加促进了革命的发展。1917 

  年10月,俄国工人阶级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俄国的 

  专制统治,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间,苏联 

  人民又取得了国内战争、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的胜利,实现 

  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一起汇成巨大的洪 

  流,冲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世界体系,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为苏联文学的繁荣发展开辟了 

  广阔的道路。它是人类历史上完全新型的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它开创了 

  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苏联文学是多民族的文学,它包括俄罗斯 

  文学和乌克兰、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学。几十年来,苏联文 

  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成为全世界人 

  民的共同财富,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从狭义上讲,苏联文学是指十月革命后苏联时代的文学,或称“苏维埃 

  文学”,它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文学。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经历了从幼年 

  到逐步成熟的发展阶段。 

       早在1905年革命高潮的时候,为使新生的无产阶级文学更好地为革命斗 

  争服务,列宁就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明确指出:“文学事业应 

  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一部统一的、伟大的、由整个工人 

  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①列宁这一文学党性原则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伟 

  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于1906年创作的《母亲》,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典范性作品。他的文学活动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采用 

  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它描写新生活,塑造新人物,反映新思想, 

  充分发挥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 

  巨大作用。它在20世纪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20年代 (1917—1929)文学 

       这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确立和发展时期。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 

  决定,大力支持和推动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对革命 

  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也有一些人反对革命或逃亡国外,宣扬一系列谬论,进 

  行种种危害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动。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坚 

  决地站在人民的一边,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的优秀作 



① 《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65、66 页。 


… Page 47…

品。积极地为革命斗争服务。此外,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斗争十分尖锐,集 

中反映在列宁的文艺革命路线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斗争上。这个协会 

成立于1917年的二月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后进一步壮大,其领导权被波格丹 

诺夫所控制。他们打着所谓“创造纯无产阶级文化”的幌子,全盘否定一切 

文化遗产;他们以“独立自由”为借口,否定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同党分 

庭抗礼。为了扭转这一混乱局面,联共(布)中央于1920年10月和12月两 

次通过决议,揭露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错误观点和严重危害,并宣布 

将其解散,指明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苏联文学的主要体裁是诗歌。马雅可夫斯 

基、别德内依、勃洛克和叶赛宁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充分地 

发挥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战斗作用。别德内依 (1883—1945)是俄罗斯无产阶 

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在国 

内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的作用。长诗《大街》(1922)是他的 

代表作,歌颂了工人阶级光辉的战斗历程。勃洛克(1880—1921),1903年 

开始在象征派杂志《新路》上发表诗作,属于象征派诗人。1905年革命促使 

他面向社会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十月革命以后,他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18年,他创作了长诗《十二个》, 

这是第一部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来表现的长诗,反映了十月革命的 

伟大风暴和新旧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表现出诗人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 

格。叶赛宁(1895—1925)是苏联诗坛早期出现的一位颇具影响的“农民诗 

人”。他的世界观是矛盾的: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却没有投身于革 

命的决心。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擅长描写农村的景色,但常表现出 

一种忧郁的情调。他的作品主要有:《伊诺尼亚》(1918)、《不堪视听的 

莫斯科》 (1921—1923)和《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20年代苏联文学中人才辈出,创作出一批描绘十月革命题材的长篇散文 

小说。 

     绥拉菲莫维奇 (1863—1949)是俄罗斯作家,早年从事反对沙皇专制统 

治的革命活动,并遭逮捕和流放。十月革命爆发后,他坚定地站到无产阶级 

一边,于1918年加入共产党。他曾担任无产阶级文学社团和多种大型文学杂 

志的领导人,写了大量的通讯、特写和小说。1943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他的 

著名长篇小说《铁流》(1924)描写1919年一支散乱的旧哥萨克部队,冲破 

反革命叛乱的包围袭击,历尽艰险,终于找到红军主力部队,表现了布尔什 

维克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铁的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集体的形成过程。小说成 

功地塑造了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