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鲁迅对中国的革命文艺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提倡“拿来主义”,
… Page 66…
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他热心关怀青年学生的成长,扶植文化新人,为传
播社会主义文艺和进步文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鲁迅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人
民的崇高品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了高度评价:“鲁迅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
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
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
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主要作品与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第一个用白话文写小说的作家。《呐喊》(1923)和《徬徨》
(1926)是他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分别收集了1918—1922年间写的14篇、
1924—1925年间写的11篇小说。这些小说“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
①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
象:
①社会改革者的形象。改革者是指首先觉醒的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人们,
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狂
人日记》是鲁迅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描写一个患“迫害狂”
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通过他的感受、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
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里,进一步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吃
人”的历史。鲁迅写此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小说艺
术构思十分巧妙,采用日记体形式,把狂人病态反映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运
用了象征手法,语言错杂,无层次。
②农民的形象。鲁迅写农民作品的重点在于揭示封建社会对农民在思想
上、精神上的迫害,他的目的是“启蒙人生”“改良人性”,因此他写农民
的作品高于一般作家,这类作品有《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
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残害的农民典型。阿Q是个贫苦农民,
处境悲惨,但他却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
又认为别人“还不配”;他被别人打败了,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遇
到别人逼他承认是“人打畜牲”时,他认为自己也算“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当精神胜利法不管用时,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觉得打的是自己,
被打的是别一个,这样就心满意足了。小说通过阿Q的遭遇,控诉了地主阶
级对农民在经济上的剥削,在政治上的迫害,特别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农民思
想上的迫害。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揭示了农民不能不革命的生
活地位和他们缺乏民主革命的觉悟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鲁迅通过对阿Q的评
判,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问题——农民问题。
③劳动妇女形象。这类小说有 《明天》、《祝福》、《离婚》等。《祝
福》描写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不幸遭遇,通过她的一生,使人
们看到是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神权以及支持它们的政权杀死了祥林嫂、
杀死了千千万万祥林嫂式的妇女。
①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彛鞅啵嗣裎难С霭嫔纾78 页。
… Page 67…
④知识分子形象。在知识分子形象中,鲁迅又分别刻划了在革命处于低
潮时期苦闷消沉的新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
中的魏连殳;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形象,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
光》中的陈士诚;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形象,如《肥皂》中的田铭和《高老夫
子》中的高干亭。
鲁迅的小说选材多,开掘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
他善于运用画眼艺术和白描手法来揭示人物思想、性格以及内心活动。在语
言上保持了一种幽默而不滑稽、简炼而不拘谨的创作风格。
杂文是鲁迅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它在鲁迅的作品中所
占比重最大。鲁迅最早的杂文见于1918年《新青年》的“随感录”。他的前
期杂文收集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中。在《我
之节烈观》、《论雷锋塔的倒掉》、《灯下漫笔》等文章中,鲁迅反对国粹、
反对保守,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迷信,主张科学;反对父权、夫权,主
张青年和妇女解放,直接把矛头对准整个封建阶级。广泛的社会批评成为鲁
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写于1927年至1929年的杂文,比较显著地反映了
鲁迅在思想转变后继续进取和不断巩固的特点,绝大部分收在《而已集》和
《三闲集》里。
保卫理想是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他建立了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自
如的战斗的艺术风格。最先体现这种风格的是《二心集》和《南腔北调集》。
从1933年起,鲁迅出版的杂文集有《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
学》。《伪自由书》辑录了1933年1月至5月中旬的杂文,以时事短评为主,
在《逃的辩护》等文里,和写于同一时期而收在《南腔北调集》中的其它杂
文一样,为爱国运动声援,对激烈的民族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准风月谈》
里的杂文则取材于历史事例或外国故事,用借喻和暗喻手法,表明统治者处
于即将灭亡的境地。此外,《准风月谈》里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对文学
活动的论述。《花边文学》里的杂文都是短评,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
妇女、儿童、迷信等问题,还有对服装、广告甚至标点符号的评论。鲁迅善
于从日常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通过辩证的论述揭示其深广的意义。
鲁迅还有三集《且介亭杂文》,于1937年7月同时出版。《且介亭杂文》
收集了写于1934年的短评以外的杂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
身求法的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二集》收录了
他1935年写的杂文,主要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学活动的批评。《且介亭杂文末
编》是鲁迅在健康极差的状况下完成的,有怀念战友的、有抒发感情的,还
有斥责反动派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他的杂文不仅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
而且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精密活泼的语言,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来
抨击时政、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杂文的一代新风。
3。郭沫若
(1)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原名郭开贞、郭鼎堂,
… Page 68…
乳名文豹,号尚武。父亲郭朝沛是个商人,母亲杜遨贞喜好文学,在郭沫若
5岁时即教他背诵唐诗,这对郭沫若以后倾向于诗歌和文艺起了很大作用。
纵观郭沫若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1892—1913)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高涨的时期,由于
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郭沫若培养了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对诗词的兴趣,对《庄
子》、《楚辞》、《史记》等文章进行了广泛阅读。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
政论文章及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民主主义思想使郭沫若受到启迪和影
响。由于他不满黑暗的学校教育,曾三次被校方斥退。此时的郭沫若已初步
显示出叛逆的性格。
第二阶段:日本留学时期(1914—1923)
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
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
在日本前4年的学习中,郭沫若阅读了许多外国名著,从泰戈尔、歌德、
海涅、惠特曼等人的作品中吸取了多方面的营养,同时也受到了泛神论思想
①
的影响。他认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便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
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种思想对他以后创作《女
神》起了重要作用。泛神论所提供的“物我无间”的境界,适合于诗人把宇
宙拟人化、诗化,与他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大体合拍,也为他在文学
艺术领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泰戈尔的无韵诗,激发了郭沫若创作新诗的欲望。《死的诱惑》、《新
月与白云》、《别离》等爱情诗,是郭沫若最早的诗歌创作。1919年爆发的
“五四”运动,使郭沫若受到鼓舞和激励,他看到祖国新生的希望,心头长
期的郁闷和个人的激愤就像埋在地下的岩浆一样奔腾翻涌,尤其是美国诗人
瓦尔特·惠特曼的诗风和诗形,使他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1919年下
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出现了一个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女神》中的
大部分诗歌,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名篇均
出自这一时期,它们最早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当时的创作除收入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外,还有许多集外佚文。这些诗歌的发表,奠定了
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彻底的反帝反封的
爱国思想,冲破了旧诗词的枷锁,奠定了自由体诗在中国的地位,对中国新
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夏,郭沫若开始翻译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未出版);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的论诗与文艺的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
年和钱君胥一起翻译了德国史托姆的《茵湖梦》。同年7月,与成仿吾、郁
达夫等成立了“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2年4月,翻译出版了歌
德的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1、1922两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国,
但黑暗、落后的中国使郭沫苦的理想破灭,就是历来被诗人所赞美的大自然
也成为他寄托其抑郁和寂寞的所在。诗集《星空》中借抒写自然以求解脱的
诗篇就是诗人心灵受到创伤又渴望继续奋斗时留下的诗作。
第三阶段:回国(1923—1928)
1923年4月,郭沫若从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回到上海。与郁达夫等人
① 《郭沫若文集》第10 卷第178 页。
… Page 69…
合办 《创造周报》及《创造日》,并经常发表作品,这是前期创造社的极盛
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日益扩大,郭沫若的政治思想也有了较大
的变化和发展,逐渐从迷茫中走出来。他不仅高呼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
①
产阶级的精神”的口号,并且指出唯物史观的见解是“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
②
路” 。从此,《星空》里那种对自然的抒情描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女
神》中对工农的赞美。《前茅》便是诗人这一思想变化的真实写照。这一年,
郭沫若还写了历史小说《鹓》、《函谷关》;历史剧《卓文君》、《王昭
君》;新诗 《留别日本》;散文《梦与现实》等。
1924至1925年,有几件事对郭沫若的思想转变起了很大作用,其一是
郭沫若于1924年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此
书的翻译,使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开始减弱,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二
是 1924年春夏之交进行的社会调查,使他对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有了新的认
识;其三是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发主,军阀的暴行使郭沫若奋笔
疾书,起草了 《五卅案宣言》。从此,他由一个泛神论者成为激进论者,由
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随着世界观的改变,郭沫若的文艺观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要求进步的文艺家把握
住时代精神。1925年,他配合当时反帝形势的需要,写出一部三幕历史剧《聂
嫈》。
1926年1月,小说戏剧集《塔》出版。3月,郭沫若任广东大学文学院
院长,出版了译作《雪莱诗选》。7月,参加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
治部宣传科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27年4月,诗集《瓶》出版。5月,
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严厉声讨蒋介石镇压工农群众的罪行。8月4
日,郭沫若从九江赶到南昌参加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1928年初,诗集《前茅》、《恢复》,译作《浮士德》相继出版,
此时郭沫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大多数的人
们”的口号。2月下旬,郭沫若离开上海,流亡日本。
第四阶段:在日本10年 (1928—1938)
在日本的10年间,他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古文字学,论证了中国
奴隶社会的存在,写了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
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
四种》、《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
者之一。此外,他还写了《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
伐途次》等自传、小说、散文等,并为中国左翼文学家在日本的刊物《质文》
撰稿。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那样,这“海外十年”,是郭沫若“保持活力,
①
埋头研究,补充自己” 的10年,他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
研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阶段:抗战以后(1937—1978年)
②
1937年,芦沟桥事件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回到祖国。《归国
杂吟》等7首诗就是归国前后感情的抒发之作。郭沫若在上海开展抗日宣传
① 《我们的文学新运动》,载《创造周报》第3 号,1923 年5 月。
② 《泰戈尔来华的我见》,载《创造周报》第23 号,1923 年10 月14 日。
① 《我要说的话》,载1941 年11 月16 日重庆《新华日报》。
② 《战声·归国杂吟》。
… Page 70…
活动,主编《救亡日报》,组织战地服务团,以抗日为题材写了话剧《甘愿
做炮灰》。
1938年,郭沫若来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后担任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领导文化界的抗日宣传工作。
皖南事变前后,郭沫若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6部
历史剧,1944年3月,为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郭沫若写了《甲
申三百年祭》。1945年6月应邀出访苏联,写有《苏联纪行》。
1949年7月,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主席。新中国
成立后,他担任了领导职务,长期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并出版了《新华颂》、
《蔡文姬》、《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