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我们选为成功典范的竹叶青公司有个看似完美“论道十二法则”,阐述的便是他们“生产”茶叶“论道”恪守的12条规则。(竹叶青“论道”为竹叶青三个品级中的最高品级,也是在摩纳哥奢侈品展上展出的品级。)我们原本以为竹叶青是中国茶企中唯一做到承担生产环节的,不过经过调查之后发现,“论道十二法则”确实是进行“艺术化”后的结果,他们跟其他中国茶企并没有太大不同,都是拥有一(小)块自有茶园,然后跟茶农合作,这就是现在中国农产品行业通行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模式。但与其他茶企不同的是,他们开发出自己的一条路——“产品质量保证模式”。
听起来很普通对不?好像所有中国企业都有这么一套所谓的XX质量XX模式对不?只是个名称而已,怎么做才是重点。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模式如何说明竹叶青来“遥控”质量和进行挑选分级的。
除了自己拥有的茶园,竹叶青还与其他茶农签有协议,那些茶园就是协议基地。茶园被编号进行数据管理。只有踏实生产的茶农才能获得长期合同。与竹叶青签合同有什么好处呢?竹叶青每年必须收购协议基地的茶,“你得固定买他们的茶,不然人家凭什么听你的呢?”不仅收购量稳定,而且因为公司“不担心销售,所以也不压价,茶农也不担心”,价格有保障。
除非质量太差,有问题保险公司会赔,茶农生产出来竹叶青一定会买,因此茶农完全不用担心销路问题。而这可太重要了,茶叶这东西一天一个价,放不起,过了清明就是白菜价。再者茶叶本身不赶紧精加工就会变质,没法做高端绿茶了。四川有太多小茶企,但它们出不起高价格,量又少,卖给它们并不划算。在这个前提之下,竹叶青得以“遥控”收购的茶的质量。
生产通过“基地办”进行控制,专门负责几大茶区的生产指导。“生产栽培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是肥料和防治病虫害就是我们管”。加工方面,竹叶青在茶产区中设置了20多个原料供应点和加工点(原料收购点)。这些加工点从茶农手里直接收购鲜叶。茶叶送抵,由什么人负责,采于何时何处都必须记录清楚。然后在加工点设的生产部和质检部会迅速给鲜叶做出评级(论道、静心和品位)。之后加工点根据要求在4小时内加工出来。加工标准倒是和“论道法则”中说的不差,国家标准是剩下7%~8%的水分,竹叶青是4%左右。
正由于如此相互信赖的关系、紧凑的生产过程、清晰的标准和标准的切实贯彻,竹叶青才得以“遥控”质量。
比如采茶时机,在“论道法则”中他们是这样阐述的:“掌握时机,学会做到迅速准确。……论道的采摘,早一步晚一步都有讲究。……精密算计雨季、考虑天气细微影响,用毫尺度量新芽冒尖的百分比……一旦时机成熟,便赶在早上九点到中午三点前采摘……”正如我们前文所述,这将现实状况艺术化、完美化了。可是采茶时机掌握绝对不容马虎。他们确实严格监视天气,并设置相应采茶、收茶期。比如2009年峨眉山茶叶从2月27日开采,在20天以内都算是上好芽茶,所以竹叶青在收购这些天里采摘制作的鲜叶时,允许茶农有一定口味不稳定性,在这段时间之后收购的茶叶,完全是另外一个价格了;又比如霜冻出现,公司就会通知受影响地区茶农在数天之内不准采摘(芽心会烂);再比如气温突升,公司也立即相应决定停止低山茶的采摘。除了时间,竹叶青还不允许使用“催芽素”——一种能使茶树大量发芽的喷剂,“严令禁止”。茶农并不敢用,因为“催芽素上去能査出不一样,我们还要赔公司的损失”。
还比如控制茶树种。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各个产茶大省福建、浙江、四川等以产量作为最关键的农业标准,以扦插方式无性繁殖的茶种因此得到大面积种植,还延续着“良种”称谓。正因为如此,40年前在四川大面积栽种的良种是福建来的“福鼎系”、云南大叶种;到了近十年,在四川遍地开花的仍是福鼎大白和名山131等“良种”。可是“产量型选拔方式在高档绿茶中行不通,要芽型理想,滋味浓而不苦,还得往回找”。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李家光说。近四五年四川的高档绿茶做出来了,才又回归到老川茶茶种的潮流,各山区那些原本保留下来产量不高的老川茶种才又重现风光。而竹叶青绿茶中的最高档的“论道”,就用“有性系(相对无性繁殖)、种子繁殖的老川茶种”。
由此可见,竹叶青模式“追求卓越、珍藏自然”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在于茶农的紧密互利关系,“竹叶青和茶农的合作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某种情感因素,而非企业对农户的强制管控”,三联杂志记者评论道;二是标准化。标准化一方面利于保持稳定较高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使茶农心中有数、易于他们生产出达标的茶叶。
四、摆正制茶人的地位
其实要做到竹叶青这样紧密联系茶农并控制质量着实不易。毕竟拥有整个小品种茶“竹叶青”这一点对他们的成功作用实在不容忽视,而这对其他大部分茶企、茶农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更加提倡中国高端茶叶走法国“酒庄”道路。
看到某老茶农如此抱怨实属意料之中:“做完茶后实在没有精力再进行品牌管理和营销了。”相反的,在调查法国酒的时候常常看到类似的叙述,“我们不管卖酒,只管把酒做好就是了”,因为卖酒的工作,包括宣传、销售,都巳经交付给庞大的经验丰富的中间商群体。
这其实也是我们在此部分开头提及问题的体现之一,中国相当部分茶企其实角色仅相当于中间商,却同时也夺去了生产者的名号。这毫无疑问利于茶企多赚取利益,却不仅置重要茶生产者于不公平地位,剥夺了他们应得的收益,也拉远了消费者与自然(自然珍藏者,茶农、制茶师傅)的距离,使真正好茶难以冒出头来。我们建议,也更希望有优秀的茶企能脚踏实地地进行中间商的工作,为优秀的茶农、茶师傅服务,帮他们进行品牌管理和产品营销并且利益共享,免去其后顾之忧,得以一心一意做茶。
这对茶企来说一定没有通常手段所能占得的暴利,但是在优秀中间商茶企甘居幕后的同时,制茶人得到了应有的地位,消费者与自然的距离大大拉近,这对好茶的走出深山和卖得好价绝对有利无弊,茶企能获得的收益也不见得一定少于先前。更重要的是,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重新重视种茶、制茶这个产业,不再因为收益太低难以为继而去选用新型高产品种,造成老茶种的日益缺稀,也不再因为前景渺茫、地位低下而无人愿意从事此行业,造成好茶老在山中来不及采制,而市面上好茶稀少、“有钱买不到”。
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未有过尊重农业劳动者、手工艺者的时期,然而他们对我们从土地中获取自然礼赞却是如此的不可替代——我们可以没有把茶叶包装得豪华繁复、摆进装饰得美轮美奂专卖店的茶企,却不能没有这些看天顾茶、待茶如待人的自然传递者们。是时候该给他们应有的经济利益和地位了吧?
五、龙井茶之殇
看来名气大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事。中国名茶众多,龙井贵为名茶之首引得无数人一掷千金,每年春季人人争购,价格见涨不见跌,实在风光无限。可有不少茶人叹息好龙井越来越难找。
一方面是好茶叶的减少。葛颂德介绍说,2000年前,他所在的龙坞,茶园法定亩数是8000亩,为“正宗西湖龙井茶(即老茶树)”,占整个原产地老茶树总量的70%。
但是,“早产是个宝,迟产是棵草”,近年来为追求早上市以卖个好价钱,葛颂德亲眼看到龙坞的一些地方“相继挖掉了老茶树800多亩,种上了龙井43”。由于“开发出了效益,有点地方还相继种上了乌牛早、108、117等品种,共有将近1330亩。”而在西湖龙井产区的其他地方,“换种”的行动已经屡见不鲜。
但是据《陆羽茶经》记载,早在唐代时,西湖一带就开始种植龙井群体种。这样算来,老龙井至少巳有1000多年的历史。自然选择才是硬道理。
“‘土茶’(老龙井)喝起来的感觉就是香醇,跟龙井43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家住杭州市上城区的老杭州人施先生如是说。的确,摆在记者面前的两杯西湖龙井茶,轻轻一闻,就能辨别出哪个是“土茶”,哪个是龙井43。“真正懂得品茶,就晓得‘土茶’的价值,它的香气、味道,那是没得比。”记者走访时还发现,一些茶农家里还留着一些老茶树,但是就为了产茶留给自家喝了。
龙井43号之类的新品种不是因为质量更佳,而是因为发芽早、产量较大,能带来更高的收益而成了茶农新宠,代替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上千年、为龙井臝得“名茶之首”名誉的“土著”老龙井。若这样下去,龙井的风光到底还能持续多久,我们的后代还能不能喝到好龙井确实值得人担忧。
另一个原因是炒茶师傅的曰益稀少。
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提供的材料中显示,获得高级证书的茶农基本年龄在40~60岁,40岁以下的基本拿到的是高级以下证书,在参与培训的炒茶工中,也几乎没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2008年,首次认证有97名青工拿到了炒茶工的证书,到2009年,拿到证书的青工是68人,今年预期是40人。不难发现参与认证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多年炒茶技术的老师傅们,后继者寥寥无几,新生力量并未真正注入到这一传统行业中。
曾经被媒体爆出,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樊生华要招学徒。这个新闻,让人们眼前一亮,技术活终于有了接班人。然而三年过后,再问樊生牮,他摇摇头:“招不到学徒啊,到现在为止只有2个人肯跟着我学。”
樊生华直言,他所在的村子,除了他能坚持用纯手工炒制外,其他家家户户都已用上了机器。他就像一个“老古董”,孤独地坚持着。
在国家一级评茶师沈红看来,手炒茶更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手炒比之机炒,香味更浓郁、持久,口感也更甘醇。茶叶是活的,高级的师傅能根据不同的茶叶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这用心考虑的技术,统一的机器模式是无法做到的。更重要的是手工炒茶是保护和继承了西湖高档龙井茶的传统工艺。
这当然也不能完全怪罪于茶农,毕竟有谁不想赚多些钱呢?手工炒制和机器炒制的茶叶售卖价格相差不大,而机器炒制又更省时省事。同时还有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因为事实上面向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如炒茶师等,在毕业后是非常抢手,就业情况也很好(2009年教育部资料:大学生就业率68%;听者无不觉得不可思议,“被就业”一词出现)。但家长依然选择让孩子去读那些挤破头就业的热门行业,也不愿意把孩子送进来学茶。“读完书还要回去做农活,很多传统家长接受不了。”再者,炒茶实在不是一门轻松的活计。“三年青锅,五年辉锅”,需要时间积累。在一个崇尚“快钱”的年代,这样的职业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六、逝去的荣光
龙井茶并不是特例,其他中国名茶也面临着相同的窘境。专家和茶厂基本都追求产量,很少有专心保留老茶种和老工艺的,如龙井的改旧式柴锅为电饭锅、老龙井换龙井43,铁观音开始将“萎凋”工序转入空调房,如从拥有多种名丛到如今以肉桂、水仙占绝对多数的武夷岩茶区等等这样的改革或许在短时间内使产量增加、销售额上升,并且扩大了“名茶的影响力”,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对中国优质茶叶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如声誉的破坏、物种的损失(名丛的衰落就是体现)。
并不是说要一味摒弃现代化的茶叶生产方式、在全茶业都要“回到过去”,那不现实也不尽正确,真那么做了大概会面临和旧世界酒一样的困境。
但是对于中高端好茶、中国名优茶产地来说,名酒庄们就是他们在葡萄酒业的同道中人。坚信“葡萄酒的风华是大自然所赋,酿酒师的角色只是选择最理想的方式,将葡萄装到瓶子里而巳”、坚信“土地、气候、品种才是决定并体现葡萄酒风格和质量的精髓,是诠释葡萄酒及其文化的最高境界”的精神,是成就高端酒的关键所在。
真正的好茶是上天的赏赐,是制茶人尊敬、热爱大自然心意的体现,选择最能珍藏当地优越自然条件、体现当地风貌的种茶、制茶方式才是高端茶茶人应该走的唯一正确道路。
七、权威第三方的缺失
在法国有严苛惊人的AOC制度来保证名产区的酒庄、酒厂们恪守“自然预防酿造法”,不随意乱来坏了自然的意志;在葡萄酒世界里,还有无数专业评酒师用着比仪器还要精准的鼻子、舌头和吹毛求疵的精神来考验葡萄酒,使真正好的葡萄酒得到应有的赞誉和珍惜,然而中国茶业却少有这样的“看门者”。
中国一向不缺乏标准,但标准的究竟存在与否那还得看实行的状况。早自2000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实施“原产地保护制度”。经过十年的发展,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保护认定的产品巳经达几百种,其中不少茶叶通过了原产地保护认证,但这个制度自法国漂洋过海而来却功力大减。
首先我国质检局对原产地保护制度这个概念究竟理解与否就是个问题,虽然他们于《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中,关于“原产地”也有明确的定义:“原产地域产品,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生产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原产地域地理特征,并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以原产地域进行命名的产品。”按照上述定义,原产地名称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含义,其中有“它必须是当地的土特产品或经过特有的传统工艺生产出的产品。例如,吐鲁番葡萄干是当地历史上特有的自然选择的葡萄品种,加上当地特有的土壤、气候、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地理环境条件,经过几千年流传的传统加工工艺而生产出来的”;亦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声誉,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质量”。可是按这样的规定,很多现象就颇令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虽然为了保护西湖龙井,国家有关部门于2001年实施了原产地保护政策,杭州市政府根据西湖龙井的实际产生范围划定了16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但随后在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中选育出来的无性系国家级品种“龙井43号”却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在西湖龙井原产地保护区域也可任意种植,它既不是“自然选择”的土特产,在国内市场上没有“享有盛誉”,更没有任何数据显示“它具有一定特色和质量”。为什么得到栽种和青睐呢?发芽早、产量高、肥料的增产效果比其他品种要好。这不是显然完全违背了“原产地保护”的精神吗?
不仅如此,假如新品种“龙井43”等的草率受批可以说归咎于对原产地保护制度精髓的理解不够,那么以下这些例子足可见这个制度里子、面子都是一团糟。
1。20年后正宗龙井不再?
过去20多年,龙井茶园被大量征用,共被“蚕食”近2 000亩,导致茶叶产量锐减。2004年龙井茶的产量为3 000多担,较丰产时减少1 000多担。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西湖龙井的种植总面积是4 598亩,1999年降至2 698亩。虽然后来经过数次开垦,龙井茶园面积虽然回升到4 920亩,但里面有很多是由于2003年重新划分西湖龙井茶,将其他一些本不属于西湖龙井的茶园划进来的。
尽管如此大兴土木还在继续,2005年4月份就有48户人家的房子要拆迁,征用的茶园面积达8 000平方米!把梅家坞等龙井茶盛产地当成旅游度假区,为了“建设旅游风景区的需要”、为了“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一步”,龙井也必须让步。领导们还强凋,他们在征用种茶用地时,采用的是征一补一的方针,也就是说,哪儿缺了一块茶园,就在另外一块地方补上一块,有的甚至补的面积比失去的更多。按照他们观念,这不过是搬个新家而已,何足大惊小怪?真是这个理的话,“原产地保护制度”不是太可笑了吗?哪种不都一样,这儿给我盖旅游景点,在其他地方补两块给你!但是,恐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如今不会改,法国的“terrior”理念对应的中国“水土”观,其背后的自然原理不是领导们的“想当然”可以改变的。
2。“自我山寨”
龙井茶受地理标志证明保护的地区,为下列三个品种和范围:西湖龙井产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