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曰烦恼浊,谓末法众生,所有贪嗔痴烦恼,遍一切时处,烦恼之库门大开,尽
量发露,无有覆藏处等。如是众生浊、劫浊、寿命浊、见浊、烦恼浊,于末法中,
积聚为五浊恶世。经称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为众生说甚深
难信之法,则释迦牟尼佛降生,已是五浊恶世。其时人寿百岁。至宗喀巴大师出
世时,人寿减至六十岁。今则人寿减至四十岁。凡云人寿百岁、六十岁、四十岁
者,不必尽人如是,惟约多数而言。如果当知释迦佛时,五浊尚轻;宗喀巴时,
五浊较重。今则更重于宗喀巴住世之日。本论称五浊厚重时,正是今时也。过去
贤劫千佛,深悲末法众生,甚难调伏,赞叹释迦牟尼独能调伏如是末法众生,故
赞佛云:汝是五浊世中金莲花,汝是五浊世中白莲花。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中,化
度诸菩萨摩诃萨,诸阿罗汉。见诸众生,应得度,顾未来世五浊增上,风起云涌,
未来众生,益难调伏,竟于三转法轮之后,委此难调众生而涅盘。可知末法众生,
五浊过于厚重,虽佛亦无奈何,舍众生而示寂也。今于五浊最亟厚重中,能就厚
重之五浊,转为菩提,如是之法,惟恃此修心教授。故本教授之功用不亚于佛。
此尤明本法之特殊重要。佛住世时,众生较有福德,人寿较长,一切神人常护善
法,众主吉祥安乐,少有障难。佛灭度后,诸护法神,随佛往居别一世界,魔王
眷属,密布此世,欣喜恶法,摧毁白业,不愿众生,获得吉祥安乐,尤于有善根
之众生亲近佛法,多作障难。当此违缘蜂起,众生为群魔所播弄,不能自拔于厚
重五浊中。今乃藉当前之五浊违缘,改为道用,即彼烦恼,转成菩提,而以烦恼
冲动,逼令身心所造之恶业,引为助伴,化违缘为顺缘,有如是殊胜之法,自为
未法众生之所需用。其法维何,即此修心教授也。知此,则本法尤为重要之重要。
为令听者知法之重要,如病者知药之重要,而生敬信。故设此颂。

    丙、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如何者,共分七义:

    第一开示加行法
    第二正行
    第三违缘转成菩提道用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
    第五明修心之量第
    六明修心三昧耶
    第七义明修心学处

    第一开示加行法者

颂曰  先学诸加行

    谓先依四加行修,而后可入正行,四加行者,

    一、思暇满难得  二、思死无常  三、思维业果  四、思生死过患

    仅标此四,其广虽不如菩提道次第所说,然功德相等。于此当知加行与正行
之分野。或讥黄教学人一生只在加行中者,此未明加正界说。约成佛而说,惟证
得大金刚大持位,是正行。其成佛之前一刹那,尚是加行。约密乘而说,圆满次
第为正行,生起次第为加行。生起次第又对菩提心为正行,而菩提心为加行。今
以修菩提心为正行,则以前四为加行。四加行中,思生死过患,以思维业果为加
行。而思维业果,又必以前二为加行。凡法以此递为加行,非一成不易。若严格
而论,凡有修有学,皆在加行,直至成佛,始名正行。今成佛者何人,而敢妄分
顿渐,谤人囿于加行乎哉。或谓菩提心一念即生,非关修得,则菩提心自性能生,
是无因生,即是常矣。或又谓菩提心是本有,众生本性即佛,徒为污染覆盖,故
不得见。法在去染,见本来佛。如是,则佛亦曾被污染,岂知宇宙并无污染佛乎。
今谓众生仅有成佛种子,佛则非修不得,彼所云云,谤有污染之佛,其过非小。
又皈依三宝,依止善知识,勤行礼拜,依金刚萨缍百字明,悔除罪业,如是之法,
得除污染。然此惟为修行之一种,不得谓只此便可成佛。须知向上大有事在,成
佛非简易事。佛之身语意无量功德,皆非无因而至。如无因者,则佛应有自性,
佛应是常,此不应理。佛积诸胜因,而成佛果。眉间白毫放光,照澈三千大千世
界。口宣圆音,能通异类、众生得解。具大智慧,遍一切所知境。如是诸身语意
功德,皆从修习戒定慧三学,集聚福德智慧二资粮而来。经三大阿僧祗劫长期之
修习,非无因也。为明加行正行,纵论及此。今仍回溯本法之四加行。本法为修
心教授,将令菩提心生起,须具有大悲心。将令大悲心生起,必先具出离心。大
悲者,于他有情,受一切苦时,为之感动,心生不忍,即名为悲。寂天菩萨云,
自苦犹未梦见,何缘得悲他苦。今为此立一喻,有母令子往安乐处,其子至彼,
非安乐地,反受诸苦。此母非不爱子,以愚昧故,不知彼处非安乐,是苦,误称
安乐,以误其子。众生不观自苦,即不能知他苦,徒事兴悲,犹同愚母误子,无
有是处。出离者,谓思维轮回,生死过患,生远离心。此于生死过患,必须数数
思维,而后出离之心得成猛利。如囚在狱,历历思维狱中黑暗无光,居处不净,
饮食粗恶等过患,自不能堪。而后出离此狱之心,至为猛利。若或此囚不思狱中
多种过患,惟思少许过患,则出离此狱之心,虽有而不猛利。若或此囚怠情成性,
随遇而安,乃至即就此狱,作种种利己事,方且视狱如天堂,乐而忘返,决定不
生出离此狱之心。众生欲出轮回之狱,必历历思维轮回之诸种过患,始能生起猛
利出离心。若仅约略思维,则心非猛利,甚至沉迷现世名利,方且以苦为乐,决
定不能发出离心也。出离心为一切功德之根本,为大悲心之前导。而出离心依思
维业果而生。设不信业果,则出离之名尚不愿闻,何况有出离心之生起。故修出
离心,须思维生死过患与业果。出离心亦名解脱心。不思维生死过患与业果,何
能成就是心解脱。更前,应思死无常,与暇满难得。宗喀巴大师云,应思暇满无
常,勿贪现世利乐。凡夫只计较现世利乐,非观暇满无常,不能破除其耽著现世
利乐之心颠倒执。若在发菩提心菩萨及阿罗汉,不惟不执现世利乐,即后世利乐,
亦复不执也。依菩提道次第所示六加行,学者当先扫除静室,如法安置佛相经典,
陈设供品,安排舒适座位,然后入坐,生起善心所,乘此善念之力,而行供养。
于供养时,观想面前虚空中有大如意宝树,上有广大莲花座,具十二层莲瓣。中
央最上层主尊相,为具善慧、能仁、金刚大持功德之宗喀巴大师,体为自己根本
上师。心中有释迦牟尼,牟尼心中更有大金刚持。由金刚持心中放光,左为深观
派传承诸师,以文殊为主尊。右广行派传承诸师,以弥勒为主尊,宗佛以下十一
层莲花,次第显现无上瑜伽部诸尊,次瑜伽部、行部、事部诸尊,次贤劫千佛、
诸大菩萨,次缘觉声闻,次空行勇识等。依次在外周匝围绕。最后一层。为护法
海众。如是成就五聚图相,说名资粮田。能聚福德,故曰资粮。可播植生长诸善
种子。故曰田也,想资粮田竟。继依菩提道次第,修礼赞,供养,忏悔,随喜福
善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发愿回向等七支。或诵普贤行愿品,随文入观,
则七支具足。莫谓七支浅近,是初业所修,过去诸大菩萨,皆以常修七支而先见
佛,实为大菩萨行。今谒见贵人,尚有贽见之礼,何况面佛,岂可不修七支那。
次供曼达,用银或铜制之曼遮盘。如无法器,亦可暂用手印代之。观想日月须弥
四大部州等,尽世界一切所有,及众生一切福报受用,悉入曼遮,以供献于诸佛
菩萨,而由三门祈祷:一、请加持消除从思维暇满起,直至生起菩提心中间与善
心相违之一切违缘,二、请加持生起从思维暇满,直至生起菩提心中间,与善心
所随顺一切顺缘;三、请加持消灭内外一切秘密灾障。如是启请后,观想力强者,
可如普贤行愿品,一一身化为刹尘身,以广大之须弥四洲,供养刹尘佛。若观想
力弱者,但想一曼陀罗亦可。所想应是清净刹土。此关本身未来成佛缘起,必清
净庄严,福德乃大。又曼遮盘非大,日月须弥等非小,于曼遮盘中,供献日月须
弥,喻如从针孔观山河,非山河小而针孔大也。故勿以不相容而不能代为疑。如
是供曼遮一次,等于播洒福种,福报不可思量。不费一钱,成就如许大有益事,
学者作此,轻而易举,何难之有。学者依上三种祈祷而供,勿谓现世福利,不在
启请中。须知启请第三,消灭内外秘密灾障,即已包括增长世间福利等在内。既
供养启请已,则串习所缘境而修。须加集福忏罪二种缘起,喻如稼穑之事,先播
种子于良田中,得日光水土和合为缘,益以除草去石等事,而后苗得滋长,收获
可期。此中缘念,喻如播种。集福,喻如日光水土和合为缘。仟罪,喻如除草去
石等事。故缘念与集福忏罪必应和合而修。更求上师加持,始有成就。修慧修定,
亦复如是。于修定中破沉掉等过患时,亦必如此。此三合修,通一切功德。上来
略说六加行竟。

    今当说修,修有二种:一、观察修,二、专住修。一切修法不离此二。于止
观中,亦有观住相间,而修之时。修菩提心,如不先观察粗细二分,出离心,思
维死无常等事,仅专住一境,修无分别,则菩提心不能生起。颇公大师云:观察
修非难行事,众生从早至晚,十二时中,于世间法,如何争名逐利,乃至自赞毁
他,阴贼险狠,倾陷虞诈等,皆刻刻观察,无微不至。此是众生串习而修之观察。
今但转此串习之观察修以修佛法,甚是现成。些言极能揭发观察修之精义。故在
修时多以观修为主。非一心专住修定,即能成佛。专住修者甚至并非真正修定,
而反成相似定。故应以观察修为主,而包括住修,此应了知。

    复次,修分二时,谓入座,下座。人座时修者,分初中后三段,初忏罪集福;
中,正修所修法;末,发愿回向。下座时修者,一、常具正念,二、不放逸,三、
守护根门,四、饮食知量。上座时是正修。下座时,明修外应作之事,故亦名为
修时。下座为未修时。饮食知量者,如金刚乘,有饮食偷伽,其饮食,须与所修
法,及身心相应。法能相量,便是合量。又学菩萨行者,食时,想此食布施身中
众生小虫,如服药而食。此是菩萨行饮食所知之量。又金刚乘别有睡眠瑜伽。显
教亦说,当如世尊右胁吉祥而卧,作狮子卧,以善心所入卧等。类此甚众,兹但
略说,不复缕举。

    一、思维暇满难得者,分三种修,一、暇满,二、难得,三、具足大意义。

    一、暇满者,依龙树菩萨说,能离八难,具足圆满,此是暇满之真实义。暇
者,对八无暇言,离八无暇,即是暇也。初想三恶道,及长寿天,我若生者,必
不克与佛接近,堕四无暇。次想即生人中,不值佛法住世;或生边地下贱,虽有
佛法而不得闻;或虽不生边地,得闻佛法,而身形残缺,愚盲聋哑,不堪受持;
又或虽免残缺,六根悉全,而以世间智,囿执邪见;则听闻佛法不生敬信。此为
四种无暇。合前四共为八无暇。亦称八难。凡具此八者,与佛法无缘,无暇修学,
长为障难。今此八者,我幸不生三恶道,长寿天,免前四难;又幸非生无佛法时
中,非边地下贱,非盲聋暗哑,非有邪见,故亦无此八难。如是心生欢喜。念彼
无暇,我今有暇,云何不修佛法。能作是念,是为进入佛门之初念,业已生起。

    满者,谓具足十圆满。此十圆满,属于自分者五:一、得生为人,二、六根
具足,三、未作五无间杀父母等罪,四、信受佛法,五、得生中土。属于他分者
五:一、有佛入世,二、佛曾说法,三、佛法住世未灭,四、有住持正法僧伽,
五、具学法顺缘,衣食无缺,灾障不侵等。此自他分者各五,合为十圆满,加八
暇,共成十八种贵重之至宝,今悉据为我有,良不易易。盖由过去生中,发愿获
得圆满。今生乘此愿力,始得具足,非偶然也。如是暇满之身,能作一切大利益
事。经说此暇满人身,贵过牟尼宝千百万亿。马鸣菩萨云:此暇满身能成办一切
所有功德,远胜如意牟尼宝珠。由是可知暇满人身之价值。夫不知黄金之可贵者,
不知金之价值之可贵。暇满身亦复如是。今已知其价值,即知宝贵,谁肯轻弃者
哉。以此身依三学修,则证阿罗汉。以此身发菩提心而修,则济于诸大菩萨。以
此身通达空性,现十八神通力,救度众生,皆可一一成办,直至成佛。依金刚乘,
并可不舍此身而入金刚大持位。故此身所能成办之功德,不可思议。最下以此身
修法,只须一两月内,可令再世,仍获人身,免堕三途。彼牟尼宝能悉如人意,
令获一切意乐之物,有求必应。今此暇满身,最下获得再世人身,免堕三途之事,
彼则不能成办,何况向上诸种成就。是故暇满身,远胜彼宝。波尚非宝,此暇满
身,乃真正牟尼宝。彼仅致现世意乐,此则能致未来世无穷意乐。持以相较,何
止倍蓰。经如上思维,知此身至可宝贵,心生欢喜。自念空具此身,不能出生大
利益事,是为辜负,甚可惋惜。今有以黄金一两,雇人作一日役,其人必大喜应
命,自谓获得便宜。不知贵于牟尼宝之身躯,以壹两黄金贱卖以去,大为不值。
此不能宝贵其身之意也。若人不能善用其身,非但成就佛菩萨等利不可得,即遮
止三途,亦不可得。设更以此身造诸恶因,如此大宝委诸泥途,如是之人实为可
怜悯者。又应思此身,于六时中,每一刹那,皆贵重无比。于一刹那间,发菩提
心,能遍满虚空界之无量福德。于一刹那间,发忏悔心,能消灭大于须弥山之一
切重罪。故虽千两黄金,不敌其一刹那顷。如是贵重之身命,万勿轻失,失则再
来不易。如是思维,已知此身贵重,亟应勤取心要而修,是入法之初念,业已生
起。尔时于法必能自行抉择,不须他人鼓励鞭策而修。二、难得者,分因难得、
果难得二类,众生虽知此义,囿于世法,积习过深,不即起修。今日诿诸异日,
少年诿诸老年,甚至期诸二世。果令二世续得人身,未尝不可;然决不能得。阿
底峡云:难得今难得,二世更难得,现应取要义是也。喻如花,由种子与水土等
缘和合乃成;人身亦须诸缘和合始能获得,月称入中论云:「劣报之人身,须持
一戒乃得」。谓下劣残缺支节之人身,犹须前世曾持一戒,乃能得此;决非轻易
得来。若具足暇满,内蕴智慧,必得受用者,尤须由夙因守十善戒,以六度力为
助伴,加以清净愿力,乃得此身。今世能种如是善因,二世始得,否则决不能得。
彼希望二世者流,以无因而望果,犹之未曾播种而望收获满仓,何能如愿。由上
知暇满身,由多因和合而得,甚为希有。惟其希有,故名难得。龙树宝蔓论云:
「众生业力,偏于恶而少趣于善」。故从因位上观察,知暇满极为难得也。次从
果位上,观察难得之理。寂天菩萨云:引人身如大海过渡之舟」。谓当依此身为
舟,渡生死海,以登佛果之岸。勿于茫茫生死海中,随波逐流,盲目而行,失其
所依,以至堕落,感受苦果。果有六道,而地狱道众生,为数最多。次饿鬼,又
次畜生,其数递少。至三善中之人道众生,其数尤少,远不逮于畜生、饿鬼、地
狱三道。居大都市者,但见人多,今如说少,必不相信。如成都一市,常有人满
之患,然成都每一住户中,所有虫蚁,乃至水内、地下、壁间、虚空、胎卵湿化
之微细众生,殆无量数,其数皆超过成都全市人口,可知人少是实。次想成都人
中,具足暇满身者极少,暇满而闻佛法又更少,闻法信受者又少之又少,殆屈指
可数。如是思维我之暇满,又闻法生信,诚为难得。经有盲龟浮木之喻,云有盲
龟,巢于木上,此木为海水漂浮,盲龟失木,沉于海底。每经一百年,得出海面
一次,盲龟出东,此木或西,龟木相值,机缘甚难,历千万年,始得相遇一次,
盲龟失木沉海,譬如众生偶失人身,堕三恶道。百年出海面一次,喻历时久长,
始再得人身。虽得人身,或生东方世界,而佛在西方,或生边地,而佛居中土,
不得闻法;同彼龟木,不能相遇。历千万年,龟得遇木得孔,复归巢穴。喻众生
旷劫,才遇佛法,得入法门。经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类尚多,不能具说。
故现已离恶趣而得人身者,必当把握此生而修善业。否则仍同往昔,必复流转沉
沦。寂天菩萨云:「身如过去所造业,堕恶趣时恒居多,恒常流转恶趣苦,故恶
趣苦难出离」。如畜生道中,贪等三毒均增上,烦恼粗重,不似人身,尚有一刹
那间,天良发现。寿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