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串习力熟,易得用故。此中大乘往生,是用修心教授故应以五力依修心法而
往生也。颂说之威仪。即指右胁而卧等,非于此外别有威仪。

    第五明修心之量。谓修心之相,至何程度,方名合量。

颂曰  诸法归一要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总归此菩提心修习法。佛说一切法,皆为众生离苦之方
便。无论纵说横说,直说曲说,皆为调伏众生我爱执而使之离苦。今此修心之法,
摧毁我爱执,即得离苦。故说一切法,皆以此修心法为其唯一要门也。修心者,
于闻中、思中、修中,自审我爱执己消灭者,是修心生起之量。若受此法,转生
我慢贡高,如是,非能生起修心之量,反增长我爱执。当知是人尚未接近修心边
际,何况入门。若复有人闻受此法,身心调柔,不生我慢,当知此人修心之量,
已得生起。于此教授,已得入门。云何证之。

颂曰  二证取其主  常怀喜悦心

    二证,谓他证、自证、二分。有学行人,诚中形外。他人望其外表,即能证
知,此是他证。然不足贵。此中惟取自证为主也。喻如果实,有外已成熟,内未
成熟者。有内已成熟,外未成熟者。有内外皆已成熟者。有内外皆未成熟者。修
心人调伏我爱执,亦如果实,有内外四种差别。有外似调伏,内不调伏者。此如
狸奴,平时貌似纯良,遇鼠则狰狞立见,外调内不调故。外许不足据。学者大须
自审。有内已调伏,外非调伏者。此等学人,但重内修,不饰外表,亦非中道,
以违犯菩萨戒,令人生讥谤罪故。有内外俱不调伏者,此是下劣凡夫,不必齿及。
有内外调伏者,此是上善修心人。若辨此者,自然无惭无愧,无欺无狂,不假他
证,而能自证。于二证中,名主中主。故修心人常自检点。已做到无惭无愧否。
必长远期中,修心稳固,遇谤毁残害等缘,是心不动,常怀意悦。譬如成都大雨,
成都市人平时厌雨,多生苦恼,今遇雨至,则作如是思维,今当盛暑,幸值此雨,
为除热度,予我清凉。又雨中应无敌机来为空袭。如是于雨不生憎厌,反怀意悦,
修心人于诸违缘未现前时,不生憎厌,反怀意悦,亦复如是。能如是者,当知是
人已合修心之量也。

颂曰  修量即遣执

    所修之量,以所遣之执为准。修死无常,暇满难得等,则遣除贪着现世利乐
之执。思维生死过患则遣除贪着轮回中一切福利,安乐圆满之执。如是遣除诸执,
合诸修量。此中修菩提心,为遣我爱执。若复尚有我爱执,不能遣除,未为合量。
必遣除罄净,始合修量也。又修空性者,亦以遣除我执为其修量,如有我执,即
未合量。昔某大喇嘛,自命已证空性,道貌岸然,举止异常,常为众人之所礼拜
恭敬。一日来谒颇公大师,侍从甚盛。颇公礼接,叩其所得。彼喇嘛答言,曾证
空性。颇公合掌云,善哉,善哉,贺君我执,摧毁无余。彼大喇嘛愕然,不解何
为我执,请为解说。颇公云,君尚不能解我执,何由证知空性。试陈汝所证境界,
我为抉择。彼喇嘛言,曾于坐时,见空明境,谓是空性。颇公云此是定境,非空
性也。复加勘验,知彼喇嘛不但未见空性,即其定境,犹堕细分昏沉中。即告之
云汝所证非空性,亦非三摩地。彼喇嘛闻言,惘然若失,即礼拜颇公,请垂教示
我。颇公云汝病已深,应重新改造。命其从皈依起,次第修学。彼喇嘛由不知空
性之量,是遣我执,故成过失。若复有人,于我爱执过患,尚未了知,便自谓发
菩提心,堪名菩萨,当知是人过失,与彼修空性喇嘛等无有异。故修心者,应知
修量,即是遣执。方得免彼过失也。

颂曰  修成具五相

    五相者,一曰大勇识者相。谓修心者,依于教授,于一切时处,不失菩提心。
内以菩提心为主,外遇任何违缘障难,悉能堪忍,是为大勇识者相。原名大萨缍,
今翻大勇识。华言有大魄力,能担当大事,即其义也。二曰大调伏者相,亦称大
律者相。是能坚信业果。且于细分业果亦能通达,受持不失。三曰大善生者相,
亦称大善来者,或大威仪者相。是能于身语二业,常与善法相合,无少违越。四
曰大难行者相。是于任何烦恼之生起,悉能了知,善巧方便而为调伏故,亦称大
难调伏者。修心菩萨,对治烦恼如驯野兽,此是难行。若恶衣恶食,乃至损害肢
体,以此消业忏罪。谓是难行苦行,其实非也。身是心之所依,身若衰损,心亦
随之而衰损。故损害身体,并无功德,且又犯戒。于金刚乘中,若损失少许皮肤,
己犯密戒,切勿妄作。且对治烦恼,是心非身。依四力忏净,一依止力。皈依三
宝所发是心。二忆念力。缘念过去所作恶业,如服毒药,力为净除,此亦是心所
作。三遮止力。愿未来不作恶业,此亦由心生起。四对治力。对治烦恼,最殊胜
为空性。次则菩提心。此悉由心所修。如是四力,皆属于心。虽复观佛持咒,亦
清罪业,然其力甚微,犹如以一穗之帚,挡大地尘土,难令清净。佛为众生心量
小力微者,说是一心持咒,得清罪业,不为修空性菩提心人说也。故真实对治烦
恼,是调伏其心,不是桎梏身体。修心菩萨于烦恼起时,而能方便对治,破烦恼
果,如是之行,乃真难行。噶当大德云常持对治之白挺,伺千烦恼之门,彼若粗
暴,我亦粗暴,彼若和平,我亦和平。修心菩萨,如是对治烦恼,无刹那放逸故
曰大难行者。五曰大瑜伽行者相。谓修心菩萨,具足菩提心,与大乘真实相应八
大乘道。如是修心菩萨善能堪忍诸违缘障难,深察细分业果,乃至于一微虫,不
失慈悲之力,常行善法方便,调伏烦恼,入于大乘,是所修已得成就,说名具足
五相者。

颂曰  散能即修净

    如善御者,御术娴熟,虽复心闲散逸,而六辔如萦。修心纯熟者,亦复如是。
虽在闲散放逸,而逢谤詈侮辱,乃至被人掌掴,亦能顺受,不生嗔意。自然知为
己业所招,不复尤人。如是之行,非同强行。著稍强作,犹不得云散能修净也。
凡夫有心忍辱而不能堪。修心菩萨于无意中,亦能堪忍。此修违缘转成道用,其
力成熟,故异于彼。本论修心七支,至此第五分,说所修之心已毕。

    以下第六第七两分,仅明修心应作事也。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者。三昧耶,是不可违犯义。修心不可违犯者,凡十八事。于
修心时不违犯者,免生障难,易得成就。

颂曰  常学三总义

    三总义者,一、已承许者,不可违犯。二、不可违越世间常理。三、不偏执
一隅是也。一、已承许不可违犯者。昔阿底峡承许佛说一切显密教授,自皆取修,
此是最上承许。今若不能,亦当从皈依起,已承许者,皆勿违犯。又从近事起,
一切学处,皆当取学。如是始名为修心学人。若修心者,自他相换,变易我爱执,
为他爱执。要道不烦执为殊胜。自谓得此已足。不思向上,更学金刚乘法,此亦
非是。修心者,于佛法海中,固应饱尝,不得以少为足。今人修学佛法,过于知
足。于现世名闻利养,又过于不知足,可谓适得其反。要之自依止善知识,受持
五戒,直到金刚乘,于一座间,应遍学遍修。中间无一法可舍,并不可意为轩轾。
修法如举案,须四方同举,案乃得起。不能但举一方或一角也。二、不可逾越世
间常理者。修心者,虽已自他相换,断我爱执,然随顺世间常理,不为诡异,否
则名为逾越。如不伐神树,不损神土,不毁要泉等。世间常理,以为不可犯者,
菩萨亦不犯之。不可云我是菩萨修心成就,凡夫畏彼神鬼为祟,我则不然,即有
魔事,我能忍受,遂不顾众议,悍然行之也。三、不偏执一隅者。菩萨普利一切
众生,无偏无党,不轻小而重大,不贵亲而贱冤,住平等舍,而一视同仁也。以
上三总是十八事之前三。

颂曰  心改身如故

    下士,由希现世利乐,改希后世利乐。中士以轮回受用,改求出离解脱。上
士转我爱执,为他爱执。众生与此恰相反,不求内证,偏喜在身上用功夫。未发
出离心,已作出离态。一闻佛号,故为合掌恭敬。用旋举止,俨若大修行人。本
未生起悲心,故于众中作悲泪涕泣等。此等人改身而不改心,非本颂云心改身如
故也。黄教精神,随时保持一平正通达态度,不矜奇立异,乃谓心改身如故也。
藏中大修行人类皆深藏不露。修菩提心,尤应秘密,勿令外魔有所寻伺。若有喇
嘛,于念诵时,故作异态者,必为旁观者所讥诮,而问之曰,汝是否在此修烦恼
耶,令其悔悟乃已。是故心改最要。如前说四加行,自审已照改否。未改,仍须
修习。期于一日中修改,或一月中修改,最久则一年修改。有人如千年老树,江
中巨石,总是不改。此辈未尝法露,虽佛亦不奈他何也。学者应勤行改心,勿听
放逸。至少应将我爱执心,改为他爱执心。此心已收,而外貌不作改心之状。如
此修行,消多魔障。魔嫉人为善,常加阻害。况修行人,趋大菩提,而可不自韬
晦,反令魔知耶。寂天菩萨内证功德,量如虚空,而貌如常人。人不知是菩萨,
有戏呼三相者,谓只具穿衣吃饭大小便三相,此外一无所有。盖寂天菩萨,将其
菩萨一切威光庄严,悉行隐藏,人莫窥其底蕴也。故菩萨云有功德者,如灯在瓶,
谓光不外露也。今人行一小善,唯恐人之不知,甚或登报宣扬。藏中大修行者,
自有功德,最忌人知,此实相反。迦当大德云,外霈宜晦,内证宜宏,是也。得
此教授,并于三昧那等戒,善为守护。则能令菩提心,未生起者,速得生起,已
生起者,展转增上。

颂曰  勿说友节缺

    支节缺者,有三种,身缺,如聋盲跛等。语缺,如哑与口吃等。意缺,如愚
痴,神经错乱,恍惚昏庸等。修心菩萨于此等前,勿以恶意宣扬,揭其短处。若
以善意施行调伏,则不禁止。菩萨于彼残缺应生悲悯。今若说其缺处,令彼难堪,
将度众生,而令众生不生乐受,则与菩萨所作相违,无有是处,故不许也。若以
善意,令知彼所残缺,由于破戒等罪,感得此果,俾自忏悔。如此众生乐受,亦
许菩萨略说残缺。

颂曰  勿思他人事

    修行之凡夫,不观自己罪愆,惟见他过失,此是大错。阿底峡尊者,对他过
如盲,对己过如镜。谓手他人过失,无目可睹.而于己过,则明察秋毫也。观他
人过者,种大业果。今试析言。佛以离过为其自性,如火之热。众生以过失为其
自性,亦如火之热。二者皆俱生而有。且不独凡夫有过,即圣者,亦不能无过。
十地菩萨未断微细无明习气,虽将成佛,尚不能遍知所知境智慧尚不能圆满。对
于最微细之因果,虽可察知,而尚未能亲证。尚有不可思议之死。是故十地菩萨,
在未成佛前,犹未能离过,何况登地,何况众生。如是除佛无过不离外,更无无
过之人,所以应怀宽恕,不观彼过,此其一。自邻居推至一国,无一人无过者。
然反之,亦有凡夫肉眼不能见到者,如菩萨随类化现,内蕴不可思议功德,而外
现凡夫有过失之相。经教云,观众生过失,与观眼前虚空中有无中有身等。盖眼
前虚空,有无中有身,不可知。既不能武断为有,亦不能武断为无。观众生过,
亦复如是。由此类推,彼有内蕴功德者,亦同此喻,不能武断其无功德故。观他
过失,自赞毁他,皆招恶果。在现前众生中有多菩萨,非肉眼能睹。若观其过失,
妄生谤毁,则造大罪。经云,若复有人,谤毁菩萨,与尽杀三千大子世界众生罪
业相同。故修心菩萨,不观他人过失也,此其二。修心菩萨常观己过,如镜照影。
不观他过,律己至严,于人至恕。若好观他人过失,甚或于上师,亦观其过失,
则不能生起上师即佛之心,断丧善根,尤堕险处。菩萨学中有明文云,当观一切
众生如佛。如是,则能遮止观他人过失之门。上师即有过失,应观为佛所示现,
令知业果。如是,则能遮止观师过失之门,此其三。总之勿观他过,唯观已过。
是此句之义也。

颂曰  先治重烦恼

    众生无始以来,长远在烦恼海中,头出头没,一切烦恼具足无余。以过去熏
习,为时特久,力较强故,则其烦恼特形粗重。有嗔重者,以修悦意慈心而为对
治。贪重者,以修不净观而为对冶。修心者,于重烦恼,何以必须对治。以彼能
驱使三业,逼令其为奴仆,恶力牵引,不得自在,虽遇善法,不能串习故。重烦
恼易辨,如遇事大嗔恨,而此嗔恨,历久不忘,即知是重嗔烦恼。如当时虽暂生
嗔恨,而事过即忘,则此非重。余以类推。识为重烦恼者,莫轻易放过,急须对
治。

颂曰  不求于果报

    果报谓世间名利恭敬等。修心者,不于此类果报,生心希求。今诣修行者,
于出离生死之果报,乃至自身成佛之果报亦不应希求。若希者,亦为非分。如是
得否,曰,汝勿错会。修行者,为利一切有情而修,其成佛,亦为利一切有情而
后成佛,非为己也。即修净土法者,发愿往生西方,亦为饶益一切有情而愿往生,
闻佛说法后,仍生他方救护一切众生。若无此愿力者,至高不过证辟支佛,得小
乘果。修心者,于此亦不应希求也。此间但以不忘利益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之果
报;亦即菩提心之唯一希求。利他有情,与自愿成佛,二者不可偏废,废则与本
教授,以我爱执换他爱执之要义相反,故不可也。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为无著菩
萨说法云,汝知发心是缘应为利益一切有情,希求佛果。如弥勒说,可以遮止为
惟利一已成佛之心,并可遮止我爱执之心也。

颂曰  莫啖杂毒食

    此喻于美食中,杂以毒食,其味虽美,足以杀身。于法亦然。依修心教授,
勿杂以有害之发心动念,勿为世间名闻利养而修。乃至勿为一己解脱,以我爱执
之力自私而修。如为世间名闻利养,及为一己解脱而修者,是杂毒食。不但无益,
且断慧命。反之,于经教如法闻思修,于此心要之修心教授,自利利他,展转增
上,如是发心清净而修,是纯美食,不杂毒食。于美食中,杂毒食,可以杀身。
于净法中,加以杂染之发心动念,可以杀害增上果,与究竟果,而斩菩提胜命。
故遮止一切不正之发心动念,最为根本。迦当大德云;摧伏不正发心,如绝毒种。
根本中毒,则枝叶果皆毒。凡属贪嗔痴三者是毒。离此皆善。于初发心时,宜善
为分别。

颂曰  不东于深记

    藏文深有绵延义。此谓于烦恼等,勿生留恋,令其绵延不已也。烦恼虽微,
如任其绵延滋长,则愈久愈盛,久之根深蒂固,不可挠拔。故以不求深记,杜之
于微。反之,对于善法,则应力求深记,俾其绵延不断辍,日久增上。凡夫于善
法,有不良之根性二,一者,喜新,二者,易忘。如闻某法,始则欢欣鼓舞,及
日久玩生,又复懈怠,是也。凡夫于烦恼,不应深记者,深记。于善法,应深记
者,不深记。今与人略有仇恨,辄深记不忘,设移此心向善,岂不甚妙。

颂曰  勿作世诤骂

    修心者,与人不应作世间诤骂。在菩萨戒中有此文,四十八支分戒中,属于
身善业者,人即于我生嗔,我亦不以嗔报之,人骂我,亦不以骂报之。

颂曰  不俟于狭路

    此喻忆念怨仇,乘机报复。修心者不应出此。世间凡夫,常有深仇夙怨,隐
忍在心,一旦狭路相逢,则乘人之危,投井下石,自以为智。修心者利他为重,
常行取舍断不为此。

颂曰  不可伤其要

    此谓不可伤及有情之要害处。如刺探人隐。或于众中揭人短处。扬人之恶,
令人刺心难堪等。皆是伤及要处。又于非人,亦勿伤要。如诵大鹏金翅鸟咒,能
伤龙之要害。又有一种威猛咒,能伤大力鬼神之要害。凡此修心者,皆不应为。

颂曰  牦载勿牛驮  功利勿争先  无解

    牦牛与黄牛异。牦牛力大、黄牛力弱。勿以牦牛载倭之黄牛。喻人所不能堪
之事而我能之,不可倭之他人。此一义也。己过不可倭之于人,此二义也。

颂曰  勿作邪法用

    言不可以此大乘修心法,为世间利乐,治病求子等小目的而用,如黑教巫师
等为所也。

颂曰  天莫变成魔

    藏俗,供天地护方诸世间神,有时亦获神佑。惟诸神未断烦恼,亦能损害人。
如不喜时,愈供愈出祸事。斯则天等变为魔也。此喻修心教授,用以对治烦恼,
及我爱执。若愈修而烦恼愈多,我爱执愈重,则等同天变为魔,万不可也。

颂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