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红军技术装备差,很可能久攻不克,于我不利,反对打这这一仗,认为即使打,也只能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历来主张尽可能打野战、打运动战。当时,朱德也不赞成打赣州,中央区中央局和中央军委的一些同志却坚决主张打赣州。由于聂荣臻当时刚进根据地,对情况不了解,会上没有发言。后来看了赣州地形,四面都比较开阔,水陆交通方便,我军则屯兵于坚城之下,实为兵家所忌。赣州打了一个月零三天,未能攻下,在战略指导思想和战术上都给我军留下了一次很大的教训。漳州,是敌人的薄弱点,毛泽东就赞成打,并且亲自指挥,取得了胜利。第二,毛泽东善于制造假情况,给敌人一些虚假的“示形”,以便调动敌人或麻痹敌人,出敌不意。这次打漳州,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了许多“乱敌探耳目”的动作。第三,他很注意集中优势兵力。这次打漳州,他建议把五军团从江西调来,形成了“作战拳头”。第四,他很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在龙岩,在漳州,他都亲自给干部作总结。第五,他也很讲民主,大的军事行动,他都尽可能事先征求意见,然后再作决定。
毛泽东在开辟闽南新区所制定的方针,更帮助聂荣臻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策略。其策略思想的基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因占领漳州冲昏头脑,不因占领漳州而背上包袱。占领漳州以后,本来局面很大,可是毛泽东估计红军力量有限,不可能长期占领。所以他确定在新区的工作方针是“公开宣传,秘密组织”,在漳州,“只散发各物,而不建立政权,不分土地。”所有这些,都使聂荣臻受益匪浅。后来,他曾经回忆说:
“我对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是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才认为它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套切实可行又能克敌制胜的政策主张,和王明等人从国外贩来的,或从书本上抄来的大而空的政策主张,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我不是说毛泽东同志是‘圣人’,一点也不会出错。
但是他那时很注意调查研究,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总结实践得来的经验教训,出了错改正得也比较及时,不象他晚年那样。比如根据地的肃反政策,许多地方一度犯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大悲剧。我们在上海时就有所发觉。对此,毛泽东同志也是发觉得比较早,提出反对搞逼供比较早的主要领导人。”《聂荣臻回忆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聂荣臻在以后的作战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探索,活学活用,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创立、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实践,成为我党我军理论实践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
2.2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曾言: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讲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贵胜,不贵久”,在战前必须周密分析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研究决定作战大计,而且必须从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主面认真地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这样,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所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还指出,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也就是不得己而采取的办法才是攻城,此外,该书还提出了“避实而击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以达到“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等战略战术原则,为历来军事家所赞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经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后来在《论持久战》中,他又一次高度评价了孙子的战争法则,“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在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方面,聂荣臻与毛泽东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战斗大小,他事先都要查看地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敌人的阵地,研究敌我兵力分布情况,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他总是在掌握了虚实,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再作决断,果断而不失为武断,稳妥而不延误战机,正如古人所说: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聂荣臻是一个做事果断而又考虑周密的将领,即使在危难情况下,也临危不惧,从容应变和决策,杨尚昆回忆说:“荣臻同志处险不惊、沉着冷静的胆略和气魄,在他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始终是十分突出的。”《悼念聂荣臻同志》,这种从具体情况出发,处处做调查研究,具体问题个体对待的方法,也正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神髓所在。
1936年5月14日,红一方面军接毛泽东同志指示,在大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动员西征到黄河以南陕某大道以北地区作战,其目的在于一、扩大新根据地;二、扩大红军;
三、打击马鸿逵、马鸿宾的封建势力。西征开始,红一军团为左路军,他们首先遇到的是驻在曲子镇和庆阳一带的马鸿宾的一个师,和马鸿逵第一○五骑兵旅的骑兵。一○五骑兵旅旅长冶成章,外号叫野骡子。此人性情暴躁,打仗强悍,欺压百姓十分野蛮。当地人说他是“一对骡子,一对马,一对老婆,一对娃”。6月1日,红一军团到曲子镇,适逢野骡子带着一部分骑兵到环县去,在曲子镇宿营。二师师长杨得志和政委肖华就急令先头团二团团长梁兴初带着部队将曲子镇包围了。然后由二团主攻,五团助攻,展开了一场为兵家所不常用的攻坚战。曲子镇是一座土城,方圆不过二华里,野骡子守得十分顽强,红军一度攻进城堡,又被野骡子和他的警卫部队打了出来。那时二师东征扩充了一些新战士,没有打过仗,新提升的一些干部也没有打巷战的经验。只知道拚命往城里攻,刚打开一个缺口就几乎全团就往里冲。从上午攻到中午,仍未攻下。《孙子兵法》上说,如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城还没有攻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难。善于用兵者,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灭敌之国而不需久战,否则乃兵家大忌。
这时,聂荣臻和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当时中央调林彪任红军大学校长)左权到阵地一看,看出攻击的方法不对头。聂荣臻命令他们赶紧把突破口坚决守住,同时把其他部队撒下来,在城墙隐蔽地点进行整顿,不要一下子都拥进城。只要将兵力、火力组织好,派一个连打进城去就行了。进城的连队,也不必过于集中,几个排互相掩护,交替前进。进去人太多,反而展不开,招致无谓的伤亡。经过改进战术,打到下午四时半,二团一个连攻进去了,其他部队随后跟进,最后抓住了野骡子,攻下了曲子镇。
在打的过程中,有人说,打不下来就算了,部队可以绕道前进。聂荣臻则认为,这一仗不消灭它,我们的威风就会大减,敌人会说,你们连野骡子都收拾不了,还来干什么,反过来会欺负红军。第二天,红一军团向庆阳方向前进。庆阳的敌人是马鸿宾的一个师,共两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打还是不打?又有好多人说不打,也有好多人说打。聂荣臻说一定要打,不打,就等于向敌人示弱。这一仗打胜了,敌人就闻风丧胆,不战而逃。6月3日,红一军团在曲子以南的阜城附近击溃马鸿宾两个步兵团,继续向庆阳挺进,结果,驻守庆阳的那个骑兵团果然闻风而逃。经过这两仗,红一军团的军威大振,向西向北挺进,如入无人之境。这不能不证明聂荣臻政委的英明果断和有先见之明、有大智大勇的军事家素质。这真象杜甫的诗句所言:“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2.3 威震平型关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洛川会议确定了对付日本侵略者的作战原则:即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8月底,八路军主力部队肩负着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重担,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部队乘坐的火车到达太原车站时停留了一夜,车站上的场面堪称激动人心:大批的男女群众,特别是东北的一些流亡学生,拥挤在站台上,送慰劳品,唱抗日歌,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期待,对八路军官兵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军队在前线锐气尽失,节节败退,张家口、大同等重要城市接连陷落,一批又一批国民党军队的溃兵,用步枪挑着子弹、手榴弹和抢来的包裹、母鸡等,象湖水般涌下来。他们看到八路军要往前线去,感到非常奇怪,向八路军战士散布失败和恐日情绪,说日军如何如何厉害。
八路军战士与他们争辩,有的溃兵说:“你们别吹牛皮,上去试试吧!”战士们问:“你们为什么退下来?”他们说:
“日本人有飞机坦克,炮弹比我们机关枪的子弹还多,不退下来怎么办!”战士们问:“你们究竟打死了多少敌人?”回答说:
“我们还没见日本鬼子的面呢!”又问:“为什么不和敌人拼?”
他们回答:“找不到长官,没人指挥,打不了哇!”国民党军队兵无战心,将无斗志的情形可见一斑。抗日救国的希望责无旁贷、别无选择地落在了共产党八路军的身上。
9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兵分三路在华北展开全面攻势,如入无人之境似的。日军总的企图是以大迂回的动作,迫使国民党军队撤退,达到不战而占领华北五省的目的。阎锡山感到日军此举威胁到山西的腹心地区,侵犯他的根本利益,因此多次要求八路军尽快向灵丘方向开进,配合他阻滞日军的攻势。在这种情势下,八路军紧急开赴晋东北前线。当时林彪到前边看地形去了,聂荣臻率领115师司令部和三四四旅立即开上去,为了避免国民党军队的失败情绪影响我军士气,聂荣臻决定避开这些溃兵。行进途中,战士们见群众情绪惶恐,村庄冷冷清清,想从村里找一个向导,或是找人打探前边的情况,都异常困难,心寒的同时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9月23日,部队到达平型关东南的上寨镇。在这里,聂荣臻与在前方侦察的林彪会合了。聂荣臻问他前边情况怎样,林彪说,敌人的大队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运动,这里的地形不错,可以打一仗。他摊开地图,同几位参谋一起,把平型关周围的地形和初步的作战设想介绍了一下,问聂荣臻有何看法。聂荣臻表示,可以在这里打一仗,居高临下伏击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聂荣臻说,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怎样打好,这是我们同日本侵略军第一次交锋,全国人民都看着我们,这个仗必须打好,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
当时,这样的作战计划,前线指挥员有权根据情况决定,好打就打,只要事后报告一下就行了,将在外,军队有所自主,事事请示,会贻误战机。作战计划定下来后,遂在上寨召集全师干部开动员会,说明当时的情况,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和作战应该注意之点。林彪讲完兵力部署,聂荣臻强调打好这一仗的意义,随后,115师主力连夜开赴距平型关三十余里的冉庄待命。
聂荣臻抓住这个空隙,亲自到前线察看了这一带的地形:
从平型关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长约十多里,沟深数十丈不等,沟底通道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南北沟岸却是比较平坦的山地,这确实是一个伏击敌人的理想地域。
24日凌晨七时整,敌军已全部进入我军包围的伏击圈,聂荣臻和林彪下达了攻击命令,他们的指挥所设在沟东南边的一个小山头上,站在指挥所,用望远镜可以纵观全沟。聂荣臻同林彪研究决定,把敌军切成几段,分段吃掉它,随即下达了命令。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其激烈程度自不待言。中午时分,战斗接近尾声。聂荣臻随同出击部队下到沟底公路上,只见敌军人仰马翻,燃烧的汽车,遗弃的武器,比比皆是,堵满沟底。聂荣臻在察看战果时,还碰上一个日本兵,躲在山洞里面向我军战士放冷枪,战士们对着山洞用中国话喊:
“缴枪不杀!”他以枪弹回答,死不投降。聂荣臻命令,丢手榴弹,消灭他!那里,八路军战士还把日本侵略军当成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军,以为打狠了就会缴枪,岂不知他们都经过长期训练,受麻醉很深,军国主义思想装了一脑袋,即使剩下一个人,也拒不投降。
这次进犯平型关的日军,属于板垣第五师团。板垣的全名叫板垣征四郎,在中国呆了很久,是个有名的“中国通”。
早在1929年,他就在关东军任参谋,当时是大佐军衔。“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东北组织伪满州国,就是由他代表关东军同溥仪谈判的。由于组织傀儡政府有功,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时,他已经升任中将师团长了。板垣师团武士道精神很强,在日军里小有名气。板坦所以选择平型关作为迂回的路线,因为他清楚这里是山西与河北交界处,是个薄弱环节。他以为八路军不可能这样快东渡黄河,更想不到在他眼皮底下会有一支严阵以待的八路军队伍,加上自他带队进攻华北以来,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所以在行进平型关,进入八路军伏击圈时,仍然是骄横的阵势,得意洋洋的样子,虽是辎重和后卫部队,仍然大摇大摆地走着,如入无人之境。结果遭到惨败。
平型关大捷,是我军出师华北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个胜仗。这一胜利首先在于它的政治意义。在“恐日病”和“亡国论”到处流行的时刻,这一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115师为八路军树立了威信,打出了志气,打出了威风!捷报不胫而走,立时传遍全国,各界人士纷纷给我党我军发来大量贺信、贺电,甚至连蒋介石也来电表示祝贺。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当时的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曾经著文写道:
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敌人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敌大战的影响。”
除此之外,饱受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溃兵祸害的华北人民,从平型关的胜利中看到了希望,认为共产党和八路军是可以依赖的,这为后来我党在这一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115师和聂荣臻、林彪的名字一起,在当时成了令日军听后心跳加快的一种语言符号。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平型关大捷也是聂荣臻军事指挥艺术的一次重大胜利。当时有一首盛行的歌曲:“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2.4 击毙日本“名将之花”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八路军经过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地过渡和转变,这时候,处于华北敌后同日军作战的我军,必须坚持高度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防止轻敌和“恐日病”两种错误倾向。身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聂荣臻非常重视研究对敌作战的战略战术。八路军出师华北以后,我军的战略方针改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聂荣臻考虑到华北以平原地带为主,应该注意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自己的力量,“平原造人山”,而不宜强调山地游击战。在对敌作战原则上,聂荣臻强调,手中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机动部队,使敌人的小部队不敢深入根据地腹心地区,既要善于分兵游击,又要随时集中,形成拳头,消灭敌人小股部队。日本侵略军的致命弱点是兵力不足,所以搞了一套以堡垒推进,“点”、“线”、“面”结合的所谓几何学运动战术,即先控制若干城镇的“点”,然后控制交通要道的“线”,最后联成“面”。聂荣臻从我军缴获的日军机密文件中了解了敌人对付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