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劳工运动在中国发生。《星期评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还是起了作用的,因而该刊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年后,《星期评论》停刊。
2。共产党早期刊物。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教育作用,早在1920 年11 月,就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共产党》月刊。该刊译载了列宁的一些重要著作,介绍过十月革命和欧美各国共产党的概况以及俄国的建党经验。《共产党》月刊还发表文章与无政府主义思想展开论争。月刊的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2 年9 月在上海创办了《向导》周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刊物。它到1927 年7 月停刊,经历了党的创建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程。它着重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多次刊登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宣言和政治主张,大量报道了工农运动的消息,对推动和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革命形势作出了贡献。
1923 年7 月,中国共产党又在广州创办另一个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月刊。该刊在“发刊词”中说:“我们认定国民运动是中国国家生命之救星。”因此,“在此运动中,不敢说是领袖,更不敢说是先觉,只愿当前锋,只愿打头阵”。《前锋》月刊创办于中共三大之后,因此它着重宣传了中共三大以后的方针、政策,介绍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情况。由于《前锋》至1924 年2 月停刊,因此不如《向导》影响大。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个机关刊物为《先驱》半月刊。它于1922年1 月在北京创刊。该刊在“发刊词”中说:“本刊的任务是努力唤醒国民的自觉。”“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该刊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介绍苏联、国际共运情况的文章。《先驱》多次出版专号,刊登青年团的有关文件和讨论团的建设问题。《先驱》在教育青年走向革命和推动青年运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在《先驱》停刊两个月之后,1923 年10 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由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恽代英主编。该刊出版过许多专号,介绍俄国革命,帮助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共关于青年运动的理论与方针。《中国青年》后曾迁广州、汉口出版,至1927 年10月停刊。
提高工人政治觉悟,组织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基础。上海、广州、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分别创刊《劳动界》(1920 年8 月)、《劳动者》(1920 年10 月)、《劳动音》(1920 年11 月)。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它们以通俗的语言,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广大工人群众认识自己的处境,明确本阶级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工人运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1 年8 月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次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迁往北京,又将北方地方党主办的《工人周刊》转为自己的机关刊物。这两个刊物的出版发行,都是处在中国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涨时期,它们以大量史实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不断报道各地工人罢工的消息,激发了广大工人群众的革命热情。1924 年10 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又创办《中国工人》月刊。这是中共指导工人运动的重要刊物,半年后又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该刊报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邓中夏、赵世炎、刘少奇等,都在该刊上发表文章,论证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强大力量,从而批判了党内忽视工人阶级力量的倾向。上述刊物,是研究中国早期工运的重要史料。3。反映其他社会政治与文化思想的刊物。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刊物,即《东方杂志》。它于1904 年3 月在上海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48 年它已出版44 卷。之后,移台湾继续出版。《东方杂志》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性刊物。它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包,既有政治新闻,也有军事、外交、教育、财政、实业、交通、商务、宗教方面的内容介绍,以及翻译小说或图画等。《东方杂志》早期倾向保守,以其主编杜亚泉为代表,在东西方文化派关于新旧思潮的论争中,支持旧派主张。《东方杂志》由于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因此它是一个丰富的史料宝库。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它受到了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的抵制或反抗。
北京大学三大学生社团之一的“国故杂志社”,于1919 年3 月创办《国故》月刊。该刊宣布它的宗旨是“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实际上是宣扬封建文化,反对新文化;崇尚古文,反对白话文,与《新青年》杂志抗衡,与《新潮》杂志论争。
1922 年1 月在南京东南大学由吴宓、胡先骕、梅光迪等人编辑出版了《学衡》杂志。它也以“讲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整理国学和研究中西方古代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盲目崇古,主张恢复旧传统。在其刊行的十余年间,没有中断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发表许多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研究系张东荪、梁启超等人,于1919 年9 月,在上海创办《解放与改造》半月刊(后更名为《改造》半月刊)。这个刊物刊登了许多讨论社会主义的文章和译文,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情况下,从另一个角度曲解社会主义,阻止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解放与改造》杂志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五四”以后,胡适日益背离新文化运动,他在失去对《新青年》的控制以后,1922 年5 月在北京创办《努力周报》,以与《新青年》相对抗。胡适在他写的《我的歧路》一文中,流露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满。胡适还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等文章,提出了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努力周报》还开展过“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在各种新旧思想、东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中,在护法运动失败以后,孙中山埋头于革命和建国理论的研究,1919 年8 月在他的指导下,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由朱执信、胡汉民等主编。这个刊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主张。孙中山在刊物上发表了《建国方略之一——发展实业计划》。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也在《建设》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个刊物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继续探求中国革命的出路。
1924 年1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 年12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在广州创办《政治周报》,由毛泽东担任主编。《政治周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西山会议派及国民党右派否定国共合作的谬论,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大力开展农民运动,中国国民党农民部先后于1926 年1 月和8 月在广州出版《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两个刊物,刊载介绍各地农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各地农民运动的状况以及广东革命政府指导农民运动的方针、政策等。
大革命时期,各种社会思想的冲突更加激烈,各种思想都有所表现。1925年7 月,章士钊复刊《甲寅》杂志,反映了思想领域中复古思想的猖獗。它以读经复古,提倡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为宗旨,配合北洋政府谴责学生爱国反帝运动。
在革命运动渐入高潮的形势下,1924 年10 月,曾琦、李璜等中国青年党人,在上海创办了《醒狮》杂志,鼓吹国家主义。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国共合作,扼杀正在蓬勃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
胡适等人,1924 年12 月在北京创办《现代评论》周刊,鼓吹学生应埋头读书,脱离现实政治斗争,起着破坏革命运动的作用,因而受到共产党人的批评。
北京政府时期创办的刊物中,还有《国闻周报》和《生活周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国闻周报》于1924 年8 月由胡政之在上海创办,属于政治类的杂志。它大量地记载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并加以评论。它的专栏《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一周大事日记》、《一周简评》等,为史学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生活周刊》于1925 年10 月在上海创办,先后由黄炎培、邹韬奋主编。该刊以丰富的材料介绍了各省市,尤其是江浙地区劳苦大众的职业、生活、民俗、民情。这对于研究近现代社会史提供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材料。
4。北洋时期的政府公报。
政府公报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刊物,它由政府机关编印发行,基本上是定期的。政府机关通过政府公报,公布国家法令、方针、政策、宣言、声明、施政计划、规章制度、办事细则,以及人事任免、奖励惩罚等。北京政府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发行政府公报。这些材料也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它的史料价值亦不可忽视。
重要的政府公报有:《临时政府公报》。是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的公报,1912年1 月29 日创刊,1912 年4 月5 日停刊。它“以宣布法令发表中央及各地政事为主旨”。是今天研究中华民国创建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
《临时公报》。是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 年2 月13 日停办原《内阁官报》而发行的政府公报。内容有通告、命令、布告、咨札、批呈等。
《政府公报》。在《临时公报》之后,1912 年5 月1 日,北京政府正式出版《政府公报》,至1928 年6 月北京政府溃败时停刊。共计印行5663 期。它刊载了大量文件,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各个方面,有各种法律、法令、条例、规章、制度、奖惩、任免事项、各机构办事细则;有财政经济、工矿农商、交通航运、文教卫生、军事边防资料;有与各国签订的条约、来往照会;有地方经济、生活方面资料。是研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重要史料。
《军政府公报》。1917 年9 月17 日在广州创刊,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公报。它刊布军政府的各种法规、公牍、命令、布告、咨文、函电等,反映了孙中山等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及西南政局。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1 年5 月4 日军政府撤销后,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并以大元帅名义在桂林设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 年1 月30 日开始出版《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内容有大元帅发布的命令、训令、人事任免事项以及一些法规等。
国民政府时期的期刊1。中国共产党办的刊物。
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均转入地下活动。这时候中共在国统区办的刊物也多是秘密出版。
1927 年7 月《向导》停刊后,10 月中共又在上海创办《布尔什维克》杂志。这是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最主要的中央机关刊物,它以种种方式秘密发行。它大量报道了各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消息,刊登各地武装起义的情况,转载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许多指示,揭露国民党迫害人民的暴行。《布尔什维克》在极艰苦的环境中,发挥重要的舆论作用。1932 年7 月停刊。
1928 年11 月,中共中央又在上海创办另一个机关刊物《红旗》周刊。
这个周刊内容丰富,有时事、国际政治、世界革命以及工青妇运等方面的消息,也有各省的通讯。该刊后与《上海报》合并,改出《红旗日报》,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
1931 年3 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再次创办机关刊物《红旗周报》。这个周报除刊登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政策、宣言外,还大量报道了根据地的发展面貌及红军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消息。这在国民党的严密统治下是异常艰难的。《红旗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份重要的党刊。
为了指导国统区的工人运动,1928 年12 月中共在上海复刊《中国工人》杂志,仍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刊物继续发挥作用。为了指导国统区的青年运动,继《中国青年》停刊后,中国青年团1927 年11 月创办《无产青年》,1928 年10 月又改称《列宁青年》。这些刊物在国统区均秘密出版发行,对国统区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抵达陕北后,不久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为了指导根据地工作及抗日活动,新创办了一些刊物。
1937 年4 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解放》周刊,这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主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政策,发表了中共许多指示、宣言、通电和领导人的文章,在指导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 年6 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从飞速发展的抗日形势出发,决定停办《解放》周刊和小型的《新中华报》,集中力量办好大型报纸《解放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分散在华北各根据地的抗日前线,为了指导八路军的抗日游击战争,1939 年1 月在延安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它以刊登军事问题的文章为主。许多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的将领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它以大量事实揭露日军的侵华暴行,激发了敌后军民的抗日斗志。该刊在军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是研究解放区战场和八路军抗战的重要史料。中共在东南各省的游击队,在抗日战争初期受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进行抗日活动。为了指导军民的抗日斗争,1939 年2月,新四军军部创办了《抗敌》半月刊,叶挺、项英、陈毅等都曾为该刊撰稿。这个刊物对华中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及反对国民党的摩擦活动,发挥了指导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动员工人、青年、妇女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延安于1940 年2 月再次复刊《中国工人》月刊。毛泽东为复刊写了《发刊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1939年4 月在延安再次出版《中国青年》杂志;1939 年6 月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中国妇女》月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经过谈判,国民党同意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一报(《新华日报》)一刊(《群众》杂志)。1937年12 月,《群众》杂志在武汉正式发行,后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后转香港出版,至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终刊。这个刊物在国统区发行时间甚久,在宣传中共抗战路线,团结各阶层抗日以及反对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诸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45 年10 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萃》杂志在上海出版。该刊发表许多文章,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揭露国民党制造的一些惨案和美军在华暴行。在国民党的高压下,《文萃》曾转入地下秘密出版,但是仍不断遭到国民党迫害,不久即被迫停刊。
全面内战爆发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出版周期甚长的刊物已经满足不了战争的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集中少量办好各根据地的报纸,新出版的杂志已经不多了。
2。其他各类重要期刊。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共两党斗争的日益尖锐,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壁垒亦日益明显,如何改造与建设中国,亦产生不同认识。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问题产生意见分歧。1929 年11 月在上海创办的《新思潮》杂志,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指出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的观点,受到严灵峰等人的反对。严灵峰等在《动力》杂志上著文,认为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因而两个杂志展开了著名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刊,其中不少文章谈到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它是研究中国社会史问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重要刊物。
三十年代,许多人关注于中国农村的研究,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道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