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战前水平,1947 年较战前微增6。5%。①除上述14 项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又找了另外10 项较大的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648 页。
民营工业,对1947 年产量作了估计,并与战前产量作了比较。②战前产量1947 年可能产量1947 年为战前的%毛纺织(万码) 131。8 1608。9 1220。7丝织(万匹) 38。6 38。6 100。0针织(万打) 2500。0 1800。0 72。0制革(万张) 187。0 187。0 100。0橡胶(万吨) 4130。5 3000。0 72。6制盐(万担) 5216。5 4285。1 82。1制糖(吨) 34109。0 25000。0 73。3榨油(万担) 116。1 85。0 73。2肥皂(万箱) 900。0 650。0 72。2。3砖瓦(吨) 16190。0 23560。0 145。5从表上可知,这些民营工业,1947 年的产量大部分仅为战前的70%。
砖瓦产量增加较多,是由于战后修建所需。毛纺织产量大增是因为战前和战后上海有大量小型毛纺织厂设立。估计1947—1948 年,全部产业资本中,外国资本占11。2%,官僚资本占64。1%,民族资本只占24。7%,说明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民族资本不会再有发展了。
1。棉纺业。
战后中国棉纺业除去了日本的竞争,并获得南洋市场,国内纱布需求增加,而美棉大量涌进,又抑低了棉价,因此纱厂利润累增,加以通货膨胀中,纱布成为投机筹码,竞相囤购,造成畸形繁荣。故一时纱厂纷纷复业,又有新厂开设,小厂更多。1936 年,全国(不包括东北、台湾)有纱厂141 家,纱锭510 万余枚,布机5。8 万余台,内华厂90 家,纱锭274。6 万余枚,布机2。55 万余台。1947 年全国有纱厂259 家,纱锭437。6 万余枚,布机5。37万余台。其中民营厂222 家,纱锭近273 万枚,布机近2。15 万台。可见战后民营纱厂猛增,而纱锭数仅勉强恢复战前水平,布机仅及战前的84%,又运转率低,一般在70%上下,故棉纱产量1947 年仅及战前的66。2%。l947年12 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棉花统购,对民营各厂实行代纺代织,恢复了战时的花纱布管制,造成生产萎缩。1948 年8 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强制全面限价和限期收兑金银外币,民营厂遭疯狂搜刮,纷纷逃资国外,生产大坏。1948 年以后无统计资料。棉纺业有申新、永安、裕大华三大集团。申新集团各厂,1947 年底开工的纱锭共近53 万枚,尚不足1936 年57 万枚之数,开工布机3271 台,仅为战前5304 台的61。7%。棉纱产量大逊于战前。但盈余则不少,各厂均有外汇储备。申新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招祸② 此表转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648 页。
亦大。1946 年4 月荣德生被绑架,旋由淞沪警备司令部“破案”,索去赎金和破案报酬60 余万美元。1948 年荣鸿元被捕,行贿约合50 万美元后获释。永安集团到1949 年解放前夕,有纱锭22。4 万余枚,尚不足1936 年25。6 万余枚之数,布机1699 台,略多于战前的1542 台。裕大华集团,1936 年有纱锭85560 枚、布机1324 台,到1949 年解放前夕有纱锭10。65 万枚、布机1386台。申新、永安、裕大华三大集团1948 年的棉纱产量都是下降的,分别为1936 年产量的52%、64%、58%。
2。面粉业。
战后城市粮食供应不足,投机风中面粉成为囤积对象。除原有面粉厂复业外,新厂也应时而起。1946—1948 年,国统区新设粉厂约31 家,日产能力4。3 万包。战时兴起的简易小型厂战后继续发展,新设有记录者达208 家,日产能力2。8 万包。1948 年面粉厂数和日产能力均较战前略增(1936 年8月有华商机器面粉厂152 家,日产能力约45 万包,年产量10916 万包;1948年底,实存面粉厂173 家,日产能力约48 万包,年产量3600 万包)。但从产量上看,1946 年只有战前的70%强,之后逐年下降,到1948 年只有战前的1/3。原因是抗战胜利之初,各大面粉厂代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小麦,获利丰厚。以后洋粉进口剧增,小麦进口剧减,国内小麦又连年减产,麦源日缺,加以运输阻滞,面粉厂开工率仅30%—40%。国民党政府对面粉的限价和配售政策,也限制了面粉厂的生产。
3。缫丝业。
缫丝业战前已不景气,战后更全面衰退。战时主要产丝区都沦于敌手,丝业元气大伤。战后国民党政府接收日本中华蚕丝会社,设中国蚕丝公司,垄断丝价。层层管制使蚕丝业无法迅速恢复。出口和内销均大大缩小。1947年生丝产量仅及战前的40%,而厂丝只有战前的21%。
4。火柴业。
抗战胜利后,火柴市场一时繁荣。1946—1949 年新设民营火柴厂60家。新厂大多设备简陋,各厂多以栈单投机交易,实际产量并不比战前增加多少。1947 年后因氯酸钾等原料进口困难以及通货膨胀等原因,1948—1949年上半年各地火柴厂纷纷倒闭,余下的也陷入停工半停工状态。
5。造纸业。
战时民营机器造纸业的生产能力损失52%。战后机器造纸业有所发展,产量倍增。按产量计,民营仍占90%以上。这主要是文化教育需求增加。1947年后造纸业困难丛生,一是纸浆依赖进口,但又难于取得外汇配额,另一是美国纸张大量进口,对民营造纸业造成压力。手工造纸战后则兴衰互见。6。橡胶工业。
中国橡胶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上海橡胶厂的设备占全国半数,产品则占全国80%。战后上海橡胶工业曾一度繁荣,其他地方则处于勉强维持状态。抗战胜利前夕,上海有华商橡胶厂35 个,战后又增设了71 个,到1949年共有106 个厂,碾胶机497 台。著名的大厂有大中华、正泰、义生等。上海1947 年产胶鞋6000 万双,汽车轮胎6 万条,都超过战前。但1948 年起因生胶来源缺乏等原因,产量下降,又受八一九币改的打击,元气大伤。广州、天津等地也都开工不足,产量有限。
7。酸碱工业。
范旭东办的水利和吴蕴初办的天原、天利为中国基本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硫酸产量80%—90%仍靠民营,内以永利的南京硫酸铔厂为主,但因抗战时期损坏严重,复产后产量不及原设计一半。1946 年民营厂产硫酸6986 吨,1947 年产1。3 万吨,1948 年产1。5 万吨。战后硝酸恢复生产者仅上海天利和几家小厂,1946 年产硝酸2294 吨,1947 年2272 吨。盐酸1946 年产2233 吨,1947 年产4453 吨。三酸合计年产尚不足2 万吨。制碱战后民营虽仍占90%,但产量大不如战前,永利塘沽厂虽复工,但未能恢复战前的产量。1947 年民营厂共产碱56735 吨,只及战前的80%。8。水泥工业。
战后水泥工业全面衰落,主要原因是美国水泥价低,大量倾销中国。全国民营最大的启新洋灰公司,年产能力30 万吨,1947 年仅恢复到16 万吨,1948 年更跌至13 万吨,并被征军用。上海华商水泥公司,年产能力10 万吨, 1947 年仅产2。 4 万吨,并陷于财政困难,一度闭厂。据统计,1947年民营厂产量仅占全部产量的43。1%,而民营厂产量仅为其设备生产能力的43。6%。
9。煤矿业。
战后煤矿业全面衰退。1947 年产量仅及战前1936 年的一半,只有1942年最高产量的1/3,是年各地均感煤荒。1947 年民营矿产煤1420 万吨,是战前1936 年民营煤矿产量的115。6%,1948 年后无统计资料。
对战后的商业我们可以用“虚假繁荣”一词来概括。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估计,1936 年国内市场的商品值约为168。07 亿元,其中农产品占44。8%,手工业品占26。1%,近代工业和矿冶业产品占19。8%,进口商品占9。3%。战后情况,因资料残缺难作详细比较,但总的估计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是减少的,近代工业有增有减,矿冶业减产最甚,大约只有战前的一半,战后唯一增加的是进口商品。总的说1947 年国内市场的商品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战前是减少了。1948 年以后,解放区迅速扩大,国统区市场更加缩小。但是,战后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却出现市场活跃、商户骤增、交易频繁的现象,这是一种虚假繁荣,是由于通货膨胀和投机活跃所引起的虚假购买力造成的。大体上南方城市商业相对发达,北方城市尚未恢复到战前商贸水平,而城乡间贸易较之战前大都是衰落了。
战后的金融业和商业一样,一度出现虚假繁荣。战后私营银行、钱庄数比战后增加了近10 倍,但它的资力却大大削弱了。私营银钱业的资力主要靠存款。1946 年,私营银钱业的存款折战前币值,还不到战前1936 年的5%,到1948 年八一九币改前夕,只有战前的0。5%了。而投机资本十分活跃。投机买卖的对象,主要是黄金、外币、棉纱布、粮食面粉、百货以及房地产等。1935 年国民政府完成金融垄断后,1936 年民族资本只占全国金融业资本总额的21。5%(不包括东北)。抗战胜利后,在1947—1948 年更只占5。2%。国家金融垄断资本扼杀了民营金融业。
民族资本代表中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个有机体系,而我们只能主要考察民族工业资本,没有论及资本主义手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非民族资本的全貌。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历程是坎坷的,它产生后就受到外国资本的压力和官僚资本的排挤,未能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主流;但它在历史上,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比较广泛地引进和推广了新的生产力,发展了新的生产关系,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第七章新民主主义经济第一节新民主主义经济——崭新的经济形式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它既不是纯粹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纯粹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它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内部自然孕育出的新经济形式,而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在新的工农政权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崭新经济形式。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演变、革命进程考察,束缚着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关系,势必被打破,而清政府“自救”、“自强”式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变法改良运动及革命运动,都未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时势的演进,中国共产党被推上历史舞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但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到来,又必然要有一个过程。经济落后的国情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等几个阶级共同参加革命的客观现实,决定了革命进程中和革命胜利后的一个时期内,都不可能完全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需要有一个过渡形式的经济形态,这便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从这一点上考察,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革命根据地。它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对立物,尽管诞生之初比较弱小,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之后,共产党人努力认识和把握它的运行规律,不断完善经济政策,健全运行机制,使之不断地发展壮大,随着革命的胜利,终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在中国大地,殖民地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不同地区内同时并存,但唯有新民主主义经济才能彻底打破束缚中国发展进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也唯有新民主主义经济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大大解放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为共产党锻炼培养了大批管理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人才,使共产党人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摸索、认识到一些切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规律,这对后来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纲领和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既不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规定或设想的经济形态,也不是中国共产党事先设计好模式、然后在根据地照“本本”执行的经济形式,而是中共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面对革命根据地所处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土壤,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建立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共产党人对它的认识、分析也日益深入,并从而规定了正确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和政策。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结构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933 年4 月,共产党领导人张闻天在《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前途》一文中指出:“苏区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农民的小生产的商品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同样的,在工业方面,小手工业的生产者占着主要的地位,私人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则比较不重要。小生产者私人的集体的合作经济,正在向前发展中间获得更为重要的意义。苏维埃的国营企业,则还限制于苏维埃政府必要的军事工业、造币厂与印刷厂方面。国家资本主义的企业可以说还没有。”①张闻天在这里已初步讲明根据地经济将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经济、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成分所构成。1934 年1 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也讲到根据地的经济构成问题。他说:“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国家经营的经济事业,在目前,只限于可能的和必要的一部分”;“私人经济,不待说,现时是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也必然还是优势”;“合作社事业,是在极迅速的发展中”①。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保留了封建主义经济成分,但封建经济实际上是在不断被削弱。毛泽东1940 年9 月所作的《时局与边区问题》的报告指出,边区有四种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合作社经济,半自足经济。这里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是指“国营经济”,因为毛泽东在报告中曾提出:新的国营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要消灭党内资本主义思想,发展新式的① 《张闻天文集》第1 卷,第340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3 页。
国家资本主义。②他所说的“半自给经济”,当然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也包括农村中的其他经济成分。1945 年4 月24 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共产党主张抗战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其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①。这里对新中国经济结构的构想,同1934 年二次全苏大会上的提法相同,但有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广泛的土地改革。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和解放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新的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解放区呈现出来,这为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提供了条件。1947 年12 月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于陕北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其中指出:“新中国的经济构成是:(1)国营经济,这是领导的成分;(2)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3)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这些,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全部国民经济。”②1948 年9 月13 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是:国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私营经济。又说:“整个国民经济,包含着自然经济、小生产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半社会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国营的社会主义经济。国民经济的总体就叫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