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天地不救。故天地视万物如同刍狗,听任其自生自成,自消自灭。 
  圣人治天下,也常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圣人的这种不仁,当然不是任其惯养的虎狼官吏或因政乱俗败引起的城狐社鼠来肆虐人民而麻木不仁,而是无论官民“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所谓不仁,只是不主观偏面的所谓施仁而已),只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宜于万物生长的大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任由其自由生发。天地不逼迫万物行为一致;圣人也不要求万民目标一致。故而万物有选择各自特性适应自然的自由,万民有选择各自方式处世的自由。所以,圣人亦无所谓仁与不仁。况且,圣人若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有所施为。而所谓爱民,却往往演变成害民。例如我们的公社化、大跃进等等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行为,岂不都是爱以始,害以终。孟子说:“天下不助苗长者多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也。助之长者,揠苗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漫谈】老子推崇绝对理性。无亲方能至公,人民需要的是“阳光普照”而不需要“偎炉贴心”。天地待万物如刍狗,表面是无情,实际是至情。因为这无情是为了整体“公正、平等、自由”必须付出的必要交换。如果施情与一面,又如何能兼顾整体?所以,治国应该是理性、自然。没有理性和自然的行政施措,其一切冠冕堂皇的城堡都是建筑在流沙之上的海市蜃楼。所以,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尊重社会的客观情况就主观妄为,便会招致自然规律的惩罚。我们在五十年代推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不就是不顾当时的社情民意而执意妄为,以致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伤害吗? 
  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废除工资制,重新采用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他指出,“人活着只搞点饭吃就与狗搞点屎吃没有什么两样”,“不搞点帮助别人,搞点共产主义,有什么意思呢?”而人民公社中的“按需分配”,我们则可以在当时山东范县县委第一书记谢惠玉提出的 “关于范县二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报告”中找到:“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对此,毛泽东则批示,“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毛泽东并在1959年3月同江西省委和部分地、市负责人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吃饭不要钱这个办法不能变,变了贫农、下中农不赞成,我们中国人太苦了”。同年7月23日在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更是挺身为“食堂”辩护,认为“食堂问题,是好东西,无可厚非”。然而就是这个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事业中,五年至十年内跃进一大步的公共食堂,在现实中却并非如设想中的那么美好,以至在当时共产风刮得最盛,大办公共食堂的河南信阳地区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一进食堂门(儿),稀饭一大盆(儿),盆内有个碗(儿),碗里有个人(儿)”。我们听后,应作何感想? 
  犯错误自然不是好事情,但最难以让人民谅解的是知错不改或死不认错。更重要的是,这种灾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就是主要决策者主观施仁的结果吗? 
  【漫谈】人们曾经认为如果能以进步思想使用国家大权,让政府在国家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通过直接和经常的干预进行集中控制的政治经济模式,就能建立起“公正的” 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这种新秩序可以改善人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可以使人们摆脱贫困和不平等,可以使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使人民享受繁荣幸福的安乐社会。 
  最初的这种设计意图,曾被视为的是时代的智慧,但实质上这只能是一种原始的谬误。热衷于集权和平均主义、热衷于干预主义的方针,只会造成经济的低效和停滞,变成繁荣昌盛的主要障碍;它将造成徒劳无益和自食其害的恶果。而且这种方针必将导致逼迫:只不过是受害者不同和受害程度的不同而已。20世纪进行的这种乌托邦式试验,之所以没能实现其良好的意愿,就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背离了自然规律。无情的事实促使我们不断地反省路线政策背后蕴藏的哲理,从而使我们理解了市场的作用和认识到国家集权和干预的弊端,开始懂得在适当宏观调控制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才是繁荣的关键。 
  事实上,在适当的机制内运行的各种市场力量更有利于实现公平,而即使是仁慈的国家控制也只能实现形式上的平等。指望让国家提供全面的舒舒服服有保障的生活,那只能是甜蜜的幻想。幸福只能靠个人为了自身和家人赢得更美好的生活而作出的奋斗。天上不会掉馅饼,根本就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所以,对于那些运用敏锐的智慧和用勤奋的劳动为顾客生产需要商品的人们取得优厚报酬,我们不应嫉妒和蔑视。 
  然而,如果想要取得市场经济所应有的效益,还有以下几条事项必须引起注意: 
  一、首先在行政管理上必须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严刑峻法,以法护廉,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真正杜绝乱管理、乱捡查、乱卡扣、乱收费、乱罚款等多头行政和多头腐败现象,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营造一个安全、宽松、公平、正直、和谐的社会秩序。让这种法治环境,为发展各种贸易提供所必需的信心;使政治和经济制度旨在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解放每个人的主动和才能,使置身其中勤劳守法、尽心竭力的人们能劳有所得。所以,一个以效率和生产力来公平竞争的社会,将会累积众多财富。而当市场盛行欺诈瞒骗,特别是当裁判或明或暗地也参预同球员争夺财富时,整个市场经济的基础将会动摇。 
  二、国家用可靠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压缩政府财政支出,以降低税率。以这种减轻负担的措施来激励投资和生产,从而扩大税基,增加税收总量。 
  三、放松政府干预。遵从平等自由的市场经济方针,以市场竞争促使技术创新、管理革新,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使物价下降。这样既能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又能使生产者和雇员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能提高再生产和消费商品的能力;而且这种以提供“供给”而自然带动“需求”的作法,才能真正实现和保持社会经济的长期和谐和与平衡。 
  短短几十年,李光耀就把一个贫困衰弱的殖民地发展成富裕兴盛、光芒四射的现代大都会,使新加坡从第三世界一跃而跻身于第一世界。新加坡其经济成就的显著,就是由于李光耀坚决奉行了清廉政治稳定下的公正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故而使这个小岛创造了奇迹。新加坡的成功表明,只要有了有利于企业自由发展的政治经济框架,生活水准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变。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注释】橐龠:古代风箱。屈:竭、尽。虚而不屈:是说空虚却没有穷竭。 
  天地间的状况就如同风箱,内似空虚却不乏物质存在。在天地这个大风箱的自然运动中,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如同出进其中的气分子一样生生不息。天地对于万物的造化生灭,并无什么仁爱偏私之心,而它们各自也是顺应而出,顺应而入。 
  多言便如同天地主观地、具体地安排某些气分子行为一样,这样作的后果必然是气分子的自由适应受到扰乱,主观的行为越多,受到的扰乱就会越大,境况就会愈加纷乱,所以还不如持守中立,任由万物自由适应为好。 
  【漫谈】明太祖注道德经曰:“圣人之心,无不虚而无不实,无不惜而无不弃。所以惜者,常常惜之。所以弃者,常常弃之。是不弃而弃,不惜而惜,故民乐自然矣。特以铸冶风匣比之,视之则虚而无物,动则其风源源,敛而视之,似乎无物也,然未尝不有也。” 
  【漫谈】追求经济增长是好事,但这种增长就像幸福那样,不应该是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它只是其政策适当后水到渠成式的一种副产品。 
  在二十世纪初,西方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尤其是适当地运用通货膨胀政策,能够刺激经济、避免周期性衰退,保持较高的产业和就业水平。在短期内,这些政策似乎确实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然而,接着就发生了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就业率下降,经济增长停滞,还有高利率、高国债等现象。这种滞胀就是典型的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造成虚假“需求”的后遗症。 
  所以,那种认为有必要以政府赤字财政来刺激有效需求、以高额的公共支出来维持高水平就业的论断,其实是凯恩斯过时的人为造就需求理论的假药方。实际上这是拿纳税人的钱在干预自然经济的优胜劣汰规律,去延续那些必须靠不断输血才能维持生计的难以救药者。资财一旦被用于不赢利的企业、或用于多余的公共部门和人员,就意味着以提高税收、利率和通货膨胀等形式从成功企业和其它纳税人身边把这些资财抽走。误导的投资是计划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事实是政府的超支才是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如果想要挽救经济,就必须砍掉失控的国家开支,并根治乱收费、乱罚款。这样才能恢复高水平的稳定就业。在受政府保护的职位上每多一人,就会使数人因此而失业。为使一个消耗财富的公共部门保住他那人为的工作,就得有几个创造财富的人失去工作。保住的这些工作是大家看得到的、集中的,而失去的工作则是无形的、分散的。 
  英国前工党首相卡拉议说:“我们过去常常认为,通过加大投资和提高政府开支就能度过衰退,找到出路并增加就业。我十分坦率地告诉你们,现在已不存在这种选择,而且过去采取这种做法时,它也只是把更大剂量的通货膨胀注入经济,跟随而来的则是更高水平的失业。” 
  事实上,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过分增长的结果。政府的赤字只能用在“反周期的”方向即用来补偿萧条带来的影响…而且不能是无节制的。通货膨胀的降低必须以限制货币供应量和政府借贷为基础。用于社会高补贴计划的政府开支将导致增加赤字。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税进行总体调查,限制地方政府的开支,减少政府借款。 
  正常运转的市场经济能够非常敏感地对每一个信号作出适应性的反应,从而可以避免由于压力的积累造成急剧的混乱。由于抑制通货膨胀而进行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可能会有暂时增加失业的危险,但从长远看,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微观经济管理…如放松管制、营造安全环境等等…而不是宏观经济操纵在决定着所提供的工作数量。现在已没有什么人声称他相信通货膨胀在经济上是可取的。政府没有理由拟订“充分”就业这一指标。而是政府应该建立稳定、健全的货币结构,实行低税收、少加管制和建立灵活的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以促进繁荣和增加就业。让市场上的公司与个人去计算在创造财富的交易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李光耀说,新加坡通胀率低,但经济却取得12至14%年增长率。但新加坡的理想并不在于追求任何魔幻增长率数字,而是着眼于我们的劳动力和生产力是否获得了充分发挥,着眼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是不是受到了控制。所以,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要控制通胀现象,就必须控制信贷,而不要过分关注是否能取得理想的增长率。 
  【漫谈】公平和正义,两大原则的换位思考。 
  一、“公平的正义” 
  法应该是公正的体现。公平和正义应该是衡量法好坏的标准。但到底什么是公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家那里,“公正”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义原则应该是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来从全社会的角度尽量弱化人们因出发点方面的不平等,也即是因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任意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对于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不外乎公平。 
  二、“无知才能公平” 
  什么才是公平?罗尔斯说,理性的个人,在摆脱自身种种偏见之后,大家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就是公平,公平就是没有偏见。那么,什么才算是“摆脱自身种种偏见”呢?这是个要命的问题,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第一个关键点,他必须给出一个清晰而严密的定义,才能依据它推导出一整套逻辑理论。罗尔斯的回答绝了:“无知才能公平”。没有偏见就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就是毫无偏见的。当所有的人都在这样一重“无知之幕”背后作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就是正义的。这样一种人人都无知,因而人人都无偏见的状态,罗尔斯管它叫“原初境况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多言:言,意谓言行。多言,是指超离客观当然的主观言行。守中:事物皆有其自然中正之理,处理事物不失之偏曲为守中。 
  窘敝谓之穷,不偏谓之中。天地守中虚之道,弃己任物,万物则自然各得其所。事物之多,百姓之众,圣人不过也是遵循此道而博爱之,岂区区言仁?言行应遵循客观当然,适可而止。事物皆有两端,过犹不及,顾此就会失彼。过分强调了左,就等于错误的忽略了右;过分照顾了上,也即是错误的冷落了下。主观言行的方面越多,失误的方面也会越多。作事应为无为,即是不主观妄为;言说应是言无言,即是不恣意妄言。不妄为妄言,即是守中。 
  【漫谈】乌托邦主义者认为,为了社会正义,为了人民更大程度上的平等和幸福等终极目标,为了充分而迅速地实现那些目标,政府有责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计划”,而为了这些计划的推行,并可在其领域实行压迫和专政。 
  “计划”受欢迎的原因很大程度应归于这个事实,即每个人都希望我们应当尽可能合理地处理问题,并在这样做时,应该尽量运用我们所能获得的预见。在此意义上,计划的行为,就只有好与坏的、聪明远见与愚蠢短视之分了。 
  因此,现代的计划者和他们的反对者之间的争论,不是关于我们是否应当运用预见和系统思考来计划我们共同事务的争论。而关键的分岐点在于,出于这个目的,政府是否应该将自己限制于笼统地创造条件,以便最充分地发挥每个人的知识和创造力,让每个人自由的去争取各自认为的幸福,还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及根据某些先进的思想意识构造的“蓝图”对人们的一切活动加以集中的管理和组织。 
  自由主义者是以这种信念为基础的:只要能创造出平等的竞争,这就是再好不过的指导个人努力的方法。它并不否认,甚至还强调,为了竞争能有益地运行,需要一种精心设计的法律框架。它也不否认,在不可能创造出平等竞争的地方,必须采用其它指导经济活动的方法。然而,自由主义者反对干涉和协调个人的作法去代替竞争,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计划主义,最后必然会导致对人民的压迫和暴力。 
  所以,计划与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双方才能够在计划问题上统一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反对的,只是那种用以取代竞争的计划。 
  【漫谈】二十世纪史无前例的政治和经济试验,大多是人们以各种方式试验的中央控制模式,它从各种名目的主义,到无意识形态的、技术专家治国论的总体主义。也试验了权力分散的自由模式。最后的事实传递了一个不可抗拒的信息:无论是从政治、社会来判断,还是从经济判断,国家垄断和中央管制经济总是难以持久地调动人的才能和精力。它们类似的、较温和的强制性手段也做不到这一点。 
  实践证明,愿望的良好并不等于可以违反自然规律而不会受到惩罚,中央集权经济只有靠付出经济上低效益的代价才能得到维持。所以,越来越多认真思考的人,对他们曾经认为的中央计划和国有制的扩展所具有的明显优点进行反思后认识到,这种方式意味着必然要建立大量的官僚企业和产生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官僚体系,而这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