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需人才。1918年在莫斯科开办学前教育讲习班,20年代初,又在新开办的
克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教育学院和国立莫斯科大学第二分校附设了学前教育
科系。到1928年时,苏联已有4所高校培养学前教育的管理人才和教学法专
门人才,有23所师范学校培养教养员。
同时,国家组织力量对幼儿教育理论进行广泛研究。
在普通教育方面,对教学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改革。为了适应“统
… Page 51…
一劳动学校”新体制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作了变动。1923年至 1924
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发了苏维埃学校必须执行的教学大纲,该大纲把学生
在校要学的知识分为自然、劳动和人类社会三个单元,称为综合教学大纲。
这个大纲破坏了学科的系统性,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和巩固旧
的技巧。这个大纲反映了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20年代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
制在学校里广泛流行,其后果就是教学质量下降。
1918年苏联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22年建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
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都是学生中的学习、劳动的积极分子。他们在团结全体
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劳动,培养自觉纪律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在校外教育机关的各种活动中,青年团员和少先队员往往成为青
少年中的模范。
20年代,特别是在20年代后期,苏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建设社
会主义的专业人才。1928年7月,联共(布)中央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培
养新专家的改进措施的决议》,该决议制定了培养新型专家的计划,从1928
至1929学年起在苏联统一技术教育制度,尽快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性强,拥有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新干部。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培养新型专
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2)三十年代苏联教育的整顿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工农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强大的社
会主义工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掌握技术的专门人
才和实际管理的干部。但是普通学校教育现状满足不了这种要求。由于“学
校消亡论”和实用主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的推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
降,中学毕业生质量差,影响了高等院校招生质量。同时中学毕业生人数少,
不能满足高等学校需求。以上种种情况促使苏联在30年代对普通教育进行了
整顿。
1931年9月,联共(布)中央发布《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拉开了
整顿普通教育工作的序幕。这个决定批判了“学校消亡论”和设计教学法,
指出,普通学校的根本失误在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普通教育知识,没有为中
等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根据这个决定,教育部重新制定各科
教学大纲,并于1931—1932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使用。
联共(布)中央《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批判了各种错误,特别是“左”
倾思想,纠正了极“左”思想所造成的危害,保证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1932年8月,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育制度的
决定》,这一决定是对《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实际实施的总结和继续。
此决定指出,1931年的新教学大纲存在着规定的教材份量过多,各科之间配
合不够,教材简单化,缺乏历史观点等不足。决定确定课堂教学为学校教学
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上课时,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系统地讲述教材;
培养学生运用参考书和教科书进行独立作业的能力;要求实行学生知识质量
的评定;加强学校中的自觉纪律。
1936年7月,联共(布)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儿童
学曲解的决定》。该决定对儿童学的本质及其危害作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所谓“儿童学”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的一个观点
认为儿童的天赋是由其生理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所决定,因此大量工人的
子女则被断定是“智力落后”、“有缺陷”。这些学生只能到特殊学校读书。
… Page 52…
这使许多儿童得不到应有的良好教育,对教育造成了很大危害。为了消除这
个危害,联共 (布)采取了一些措施,撤销教育人民委员部有关推行儿童学
的错误决定,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制止了儿童学的传播和儿童学者的活动。
在学校制度方面,1934年5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通过
《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调整和改革了学校制度,实行了新的学制,
主要内容是:小学4年,不完全中学7年,完全中学10年,大学4至6年,
此外还有中等专科学校,中等技术学校。这一学制在苏联实施达25年之久。
普及义务教育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对实施
普及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1930年8月,苏
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儿童8岁入
学,至少要读完小学4年;同时为所有11至15岁的男女儿童实施义务教育。
在城市和工人区实施7年制普及义务教育。法令明确提出,送儿童入学受义
务教育,是家长及儿童照管者的义务,如不履行这项义务,就要接受法律的
制裁。到1934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小学阶段的普及义务教育,在工业城市、
工厂区,工人镇实行七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中学网的扩大,需要大量的师资,因此大力发展
师范教育显得迫切。1930年7月通过的《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中,
明确提出:迅速扩大师范学院,中等师范学校和特设的师资训练班网,增加
学生名额并加紧采用其他方式来培养师资。30年代,苏联建立了师范教育体
系: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两年制的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五、六、七
三个年级的教师)和师范学校(培养八、九、十年级教师,)还开办了培养
教师的讲习所。
为了确保各级学校教师的质量和水平,1936年至1939年间连续发布三
个决定,规定要给中小学教师授予教师个人称号,并确定了中小学教师和校
长的任命程序。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教师鉴定工作。根据鉴定结果,对于不
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教师,采取多种补救措施,使之得到提高,以便成为合
格的人民教师。
由于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苏联在30年代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增
长和提高。1930年,全苏联的教师人数(主要指中小学教师)约48。1万人,
到1939年则迅速增加到近103万人。
30年代,苏联把整顿教育的重点放在普通教育(中小学教育)上,而其
着眼点则是发展高等教育。从30年代初在整调中小学的同时,也开始了对高
等教育的调整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措施有:严格选拔
合格新生;加强专业课程设置,尽力提高教学和研究工作水平;多方创造条
件,促使高等学校规范化、标准化早日实现。
此外,苏联在30年代开始实施学位、学衔制度。1937年颁布的《关于
学位和学衔的决定》所确定的学位有:博士和副博士。学衔有教授、副教授
和助教;科研人员为一级科学研究员、初级科学研究员等。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30年代,苏联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高等学校
数目由1929年的190所发展到1940年的817所,在校生达80万人。
(3)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
民奋起抵抗,从此苏联进入了卫国战争时期。
战争爆发后,各级学校教育也很快被纳入战争轨道。随着战争的进一步
… Page 53…
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作了必要调整,使之适应战争的需要。在学校中
加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对适龄青年增加了军事训练课和军事常识的讲解。
同时还专门增设了农业理论课和农业实践课,使学生参加一定的农业劳动,
保证战时农业生产的发展。1942年,苏联对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
订,增加了国防和劳动所必需的内容。同时,各级学校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由于战争,不少儿童与父母失去了联系,一些儿童无人照管,为此,政
府机构组织和开办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对因战争而失去父母或与父母
失去联系的孤儿,给予妥善安置,有的被收入“儿童之家”进行照顾,有的
送到专门组织的学校学习;另一种是对从前线或接近前线地带有组织地疏散
下来的儿童,为他们开设学校。在一些后方地区,特别组织一些寄宿学校,
使成千上万的儿童得到了妥善安置并继续受到教育。
战争也影响了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43年7月俄罗斯人民委员会对普及
义务教育的年限作了适当变更。在农村实施小学普及教育,在城市和工人镇
实施7年制普及义务教育,并采取多种措施尽量防止儿童辍学。同年,为战
争初期辍学,已在工厂或农业部门劳动的青年设立了工厂青年学校和农村青
年学校。这两种学校,在战争时期及战后年代也为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发挥了
应有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方面,战争初期也受到很大影响,高校招生人数和高等学校
数目都大大减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保证各专业必要的学生人数和扩大培
养战争期间所急需的专家,苏联政府免除了部分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学生以
及所有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班学生的兵役义务,同时扩大了与军事和
国防相关的专业的学生数。随着战争胜利的临近,又加强了综合性大学和社
会科学专业的教育。
战争后期,整个形势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在收复地区,学校很
快被重建起来。但由于战争的破坏,学校设备受到重大损失,师资力量也有
所削弱,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43年6月,苏联人民委
员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措施》,规定实行毕业生考试和
毕业生证书考试制度,对考试成绩优良,有良好操行的中学生颁发金质奖章
和银质奖章。1945年又规定奖章获得者可免试升入大学。
整个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的学校为国家输送了数百万的红军指战员、
军事工程人员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劳动者,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
要贡献。
2。苏联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潮
苏联的教育理论随着教育制度的调整、改革也取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从
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新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还没有在苏联发展成
型和完全固定下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潮进
行了激烈的斗争。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是这一时期教育理论上的
代表人物。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教育理论,纲领和策略,克鲁普斯卡娅和
马卡连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着重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劳动教育和社会主义的集体教育理论。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是苏联
… Page 54…
教育理论继续发展时期,到了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才初步形
成。
(1)列宁的教育理论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其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始终
把教育视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月革命胜
利后,列宁领导了对教育领导机构和学校的改革,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
发,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教育理论、纲领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教育学说。
①教育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
揭露了沙皇俄国教育的阶级性和反动性。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多次阐明资
产阶级教育浸透着资产阶级精神,批判了教育超政治的观点。列宁指出无产
阶级教育必须贯彻无产阶级的精神,结合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同无
产阶级政治联系起来。
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1919年)中提到:在国民教育方面,
俄共 (布)的任务是把十月革命所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把学校由资产阶级
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学校应培养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
一代新人。列宁指出,教育应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
设服务。通过教育培养提高劳动者文化科学知识,从而不断创造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
②论文化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
育事业。列宁在其晚年发出了进行文化革命的号召。他把文化革命看作整个
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没有文化革命就不可能把经济落后的俄国变为先进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文化革命的任务是:扫除文盲,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广泛进行政治思想的宣
传教育,造就新型的知识分子,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
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发展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文化等等。
列宁对孟什维克和无产阶级文化派在文化问题上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
为文化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列宁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阶级性
时,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教育和资产阶级政治的密切联系。列宁在此基础
上提出:“在整个教育中,我们都不能持有教育脱离政治的旧观点,我们不
①
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结合联共(布)党和苏
维埃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使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利益服务的问
题。
④培养建设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1919年2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
草案中提出了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的要求。1920年10月,
在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共青团的任务》这一演说时,详细论
述了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要求。列宁要求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
理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列宁
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只
①
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他还
①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63 页。
① 《列宁全集》第39 卷,第299 页。
… Page 55…
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青年一代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
面。所以列宁非常重视实施综合技术教育问题。
⑤论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关心培养新型教师的问题。列宁
认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建设新生活的年轻一代的重任,是向工农群众普及文
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可靠支柱。他分
析了十月革命后教师队伍的状况,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和建设教师队伍
的政策。
列宁在其晚年提出实行文化革命的伟大号召时,要求重视提高教师地位
的问题。他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就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