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 Page 64…

    ④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五四”时期在新文 

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教育界思想十分活跃,由于教育改革 

活动的开展,全国建立了许多教育团体。主要有:1914年建立的“中国科学 

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联合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派代表组成的“全国教 

育联合会”,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年由实际教育调查社、 

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编辑社合并成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年成立的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这些教育团体,集中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知名 

人士,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发动教育改革运动。在这些教育团体和一些教 

育家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方面,1917年蔡 

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收”的办学 

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这以后全国各大学都纷纷按北大的制度办理, 

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小学教育方面,加强了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 

同时,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 

梭利的儿童教育、凯兴斯坦纳的“劳动学校”,以及设计教育法、道尔顿制 

等。最后,对学制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 

      (2)1922年学制改革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基本上沿用清末采用的日本学制。以 

后,留美学者增多,美国教育逐步引入中国,不少人开始提倡美国学制。1919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修改学制系统。经过三届年会讨 

论议决,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 

学制草案稍加修改,于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施行,这就是壬戌学制。 

一般称这个学制为“新学制”。 

     “新学制”根据七项标准制订。这七项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 

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次学制,采用美国“六三三”制。 

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小学教育共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 

学四至六年。与中学平等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系统在总说明中提 

出,要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依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采取选科制,初等学校升级采取弹性 

制。 

    在推动学制改革的同时,全国教育联合会还组织了“新学制课程起草委 

员会”,着手研究课程改革。1923年,该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 

纲要规定,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卫生、历史、地理、公民、自然、园艺、 

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科;初中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必修科 

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图画、手工、音乐、 

生理卫生和体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公共必修 

科目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和体育,此 

外还设有选修课。纲要还对师范教育除高等师范外的课程标准作了规定。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态。学制 

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延长中学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高中增加职业科,这一方面提高了中等教育的水平,满足了社会对中等教育 

水平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减轻了大学负担,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 

和学术研究;初中可以单独设立,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学制规定, 

大中学校课程采取学分制,选科制,这有利于发展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在课 


… Page 65…

  程设置中没有男女差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增加了手工和 

  图画方面的课程;中学加强了人文科学和理科课程;职业教育单成系统;重 

  视提高师范教育水平,这些都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改革的基 

  本要求。“新学制”比较适合中国当时的情况,以后除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 

  制等方面有所改动之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 

       这一学制也有它的局限性,在许多方面盲目搬用美国的做法,如采用综 

  合中学制,开设大量选修科目,虽有许多优点,但在当时的经济基础上是不 

  可能实现的;另外,该学制也明显受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从“五四” 

  时期起,一些教育工作者大力宣传美国教育,使我国教育从仿效日本转向仿 

  效美国,从而缺乏独立性和独创精神。 

        (3)陈嘉庚的办学活动 

       陈嘉庚(1874—1961年)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在海外从事工商业, 

  对当时中国经济的贫弱,教育的落后感受颇深。他主张以办企业促进国内教 

  育的发展,办教育促进国家的富强。1913年,在家乡厦门市集美镇办起集美 

  两等小学堂。为了解决师资问题,1918年兴办集美学校师范部和中学部,并 

  大力从事普及教育工作。1924年在集美学校设推广部,到1932年已对全省 

  28个县市,73所中小学给予了经济帮助和业务指导。他非常重视教育与经济 

  的相互作用,积极兴办职业教育。在他的主持下,1920年集美水产科开学, 

  1925年又增设航海科。 

       1919年,陈嘉庚第五次回乡时,正值“五四”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鼓 

  舞,他发起创办厦门大学。经过两年的筹备,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到 

  1927年,他兴办的学校有幼稚园、男女小学、中学、厦门大学、国学专门学 

  校;中等教育中又包括普通中学、师范和各种职业学校;此外,还设有图书 

  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等。就学的除国内学生外,还有大批华侨子弟。 

       陈嘉庚非常重视办学质量。他说:“学校得失者,率别质量”,而保证 

  质量的关键是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教学中,他主张学 

  校“不但教其识字而已,其他如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 

                                                                 ① 

  艺、音乐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须注意,与正课相辅并行。”他很重视校舍、 

  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 

       陈嘉庚一生大力投资兴办教育,除在国内办学外,还在南洋举办各种教 

  育事业。他为祖国一生办学所捐之款以当时金价折算,约为一亿美元。毛泽 

  东同志评价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许多国外教育思想被介绍进来。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些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 

  思主义观点考虑中国的教育问题,这样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1921 

  年7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 

  把它作为革命总战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一系列的纲领、方针、政策, 

  使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1)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 《陈嘉庚兴学记》,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年,第93 页。 


… Page 66…

       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 

  志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欢呼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和俄国的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在教育方面,他们根据马克思历史唯 

  物主义理论和关于国家的学说,批判了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和知识分子 

  所热衷的“教育救国”论,在批判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以前,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不朽》和《实 

  验主义》两篇文章,宣传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改良思想。1919年7月,胡适配 

  合杜威在华演讲再次发表文章,推行以教育为手段的社会改良论,反对马克 

  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他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指责 

                                                                                 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针对 

  胡适的这些观点,李大钊明确指出,企图以教育去点滴改革是达不到目的的, 

  必须经过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依靠阶级斗争才能改变经济基础,改造社会。 

  这场“问题”与“主义”的论争,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解释教育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典范。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他反对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宣传 

  实在论和基尔特社会主义。张东荪发表了许多文章,极力推崇罗素的理论。 

  他说:“中国第一宜讲教育,使无知识的有知识,使有知识的更进一层。第 

                                                                    ① 

  二是开发实业救济物质生活。至于社会主义不妨迟迟。”针对这种情况,陈 

  独秀发表 《独秀致罗素先生底信》,指出发展教育与工业是非常重要的,这 

  不必讨论,但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发达的教育与工业,却带来了社会上的 

  贪鄙欺诈刻薄以及战争,中国应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与工业,不能再走欧 

  美的错路。当时,毛泽东、蔡和森等也有类似的论述,批判以教育为工具的 

  改良主义道路,主张通过革命改造社会。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站在工人阶级与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提出改革中国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劳苦大众争取教育权的斗争。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社会 

  政治经济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的虚伪性,主张教育上人人机会 

  均等,劳动者应有受教育的机会。在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关系上,他们主 

  张知识阶级应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鼓励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去,走与工农相 

  结合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 

  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已经萌芽,从此中国文化教育战线的斗争开始由旧 

  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变。 

       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最早开始于1912年,当时蔡元 

  培等在北京成立“留法俭学会”并设立了预备学校,四川、上海也建立了类 

  似的机构。他们希望“兴苦学之风”,“留学泰西”,“输世界文明于国内”, 

                                     ① 

  以“造成新社会,新国民。”1915年,法国政府从中国招募大量民工。6 

  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成立“勤工俭学会”,提出“勤于工作,俭 

                                              ② 

  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知识为宗旨。”他们采用半工半读的办法,使工人能 



① 《中国现代史史料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140 页。 

① 见《新青年》第八卷第四号,1921 年。 

① 《北京留法俭学会简史》,见《新青年》第二卷第二期,1917 年。 

② 《留法勤工俭学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11 页。 


… Page 67…

  够以工助学。1916年3月,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该会后来成为负责 

  大批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总机关。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运动爆发后,越 

  来越多的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据统计,1918年3月到 

  1920年底参加赴法留学的青年达1600余人。 

       赴法勤工俭学的成员中,以中学生为最多,此外还有小学生、师范生、 

  大专学校学生、教师、工人等,他们在法国就读的学校有30多所,所入的工 

  厂达六七十处。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有不少积极组织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 

  学运动,李大钊、毛泽东、吴玉章等都是这一运动的组织者,周恩来、邓小 

  平、陈毅、聂荣臻、邓颖超等都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1921年,周恩来、 

  赵世炎、王若飞等发起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旅欧学生和工人中积 

  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批中国青年,远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到西方最“民主”的 

  资本主义国家法兰西共和国,进入资产阶级学校,深入法国工人之中,过着 

  一种“勤工”与“俭学”相结合的生活。他们有的先工后学,有的先学后工, 

  工不忘学,学不误工,工学并进。他们在同法国工人的共同劳动中,学到了 

  技艺,同时也看清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他们认识到,中国不仅要摆脱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而且要和整个剥削制度决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经济极度困难,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 

  学生也陷入了欲工不得、欲学不能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华法教育会不仅 

  不支持他们,而且用种种办法限制他们,1921年1月还宣布与勤工俭学学生 

  脱离经济关系。在这种背景下,1921年2月28日爆发了勤工俭学学生向巴 

  黎公使馆要求向北京政府转达他们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斗争, 

  这就是“二八运动”。同年6月和8月,又开展了两次拒款斗争,抗议中国 

  政府秘密向法国政府借款。9月以后,掀起了要求将里昂中国大学和中比大 

  学改办工学院,解决勤工俭学学生求学问题的斗争。这三次大的斗争都在中 

  国政府和法国政府的联合迫害下失败,大批学生被强行遣送回国。至此,留 

  法勤工俭学运动告一段落。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这以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者。 

        (2)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 

       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讨论 

  通过了《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具体规定了青年团在教育工作中的任务。 

  在社会教育方面,应在青年无产阶级中组织俱乐部、学校、讲演会,发展他 

  们的知识和觉悟;政治教育方面,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学校教育方面,要 

  改革学校制度,使一般贫苦青年得到初步的科学教育,并建立普遍的义务教 

  育,让学生参加校务管理,取消一切不平等待遇。决议案提出了当前要开展 

  的六种教育运动。它们是:“青年工人和农人特殊的教育运动”;“普遍的 

  义务教育和免除学费的运动”;“男女教育平等运动”;“学生参加校务运 

  动,打破这种官僚式、或牢狱式的学校制度”;“非基督教学生在基督教学 

                                                                    ① 

  校内的平等待遇运动”;“统一国语和推行注音字母的运动”。 



① 《先驱》第八号,1922 年5 月15 日。 


… Page 68…

       ②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教育纲领。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 

  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且提 

  出了目前奋斗的七项具体目标。有关教育的规定,内容有:“废除一切束缚 

  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