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恼害比丘者黑魔汝受苦
最胜之讲堂足指能摇之
具持神通力诸神皆战栗
佛之声闻众比丘彼知之
恼害比丘者黑魔汝受苦
于最胜讲堂问天帝释曰
梵天可欲知爱尽解脱耶
如是问帝释无能如实答
佛之声闻众比丘彼知之
恼害比丘者黑魔汝受苦
近于善法殿以问梵天曰
于汝常见有今尚为有耶
梵天果光曜日过汝不见
如是问梵天无能如实答
予以尝见有于今即为无
梵天界光耀以见日过去
我为以常恒及今得云何
佛之声闻众比丘彼知之
恼害比丘者黑魔汝受苦
依于此解脱触妙高山顶
东方毗提诃湖森地横人
佛之声闻众比丘彼知之
恼害比丘者黑魔汝受苦
火不作此想我在烧痴人
痴人以触火必自然得烧
如是恶魔罗触烧汝如来
如愚人烛火当烧自己身
魔罗为罪者以烧害如来
恶魔为何想我不受恶报
魔罗之所作长夜于恶积
恶魔莫厌佛及莫望比丘
比丘于怖林以击恶魔罗
彼忧愁夜叉尔时忽不现
注第四十一
1 杖罚所护之女人。(saparidanda)依佛音注:往如是女之处者,即构成如是之罪。明示其名、家或道,为定 罚之女人。即由与其女之交往而得罚之所定的女人。
第四十三
1 “有明”(vedalla)参照中部经典一注第九之。
第四十四
1 无有渴爱,参照中部经典一、注第九之。
2 身体常住见(sakkaya…ditthi),可译为身见。于此,所谓自体,普通执为自我。执其自我者,执为常住不变之存在而称谓见。
3 持我、色者(rupavantam va attanam)佛音注此,以我为色,而举喻“如木以持荫。”
第四十五
1 得法(dhammasamadsna)“自得法”之意,法者,于此指对于行现在之受,及未来之果报。
第四十七
1 “相等于凡夫者”以原语tammaya译之,在字义为“其程度者”,依佛音注sat…anho即“持渴爱者”之意,指不觉悟之凡夫。
2 “黑白俱备”以原语Kanhasukhasappatibhagin译之。北传此处为“除黑白”。
第四十八
1 “复归”者,是vutthana的翻译,是由罪的复归。示知复归之罪,想是指僧残(Sahghadisesa。SK。Sanghavasesa)以下之罪,其等于一定的时间谨慎别住,或由悔罪,或由自己的告白,许准复归于僧伽的罪。
第四十九
1 婆伽(Baka)一梵天之个有名,因梵天很多,各有个定之名。
2 “生物”参照中部经典一、注第一之4。
3 “照耀一切处”原文有sabbatopabham且,佛音之注sabaso pabhasampannam译为“具光耀一切处,长部第十一经最后偈之始,有与此同义句。但在此有sabbato paham学者间有异论,如板本幸男译注所示,其意义同为“光辉”或“偏通”之谓。
第五十
1 “伊多罗”(无类者)vidhura依“去负担者”之意而转的,于suttanipata 996之注“无等者”之意,即译为“无类者。”
2 增地狱ussada突出之意。故附加突出大地狱之四门故,关于增地狱参照俱舍论颂疏卷十一等。
3 “起出受”原文vutthanimam此语之构造不明,以选罗皇室出版本,在本与本及注译本均有vutthanavedanam,予从此译之,注释本释此vipaka…vutthanam vedanam(由果报起出之受,)此比大地狱之苦更苦者也。
4 黑(kanha)指恶魔。
5 此语参照经集注释之三二六页。
6 此下之语中部第三十七经中有。
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北传 没有此经。
本经乃普行者干达罗迦和御象者子倍沙来世尊处,见善导引比丘众之状态而感叹为始。次世尊说四念处,更说四种人。
初品 居士品
第五十一 干达罗迦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瞻波城之伽伽罗莲池畔,与大比丘众俱。尔时,象御者倍沙与普行者干达罗迦同诣世尊之处。诣已,象御者倍沙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普行者干达罗迦亦向世尊问讯,交换友谊礼让之语,而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普行者干达罗迦,默默偏观比丘众后,而白世尊曰:“不可思议,卿,瞿昙!未曾有哉!卿,瞿昙!依卿瞿昙,此比丘众成为行正道者也。卿,瞿昙!于过去世亦有应供者、等正觉者,彼等世尊实有如是殊胜之比丘众行正道,亦犹如今依卿瞿昙之比丘众行正道者耶?卿,瞿昙!于未来世亦将有应供者、等正昙者、彼等世尊实有如是殊胜比丘众行正道,亦犹如今依卿瞿昙之比丘众行正道者耶?”世尊曰:“正如是,干达罗迦!正如是,干达罗迦!于过去世亦有应供者、等正觉者,彼等世尊实有如是殊胜,之比丘众行正道,亦犹如今依予之比丘众行正道者也;干达罗迦!于未来世亦有应供者、等正觉者,彼等世尊实有如是之殊胜,比丘家行正道,亦如今依予之比丘众行正道者也;干达罗迦!在此比丘众中有阿罗汉且诸漏已尽,修行圆满,所作己作,已舍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为正智解脱者;又,干达罗迦!有诸比丘,在此比丘众中是学者、常持戒者、常圣行者、贤者、贤行者;彼等于四念处,心善住之。云何为四?干达罗迦!在此,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于诸受,随观受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认伏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于诸法,随观法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也。
如是言已,象御者倍沙向世尊曰:“不可思议哉!师尊!末曾有哉!师尊!由世尊所善施设之此等四念处,乃为清净有情,为使其超出愁、悲,为使其消灭苦、忧,为使其到达正理,为使其证得涅槃;师尊!我等在家白衣者,实亦时时于此等四念处,心善住之。在此“师尊!我等于身,随观身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于诸受,随观受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于诸法,随观法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不可思议哉!师尊!未曾有哉!师尊!世尊对如是现行人间之密林、人间过患、人间诈诳、善知有情之饶益与非饶益;师尊!实有密林,即人类也,实有显露(光明)处,即四足所生兽类也;师尊!予实能使一已调御之象忆起,就彼来去瞻波城间为限,显露此等(人类)一切诸诈诳、诈瞒、邪曲、歪曲;师尊!我等奴仆、或使佣、或杂役者,彼等以变异身行、以变异口行与内心相异也。不可思议哉!师尊!末曾有哉!师尊!世尊对如是人间之密林、人间之过患、人间之诈诳,悉知有情之饶益与非饶益;师尊!实有密林,即人类也,实有显露处,即四足所生兽类也。”世尊曰:
“正如是,倍沙!正如是,倍沙实有密林,即人类也。实有显露处,即四足所生兽类也;倍沙!有此等四种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四?倍沙!在此,有一类人,使自苦,专修自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类人,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类人,使自苦,专修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类人,不使自苦,不专修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者,于现法(现在世)、无贪欲、达涅槃、清凉、受乐,依自己成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倍沙!此四种人,何者为汝心所适耶?”.倍沙曰:“师尊!彼使自苦,专修自苦之行者,彼不适予心;师尊!彼使他苦,专修令他苦之行者,彼不适予心;师尊!彼使自苦,专修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者,彼亦不适予心;师尊!彼不使自苦,不专修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行者,即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槃、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此人为适于予之心者也。”世尊曰:“倍沙!又,由何故此等三种人不适于汝心耶?”倍沙曰:“师尊!彼使自苦,专修自苦之行者,厌苦欲乐而苦行之、偏苦行之,具此者,不适于予心也;师尊!使他苦,专修吏他苦之行者,厌苦欲乐而苦行之、偏苦行之,具此者,彼不适于予心也;师尊!彼使自苦,以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以专修使他苦之行者,厌苦欲乐而苦行之、偏苦行之,具此者彼亦不适于予心也;师尊!彼不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者,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槃,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具此者,彼适于予心也。师尊!我等事务繁多、义务繁忙、今欲离去也。”世尊曰:“倍沙!今汝如适时也!”尔时,象御者之子倍沙对世尊所说,大喜、随喜,由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是时,世尊于象御者之子倍沙离去不久,呼诸比丘曰:“诸比丘!象御者之子倍沙是贤者也,象御者之子倍沙是有大智也;诸比丘!若彼象御者之子倍沙再坐须臾予就此等四种人再详解说,则彼更得大利也。诸比丘!然而,即此至今,象御者之子倍沙已得大利也。”诸比丘曰:“世尊!今正是时也,善逝!今正是时也,世尊!请就此等四种人详为解说,诸比丘闻世尊所说,必将受持之。”世尊曰:“诸比丘!若然,听之!善思惟之,予将说之。”彼等比丘应诺世尊曰:“愿乐欲闻,师尊!”世尊乃说示曰:
“诸比丘!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诸比丘!有一类人或者为裸形而不作法者、舐手用食者也,不受来之请、不受“留住”之请、不受持来者、不受特设者、不受特定处之请、不受由壶口或皿之缘直接受食者、不受于阈之内、不受在棒及杵之间、不受二人食时其中只有一人者;由妊妇施食则不受、由授乳中之妇施食则不受、由与男人拥抱之女施食则不受、于饥馑之际所集施者不受、立于近狗之处者不受、蝇群集者不受;不食鱼、肉;不饮谷酒、果酒、粥汁;彼或为一家受食者、住一口食;或为二家受食者、住二日食……或为七家受食者、住七日食;又依一施而度日,又依二施而度日……依七施而度日;又一日摄一食,或二日摄一食……七日摄一食;如是乃至半月摄一食,从事定期食之修行。彼又唯以青菜为食、或以稷为食、或唯以糙米为食、或唯以头头罗米为食、或唯以哈达草为食、或唯以糠为食、或唯以泡(饭汁)为食、或唯以胡麻粉为食、或唯以草为食、或唯以牛粪为食、又或以森林树根及果实为食、或以自然落地之果为食;彼又以麻为衣、或以麻混织为衣、或着冢间衣、或着粪扫衣、或以提利达树皮为衣、或以黑羚羊皮为衣、或以黑羚羊皮细条编织为衣、或着吉祥草之衣、或着树皮衣、或着木片衣、或以人发编织为衣、或以马毛编织为衣、或以枭毛为衣。又彼为拔须发行者,从事拔取须发之行;又为常立行者,以常拒座;又常为蹲踞行者,常精动于蹲踞;又为卧棘刺行者,常卧棘刺之床……或为一日三浴行者,修水浴之行;行如是种种身体之苦行、难行。诸比丘!是谓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
诸比丘!云何为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诸比丘!在此,有一类人为屠羊者、屠猪者、捕禽者、捕兽者、猎师、渔夫、盗贼、刑吏、狱吏也,或为其他之残酷行者也。诸比丘!是谓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诸比丘!云何为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人,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诸比丘!有一类人或者为刹帝利之灌顶王,或者为刹帝利之灌顶王,或为婆罗门、豪门之富有婆罗门,彼令于城东建立新会堂,以剃除须发、着粗兽皮衣、以酥油涂身、以鹿角搔背,与王妃、婆罗门王师俱入其会堂;彼横卧于绿草空地,而一牝牛,有一与其同色之犊牛,牝牛以其第一乳房之乳,以保王之生命,以第二乳房之乳,以保王妃之生命,以第T乳房之乳,以保婆罗门王师之生命,以其第四乳房之乳,供养火,唯以其残余之乳,以保其犊牛之生命;彼如是言:“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牡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离乳之牝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犊牛、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山羊、为供牺牲,屠如是数之牡羊、为供牺牲系柱,伐如是数之树木、为供牺牲之草座,割如是数量之吉祥草。”对彼之奴仆、使佣、或杂仕者,亦以杖威胁之、恐吓之、以流泪悲哭而劳役之。诸比丘!是谓使自苦,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专修使他苦之行人。
诸比丘!云何为不使自苦,不专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专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现法无贪欲、达涅槃、清凉、感受乐,由自己成为最高者而住之。诸比丘!于此,如来出现于世间为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彼包含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知、自证而教化;彼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之法,说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或为居士、或为居士子、或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以听闻其法;彼听其法已,于如来生信,彼得信具足者生起如次之思惟:“在家为繁杂、尘劳之处,出家为空闲寂静也;在家者,若行一向完满、一向清净,如切磨砗渠清净光辉之梵行,为不容易。让予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彼于后时,或少舍财物、或多舍财物、或少舍亲族、或多舍亲族,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为无家者。如是,彼成为出家者,具足诸比丘之生活规定,舍杀生,成为杀生之离者,舍刀杖、有惭愧、有同情心、怜憨一切众生而住之;舍不与取,成为不与取之离者,给与而取者、给与之期待者,以不盗之净物而住之;舍非梵行,成为梵行者、净行者,离淫欲在俗法;舍妄语成为妄语之离者,为真实语者,住于真实,为可信赖者、诚心者,世间之不欺诳者也;舍两舌成为两舌离者,由此处闻,不在彼处语而无离间此等者,或由彼处闻,不语此等而无离间彼等者,如是或为人之和解者,或为诸和合者之促进者,以和合为好、以和合为乐、以和合为喜,以语成为和合语者也;舍粗恶语、离粗恶语,柔和、顺耳、乐人于心、优雅、众人所欲、众人所好、语如是语者;舍绮语成为绮语之离者,应时语者、实语者、义利语者、法语者、律语者,随时保持合理、辨别、俱义利之语者也;彼为损害草木之离者;一日一食者,夜止食者而离非时食;为歌舞、音乐、观剧等之离者,为持华鬘、涂香、装饰、庄严住处之离者,为高广大床之离者,为受金银之离者,为受生谷之离者,为受生肉之离者,为受妇人、少女之离者,为受婢仆之离者,为受山羊及羊之离者,为受鸡、猪之离者,为受象、牛、牡马、牝马之离者,为受田、屋之离者,为专作使节、使佣旅行之离者,为买卖之离者,为诈秤重、伪币、诈度量之离者,为诈欺,瞒着、奸诈、邪曲之离者,为斩断、打杀、捕缚、剽夺、掠夺、暴行之离者;彼为知足者,法衣以覆身、乞食以护腹;彼之行处,受持俱行,恰如有异之鸟彼比翼飞翔,荷翼俱飞,如是比丘为知足者,以覆身衣、护腹之施食,彼彼行处,受持俱行;彼具足此圣者之戒聚,感受内无过之乐。
彼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对彼眼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感、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眼根,于眼根达成防护;以耳闻声……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识法而不执总相、不执别相;由于若对彼意根不予防护而住,诸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护;护意根,于意根达成防护,彼成就此圣者之根防护,于内感受无过之乐;彼于进退为正知者,于观前、顾后为正知者,于屈伸为正知者,于大衣及衣钵之执持为正知者,于啖饮嚼味为正知者,于粪尿之行为正知者,于行、住、坐、眠、寤、及语、默等状态为正知者。
彼具足圣者之戒聚,具足圣者之根防护,具足圣者之正念、正知;亲近远离世俗之住处阿兰若,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洞、冢间、林丛、露地、及积槁处。彼食后,由行乞归,结跏跌坐,置身端正,使正念现前;彼于世间,由舍贪欲、以离贪欲之心而住之,由舍贪欲净化其心;由舍嗔恚,以不嗔恚心而住之,怜憨一切众生,由舍嗔恚净化其心;由舍惛沉睡眠,以离惛沉睡眠而住之,有光明、具正念、正知,由舍惛沉睡眠净化其心;由舍掉举、恶作,不掉举而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