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是受、有如是受之集、有如是受之没。有如是想……'乃至'……想之没,有如是行……'乃至'……行之没。有如是识、有如是识之集、有如是识之没。”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耶?于此,比丘知眼、知色、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知耳、知声、知缘此两者而生结……乃至……知鼻、知香、知缘此两者而生结……知舌、知味、知缘此两者而生结……知身、知触、知缘此两者而生结……知意、知法、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已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如是,于内法随观法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内有念觉支而知:“予内有念觉支,”内无念觉知而知:“予内无念觉支。”若未生念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念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内有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有择法觉支。内无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无择法觉支,”未生之择法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乃至'……知精进觉支……'乃至'……喜觉支……'乃至'……轻安觉支……'乃至'……定觉支……'乃至'……舍觉支。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七觉支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比丘于此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致苦灭之道。”如是,于内法随观法而住、于外法随观法而住、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于法随观灭法、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此等四念处如是修习七年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1者,则不还位也。虽不至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修习此四念处者,不,虽不至一年,于七个月修习此四念处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不,虽不至七月,实于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或半月!不,虽不至半月,仅七日修习此四念处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
如此说:“诸比丘!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到达、涅槃之作证,有此一法,即四念处也。”是缘此而说之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注第一
1 圣者(ariya)谓佛、独觉及佛之声闻弟子,但在此特别看为指佛陀。
2 真人(Sappurisa),大体上此亦同谓圣者,虽是指解脱者,为与前者之区别,注释指独觉及佛之声闻。
3 以下原文,一一同前经句之返复,于略而译之。
4 生者(bhuta)此若从佛音之注,是指五蕴、非人间界、存在者、漏尽者、有情、树等。
5 阿毗浮(Abhibhu)此为无想天(Asannabhava)
6 以上,从地以至涅槃之间,北传中阿含,脱极光、偏净、广果,以代换阿毗浮,为无烦、无热二天及 总表净之五净居天,最后缺涅槃。
7 有学(aekha)者,对无学而语,有未学之位,谓未达阿罗汉果(无学)。
8 “逮达理想”(anuppattadattha)以sadattha为Saka…attha虽多说为(自己利义)之意,但予以Sat…attha解为(真意义)理想之意。(一般为不受后有,故不照日译,而改为“到达彼岸”。)
第二
1 有(bharva)存在,不觉凡夫乃存在之意,此语在很多地方虽译为“存在”,为特别之片语,唯有古来译例时,译为“有”。
2 身见(sakkaya…ditthi)sakkaya谓身体存在之意,得译为身,身见有关个人我之存在,乃邪见之意。
3 疑(vicikiccha)对谛理之怀疑。
4 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执着自己所信奉之特别之行轨。
5 “正现观慢”(samma…manabhismaya)正观自己之邪见有慢心,以舍其慢心之意思。
第三
1 削减(Sallekha)是削减欲及欲之积聚物,欲之对象物。
2 易养(Subharata)得简易生活之生活法。
3 以上,贪(labha)以下至放逸(pamada)止之十六者,于Anguttara 11。17;111.116等,lobha换为raga(意思同)。嗔(dosa)之次加moha(疑)为全部十七。
第四
1 卿,日译为卿,于原语bho这是同等者间之称呼语,故佛教徒,向佛不用此语,生漏是婆罗门,故对佛呼bho,。但此语本来是bhavant的呼格形,可见是敬称语bhagavant(世尊)之略,由次第之所略,由散称表示亲爱,成为同等者间之称呼语。(故改译为尊者。)
2 正智(sampajana),此所谓正智,乃正念更进深一层之谓。故言智慧时之正智不同。
3 忆宿命智(pubbenivasanussatinana)亦可译为宿命通,以超人之智忆念前生之事。
4 译为种族,虽是vanna,此语普通译为色,于此无防译为色。色,可取二种意义,即形容、容色之意,及种族(王族、婆罗门族、庶民族、奴隶族等)之意。而在此可看为容色方面之意思。(佛音此处之注亦然。)予以前后之关系上,无宁是种族之意为适当。
5 堕处(vinipata)罪人应堕之处。
第五
1 对以下一段请参看增支部六、五九。犹关于闲林住者乃至粪扫者,巴利清净道论二,国译一切经解脱道论三,于头陀品等说明,应顺阅之。
2 山围城(Giribbaja),于北传译为岩山、山谷精舍、夹谷精舍等。出所围之都市(盆地),王舍城之旧城,频婆娑罗王以来(一说为阿阇世王以来)于此山城外之平地,筑新王舍而住。此记事是新王舍城成立后,乃很明白的。
3 两生华鬘(vassika)亦译为夏生。
4 善思华鬘(atimuttakS)亦译为苣藤、龙舐。
第六
1 对于以下,参照增支部、四、二二经。
2 “彼处”是死后之往生处,此世界之处(后世言为欲界外之处。)
3 般涅槃,是parinibbana之音译,本来虽是完全解脱之意,后世之使用方法,言解脱为死。
第七
1 茜(manjettha),此语有种种翻,请参阅巴利圣典协会之辞典。(改译暗红色。)
2 非时间的,(akalika)想此有三义,一即效果立即显现之意,再者即不受时间制约,真理永远不变之意。
3 “来看”(chipassika)任何人皆可开示之意。
4 春 原巴利语phaggu梵语phalgu近于中国之春,特符梵语之音,以春之初月,名为phalguna(phag…guna)其月之后分之满月之日,婆罗门举行春祭,以祈风调雨顺。
5 布萨uposatha之音译,此本来是婆罗门新满祭之节日前夜,家主之夫妻,此日为一定之加行。
6 进入(upasampada)意为完全进入比丘、比丘尼时仪式。此文近于圆寂之意,亦被译为近圆。
第八
1 看第三之注1
第九
1 随眠(anusaya)烦恼随逐于众生,眠伏状态而得名,让语亦如字之义,即符随于先天的烦恼。
2 搏食(kabalinkara…ahara)又写为揣食,虽为普通之食物,此食时,因以手捉食故而谓搏食。
3 无有之渴爱(Vibhava…thanha)虽可译为无有欲,此立于死后无存在之断见,故于现世尽量享受乐之 欲,即立于断见之立场,为现世之享乐主义。此语至少有渴爱,即根本欲以上,如右之解释以外,亦 有不少解释,今暂依南传之注释。
4 见第二之注1
第十
1 有依(upadisesa)意谓“有余依”,言sa…upadisesa亦同样,依(upadi)是不梧存在之所依。
第十一 狮子吼小经
北传 中阿一0三、师子吼经(大正藏一、五九0页。)本经是世尊对诸比丘教说:“汝等于此教团唯为沙门而非外道。”作大师子吼吧!而且教其理由,外道虽有同样的目标,但彼等完全不知取,不能为沙门;关于取、及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以说之。
第二品 狮子吼品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世尊曰:“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于此,有第一沙门(须陀洹果),又是处,有第二沙门、第三
沙门、第四沙门(即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然,于外道无可称为沙门者也。”如是,汝等可作真正狮子吼。诸比丘!若有外道之行者问曰:“诸贤!依何确信依何力,诸贤作如是说耶?即:于此处,有第一沙门,又于此处,有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然,于外道无可称为沙门者何耶?”诸比丘!对作如是说之外道,应如是说,即:“诸贤!我等是从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等正觉者所说彼四法,其我等,我等于正见,故我等云是处有沙门……第四沙门;于外道无可称为沙门者也。其四者何耶?曰:诸贤!我等对师有净信;我等对法有净信;于戒有成就圆满。不论在家、出家,凡顺从同法者,皆是我等之所爱、所好也。诸贤!此等四法:是我等从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等正觉者所说也。其我等,我等于正见故,我等云是处有沙门……第四沙门,于外道无可称为沙门者也。诸比丘!又,若有外道如次说:“诸贤!我等亦对吾师有净信,彼是我等之师;我等亦对于法有净信,此乃我等之法:我等亦于戒有成就圆满,此等乃我等之戒。我等凡顺从同法者,在家出家者,亦为我等所爱、所好也。诸贤!若然,于此,诸师与我等之间有如何区别、如何趣向、如何差异耶?”诸比丘!对作如是说之外道,应如是言:“诸贤!究竟是一耶?或种种耶?”对此,若外道即作正确解答:“究竟是一也,非种种也。”又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有贪欲者或对离贪者耶?”对此,若外道作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离贪者,非对有贪欲者也。”又更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有嗔恚者?或对离嗔者耶?”对此,外道即作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嗔恚者,或对离嗔恚者耶?”对此,外道作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离嗔者,非对嗔恚者也。”复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愚痴者?或对离痴者耶?”对此,外道作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离痴者,非对愚痴者也。”复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有渴爱者,或对离渴爱者耶?”对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离渴爱者,非对有渴爱者也。”复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有取者,或对无取者耶?”对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无取者,非对有取者也。”复问:
“诸贤!彼之究竟是对贤者,或对愚者耶?”对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贤者,非对愚者也。”复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乐观者、或悲观者耶?非对不乐观者、不悲观者耶?”对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非对不乐观者、不悲观者,非对乐观者、悲观者也。”复问:“诸贤!彼之究竟是对喜障、或乐障者耶?或对喜无障、乐无障者耶?!对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对喜无障、乐无障者,非对喜障、乐障者也。”
诸比丘!有此等二见,即:有见与无有见也。诸比丘!沙门、婆罗门而着有见、喜好有见、被有见所缚者,以无有见为障碍;又,沙门、婆罗门而着无有见,喜好无有见、被无有见所缚者,以有见为障碍。诸比丘!我说:实则,沙门、婆罗门而不如实知此等二见之集、灭、味、患、出离者,彼等是贪欲者、嗔恚者、愚痴者,有欲、有取,愚者,而喜乐观者、悲观者、喜障、乐障者也,彼等非彻底脱离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解脱苦恼。然而,诸比丘!我说:沙门、婆罗门而如实知此等二见之集、灭、味、患、出离者,彼等是离贪者、离嗔者、离痴者离欲、无取、为智者而不乐观不悲观者、喜无障、乐无障者而彻底脱离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苦也。
诸比丘!,此等有四取,何者为四?是爱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论取也。或沙门、婆罗门虽自称了知一切取论者,但彼等对一切取非能正确了知。即:虽了知爱取,并不了知见取、不了知戒禁取、不了知我论取。其故何耶?实彼等沙门、婆罗门不如实了知此等三事也。是故,彼等沙门、婆罗门虽自称是一切取之了知论者,但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虽彼表示了知爱取、不了知见取、不了知戒禁取、不了知我论取。诸比丘!又,或沙门、婆罗门虽自称是一切取之了知论者,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彼虽了知爱取、了知见取、但不了知戒禁取、不了知我论取也。其故何耶?实彼沙门、婆罗门不如实知此等!事也。是故,彼等沙门、婆罗门虽自称是一切取之了知论者,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彼虽了知爱取、见取、并不了知戒禁取、我论取。诸比丘!或沙门、婆罗门虽自称是一切取之了知论者,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彼虽了知爱取、见取、戒禁取,而不了知我论取。其故何耶?实彼等沙门、婆罗门不如实知此一事也。是故,彼等沙门、婆罗门虽自称一切取之了知论者,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虽彼了知爱取、见取、戒禁取,而不了知我论取。诸比丘!于如是法、律,虽言对师有净信,但彼不谓达完全也;又,虽言对法有净信,但不谓彼已达完全者;于戒虽言圆满成就,不谓彼已达完全者;虽言于从同为顺从法者而爱、喜好,但并不表示彼已达完全者。于顺从同法者虽言爱、喜,其不谓完全达到其故何耶?彼是恶说、恶示、不导致解脱、不资益寂静,此法此律非圆满等正觉者所说。
诸比丘!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宣称一切取之了知论者。示正确了知一切取,即:了知爱取。了知见取、示了知戒禁取、示了知我论取。诸比丘!于如是法、律,对师言有净信者,彼可示达完全者;对法言有净信者,彼可谓达完全者;于戒言圆满成就者,彼应谓已达完全者;言于顺从同法者,而谓爱、喜者,彼应谓已达完全者也。其故何耶?诸比丘!彼是善说、是善示、是导致解脱、资益寂静,示等正觉者以如是于法、律也。
诸比丘!此等四取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此等四取以渴爱为缘、渴爱为集、渴爱为种、渴爱为因也。诸比丘!又,此渴爱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渴爱是以受为缘、受为集、受为种、受为因也。诸比丘!又,此受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受是以触为缘、触为集、触为种、触为因也。诸比丘!此触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触是以六处为缘、六处为集、六处为种、六处为因也。复次,诸比丘!此六处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六处是以名色为缘、名色为集、名色为种、名色为因也。诸比丘!此之名色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名色是以识为缘、识为集、识为种、识为因也。复次,诸比丘!此之识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识是以行为缘、行为集、行为种、行为因也。诸比丘!此等行是以何为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种?以何为因耶?曰:行是以无明为缘、无明为集、无明为种,无明为因也。诸比丘!无明已舍、明已生之比丘,以离无明、明生而不取爱取、不取见取、不取戒禁取、不取我论取。不取者不焦躁,不焦躁者自证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受有此存在之状态也。
世尊如是说已,诸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第十二 师子吼大经
北传身毛喜竖经(大正藏一七、五九一页。)增阿四二、四、力(大正藏二、七七六页。)增阿四八、六(大正藏二、八一一页。)杂阿六八四(大正藏二、一八六页。)增阿二三、八(大正藏二、六七0页。) 信解智力经 (大正藏一七、七四七页。)本经曾入佛门、后转入外道之善星者,因诽谤世尊,舍利弗闻之以告世尊,世尊乃说法。其内容,初举如来之类句、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及四生、五趣、涅槃道之详说。佛亦说:如外道所为之种种苦行、贪秽行、嫌厌行、独住行、不净食行、丛林住行、舍行、少食行、祭祀、火祭等,而且此等,不是达最上知见之道。最后以示如来虽老,其智慧辩才,不衰退。
如是我闻。
一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