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爆发,这时所有的这类讨论当然不合适宜了。
  陈登科(1918—)是个出生于农民的作家,他在抗战和内战的故事中认识了人生。他的长篇小说《风雷》(写于1964年)是关于50年代中期将合作化强加给一个落后的村子 (就在陈的家乡安徽省)的一部作品,叙述最为大胆,充满暴力。克服农民对合作化的抵制也是白危(1911—)写于1959—1963年的《垦荒去》的主题:在这篇小说中,河南省(作家1950—1954年曾在此工作)黄河泛滥成灾,留下大片荒地,党领导下的农民就是与这些荒地作斗争的。
  孙犁 (1913—)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因他的关于生活的短篇小说而倍受欢迎,这些小说描写老少两代人对合作化的不同态度,这多少有点赵树理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工厂和矿山的生活始于职业作家草明、艾芜以及其他一些人,但到了50年代后期从工人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写工业题材的年轻作家。唐克新(1928—)因为是无锡人,其作品 (大多是短篇小说)是写纺织工人的。纺织厂也许缺乏一种由鼓风炉或煤矿产生的高度戏剧潜力,相对来说又小又旧的生产规模 (至少是老式的纺织机)在工人中产生了一种持续的 ①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文艺报》1960 年第13—14 期,第15—37 页。 ② 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人民文学》1960 年第8 期,第8—36 页。 (原文只是茅盾文章的局部概要,而非节选。——译者)相互作用,在唐的作品中这些工人永远是嘻嘻哈哈、互相轻侮,但是到最后都互相激励着改进态度,提高生产率。 《沙桂英》是一篇中篇小说,写的是一个模范青年纺织女工的成长过程。她的名字取自对评书和传统戏剧的爱好者来说很熟悉的古代女英雄穆桂英。沙桂英以对集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争取了一个落后同志,她和她换织布机,情愿用差一些的机器工作(后来她进行了修理)。她的高度政治良知让一个单相思者、男性沙文主义者邵顺宝感到羞愧,当然,经过她的责任感的灌输,他接受了批评。
  胡万春 (1929—)和唐克新联系很紧密,像唐克新一样,他的大部分作品仅限于短篇小说(虽然他也写过剧本和电影脚本),并且在文化大革命那些年里仍然活跃于上海。胡的背景是机械行业和钢厂,他的大多数小说都取材于此。他是个出色的文体家,能将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提炼,使用到作品中,他最好的一些作品关注到老工人,像 《晚年》(发表于1962年)中的顺发,他退休以后产生无用之感,而当他认识到他的工作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时感到一阵欣慰。胡笔下的年轻徒工身强体壮,有饱满的革命热情,但头脑容易发热;而那些老练的工人师傅则有一副令人敬重的尊严,因为他们是新社会的主人,有一种责任感。因此发表于1958年的短篇小说《步高师傅所想到的》的结尾,当炼钢老师傅的生产纪录刚被他的徒弟超过时,他感到的只是满足:
  天亮了,红通通的太阳,放出了万道金光。从那轰鸣着机器声的轧钢车间里,又传出了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原来杨小牛乙班的全体工人,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人们是这么高兴,这么有劲,生活呵!在奔腾地前进!①金敬迈发表于1965年的《欧阳海之歌》,现在也许可作为文化大革命狂热的不祥前兆来读。这位年轻战士为阻止一场列车事故而献出了生命。这种真实生活中的英雄行为被说成是他在旧社会不幸的童年以及毛泽东思想对他培育鼓舞的结果。但是令人困惑不安的是:只有病态般的视死如归,不畏牺牲,才是成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必由之路吗?作品明显地暴露出“三位一体”创作公式的弱点,这一公式是领导提出思想内容,群众提供生活素材,而作者贡献写作技巧。
  60年代的诗歌毛泽东曾在延安《讲话》中提倡发展“民族形式”。1960年,在一篇重要的政策性报告中,周扬描述了这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在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我国优秀文学艺术遗产,使它们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使各种形式和体裁的新文艺具有更耀目的民族特色。②毛本人可以作为所有诗人的典范:要用群众语言进行创作,但又坚持彻底的传统古典诗词的风格。当然,毛可以这样创作,只是声明一下他自己的诗不能真正算作对新文学的贡献。作诗填词只是他的爱好,而不必当成榜样去效法。然而请不要过于相信这句话:毛毕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传统的形式中融入了新的主题和意象,这就给其他诗人指出了一条道路,诗人们 ① 胡万春:《特殊性格的人》,第96 页,引自戈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第265 页。 ②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第15 页。也很快效法起他来。毛最好的诗写于建国前,像《长沙》、《雪》等,但直①到1957年除夕才在《人民日报》上第一次公开发表。我们可以用《游泳》
  一词来说明他的成就,这首词是为庆祝他1956年畅游长江而写作的: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②《游泳》一词严格地按照“水调歌头”这种古典词牌对音节和韵律的要求填写,运用了一首三世纪的民间小曲,提到新省会的建立和历史上被形容为“天堑”的长江。龟和蛇是长江两岸两座山的名字,它们都在武汉市;“神女”显然是指公元前三世纪的一首赋中一个帝王的情人,“子”就是孔夫子了。毛整首词驳斥的正是孔子的时间不变的观点(原文如此——译者)。通过运用巧妙的反语,毛把三峡水库和武汉新大桥这些今天的成就与古代引喻揉在了一起。从中可以看出它象征了毛的个人成就:铁腕使他跨跃时空,统一了全中国,并带领中国进入现代社会。
  像毛这样投入古典诗词创作的其他国家领导人中,陈毅大概要算最严肃的一位了。他曾是名叱咤风云的战将,后来任外交部长。他是位为人熟知的人物:1979年沙叶新创作了一部诙谐的喜剧《陈毅市长》,颇受群众欢迎。
  ①它刻画了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期间那足智多谋的形象。1979年出版了他的包括150首诗的诗集。尽管他对传统风格的诗的技巧驾驭得不如毛那么娴熟,也不如毛那样高瞻远瞩,但他的诗的确比朱德、董必武的生动。
  60年代,郭沫若转向了古典诗的写作,以便与毛和诗。其实,对许多作家来说,古典绝句确实是简洁的,它的魅力是难以抗拒的。甚至它也吸引了 ①  1957 年1 月1 日《人民日报》。 ② 毛泽东:“游泳”,选自《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 ① 沙叶新还是早在1979 年早些时候的《假如我是真的》一剧的作者之一,本章后面还要讨论当时对他的 争论。像萧军这样以现代写实散文而著名的作家。早年,他因与党的领导发生抵触,在延安时期就被逐出了文学界。但是,在那些受屈辱、遭放逐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在下面这首绝句中,他通过老虎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虎啸山林百兽惊,旷野独行月色昏,饥寒刺骨雄心老,②决不摇尾媚他人。 (未注明出处,按英文译出——译者)毛新旧兼容的主张明确地体现在戈壁舟的诗中。戈壁舟 1916年生,从50年代起就成了著名诗人。1962年他发表了4首《新北邙行》组诗,北邙是洛阳附近古代陵墓的所在地,也是一个为人熟知的传统的供人凭吊的处所。
  但是,这组诗歌中却丝毫不含悲哀的意思。第三首末尾是这样的:
  在这新洛阳市里,旧洛阳哪里去寻!
  彩霞里伊水似凤舞,白云中洛河如龙腾,看茫茫绿树大海,排排烟囱森林,座座工厂似战舰成队,成队的战舰呵,开始了万里航程!①60年代初期,抒情诗人们的整体创作成绩不如他们之前的50年代前辈们那般绚丽多姿。革命显然还没有消除阶级特权,诗人们可以歌唱新社会的喜悦,但必须牢记还要挫败可能会再次造成威胁的反动力量。1964年,陆鲁琪 (1931—)写了一首组诗 《重返杨柳村》,(组诗在那时十分流行)其中有一首叫做《算盘响》,诗中描绘了一本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革命帐本。诗人所听到的响声不是拥挤在一处的牲畜发出来的,也不是公社丰收装运粮食时发出来的,而是打算盘的响声。这里,算盘象征着对旧社会苦难的累计,也象征着和地主“清算”血债的战斗。而现在算盘的作用也“转变”了,不是用来收租子而是用于算工分。②严阵 (1930—)最初以 《老张的手》一诗获得赞誉,这首诗集中描写了一个寸地全无的农民的一双手,生动地表现了他的“翻身”。他先是为地主种地,随后拿起了讨饭碗,再后来在革命中扛起了枪,又参加了修淮河挖新渠的工作。最后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叩响了大地的门环”。
  1961年,严阵完成了诗集《江南曲》的写作,它表现了农村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严阵将农村生活理想化了,使人想起旧戏中富于浪漫色彩的华丽词藻。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他那微笑着的原野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冬天:
  雪原上的松柏林:我赞美你,你绿得浓郁啊,你绿得坚强。 ② 萧军1981 年8 月访问伯克利时,将写有此诗的一幅墨宝送给了作者。 ① 戈壁舟:《北邙新诗四首》,《人民日报》1962 年3 月24  日,译自S。H。陈的《隐喻与意识》第44 页。 ② 参考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728 页上的译文。深山里的腊梅花:我赞美你,你开得热闹啊,你香得久长。
  赞美啊,枝条正在雪下生添新绿,赞美啊,根须正在泥里孕育芬芳,冰块下,激流正在日夜欢笑啊,天空间,春雷正在云霞里蕴藏,谁说冬天是风雷的世界呢?
  不,风雷只是冬天的一种现象。①写这首《冬之歌》时,严阵正经历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他通过吟咏1月盛开的腊梅,赞美了人民那坚韧的耐力,而不像10年前那样歌咏红牡丹,那时几乎是遵命而作。
  郭小川(1919—1976年)40年代在延安时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到60年代,他成为主要诗人之一。郭小川尝试过的诗歌形式和主题非常广泛。他1959年创作的《望星空》节奏强烈、深刻感人,但却被攻击为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其实他的诗的主题通常是大众化的,比如他1963年用“新辞赋体”创作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这片土地哟,一直如大梦沉沉!
  几百里没有人声,但听狼嚎、熊吼、猛虎长吟;这片土地哟,一直是荒草森森!
  几十天没有人影,但见蓝天、绿水、红日如轮。
  ……哦,没有拖拉机,没有车队、没有马群……却有几百亩土地——在温暖的春风里翻了个身!
  哦,没有住宅区,没有野店,没有烟村……却有几个国营农场——在如林的帐篷里站定了脚跟!①这首诗共有17小节,由大段隔行押韵的排比句组成,有力地表现了诗歌的内容,讴歌了那片严峻、荒凉却又值得奉献的土地。
  郭小川是一位认真投入的多产作家。对他来说,大海提供了象征着人民群众革命力量的丰富隐喻,这在他的同时代人来看也是一样的。在《致大海》
  一诗中,他对大海的呼语带有某种对词语的硬性注释:
  我要像海燕那样,吸取你身上的乳汁,去哺养那比海更深广的苍穹;我要像朝霞那样,在你的怀抱中沐浴,而又以自己的血液把海水染得通红;我要像春雷那样,向你学会呼喊,然后远走高飞去吓退大陆地上的严冬; ① 引自张钟等编写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74 页。 ①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第3 — 7 节,译文在许芥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第685 页。我要像大雨那样,把你吐出的热气变成水滴,普降天下,使禾苗滋长使大海欢腾……①郭小川较为著名的诗有:创作于1955年的组诗《致青年公民》;创作于50年代末期的《将军三部曲》以及《甘蔗林——青纱帐》,在后一首诗中,他极其娴熟而自如地运用风景对照描写手法,列举了祖国南北发生的社会主义变化。
  和郭小川一样,贺敬之 (1924—)的诗歌创作也显示出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他直到现在仍不断创作“楼梯式”风格的诗(即形式上不断反复,诗行短小)。早期作品中,他则采用“信天游”对句的形式,这种形式是由民歌借鉴而来的,李季创作《王贵与李香香》时最先采用过。贺敬之的诗比郭小川的更明显地带有政治色彩。1956年,他创作了《回延安》,这一主题在当时十分流行。他于1963年创作的《雷锋之歌》,讴歌了这位勇于牺牲的模范战士,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最好学习教材。这首诗在当时各种风格类型的大量诗篇中十分突出。
  郭小川和贺敬之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保持了那种无懈可击的热情,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们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相当贫乏的时期,仍能继续成功地创作。
  李瑛 (1926—)在他创作的大约20个诗歌集子中,讴歌了30年部队生活中的那些战友们,赞美了他游历过的大好河山。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后来投笔从戎。在借鉴中国传统古典诗词时,他不是醉心于其中的引喻或过时的修辞风格,而是学会诗人用训练有素的眼光去发现新鲜的意象。《边寨夜歌》一诗用的是唐代神圣的主题,李瑛可能是希望求助于杰出的诗人李白:
  边疆的夜,静悄悄,山显得太高,月显得太小,月,在山的肩头睡着,山,在战士的肩头睡着。①尽管李瑛和其他诗人一样,也感到有义务去写具有明显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主题的诗歌,但是他的创作主题更普遍地却是写战士的日常生活,抒发看到日出的欢乐 (像戈壁上的“雉鸡的翎羽”),或是描写海岸堤坝下那汹涌奔腾的大海。他总是从小的事物落笔,为一盏了望灯、一棵枣椰树,或是一排防风竹篱,然后通过想象点出风景的神韵来。在坚定的浪漫主义到来之前,李瑛的诗也可能沉缅于感伤主义之中。他赞美一位炊事员走路比鹿轻,起得比鹰早,然而在诗的末了几行,他因结尾几行大胆描绘炊事员的形象而获盛誉:那位炊事员挑着烧早饭的水桶,一个水桶里盛着红太阳,另一个水桶里是蓝色的小山。
  闻捷(1923—1971年)是写边塞风光的诗人,1954年,他创作了《吐鲁番情歌》,他后期的诗歌创作于60年代。这一时期,严辰(1914—)在他的诗中也热情歌颂了祖国大地的美好。在毛以后的时代,他担任了《诗刊》的主编,成为新诗最有影响的倡导者之一。 ① 引自张钟等编写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82 页。 ① 引自张钟等编写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55 页。历史剧——一种表示抗议的工具中国戏剧爱好者曾津津有味地讲述一件轶事,这件事能够说明传统戏剧 形式大受青睐的程度以及它对新话剧发展的阻碍。话剧刚出现,还是新生事 物时,有一次,一位剧作家去参加他自己创作的话剧的首场演出,但他迟到 了,可他发现虽然演出已经开始,却仍有一群人在剧场门厅里闲荡。他问他 们为何不入场,他们说:“噢,演员们还没演戏呢,他们正站在台上闲聊” ——显然,缺少音乐、歌曲、舞蹈动作的东西就不会被看成是戏剧。
  人们曾经认为戏剧的形式是中国舞台上的精华,这导致了“革命现代戏” 的发展,它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最高的表演形式(而且几乎是唯一的成果)。 这些作品的真正开先河之作是 《白毛女》。
  迅速的作曲配乐的采用,使这种宣传形式很容易鼓动农民观众反对地主 阶级,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构成了30年代以来解放区文化生活的一个特征。
  《白毛女》是超越这一传统、最富雄心与创见的一部作品,这一整出戏都是 根据40年代初发生在河北的真事写成的。它由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共同创 作,并在贺敬之的领导下修改定稿,这出戏后来成为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头几 年最受欢迎的舞台剧之一。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姑娘被恶霸地主抢去,后来逃了出来,在山洞中躲 藏了很长时间,以树根野果充饥。穷困的生活使她浑身长出了白毛,迷信的 村民们昏暗中遇见她都以为撞上了鬼。直到八路军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