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父亲张恨水-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予曰:“ 昨夕之事,兄母知否?”予笑曰:“知之,且谓尔来我家亦甚佳。”凤睨予,以右手一食指搔     
  其面,笑跃而去。此事至今思之,觉儿童之爱,真而弥永,绝非成人后所能有。后六年,予复至镇,则凤     
  已嫁人,绿叶成阴矣,予时已能为诗,不胜桃花人面之感,有惆怅诗三十绝记其事。     
  父亲的学童生活,除了这一段值得珍惜的纯真友谊,都是在所谓“ 天地玄黄喊一年”中渡过的,那     
  种“ 诗云子曰店”的先生,只是教父亲“念”书,用父亲自己的话说,即便“念”懂了一部分,也是瞎       
 第5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2)       
  猫碰死耗子———撞上的。他在了解文义以前,没有遇到过一位好老师,从6岁启蒙,直到13岁,都是这     
  样稀里糊涂过来的,只是到了三湖镇,才真正遇到了一位老先生,教会父亲读懂了书,做通了文章。     
  父亲13岁这年,随祖父到了江西新淦县的三湖镇,这里是南昌通往吉安的要道,陆路可走车马,水路     
  可行舟船。物产丰富,盛产橘橙,市镇繁荣,是餐鱼稻饭之乡,不仅风景幽绝,而且文风很盛。这个地方     
  正是读书的好场所,祖父送父亲到一家半经半蒙私馆读书,那时候,私塾分蒙、经两种,蒙馆为刚入学之     
  学童所设,先生只照本宣科,不讲解,只让学生认字,写字。经馆是高年级的学堂,先生要讲解文义,并     
  教学生做八股文及“试律诗”,学生也较大,也自由一些。父亲是寄宿在这家经馆里的,所谓“负笈读书     
  ,出就外傅”。学堂是家宗词,橘林环绕,院子里大树参天,有一棵古樟,枝柯虬龙,树阴可笼罩大半个     
  院子,环境很好。出学堂不远,即是赣江,江岸很宽,橘树沿江而栽,深秋时节,橙红橘绿,金实累累,     
  绿林丛中,一江顺流,几只白鹭划水而过,若是摘收橘子的时候,村女嬉笑而来,边摘橘边唱歌,真是个     
  好地方。父亲对这个风光旖旎的水乡有着深厚的感情,1952年,他大病初愈,握笔很难,仍抱病写了几首     
  怀念三湖镇的诗:     
  橘     
  珠颗折来百尺松,南丰橘子喜相逢;     
  寻踪愿溯荒江上,积翠丛边过一冬。     
  客居记得在三湖,日照窗棂万颗珠;     
  最是云开风定后,小姑分绿网珊瑚。     
  大者为三湖橘,小者为南丰橘,北京所卖,盖南丰产也。①     
  折得芳柑不带酸,欵宾堆积紫金盘;     
  九年半啖四川境,尊齿于今已耐寒。     
  芳柑即四川广柑。     
  剪来抚鬓点秋波,姑嫂扶梯尚唱歌;     
  我亦微行分两棵,彼言解渴不算多。     
  剪橘之后,自将橘子在脸上磨挤一下。盖须装篓,恐剪蒂不尽,伤他橘之皮。然客家看来,甚为风韵     
  。     
  三湖镇经馆的先生姓萧,是个廪生,学问好,有教学经验,人也开通,对学生取“放任主义”。萧先     
  生早就耳闻父亲神童之名,一试之下,果然颖悟异常,先生非常高兴,大有孟夫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     
  之,一乐也”之感;父亲呢,认为萧先生是念书以来遇到的第一位好老师,故而执弟子甚恭,且有知遇之     
  恩的敬畏,师生之间很是融洽,一直到晚年父亲还充满着敬意地和我们谈起这位萧先生,不仅如此,父亲     
  还把萧先生写进了他的代表作《八十一梦》中,在其《退回去二十年》一梦中,写到“我”因拾到赖总长     
  二公子送高小姐的白金钻石戒指,被赖夫人提拔为秘书,“我”得意忘形回到家,一脚把门踢开:     
  只见死去的祖父拿了马鞭,我父亲拿了板子,还有教我念通了国文的萧老先生拿了戒尺,一齐站在屋里     
  。     
  我祖父喝道:“我家屡世清白,人号义门,你今天作了裙带官,辱没先人,辜负师傅,不自愧死,还     
  得意洋洋。你说,你该打多少?”     
  我慌了,我记起了儿时的旧礼教家庭,不觉双膝跪下。     
  我父亲喝道:“打死他罢。”那萧先生就举手在我头顶一戒尺,我周身冷汗直淋,昏然躺下。……哈     
  哈!当然没有这回事,读者先生,你别为我担忧!     
  由此可见,父亲是把萧先生和我的曾祖父、祖父视作最敬爱的人。     
  父亲在萧先生的私馆里,年龄虽然小,功课却最好,在同学里,是铁中铮铮。他和三个同学共居一室     
  ,另有一间屋读夜课。夜课只是念念古文,那些文章他大半都读过,由于他有超常的记忆力,确实能够过     
  目不忘,所以萧先生安排的夜课,父亲毫不费力就可以完成,相当轻闲。同室一位姓管的同学,家里的小     
  说很多,不断的带到学堂来看,父亲就正好得其所哉地来个“开卷有益”。父亲在10岁时,随祖父到江西       
 第6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3)       
  新城县(现在的黎川县),坐木船沿赣江而上,在木船上感到无聊,偶然看到了一本《 残唐演义》,随     
  手拿过来看,他没有想到,原来还有这样的书,一下子就此入迷,用他自己的话说:“ 跌进了小说圈。     
  ”一本小小的书,竟然导致了他一生的旅程,而且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造化弄人     
  ,实在不可预料。     
  父亲在去三湖镇之前,已经看了很多小说,现在有这么多的小说,他在两个月之内,一股脑儿地读完     
  了《西游记》、《 水浒》、《 封神演义》、《 列国演义》、《 五虎平西南》,以及家里的《 野叟曝     
  言》、半部《 红楼梦》,这使他作文减少了错别字,并把虚字用得更活,虽然看了这么多的“闲书”,     
  但是他的“正经功课”,仍然是班里的佼佼者。     
  六七月间,萧先生下省考拔贡,出了十道论文题目让父亲回家去做,学校算是“放暑假”了。     
  祖父办事的地点是万寿宫,父亲在万寿宫的戏台侧面要了一段看楼,自己扫地擦桌,弄得窗明几净,     
  布置出一间书房,上得楼去,叫人撤掉楼梯,“划楼为牢”,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净手焚香,做起斗方小     
  名士来。父亲后来说,这个“毒”,是受《聊斋》和《红楼梦》的影响,此外《野叟曝言》也起了些作用     
  。     
  父亲的案头放有《聊斋》、《唐诗别裁》,这是他当时精读细考的书,《聊斋》虽是残本,但却是套     
  色木版精印的,内有许多批注。父亲这时看书已不单看正文,也很注意批注。他从批注上得知了许多典故     
  ,又学到了许多形容笔法。另外,还有两部书是祖父规定他看的,一是《袁王纲鉴》,另一是《东莱博议     
  》,这四部书同时摆在案头,看似随便,细究起来,不仅有趣,而且反映了一个新旧时代即将更迭交替前     
  的冲突反映。前两部书是所谓“性情中人”的读物,被当时士大夫阶级视为“雕虫小技”的闲书,难登大     
  雅之堂,小孩子看多了,是会“玩物丧志”的,弄得好,是个会诌几句歪诗的斗方名士,弄不好,就是个     
  识字的无赖,绝非“正途”;而后两部,则是祖父选的,是仕途经济的必读课本,学而优则仕之路的阶梯     
  。这充分反映了父子两代人的兴趣以及对生活道路的不同选择。妙就妙在父亲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风,     
  全都认真地揣摩研习过,自然而然就融汇于父亲的笔端,真是太绝了。     
  父亲关在楼里两个月,由着性儿地吟风弄月,萧先生出的十道论题,他全交了卷。尤其是《管仲论》     
  ,萧先生打了密密的双圈,做了详细批改,而且让父亲的父执辈传阅,神童之誉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三     
  湖镇。     
  三湖镇的求学生活,对父亲一生影响巨大,在那里奠定了他的写作生涯,所以他对这个淳朴美丽的水     
  乡,是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和怀念的,他带着这种感情于1935年写了《北雁南飞》,这部小说不是自传体小     
  说,更不是自传,但是它是以父亲求学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为我们探求父亲少年的学堂生涯,给了形象生     
  动的参考。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父亲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掩卷叹息的情     
  节,以及三湖镇民风、民情、民俗的生动勾画,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晚清江南水乡图。书中曾以我祖父     
  一件壮举为原型,做了艺术加工写进了书中,那就是第二十三回“沥血誓宗祠通宵备战,横予来侠士半道     
  邀和”,原来在江西内地,有一种极其不好的陋习,宗族械斗,每次村与村、族与族之间发生了纠纷,在     
  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就要发生械斗,每村16岁以上的男丁,都要“上阵”厮杀,每次战斗结束,胜负两方     
  都伤亡惨重,重者死去数人,轻者也要重伤十几人,《北雁南飞》对这一场面,作了生动的描写,当姚冯     
  两家为了婚姻纠纷,决定械斗,在调解不成,即将动武之际,一场血腥的厮杀无可避免了,这时突然出现   
了一批壮士———“当头一个,是个圆脸大耳的胖子,头上扎了青布包头,身上紧紧地束着白板带,斜背     
  绿皮套子的横柄大砍刀。手上也握了一根一丈多长的红缨竹矛。足下蹬了快靴,腿上扎了裹肚。”在描绘     
  了他的衣着装扮之后,接着又写他:“端了那长矛子在手,叫道:‘你们不都用的长矛子吗?矛子使得最     
  长的,越算本事到家。我不敢怎样夸嘴,我使一丈六尺长的矛子,诸位的矛子,比我长的,自然是有,但     
  是恐怕不能像我这样使。’他说着,将矛子一倒,两手横拿着,做了一个八字桩,将矛子一伸,两脚并拢     
  ,向前一跳———只这样一跳,已经到了岸上。只见矛尖到处,那排列着的草人,却狂风卷着的一般,接     
  二连三地向半空里飞去。他先挑的姚姓阵前的,转身又去挑冯姓阵前的。挑完了,他大声叫道:‘这不算     
  ,草人胸前,都贴了一张白纸,上面画了一颗红心,请大家看看,我的矛子尖头,是不是都扎在红心上?     
  ’两姓阵上,有好事的,果然捡起来看看。可不是依了他的话,矛尖都扎在红心上。大家齐齐地喝了一声     
  彩。”     
  多精彩的描写,这种绘声绘色的神来之笔,并非向壁虚构,而是我祖父的绝活!     
  我在十七八岁时,第一次读了《北雁南飞》,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缠绵悱恻的哀情使我久久不能平息     
  ,书中的诗及四六信札,把这种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忍释手。看后,我对父亲说:“《北雁南飞     
  》写得好,我非常喜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父亲听了微微一笑说:“我是用心写的。”       
  第7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1)       
  老书房的苦涩记忆     
  老书房外绿重重,百尺冬青老去浓;     
  几次分离君更健,一回新建一驼峰。     
  十年前到旧书堂,门外新平打稻场;     
  只剩老根龙样卧,太空苍莽对斜阳。     
  胜利归来不到家,故乡山泽有龙蛇;     
  慈帏告我伤心事,旧日书堂已种麻。     
  这是经过8年抗战后,父亲回到魂牵梦萦的安庆,祖母告知他劫后的故乡“老书房”已成一片废墟,     
  父亲感慨系之,写下了《旧日书堂》七绝三首。提起了家乡的“老书房”,张家的子侄辈,都有一种近乎     
  神圣般的敬畏。因为父亲曾在这里,像山僧问禅似的面壁苦读,足不出户地自修自写数年,奠定了他深厚     
  的国学根基,从老书房里,走出了一个蜚声中外的“张恨水”!     
  父亲在17岁之前,在严父慈母的关怀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加之他天资过人,过目成诵,从小就     
  有神童美誉,所有教过他的先生,都对他赞誉有加,在一片温情呵护和嘉奖下,父亲根本不知道人间还有     
  忧烦的事,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的未来是光明的,他的身边是温暖的。祖父为     
  了更好地培养父亲,要他东渡日本去留学,然而父亲当时正是科学救国的忠实信徒,他不愿到“再传”的     
  日本去留学,而是愿意到欧美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然而到欧美留学的费用要比去日本多很多,祖父一时     
  拿不出,就让父亲等一等,筹到了钱,就可以让父亲去欧美留学,就在父亲用天上的彩虹编织着灿烂似锦     
  的未来时,家庭有了遽变,祖父突然得了急病,在几天之间,撒手人寰。在祖父弥留之际,曾问父亲能否     
  把家庭的重担挑起来,父亲跪在祖父的病榻前,作了郑重的承诺。知子莫若父,祖父知道,凡是父亲答应     
  了的事,必是言必行,行必果,便阖然而逝。年轻的父亲哪里知道这一诺是多么沉重,这副担子压在他稚     
  嫩的肩上,压得他失学流浪,压得他重病吐血,这副担子压了他大半生。     
  人生的际会,实在难以预料,假如父亲听了祖父的话,东渡日本留学,再假如祖父晚去世几年,父亲     
  的人生之旅,将会是另一种样子,他也许会孜孜以求地在自然科学之路上探索,在人海波涛中,不管是浮       
110114110114 第8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2)       
  还是沉,但绝不会有后来被世人所知的“张恨水”!     
  祖父一家的生活,全靠祖父手糊口吃,既无积蓄,又无家产,祖父一死,全家立即没有了收入,居孀     
  的祖母只有36岁,身为长子的父亲也只有17岁,下面尚有三弟二妹,小妹还在襁褓之中,毫无生活来源的     
  全家,陷入了日坐愁城之中,这日子怎么过呢?父亲自然是失了学,除了书本,别无谋生的技能,真是应     
  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幼小的弟妹嗷嗷待哺,祖母焦虑万分,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毫无办法     
  。如果全家再呆在江西,不是乞讨街头,就是饿死他乡,只有回到故乡一条生路,那里还有旧房数间,薄     
  田数亩,勉强还能活下去。于是祖母拖儿带女,登山涉水,一路劳顿地回到了安徽潜山。     
  虽然回到了家乡,只能说全家仅能填饱肚子,没有余钱供父亲读书,失学对于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     
  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况且对于父亲这个酷爱读书,天分极高,本来有着锦绣前程的人,只在短短的时间里     
  ,就让他从山顶跌进了深渊,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实在无法排遣,又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只好一头钻进老     
  书房,闷头读书。书本可以使他走进另一个世界,让他忘掉了书房外的忧烦,让他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     
  也使他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农村的夏天,蚊虫非常多,独对豆大之菜油灯光苦读的父亲,两条腿被叮满包     
  ,奇痒难耐,于是他用木桶盛满清水,把双腿泡进去,这样蚊虫叮不着,又可以使自己不打瞌睡,能够苦     
  读到深夜。     
  父亲足不出户的苦读,非但没有引起乡人的同情,反来招来嘲讽讪笑,因为当时读书,都是为了“学     
  而优则仕”,无非是做官,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总要荣耀乡里,光宗耀祖。像父亲那样一     
  无所成地还乡,很是被人瞧不起,说是:“读书读成了张某人那样,还不如让孩子们种田哪!”甚至当面     
  嘲笑父亲是“书呆子”、“书牗子”(牗,潜山语,即箱子);有些小商人、小绅士背后则叫他“大胞衣   
  ”。胞衣,即胎儿胞衣,婴儿出生后,即将此物丢弃,意思是说他是废物!对于这种冷嘲热讽,父亲既不     
  能辩,也不屑一辩,于是就益发一头钻进老书房,将心中的苦闷、牢骚都宣泄于书本和笔端,“借书的酒     
  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如此苦读的结果,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国文根基。     
  这时他的近体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四六文也写得相当好,他就把无法排遣的苦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