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去对治。因为若只在文字、分类、组织方面用功夫,那就失去学佛的零点正意义,分析意识是只帮助我们能体会到心识作用的巧妙、细致、变化无常等功用。
  (二)不俱意识(与前五识完全不相干的独头意识)
  1、五后意识
  指的是离开五种感官之后,任意、率性的去发展的一个意识形态。在日本时,有一次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唐招提寺法宝展”其中有一贴“鉴真大师”的画像,当时有一处要拜下去的冲动,因为在我心目中他那么的伟大崇高,思绪一下子飘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那时的鉴真大师已届高龄,仍不畏艰辛,历经十二年岁月在海上五次遇难,第六次才成功地踏上日本的土地,在奈良东大寺,傅授三坛大戒, 第一位把戒律傅到东瀛的中国比丘,当时连天皇在内有六百多位戒了受戒,而那个时候的鉴真大师不仅是垂垂老矣,且眼睛又失明,但为了傅授大乘佛法和接引日本的僧众,不顾自身的孱弱,创建唐招提寺成为开创日本律宗之始祖。自中国携去各种的经典、文物、艺术、雕刻等丰富了日本的文化,被日本举为“文化之父”。和鉴真大师为法忘躯,不辞辛劳的精神比起来,不禁对自己的不够精进而深感渐愧。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从瞻仰眼前的一贴肖像,即思惟到遥远的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人事,这个即是“五后意识的作用”。
  2、定中意识
  这个识是与“定”(缘专一境、心专注不散)相《法华经》是无量义处三昧、《华严经》是海印三昧、《般若经》是百八三昧。综观佛的教说,若无此“禅定”,也就难臻大圆满觉之境地。在修行禅定方面有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八解脱、禅定波罗蜜等专门的修行法门。本文所说的“定”是每个人不下都能拥有的一种平静的心境,一种精神的专注集中所产生的定境,这种定境并非一定要在禅堂盘坐终日才可得,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皆可修行。不焦燥、不烦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於内心不会产生兴奋,也不会受到很大刺激,只是自由的在你的脑海中出现,又自在的消失,不会停留在脑海中,也不会受到任何千摄影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心境就叫做“定中意识”。又有一种坐禅时会发生的幻像之境,这是经由各处妄想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在《首楞严经》中提到五十个禅定中所生的魔境,坐禅时,眼前突然变得一片黑暗,好像被什么拉入深谷一般的心情,但有时候,又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能看到千尊的佛环绕在自己的周围,这即是经中所言的幻像魔境,并非吾人所追求的定境。由定中意识所生之定境并不单限於坐禅时,在我们念经拜佛,或抄写经典时,集中精神意识,处在非常清净、轻安自在的状态上也会产生这种定中意识。
  记得几年前家母曾经告诉我,诵经最能使她心静。有一次正在诵《普门品》时,有人就在她面前架起来,甚至大打出手,掀翻桌椅,杯盘落地,她竟然充耳不闻,丝毫不受影响,依旧心平气和地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一刻的心境亦可说是“定中意识”。
  3、独散意识
  这是个单独作用的意识,与前五识毫无关连。在开会的人常会碰到这样情形,正当自己神游在虚时,突然被间到:“您的意思如何?”这下子可好,连现在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也不知,搜索枯肠也无半句话只有跟著打哈哈!这种散漫的意识属於独散意识的范围。其他尚包括有:想像力、构思力、创造力、内心的省察、观念性思考、思想、描绘理想的形象,发在愿等作用皆是。被世间的假相或被幻想所迷,使你陷入夸大狂妄的境界也是属於“独散意识”;而胸怀大志,很顺利地过完这个人生,或是不被现实所拘束、不理会天赋被埋没,活得怡然自得这也是“独散的意识”。
  积极向前进的精神,独立自主的人生观,为世人谋福利的胸怀,缅怀过去、憧憬未来等的心识活动;远离“感觉”、“感官”作用的拘束,而能自由创造,自由活动的这个意识叫“独散的意识”。但若过於重视此识,则被创造了来的东西会脱离现实而没有实在感。因为人类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存在观念和经验是不可或缺,思想和经验缺了一项即无法圆满事情,学佛者更应遵循古德先贤所遣留之典范,所以若一味沈浸於自我的领域中,满足於自己所建的观念体系中,这种独散的意识就会形成一种狂人思想,当谨慎诫之!
  4、梦中意识
  做梦的现象是属於第六意识的领域。按字面解释这是在梦中的一种意识活动,和外界的接触全然无关。以现代的心理观点而言,“梦”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在知、情、意这种一般的意识活动中,所显示出更深层的内心作用。为什么做梦属於第六意识,因为在梦里头也有故事,也许还和人交谈,有这种作用时即属於“第六意识”。《金刚经》有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又有人说“人生如梦”,都是在表示“梦”是不真实,是认识对象的幻影,飘飘忽忽地难以把握,其存在与否无须在意。
  “第六意识”另外又叫“五位停心”,是指没有意识作用的五种状态。五位是“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极灭眠”。在这当中有一项熟睡的“极睡眠”,也就是说在熟睡的状态下“第六意识”不可能会有作用,梦只有在浅眠时才会发生。这“五位停心”是意识不产生作用的五种态度——但是“第六意识”因为包括了知性、感情、意志和想像力、创造力、潜在能力等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占了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六意识所创的奇迹是什么?它可以改变人的观念,化悲为喜,以失为得。譬如一个人丢了他的钱包,非常的懊恼、难过,一整天茶饭不思都在想著那一包本来是属於自己所拥有的钱财。直到有位法师分析了以下的话给他听之后,他的心马上才开朗起来,不再愁眉苦脸了。
  师云:“这包钱假设还没有遗失,你可能会直接拿回家,拿回家存在金库里也不见得保险,也可能会想,人生难得几回醉,何不痛快地喝上几杯再说,酒兴一来顺路就到了赌场,十赌九输,如此一来不仅身上的钱都输光,还因意志不清醒而写下了很多借据,以后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假设没去喝酒,半路上出现了强盗,钱被抢走,身上还挨了一刀,和丢掉钱比起来,你还选择那一条路呢!宁可丢了钱也不愿挨一刀或欠下满身的债吧!如此一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需要此事耿耿於怀吗?若想法不改变,烦恼病来不就更得不偿失了吗!看你恼了一天,妻子、小孩都远离你,不敢跟你讲话,你自己也没心情做生意,这些损失,岂只是你所丢的那么一点点钱所能弥补的。钱财是五家共有,有福有德者居之,千金散去还复来,唯有快乐的心境,温馨的家庭是金钱买不到的。再颓丧下去,值得吗?”
  这一席话改变了那人的观念,马上在其意识田中如此思惟:我怎么这么傻!钱再赚就有,我烦恼什么,就当做善事一件和人结缘不也很好吗?果真如师所言,发生了那些不幸之事,要钱何用,岂不此丢掉钱更惨!想开了,好加在!胸中的阴霾、郁闷一扫而空,观念想法一改变,整个人如同再生般地有了光彩和笑容。这就是第六意识所创的奇迹啊!
  注释:
  ①“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他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意识。”《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页五一七中)。
  ②《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卷十四,页五三八下)。
  ③《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余德慧博士著,页一五三。
  ④《阿毘达摩俱舍论》卷二:“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馀二,说无分别。”(《大正藏》卷二十九,页八中。)
  (1)所谓自性分别者,谓於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如五识缘五境、耳听声、舌辨味等。
  (2)计度分别者,谓於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例如:见深山中冒起白烟而推知有人遭山鸡而向外求援之讯号。
  (3)随念分别,谓於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例如:整理相片时看见影中人的表情而追忆起往日欢乐的时光。
  自性分别表现在,计度分别可通现在、过去、未来,而随念只限於过去之事。
  ⑤《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十一,五七页中



  一·我执的根源
  在日常生活当中,环绕在吾人周遭一切,皆离不开一个“我”字,“我的家、我的衣服、我的书、我的钱、我的公司、我的……”,由於心里面“有我”人的想法就有所局限,凡事以自我的立场来评估,“这是我喜欢的,这是我要的,那个不合我胃口……”不知不觉地就陷入“自私自利”的漩涡中而不克自拔。促使我们有这些想法的是哪一个心识?那是潜藏的本能,还是习惯使然呢?
  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它的本来真面目。
  有一次听师父提到有个人要来学佛,他家里人耽心不习惯寺院的生活,怕他受苦,就准备了电视、冰箱、车子……等器具要让他带来;师父说,要来可以,但东西不要带来。师云:“你虽说东西给常住用,但一旦有人打开电视来看,你心里会想,他们在看我的电视;有人打开冰箱储存食物,你也会想,那是我的冰箱;有人坐车出去办事,心里想著,不晓得会不会被碰坏……你的心老是惦记在这些东西上面,还能安心办道修行吗?”
  将心比心,我们是否也曾有过因耽心东西借给人家会有折损而予以拒绝的经验?办公室的东西丢了不紧张,只有自己的东西被挪用或不翼而飞时,那种焦虑难舍的心境,只有当事者才体会得出。这是哪一个心识在做怪呢?是八识中的第七识,名为末那识。
  《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三卷云:
  末那名意,於一切时;
  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大正藏》卷三十,六五一中)
  《八识规矩颂》的“七识颂”云:
  随机执我量为非,贪痴我见慢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卍续藏经》卷九十八,二九四——二九五)
  由上引文可知,第七识是自私的心识,是我执之根源,亦为吾人生死之关键。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在滚滚红尘中转不出来,其症结即在第七末那识的“执著自我”上,第七识的我执,一天不勘破,生死也就一天不能超脱!
  二·第七识的定义
  第七意识,梵文manas,音译末那,义译为意,此具思量之能,通常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思量,是我执与法执的根本,又称染污识。
  此识义译为“意”,与前回说过的第六意识有何分别?第六意识,犹如思想或意志的工具,从意“依情感变化或意志”而生识,是属依主释义;而第七末那之所以为意识,是依其具有执著之意,谓第七识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属持业释义。故《成唯识论》卷四云:
  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
  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识如藏识名。
  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褒等,识异意故。
  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於第七但立意名。(《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九中)
  思量,意即思考、衡量,是心去缘境的一种作用,广义地说,通於诸识,亦即什么识皆含思理意,今只以第七识为思量,意为此识的恒审思量,的确是胜过其馀诸识。“恒”是相续不断之意,“审”是深明细察之意。第八识虽不为相续具有“恒”的意思,但因任运(任其自然发展)分别而不深明,所以缺乏“审”的意思。第六识虽细察分别具有审之义,但在时间上因有间断而不相续,所以有审无恒。至於前五识,不但没有相续之“恒”,亦缺第八识的现象时,又极深明的计度分别有我,所以具恒审之义。末那识所思考的是以自我为中主的一个利已的意识,执著第八阿赖耶识(现象界的一面)为真实之相。故《成唯识论》卷五云:
  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大正藏》卷三十一,二十四下)又卷三云:
  唯此识名穷生死蕴,说一切有部增壹阿含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欣阿赖耶。(《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五上)
  《入楞伽经》云:“藏识说明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解脱经》云:“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为证明末那识的存在,《成唯识论》卷五中有之说。(《大正藏》卷三十一,二十四——二十五)
  这个被第七识所“爱、乐、欣、喜”的“阿赖耶”就题材那识所执著的对象,也就是自我,换句话说:即是自己才是最可爱,任何事皆以自己为出发点的一个自我本位的意识。
  在升平之世,我们很容易做到博爱慈善,对即将溺毙者,马上施以援手,但是在性命交关时,在限来时各自飞,是否还有心去照顾人,有待考验。小时假会看过一部影片,内容描述一般大客轮因撞上冰山而倾斜且有沉般之可能,当时甲板上挤满了人,争先恐后地要坐上救生艇逃命,有限的救生艇当然容不了全船的人,此时船长虽下命令老弱妇孺先上艇,但有一些年轻力壮者仍然抢著上,秩序大乱,甚至有人被挤落水中也无人抢救,在那一刻人性真实的一面表露无遗。是高贵的、是自私的,从其行动即见分晓,只见般渐渐地下沉,救生艇上载满了人,甲板上仍留有许多人在等著,忽地有人被推落海中,只因排在其后者已不堪久等,随著几声惊呼,那人已被浪淘袭卷而去,肇事者不顾众人异样的神情,早已一脚跨进艇中硬挤,谁知此艇一下水即因超截而翻覆……。而留在甲板上的人却因援船及时赶至而全数获救,那些急於乘艇逃生者,却成了海龙王的东床快婿。所谓天理昭昭,自私害人者天地不容,那一幕至今仍深印脑中。此自私的心识无事时潜伏,有境界来时即引人造恶业,学佛者当认清其本来面目才好对治。
  三·四种根本烦恼
  前文提到第七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识,此种心态是凡事皆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打算的意识,不单是一个,据《成唯识论》言共计有十八个(心所)心的作用。除了昏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随烦恼之外,还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大根本烦恼,称为“四惑”。《唯识三十论颂》第六颂云: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大正藏》卷三十一,六十中)
  (一)、“我痴”梵语?tma…moha就是不知道自己本来面目,《成唯识论》云:
  “我痴是无明,於无我之理有迷”,“痴”是不明道理,对事物的见解有偏差。迷於自心所变之我相以为真实,末那识一起,这四个烦恼也跟著起作用。一切惑障之生起,皆以愚痴为前导,故知由我痴,而有其馀三种烦恼的生起,因此称其为无明烦恼之首。
  无明有二种,(一)、“共无明”,谓与贪慢疑等一切烦恼心理相应而起的,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样的烦恼心绪当生起时皆杂有无明。(二)、“不共无明”,又分二种,1、独行无明,也有二种①是有意识的与忿怒等心理现起的无理智状态。②是无意识与忿怒等心理现起的无理智状态。2、恒行不共无明,即是指与第七识相应的无明,与第六意识的无明有异,故称为不共。常常执著我,此无明无始以来恒有,障碍真如智,故称恒行。
  常见有人家有丧事,即用白布将佛像全部遮俺,问其原因,答云:丧事是不净的,故需要与佛隔离以示尊敬……。净土经典尝云:须仰仗佛力拉引才能往生西方,而此种以布遮佛的想法,乃是与佛法不相应,愚痴!又常有妇女问道,老人们尝说生理期间身体不干净,或坐月子时不可以去寺院拜佛,也不可拿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真的,随时皆可礼佛。佛法所谓的清净与否并非是指外在或表面的净秽,意指内心是否清净而言。所以《维摩经》的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正藏》卷十四,五三八下)
  《百喻经》卷三:有这么一则寓言,内容:有一个国家,每逢国家庆典之日,全国妇女惯以美丽高洁的青莲花做发饰。有一个人家的妻子也很想要一朵青莲花,她向丈夫强求:‘你若不能给我一朵青莲花,你就没有资格做我的丈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