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星云大师於八月十二日应华视新闻广场主持人李涛先生的访问而提到:
  “有信仰凡事能守法,在佛教主是守五戒,不要乱杀生,爱护生命,自然身体就会健康,你不窃盗而能施舍布施,自然就会发财。如要家庭和谐;也不要求神问佛,只要能不邪淫尊重别人,那么家庭便一定能和谐;你不说谎多赞美别人,那么自己的名誉自然会好。不乱吃,像酒、吗啡、鸦片、强力胶、速赐康,自然身体健康,理智清明,而不会乱去侵犯人。因此福录寿喜财,理义仁智信都俱全了,信仰宗教,精神会升华。
  有信仰则明白因果,过去农村社会,没有警察机构亦无法律,可是人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来了要受处罚,那时因果比法律管用,因那完全是内心自我的规律。菩萨和众生有一个最大不同,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谓菩萨慎於始,不能随便播种恶因,因为有因必定有果。
  现在的青年犯罪,因为他不怕因,一切等做了再说,可是一旦啷噹下狱,他便害怕自己所造成的这个结果。所以今天社会要提倡年轻人的教育,重视因果,一定要有二种畏惧的心,一、畏天地、神明;二、畏父母、师长,畏惧自身有愧於道德人格,因为不了解因果和会犯了因果的麻烦。心的牢狱比实质更有效。”
  大师的愿望,是希望每个人心中有佛,如果你心中有佛,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心中有佛,这个社会、各种颜色,和声音都一样了。每一个人“心中有佛”有宗教信仰,生活有空间,彼此体谅,互助合作,社会治安就良好。
  三·心如流水,生灭不住
  妄心是心的相状,如水之波,唱短暂虚幻,却是吾人烦恼的根源,如同鸟云蔽日看不清真相。
  前文提到,“真心的实践”和其步骤方法,今再举经证,以明“心”的种种面藐。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云: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
  又大迦叶,心去如风,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
  心如灯焰,众缘有故。是心如电,念念灭故。
  心如虚空,客尘污故。心如猕猴,贪六欲故。
  心如画师,能起种种业因缘故。
  心不一定,随逐种种诸烦恼故。
  心如大王,一切诸法增上主故。
  心常独行二无伴,地有二心能一时故。
  心如怨家,能与一切诸苦恼故。
  心如狂象,蹈诸土舍能坏一切诸善根故。
  心如吞钩,苦中生乐想故。
  是心如梦,於无我中生我想故。
  心如苍蝇,於不净中起净想故。
  心如恶贼,能与种种考掠苦故。
  心如恶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贪恚所坏故。
  心如盗贼,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贪色,如蛾投火。
  心常贪声,如军久行乐胜鼓音。
  心常贪香,如猪喜乐不净中卧。
  心常贪味,如小女人乐著美食。
  心常贪触,如蝇著油。
  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大正藏》卷十一,六三五中下)
  四·自性菩提——阿摩罗识
  在唯识学中,六识之外尚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并称八识。真谛系统摄论宗又在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称此说者。而玄装系统的法相宗则认为第八识中的“阿陀那识、无垢识”(第八识的异名,属相续执持位、佛位)已是清净无染,故不立第九识。
  前文提到“真心”的异名为“阿摩罗识”,梵语amala…vijń?na即摄论宗所谓的第九识表真如之意。法相宗所谓的“无垢识”,梵文亦是amala…vijń?na音译阿摩罗识,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金刚三昧经》云:
  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大正藏》卷九,三六八中)
  《三无性论》卷上:唯阿摩罗识是无颠倒,是无变异,是真如如也。
  《十八空论》云: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故名不净,为客尘尽,故立为净。
  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是众生本具;但无明烦恼来时,将此清净自性盖住了,光芒显现不出来,故曰不净。柴陵郁禅师悟道诗曰: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尽宝藏,就是因为无明造作,心纷逐於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
  即言自性清净,为什么又会被烦恼所覆呢?《十八空论》云:
  问:何故不说如如定净,而言净不净耶?
  答:为令众生修道故。……如如及五根同为烦恼所覆,而并不为烦恼所染。
  我们的心若非经过五欲尘劳的磨练,若不以众生为修行道场的话,藏於自性中的菩提就难以显现。故《六祖坛经》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又云:菩提本自性,起心都是妄,净心在妄中。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总觉得用脑的时候多,用心的时候少。是因科技的发达,生活的忙碌荒疏;亦或寂寞、疑惑、颓丧,而不再相信自己的心了?若再为暇省思探索,心上的尘埃就越积越多了。
  佛经上说:“心中有佛将心念,念得主空及第归。”我们心纷乱虚妄,要以正念的真心来对治。什么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来对治“虚妄心”,一旦虚妄心去除了,真实心亦要扬弃。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谓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会落入新的执著中,才能与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永嘉大师在其《证道歌》中说:
  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净心在妄中,妄念中有真心”,“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对世间事,无须斤斤计较,心胸自然开朗。犹如关汉卿的诗中云: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闭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
  愚的是我。
  为什么!
  放得开,看得透,如《永嘉证道歌》云:
  大象不游认兔径,大悟不拘於小节。
  恬淡、豁达、心开意解,了悟自性菩提,自会有超然物外的恬适快乐。
  注释:
  ① 《大正藏》卷十二,五二四下。
  ② 《大正藏》卷四,五六二上。
  ③ 《新人生观》,罗家伦著。
  ④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七二上。
  ⑤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六三下。
  ⑥ 《星云大师讲演集》(三)。
  ⑦ 《大正藏》卷四十八,三九六中。


  第七章 心包太虚——人类与自然的融和
  一·心生万法
  禅宗典籍《宗镜录》卷九十八:
  大珠和尚云:“心性无形即是微妙法身,心生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示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中略)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部经、五部毗尼、四围陀论至心而极。”
  “心是总持都院万法之源,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大正藏》卷四十,九上六中——下)
  此心能生万法能纳虚空,所以《楞严经》云:“诸法所惟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我辈凡夫,起心动念,举手投足皆在造因。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由人造。心悟则“心包太虚,国土清净;心迷则耽著五欲,妄认幻相为实有,尘影为自心。”所以国土净秽,成圣成凡,决定於自己心性之迷悟染净,不怨天、不尤人,皆因不出一心。
  有一天有位名作家面对一位出家师父,如此问道:‘佛经中说:“须弥纳芥子,又说芥子纳须弥”,前者以大包小尚能了解,后者以小容大,这实在令人难以接纳,於理不通,说不过去。’
  师问作家:‘先哲有句话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您同意此说吗?’作家颔首。又问:‘我们称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说是“胸无点墨”,难道那些有学问的人都是喝了很多墨水才读书吗?而对那些从上到大读了不少书的饱学之士,我们尊他们说“学富五车”,五部车的书真的可以全部装到肚子里去吗?又对那些很有眼光很会作计划的智士赞其为“胸有丘壑”,形容宽宏大量的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些不都是以小容大的实例吗?’
  就如你出版很多书,众人赞欢:“著作等身”。你的气质高雅,人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万卷的诗书都能隐於腹中,而使你气质高尚,小小的芥子当然可以容纳须弥山。作家对此答覆甚是满意,禁不住点头微笑。又问:‘可否请师父示知,那些经论有此说法?’
  师答:‘《首楞严三昧经》卷上云:
  坚慧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故。(《大正藏》卷十五,六三五下)
  《大智度论》云:以智慧大故能转一切诸法。所谓小能做大,大能做小。能以千肆无量劫为一日,又能以一日为千万劫。(《大正藏》卷二十五,二八三下)
  由以上经文可知,三千世界可尽入芥子之中,深不可测的心当然可包容广大无边的太虚空。若以“心”喻人类,“虚空”则是大自然的呈现,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含容,是相互共存,是同本同分、同根一体。所以美好的湖光山色可使人尘虑尽涤,凉爽的清风可使人火气全消。和煦的阳光可使人寒意尽除。朱熹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
  开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首禅诗亦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切是佛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法身所在。因此北宋苏东坡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诗句。将清净的身心融和於万物之中,从大自然中认知悟佛的存在。所以《大智度论》云:
  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
  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
  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既云:“自然与人类是同根一体”,清净的大自然可孕育出高贵的心灵,故谚云:“地灵人杰”所以保护自然环境,使自然生态不被污染是目前不容缓之事。
  被誉为日本国佛教学泰斗的镰田茂雄教授,参加佛光山所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演说,题目:“东洋的自然观——自然和人类的调和与共存”。妗锝淌诒硎荆喊匀唬匀挥肴巳诤显谝黄穑侵泄鸾痰木裉厣耸庇斜匾阎泄撤鸾淘俜⒕颍僦厣昶淅砟睢U庋闹魈猓Ω媚芷鹾咸榇笫Α⑿窃拼笫Φ却蟮滤岢摹叭思浞鸾獭薄5苯淌谧鲎ㄌ庋菟凳保收叩5奔聪耄罹跗淠谌莺虾跸执思浞鸾痰木瘢⒎鸱短斓赝蛭铮笞匀恢校瓜蛴缯咭嘤谢岬梦糯司誓谌荨L亟搜菟等姆氤隼础
  三·自然和人类的调和与共存
  美国的宇宙飞行士(太空人)接塞尔·休瓦卡特在一个讲演会中,讲了一段话:“从宇宙看地球,地球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星球,而我们都是生活在这美丽星球中的一份子,我们感受到无数生命的尊严。虽如此,但人们却常因国境、民族、观念体系等的不同而产生种种藩篱,使我感到难过。”
  从宇宙望地球,地球就好像一艘“地球号的宇宙船”。在这如船般的星球中,进行著民族间的纷争,过着优心核子战争威胁的生活,可以想像这是多么愚痴之事。现在,又加上,因环境污染对地球所产生的破坏,目前这又是一个新的威胁,正有几项严重的事态在发生,举例如下:一、臭气层的破坏。二、沙漠区域日趋扩大。三、地球的温度渐趋上升。四、酸性雨所造成的灾害。五、热带雨林被破坏。六、海洋的污染。七、有害废弃物所造成的灾害。八、野生动物的减少等。总而言之,大自然正在被破坏。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经过了四、五亿年,在这漫无边际长的岁月当中,形成了一个自然调和的生态环境,但一百年来,地球的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对人类的生存而言,维护地球的原貌是首务,如果这个环境,缺乏蝴蝶的飞舞,鸟的叫声,那也正表示人类的生存也岌可危了。
  现今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对大自然的破坏,速度相当惊人。在过去二十年间,平均每一分钟约有三八·六平方公尺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相当於日本甲子园棒球场的十分之一)。
  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等地的森林的乱开发,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东洋有句古谚云:“山高非为贵,以有树而为贵”。
  生长在日本屋久岛的屋杉,有些树龄已高达七千岁,仍生长繁茂;人自有文明以来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七千年是三千年的二倍,对大自然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不得不惊欢。
  人类开发自然,利用科学技术而有了今日的现代文明,今后的时代,其进行的趋势,应是人们与自然的共存,与自然的调和。为了寻求这样的理念,对於东亚细亚的自然景观,尤其是佛教的自然观,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一)中国佛教的自然观
  中国的东晋时代,《法华经》的译者,鸠摩罗什的弟子,也就是有名的《肇论》的作者,僧肇(A。D。三八四——四一四)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和我同体”(出自《涅槃无名论》)意谓山川草木、动物、人类皆出於同一根源。这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和我一体”;换句话说,僧肇的万物一体观是来自於《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僧肇的这句话以佛教的立场再加以诠释的是华严宗祖师澄观在(A。D。七三八——八三九)。澄清在《华严经疏》卷五十:“真如与我同根,法性与我一体”。把僧肇的“天地”易以“真如”;“万物”改物“法性”。其内容可说是相同的;在华严教学里,真如和法性意味著天地理法之道,是在揭示此道和天地之根源是一体。
  又宋朝的苏轼(苏东坡A。D。一O三六——一一O一)在《续傅灯录》卷二里的悟道偈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的声音是佛的说法,随著四季迁移的山色是佛清净的法身,这是从大自然去认知佛的存在,是在显示自然和人类是源出一体。
  我到中国的长江流域的庐山或黄山时,远远眺望那些命名为观音峯、毗庐峯等的山峯,隐隐约约的白云雾中显现出来,感觉是那么的神秘,其形状亦仿佛是佛身的再现。我曾登过四大灵山之一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圣地。位於主峯天台峯的地藏寺,为和俗界有所区别。被称为“中天世界”,寺前的岩壁上刻有“非人间”的刻字,正显示著那个地方是一个神仙世界,不是凡人居住之处。从地藏寺的万佛楼往下望有千丈深的溪谷、香炉峯、钟峯、鼓峯等都隐伏於其中。
  四川省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华严顶、万佛顶等山顶上耸立著观音岩,长寿岩等奇岩,山中以万年寺为始而有仙峯寺、中峯寺、雷音寺、伏虎寺等佛教寺院,整座山弥漫著佛教圣地的气氛,可以说,山色本身的自然即是佛化身之显现。
  (二)日本佛教的自然观
  跟随中国的如净禅师学佛而有所悟的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禅师(A。D。一二OO——一二五三),他承受了苏轼的自然观而说:“峯色谷响皆是释迦牟尼佛的声音和姿态”,在其主要著作《正法眼藏》中卷里云:“因溪声山色之功德,大地有情同时成道,有诸佛见明星悟道……”这诗偈中引用先前所述,苏轼的悟道偈,以此为本说明溪声是如来转法轮的音声,山色是如来的清净法身。道元又有吟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子规,冬有雪”。这首诗歌出了日本的四季分明,自然景观变化很美。
  又首创念佛舞的日本时宗的开祖,一遍上人(A。D一二三九——一二八九)云:“有情众生,山河草木,风声浪潮,无一不是念佛音声。”他的出生地濑户内海是又美又静之地,站在岸边聆听浪潮声仿佛是一句句的念佛声,又像是从太古傅来的摇篮曲。对婴儿而言,母亲的歌是佛曲,母亲安祥且充满慈爱地拥著婴儿的形像是佛国,是净土,是我们内心祈求的和平世界。一遍上人把鸟鸣、风声皆视为念佛的音声,又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