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乐世界那真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无量光寿,就是性德现前。这个性德现前不是自己求的,这个要知道,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你必须在他那个地方他能加持得了,你在这个地方他没法子加持,为什么?这里环境染污太严重,你到他那个地方那环境好,没有丝毫染污。
到他那里去的,挑选了去的,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世间是土生土长的,良莠不齐。他那儿是挑选的,不合格的不能去,你具备这个条件的,行。他条件也并不苛刻,也并不复杂,《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经文讲得很清楚。基本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个要知道,净业三福,这是必须要具备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做到了,这是先决条件。因为这一段经文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是佛对韦提希夫人说的。她看到极乐世界,想求生净土,问佛怎么去法。佛先告诉她,这三条净业正因就是你的基础。这个三条,我们今天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来落实,真叫踏踏实实。然后照经上,你要求生,你有这个基础了,经上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看多简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能成功。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前头没有基础,菩提心没发。很多人在这里产生误会,把净业三福忽略掉,只知道一向专念,不知道发菩提心,所以这个功夫不具足,他不能往生。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怎么发得出来?你要是有《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及十善业,很容易发起来;你没有这个东西,菩提心发不出来,你不妨去实验看看。所以,一定要从根本的根本下手。真干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在汤池培养这批老师,就是教他们落实弟子规,我给他们是四个月时间,没想到他们两个月就做到了。可见得,问题是你肯不肯真干,肯真干,不是难事,两个月就做到了。这个东西不是说能背,当然两个月他们都能背,不著重在能背,著重在能行。你把弟子规变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把弟子规变成你待人接物的习惯,你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你才具足成圣成贤、作佛作祖的根基。你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条件,学圣、学贤、学佛、学菩萨,你统统能做到。所以这个基础太重要,不能够疏忽。具足这个基础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弥陀经》上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它讲「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要具足。因缘大家可以说都有,为什么?你接触佛法,皈依佛门,你看到净宗经典了,你也会跟大家一起念佛,或者自己念佛,这是因缘,因缘你有了。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善根福德。什么是善根?过去我常讲,我讲得很浅显,善根是能信、能解,这是善根。什么是福德?能行、能证,我用信解行证解释善根福德。
对佛的教诲你要信,你也能理解,那么净业三福非常重要。净业三福第一条,孝亲尊师,《弟子规》;慈心不杀,《感应篇》;末后一句,《十善业道》。你能信、你能解,然后你能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能行!你条条都做到了,你没有违犯,然后再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什么?决定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说的,不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觉,不是这个,这是大乘经上讲的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印光大师佩服到五体投地,他说这是古来祖师从来没讲过的。给我们断除许多的疑惑,什么疑惑?我们看到很多不认识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也没听过经,也没学过教,什么都不懂,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弥陀佛,走的时候预知时至,甚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希有,真往生了。好像跟净土三经对照,他没有具备,就念一句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这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他真正相信之后,他万缘放下,每天就干这么一桩事情,真的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决定求生,决定要亲近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这个念头里有没有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具足。他是真诚心,他不是妄心;他里头不夹杂,没有妄念,清净;他把万缘都放下,这是平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直念下去,一心一意亲近阿弥陀佛,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慈悲。为什么?成就自己,他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这是菩提心,真具足。但是他不知道,他已经具备了,他不知道。
这个我们要懂,看懂之后我们要学。所以古人常讲,无上菩提,唯有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好教。上智是什么?你说,他通,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那马上就通了,好教。下愚就是阿公阿婆,他什么也不懂,你教他念,他就老实念,最后真成功了。这两种人最好教,最麻烦的是当中的,不上不下,最难教。烦恼多多,意见多多,烦恼多多是烦恼障,意见多多是所知障。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为当中这些人的,不是这两头的,上上根跟下愚,不是对他们的,他们只要一次教学就成功了,问题解决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陀的慈悲,真正是来帮助我们,我们要感恩。
我们要修多善根、多福德,自己有善根福德,还要重视多因缘,多因缘就是多帮助别人,自己缘具足,我们要多帮助别人。现在帮助别人,利用高科技方便太多了。所以我们常常想著,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缘分,众生的福报。我们自己有卫星电视台,有宽频的网路,能有十几个真正志同道合,万缘放下,一心向往极乐世界,我们共同在一起学习。佛法是教学,我们天天在研究、天天在探讨、天天在学习。念佛的事情可以不必,他们自己会念,就像佛陀在世一样,把它传播出去,全世界都能收看到,佛度有缘人。
我们所学的、所讲的都把它编成书本,广泛流通,做成光碟,变成书本,那就比佛陀在世还要殊胜,佛陀在世没有这么多工具。那就真的是大福德、大因缘,成就众生的大善根,真的是普度。经教也不必多,往生经,古人讲净宗的经典叫往生经,往生极乐世界的,三经一论。现在祖师加上两种,五经一论。彭际清居士他也是念佛往生净土的,《净土圣贤录》里有他的名字。他说的,这从来没有人说过,《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阿弥陀经》,没人说过。他说了,我们读读这部经,想一想,他说的话对不对?很有道理。这部经确实是《无量寿经》的细讲,《华严》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的是大本《无量寿经》。我曾经告诉不少同修,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好,一定要学《华严》,学了《华严经》,去讲《无量寿经》,那才讲得精采。同时,《华严》跟净土结合了,没有人敢轻视净土。这个工作莲池大师做的。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明朝末年,那时候禅的风气很盛,大师看出来了。不但他看出来了,他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就看出来了,永明延寿是第六代,已经看出来了。修禅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不是上上根人,禅不得力。所以六祖,这是永明延寿大师,编了一套书《宗镜录》,指出佛法心为宗,心净则佛土净,指示我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的,这么一个人,晚年回到净土,专修净土,他做榜样给大家看。后人所说,永明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做这个示现。这是对禅宗的,把禅不得力的引归到净土,你会成就。
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他对教来的,对禅、对教,他的方法是用《华严》来注解《阿弥陀经》,就是《弥陀经疏钞》。《弥陀经疏钞》注解的全是《华严》的架子,这样把《阿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经》平等,这是他做的。他以后,不到一百年,几十年之间,彭际清就讲得更明白了。告诉我们,《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大本,《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中本,《阿弥陀经》是《华严经》的小本。他把这三部经看成一部,内容完全相同,解释有广略不同。最简单的介绍,提纲挈领的,是《弥陀经》,再详细一点说明,是《无量寿经》,讲得最详细、最透彻的是《华严经》,一部经!这样把净土大幅度的提升,他是净土中兴的大师,那时候净土很衰,他把它复兴了,这个都真正是大福德、大智慧。契入这个境界,你才能得佛光注照,佛力加持。
我们能不能得到?能,决定能。得到多少不一样,多少是看你修行的功夫,你功夫深你得到的多,功夫浅你得到的少,这是一定的道理。佛光有显加、有冥加,显是你真的看到;冥,你没有看到,可是你读经的时候,你发现经文里头有新的意思出来。过去看没看出来,现在突然看出来了,这是佛光冥冥当中加持的,你能在这个地方体会到。我们都知道,佛菩萨讲经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经书,佛菩萨讲经也没有准备,也没有找参考资料,他什么都没有。他怎么说出来的?他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这个你一定要懂。六祖说得很好,这是惠能大师,如来经教非关文字,跟文字没有关系,它是心性。你要是明心见性,你说《华严》会跟佛的《华严》一样,没有两样,佛佛道同!那么你看释迦牟尼佛的《华严经》,那是做什么用处?给你印证的,我的看法跟他是不是一样的,完全一样。释迦说的就是你自己说的,你自己说的就是释迦说的,叫佛佛道同。什么时候才同?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就同。阿罗汉还不同,因为阿罗汉只破了执著,妄想分别没破,能接近一些,不完全同。菩萨接近的更多,还是不完全同,菩萨把分别去掉,妄想没断。什么时候你把妄想也断掉了,完全相同。
妄想断了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的初住菩萨境界。所以初住菩萨用心跟佛就完全相同,用真心,不是用妄心。诸位要知道,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贤首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无明没破,他不是真佛,无明破了才是真佛。所以天台大师判教,他是相似即佛,相似,很像,不是真的。就是他无明没破,也就是妄想,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就是妄想没有,真佛,叫分证即佛,真佛。虽是真佛,他带著无始无明的习气,无明是破了,无明习气在。这个习气不碍事,习气也没办法断,随著时间慢慢自然就没有了,不能刻意去断,刻意去断你又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古人说此处用不得力,因为你一用力,你就有妄想分别执著,你马上就回头了。到这个时候一切都随其自然。
修行修什么?修行是度化众生,像「普门品」里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感,他自然就应,那就是他修行的。这个修行就是《华严经》末后叫历事炼心,你在这里头磨炼什么?磨炼习气,把习气磨炼掉。历事炼心是磨炼习气,绝不是有心的,绝对没动念。这是见性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成就自己,成就众生。他应化在十法界,八相成道,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为他说法;现应身可以,现化身也可以,应以菩萨身就现菩萨身。这个应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没有意思,自己有意思就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真佛了。永远不会起心动念,是众生,《楞严经》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的意思。他想见什么,他就现什么,他想见天主,他就现天主,想见耶稣,就现耶稣,想见地藏菩萨,他就现地藏。你心里面想就是感,「我没有想,他就来了!」是有,那个想你没有发现,非常微细,自己根本不知道,叫冥感,他来应是显应。
这个事情我们也有个好的例子,周邦道老居士的夫人见地藏菩萨。她没有接触过佛教,她什么都不懂。为什么地藏菩萨到她家去?去化缘,这是冥感显应。抗战胜利之后,他们回到南京,住在南京,南京的房子是庭院,外面是很大的院子,树木很多,大门进去到二门还有一段距离。二门里面有小庭院,才是他的居住地方,我去参观了一次。周老师,抗战期间他是国立第三中学校长,我在学校做学生,我们是师生关系,他的夫人我们叫师母,他的小孩我们都是同学。周师母就跟我说这个故事,她说有这么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和尚,问他从哪里来的?九华山来的。问他来干什么?化缘。那你要什么?五斤香油。我们师母没给他,没给他他就走了。走了之后,她忽然想起来,我们家里三道门,门没有开,他怎么进来的?走了也没有人给他开门,他到哪里去了?这个疑团多少年她不能解决,他到底是什么人?那不是假的,不是作梦,她真的发现这个人到家里来,还说了这些话。
以后到台湾,住在台中,李老师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距离他们不远,这样常常就认识了。把这个事情问李老师,李老师说那个和尚是地藏菩萨,不是别人。你想想看,到你家里,庭院那么深,三道的门又没有开,他能进得来,走的时候就没有了,化身,地藏菩萨化身。这个当然是有感,他才有应,这个感是你过去世的因缘,你自己现在好像没有起心动念,实际上是有,你自己不知道,非常微微的波动,简直看不出来。这个我们晓得,阿赖耶识里头那个一念不觉,那是非常微细。佛在经上说,什么人能看得出来?佛说八地菩萨,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看到阿赖耶极微细的波动。那个波动就是一念无明,就是一念不觉,不是简单,到八地菩萨才看到。也就是说,历事炼心已经把无明习气差不多快断尽了。四十一品到八地,八、九、十、等觉、妙觉,距离成佛的位次,只四个位次。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四个位次,这个时候你才看到阿赖耶识的真相。一念不觉把本性变成阿赖耶,八地菩萨看到,七地还看不到。所以真的有感,要不然他怎么会应。
像这样感应的事情,我们听说很多,经书里头记载也很多。可是理很深,理是什么?唯心所现,你有感,那有应,应还是你自性,没有离开自性。即使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了,见到诸大菩萨,全是自性现的,法外无心,心外无法。所以我们前面讲,真正明白之后,整个宇宙是自己!我讲一家人还外了一点,整个宇宙是一家人,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现的。你所看到一切的现象是自性变的现象,离开自性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要懂。这就讲到自爱,所以爱人是爱自己,不爱别人是不自爱。这个话意思很深,懂得的人确实不多。为什么?他迷失了自性,不了解事实真相。诸佛菩萨,我们凡夫眼光来看,为什么那么苦口婆心的来帮助众生?他帮助自己,不是帮助众生。众生是自己心现的,我们身上有痛痒,他自自然然,左手有痛痒,右手一定去帮它忙,这还有什么条件,还谈什么原因?自性。
『非无德者所能处』,不是没有智慧、没有德行的人他能遇到,他遇不到,他也见不到,这就是讲没有缘分,缘就是要有福德、要有智慧。这首偈是从有福德跟无福德来比喻,下面一首偈是法合,法合里头不用佛,用大士。好!因为大士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亦复如是,跟佛没有两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二0卷) 2007/9/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2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最后的一段。「释成分齐」,第五、第六首偈,最后这段,「宝严喻」,我们将经文先念一遍:
【摩尼宫殿及辇乘。妙宝灵香以涂蓥。有福德者自然备。非无德者所能处。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深智者咸照触。邪信劣解凡愚人。无有能见此光明。】
这两首,前面一首我们学过了,在这个地方是说毛光的利益。利益是无量无边,一毛孔的光明,经文上讲的四十四种例子,都是一毛孔的光明,所有的毛孔是无量无边亦如是。我们现在要问,这个光有这么多利益,光在哪里?我们在这边读到,诸佛菩萨毛孔放光,遍法界虚空界,这不是日月的光明,是性德的光明自然流露。为什么有见、有见不到的?此地佛菩萨也跟我们讲清楚了,前面两首用比喻来说,见不见是业障,你有障碍,你有障碍你就见不到,没有障碍你就能见到。见到,你能得什么样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佛光的加持,佛菩萨的保佑,这就是利益,这样讲法大家都懂了。佛菩萨加持保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