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威将它挂起,说道:“大家想一下六镇的历史,离想一想如今的青海与西域,无论生产模式,军队战斗力,光荣的历史,将才等等,是不是与六镇初期很相似?六镇有问题,将来的青海与西域同样有问题。”
十几个重臣都蹩起眉头。
细想了一下,真的很相似。
“我们来看一下六镇镇民起事的原因,北魏的**。嗯,若是一个国家**,就是没有六镇这个国家会不会长久下去?”
无人能回答。
“对六镇的岐视,这个朕也在做了,以后除了一些罪犯设立的垦区外,不准离将官员与罪犯流放到岭南等地以免地方百姓心中产生不平衡的感觉。”
再次无人回答。不过大家都陷入深思当中。
“但最主要的是国家无法承担他们的安全,反而需要贡税,耕和的又是最贫瘠的土地,无法生存。一旦百姓无法生存了,岂要说六镇,就是中原,何尝没有陈胜吴广张角之流?用自家人看守北大门都不放心难道需要阿史那骨咄录、阿史德温博之流看守北方门户放心?”
说完了,眼光从众人身上扫了一眼,见到许多人眉头展开,知道他们渐渐转变思想了。
“实际上还是一个治。无论六镇,或者青海,得让百姓有地可耕,有衣可暖。对异族同化普及教育,渐变其俗,学习汉字,学讲汉话,那么六镇也不是魔鬼。否则,我们身边的子民同样不会成为我们的天堂。这个问题,等到各大世家代表到了西京后朕还要讲。抛去六镇不谈西域还很长远,朕与各族进行过一些协商,前面咽面,后面葛逻禄与车鼻施部的灭亡,挪出大量空间,用地换地的政策,挪出从碎叶到轮台、金满这一狭长的区域,以后供我们中原移民开耕。这还有大量发展的空间,不急。但看看青海……不要多,十年后……田地就会出现紧张化。除非夺下整个青海,可以缓一缓。然而诺岛钵终是要回去的。再说,青海以赤岭黄河为线,往西也不适宜耕作,只能在少数地方半耕半牧。杂以一块块耕地,融合贯通,亲唐的吐谷浑有事,可以就急征兵。只能如此。可二十年过后呢?生存困难了,又是一群战斗力强悍的百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一个新的六镇就产责了!
“说到底,还是一个地。吞并越重,免税的大户人家太多,中小户收入微薄,地越少,却承负国家越来越重的税务。没有六镇,国家也会出现危机。因此,朕不惜重资,大修水利,试图增加一些良田。还有,灵夏吐谷浑人退回青海后,又能腾出一些耕田出来,北方也能迁移少量贫地与佃户,减少田地的紧迫。另外就是南方,南方多是少数蛮僚,生产落后,许多地区刀耕火种。朝廷不便管理,又时『乱』时复,成了国家的鸡肋。可是不是如此?其实有些地区,比如岭南的郁水流域,水流量充沽,日照强,天气炎热,比北方更适宜种植。因为我们疏忽了,所以成了蛮荒之所。江南为什么湿闷?沼法多,天一热水汽蒸腾,人居不易。一旦沼泽减少,会不会如此?南方为什么有瘿气?人少,动植物死亡腐烂,毒气蒸腾,压于地表,所以吸之危及生命。然而住的人多了后,会不会有痪气存在?至于热,哥特人到了这里……”指了一下西班牙:“哪里同样很热,哥特人皆是欧罗巴北方的野蛮人,为什么能生存下去了?难道宁肯饿死,也不愿意迁徙到一个美好的地方?非是如此,国家税务政策的掣约,官员不放百姓离开州县,恋根心态。所迁路线遥远,朝廷没有补贴,无法到达,到达后也无法生存。只要我们做一些实事,比如授蛮人耕牛,教授种植,从山林里走出来,国家以后就能得到一块长久的税务之地。或者做一些政策,鼓励百姓迁往南方,岭南之所,将又是我朝一个大粮仓。这一来,会容纳多少百姓生存?”
“朕多次说过,阻止吞并。那么朝廷可以做一些措施,让变出耕地的速度,超出吞并与人口增涨对土地渴求的速度,土地达不到饱和,就没有土地压力。甚至还有路可走,大家看看这里,南海诸大岛屿,全部是落后的野蛮人,朕相信你们不会不顾中原百姓,我们的臣民死活不顾,与这些野蛮人讲什么仁爱道德吧?又是大片的土地供我们开耕。不仅如此若是开耕到这里……”指了一下大洋谈:“往东去,岛屿很少了,而且很小,很难离向东,那两块庞大的大陆出发。但只要我们海客发展到这里,建设了大量供给点后,可以陆续的往前延伸,探索一些小岛屿,在上面陆续的建立供给点,就可以到达哪里。”
“陛下不妥,且听臣一言,疆域辽阔,无法管理。休说海外,若是中原百姓稀薄,都会有动『乱』发生。”魏玄同胆子壮了壮,说出心中的想法。
“魏卿担心也有道理。所以前一段时间我与狄卿、魏卿做过交谈,说普及格物。当然,作为辅助『性』的学科普及的,格物学的发展,可以研发出许多造福百姓的器械,甚至可以研发出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加强帝国的凝聚力,提高管理力度。还有朕再三说过,普及学校,让百姓与蛮蕃王化,提高对帝国的忠诚度,也培养更多的人才。军政分开,控防军阀出现。”
多数人不知道内情的,听了又蹩起眉头,这又要进行一些苹新,从教育到制度。不过想想也释然了,相比于前段时间的什么鸾台凤阁,什么拜武家七庙什么的,这些革新并不茗什么。
李威又说道:“只要制度完善,离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也比上千万人扎在两京一带,无衣可穿,无地可耕要好。这才是一个火『药』包,随时可以点燃覆灭国家的火『药』。”
“就算如此,陛下,那些海外……”魏玄同还是忍不住摇头:“岭南有可能制订一些措施,加强管理力度,可海外……”
那是为了国家生鲂之道的。不能当真,隔了几千里几万里的汪洋大海,根本就没有办法统治与管理。
“还是错误的,技术在发展,船速会越来越快,船舶载重量也会越来越大,至少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朝廷可以容纳管理。并且它们位于大海之中,没有别的势力干涉,为什么不能管理?遥远的地方,是,朕承认无法管理。但若是这么远的地方,来了一个国家使者进贡,大家会不会高兴?迁移多少百姓,在于朝廷。若是国家发展到亿兆人口后,无地可耕,难道让百姓杀儿卖女?为什么不可以人道的将他们迁往哪里?就比如一个陌生的国家前来进贡,况且我们是同根所生,为何不可?”
这些话憋在心中很久了,今天终于说出来。
国家对国外的同族人有些残忍与保守,但国家有难时,这些侨胞多是伸出手的。一旦迁移得远,很有可能一个个独立王国,在遥远的地方出现。可终是同根所生,无论以后怎么发展,吸附力强于离心力。
这与美国不同,它是大大小小无数个国家迁民组成,各个宗主国又很小,没有吸附力,所以独立成国。但这时候提前一千年觉醒,这些若干大好的地域,几百年后,就能成为中国人的地盘。
继续说道:“不仅如此,朕有些急迫,还有一件事。在哪个大陆上,有几种粮食,它们很适应干旱的地形,产量也远比稻票要高,甚至高达十倍。诸位,若是将它弓进,会起什么效应?”
“陛下,是什么样的粮食?”裴居道惊讶地问道。
若真是如此,那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嗯,有好几种。不过你们也看到了,再往东,没有太多的岛屿,又很小。不『摸』清航道,不设立供给点,船舳无法到达哪里。上面生存着大量的土著人,朕只知道这几种粮食生长在哪里,具体那个方位朕也不清楚。那么必须派去大量军队,有可能五千人,有可能一万人,到达哪里后,抵抗起当地土著人的武装,才能将它们——找回来。一旦得到,并且推广,粮食问题在五百年内将会无忧。”
这个意义非同小可,只要吃饱了饭,那一个人愿意造反?
又问道:“那么六镇,还有没有了困难?”
魏知古沉思,道:“就怕各州县与大户人家不愿意放人哪。”
第一百六十六章 探(四)
第一百六十六章 探四
当年北魏立国之初,是最重要的地区北魏最高峰时,达到五百余万户,三千多万人,考虑到北魏隐瞒人口很严重,实际人口多这让唐朝想起来很渐愧的
若论真实人口,咸亨年间唐朝那么大的面积,仅有可能与北魏相当
六镇有多少人口,无法统计,仅是起义的义军就达到了二十多万那么有可能最少会达到两百万以上的人口
再看唐朝现在,精耕细作,棉花种植,都需要密集的劳力作坊业比以前盛,甚至还有在朝廷默视下,许多海客悄悄的将人口迁移到海外除了关中那样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灾害,才让皇上迁移了二十多万人到了西域其他时候,对人口的需要是鲸吞人口买卖业从来没有这几年这么繁荣过,各个州县为了满足自州县的需要,不得不再次采取了一些封闭的政策,禁止百姓流动
今年风调雨顺的,休说上百万的人口,这似乎是必须的,从丰州到单于都护府,再到云朔,甚至延伸到幽州西北,阴山以南这广大的地区,几乎让皇帝将人弄完了没有这么多人,也不行
但二十万人,十万人口,也不可能抽出来的
迁得少,迁上个一万人,在这广大的区域上,是去骑马玩的啊?
皇帝计划很好,有五年计划,十年计划,二十年计划,五十年计划,一百年计划,甚至二百年、五百年计划
可眼下你得变出人来
不是突厥人,不是吐谷浑人,是正正宗宗的中原人这个美好的六镇大计才能实现
今年算是风调雨顺,当然,风调雨顺的结果,是李治与武则天悲催了看到没有,前一次封禅,来了一个二圣,天灾**后一次封禅,关中遇到了百年难遇的大灾皇帝一回来,什么事都没哪
这与封禅有啥关系,可古人特信这个
然而在这大好的年份里,谁个愿意迁向塞外,又冷,又干旱,不易种植,还有,北方突厥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一个反水的啥,到时候怎么办?各州县官员也不会主动配合,我也要政绩,相信我说一声,境内没有百姓可以迁移,你不会将我的乌纱帽拿掉?只有打大户人家佃农的主意,可将佃农迁走了,大户人家的田地怎么办?
无论想得怎么美好,眼下问题就解决不了
除非再来一个关中大灾
“这个朕来解决,六镇与当初六镇不同至少眼下敌对的突厥人瓦解,隔着阴山,生活着将是忠于朝廷的突厥各部,一开始并不需要多少百姓,不能筑城设关,以免突厥人初迁北方后,心情不能安定,反而会有许多误会,导致不好的事发生仅仅是屯田、练兵并且有部分的突厥人半耕半牧,在关中设有了一些屯田与简易的水利象丰州之地,是肥腴之所哦,对了魏元忠,再替朕下一道诏腾,鼓励天下百姓,培育良种,若有贡献者,朕会亲自诏见奖励再派人去室韦部,寻找粮食种籽朕听说他们大多过着半耕半渔半猎的生活,也种植一些菽粟,只是种植方式很落后,往往不能得以温饱但所居之所,皆是酷寒之所,所种植的粮食,必然适应寒冷的天气然后在营州等地,试种一批,看能不能培育一些高产耐寒的作物北方各部,若不能安定下来,始终是中原大患”
“喏”
“各位,时间不早了朕先退去”
李威离开
魏元忠对诸人说道:“诸君,还需努力啊,不能让陛下将我们的事全部代做了”
魏知古苦笑了一下
在这样的皇帝手下为臣,是臣子的幸福,体抚那一碗鸡汤,到现在还让他回味无穷,一生中吃过最好的食物了但是皇帝自己并不奢侈,所食料材都十分简单,并且再次嘱咐了御腾房,勿得浪费所穿衣着,也十分朴素
这是想法的差异,不仅是锦衣玉食,李威记忆里还有几十年平民的生活而现在,仅是侍候的宫女太监就达到了数千人之众,身边诸女个个美艳如花,就是衣食朴素,也是穿着的绫罗绸缎,每天吃的是大餐还有什么必要再铺张浪费的?
于是在大臣眼中,皇帝是一个真正勤朴的皇帝
但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需要真才实干,没有真才实干,是休想脱颖而出了
说道:“我就担心,皇上做得太急啊”
“放心,皇帝将诸名门世家请来,就是为了协商解决的,以免各种政令下去,造成不必要的争执”
还有一些很特殊的安排,魏元忠没有说,到时候会给这些大家族一个巨大的“惊喜”
……
看着隔壁那道朱红色的墙,野辞明月说道:“以前,陛下就住在那边?”
“嗯”
“碧儿姐姐,那边是什么样子?”
“不能胡说,”碧儿差一点将她嘴巴捂上如今皇上好不容易将权利收回来,住进了太极宫,还住东宫啊
“碧儿,都是自家,不用那么小心”韦月说道
自从李威打算让李潞出去磨练后,碧儿似乎象做了一件亏心事一样,看到韦月、裴雨荷与郑宫楚头都抬不起来
李威也没有点破,他同样在观察这三个女子的动静
若没有意外,未来的东宫,必将在眼下数子当中产生以后还会有子女,不过岁数太小了,等到他们成人,还不知道有多少年眼下数子正好,自己身体比父亲好,又不会象祖父李世民那样吃胡僧的长生不老丸子,六七十岁还是能活下去的
那样的话,眼下数子,那时候长者四十来岁,幼者三十几岁,都是做实事的时候虽说二十几岁同样可以做事,可掌管一个国家,还略显嫩幼自己力求公正的,可是不能疏忽外界因素影响的作用
相对而言,韦月的儿子与郑宫楚的儿子,还是比其他诸子有竞争力至少在才能同等的情况下,他们能获得多外界支持其次就是狄蕙的儿子,裴雨荷的养子不过竞争力却会弱上许多即便裴雨荷以后有子,恐怕因为岁数的差异,也竞争不过郑韦二人
但儿子的成长,也要看母亲的性格
这同样是一次考验
让他很开心,二女表现一直很好
但二女是不是这样听话,只有她们自己心里面清楚了
皇帝的回归,使长安重笼上一片生机
各地的望族们也一一派了人,到了长安但没有立即召见,有的远在江南剑南,一时半会还没有来到最少还有两个月时间,才能全部到来那时候才是磋商的时机
但有的诏腾已颁发下去
先是在全国推广了八十个大型的常平仓,以及一百个中型的常平仓,七百多个小型的常平仓,原来各州县,各乡里的义仓全部取消,管理集中到各州各县,以备灾年特别是北方地区与一些山地地区,一县一仓就地征税,就地储粮两京的粮储主要来自江淮与荆州一带
第二份诏腾就是职役,各县基层官吏,比如里正、耆老、文薄、衙役,中小型常平仓仓令、主薄,由各地免役户、德才兼备的长者,以及大户人家子弟担任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税务,担任这些基层官吏非但没有薪水,还要担负责任可是也表示朝廷的一种尊重,某些方面还能给他们带来大的利益,再说,也不缺这份薪水所以几乎无人反对
第三份诏腾,就是人才,各地官吏可以推举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供吏部铨选,勿论出身贵贱
第四份诏腾就是各地官吏治理地方时,格守的宗旨,一律以民为本
主要就是民生
下达了这些诏腾,将积压的奏折处理完了,李威这才率领着文武大臣、宗室子弟,前去乾陵拜祭李治
乾陵规模盛于昭陵,山脚下建鹊台,往上是左右乳阙,然后一路石像,翼兽、鸵鸟、仗马、翁仲、石虎、石狮,还有一些诸胡首领陵顶是内城,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长宽皆在三里多路站在陵顶上,李威默立良久最后对狄仁杰说道:“替朕草似一旨,着刘仁轨与裴行俭、郝处俊、张文瓘、戴至德五人陪葬乾陵”
这些都是李治时的名臣,然而因为得罪了武则天,没有享受到这一荣耀
今天的诏腾是补救
“喏”
冗长的礼仪结束,看着四下,草木枯黄,天地寂然,李威说道:“回去”
正要准备回去,武则天说道:“哀家不想回去了”
淡淡的一句话,所带的官员全部色变,然后用眼睛看着李威
在这里,武则天说话有着绝对的权威
PS:昨天转了转,心情大好,然而回来后,因为心情的放松,两本腾全卡今天继续两,大约还有十来章,这本腾就结束了,老午在这里感谢诸位的票票、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