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吳永猛
華岡佛學學報(1983。07)
第 6 期
頁203~225
203頁
提 要:
對原始佛教之研究,阿含經大體上可提供出佛法僧三大
類的資料。阿含經亦夾雜著不少古印度的社會資料。本文從
阿含經中擷取有關經濟活動的資料,分別介紹其時代背景、
以及農、工、商的情形。約在紀元前二十五 十五世紀,
印度文明已開始。紀元前十世紀之時社會四階級的觀念已建
立,鐵器亦使用了。農具式樣多,穀物已選出好種,灌溉、
施肥、選地、畜牧、植物等都有成就。因農業促進手工業的
發展,器物洋洋灑灑,品類多以百計,冶金、打鐵、陶藝、
製酒、食品應有盡有。由工藝行銷,導至商業繁榮,金屬貨
幣當作交易的媒介,借貸頻仍,儲蓄與投資搭配活絡。因商
業行為重利輕義,社會價值觀發生變化,導向追逐物慾,古
道德倫理發生動搖。因時代丕變,釋尊以一大事因緣降生於
世,說法利生,為覺醒世人,而興佛
204頁
教。釋尊涅槃後,弟子們結集佛之遺教。迨至孔雀王朝統一
印度,佛教成為國教,阿育王大為弘揚佛法,廣集佛之遺教
,使經律論三藏咸備。故阿含經可就阿育王的時代為背景,
從中亦可提供我們對當時的印度經濟社會多一點瞭解。
一、前 言
因緣果報,因因相續。任何思想的孕育與發展,都受當
時代的環境所影響。佛教在印度興起與傳播,亦與當時代息
息相關。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經典,乃釋迦牟尼佛教化的記
錄。釋尊對眾生說法,由於眾生程度層次不同,為覺有情而
方便善巧,當機說教,隨時以實例作為譬喻,以及與門徒的
問答,無形中亦記錄下不少當時的印度社會史料。本文將從
阿含經中擷取有關經濟活動的資料,作為對當時印度經濟社
會的探討,亦可幫助我們對原始佛教的時代背景多一點瞭解
。
二、時代背景
1 史前時代
約在四十萬年前,亞州大陸上的印度就有人類居住。而
最古的種族,諸如﹕Negrito,Australoid,Mongoloid就散
佈在這裏。這些種族的後裔至今據估計約占印度人口的百分
之七,大體散居於山區上,有的還過著很原始的生活。
約在西元前二十五至十五世紀,住在印度河(Indus)流
域的人,已有米、小麥、棉花等栽培作物,家屋頂上
205頁
有燒瓦加蓋,並且有綿織品、青銅器、寶石、貴金屬加工品
,乃至木造船隻,可說已有很高度的農業與手工業基礎,這
些成就所謂印度河文明的代表,社會已有神權統治者、商人
、手工業工作者、農民乃至奴搿膶哟巍
2 古代前期
雅利安人 (AArya) 何時來到印度乃眾說紛紜, 約在西
元前十一世紀,就進出於印度河與洹河之間,到紀元前三○
○~五○○年已延至德干高原,並從事農業耕作。
部落的行政組織階級上分為﹕君王(rrajan),司祭者(
braahmana),從事農牧商業的良民(vi‘s),被征服的賤民(
daasa) 或 (dasyu)。 所以西元前十世紀,社會階級四姓的
觀念已很明顯,就是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之分。因雅利安
人自以為容貌端正膚色潔白,凡是僧侶祭司者為「婆羅門」
、武土階級為「剎帝利族」 (k。satriya),一般從事農工商
者為「吠舍族」 (vai‘sya),皆屬雅利安人。至於貌醜色黑
的非雅利安人,即賤民 (‘suudra)。社會被這四族籍制度 (
jaat=caste)所椋фi。
北印度約在西元前十世紀已使用鐵器,所以農業發達,
已有兩頭牛拉犁的農耕技術,在部族制度強之下農地共有,
如弱則行分散為家族所有。農產物要提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
當貢租,透過村長繳給官方。村落當中已有不少手工業及服
務業。到了西元前八世紀才有金屬貨幣,而貝殼貨幣使用很
早,各地都市的經濟活動,皆由王侯、商人、手工業者操縱
。 商人在都市有一種類似聯合操縱的基爾特 (‘srenii) 之
行動。西海岸開拓港口,從事國外貿易,又陸路亦進行交易
,對象是西亞各地。輸入香水、香木、藥用植物、寶石、馬
等,輸出是鳥類、象、象牙、織物、染料等。
北印度在西元前六世紀已有了文字,由婆羅門階級的思
想成立了印度教(Hinduism),稍遲才產生佛教與耆那教。印
度教是婆羅門的正統思想結合起來,他們認為愛、法、解脫
、富,這是人類追求的四大目標,並大加讚揚
206頁
。當時他們有一共同的中心思想就是對臁甑妮嗈捳f,以及
因果報應的觀念。
大體說來,印度教因階級種姓思想有別,各成員對自己
種姓的觀念很認命,所以各種姓的經濟活動互異。佛教為破
當時社會大眾奢靡的生活,物欲橫流,人心不古,因而教人
一心修行求大自在大解脫的道理。佛教徒分為出家與在家兩
大類,出家眾專心修道不務生產自無經濟活動之可能,在家
眾依戒律規範內可從事經濟活動。耆那教 (Jainism),教徒
守不殺生戒限制甚嚴,所以教徒對職業選擇亦因而受了限制
,只是對從事商業與金融業特別發達,原因在此。
3。 古代後期
約西元前三一七~一八○年,印度建立了統一帝國,即
孔雀王朝 (Mayuura Dynasty)。她擁有印度河與恒河流域的
廣大土地。在政治方面﹕以集權統治,分派王族至各州督治
,州下設郡、縣。而縣長之選拔是就地任用,保有若干自治
狀態。這是集權官僚制度之建立的典範,但亦往往存在兩頭
政治的合議政府。 在財經方面﹕ (1) 使用金、銀、銅為貨
幣。 (2) 鼓勵大量輸出織物特產品,賺取貴金屬。(3) 政
府對各村落征收貢租賦役,並要奴搿c受刑者耕作官方的直
營地,因此增加國庫收入,擴充軍備。(4) 國內大修道路網
,促進工商業發展,以及皇帝出巡撸抑悖瑏K給予官方派
遣到地方的密探往還通報很便捷。
孔雀王朝,以阿育王 (A‘soka)(裕1) 時代的版土最大,枺撩霞永瓰常∥髦涟⒗#
南至波娜河,北至尼泊爾及克什米爾。但阿育王並不快樂,
尤其是他在羯陵伽之戰,屠殺之慘,使他日夜不安。後來他
皈依佛教,才由暴戾轉為仁慈。因而他大為弘揚佛法。
阿育王在位期間,金銀滿府庫,穀物滿偅龔',人民富足
,天下太平。阿育王發願為民指@缘路耍v信修睦
。他以身作則,要所有百官向他稟報民情。在全國各地道路
兩旁植柳樹,鑿井置舍,以便人畜行走與休息之用
207頁
。遍設寺院醫療,廣施藥物,以濟貧病。年老殘廢者,政府
應予安頓。王室熱心慈善事業,寬恕精神,乃至禁止無益殺
生,保護邊境弱小異民族,恩赦囚犯等。他委派正法官(
Dharma Mahamatras)或傳教師,向各界宣揚佛理,提高全民
道德水準。原始佛教的阿含經不少則依此背景,如是我聞,
加以推訂修成。
阿含經中的律典,是佛陀釋尊圓寂之後,印度僧伽團共
住的生活規範,亦就是所謂「以戒為師」,自我約束的戒律
。大半亦是西元前三世紀,以孔雀王朝時代的生活方式加以
釐訂的。
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法,佛教在當時已成為印度國教,政
府撥款建寺院,支給僧侶薪俸,全國各地立石柱,鐫條文以
頒行正法。據說阿育王曾親自朝拜佛陀降生地耍麣衬釄@、初
轉法輪的鹿野苑,涅槃的雙樹林。這時印度全國有佛教寺院
八萬四千餘所,分別供養佛陀舍利。
阿育王進一步把佛教傳播到外國去,他派遣傳教師到各
地弘法,枺骄挼椤⒓砥艺鞯酱笙摹⒗麃啞<啊ⅠR
其頓,南到錫蘭(裕2),北到中亞細亞。從此,佛教從印度
本土弘揚至世界各地,阿育王功不可滅。
阿育王死後,後繼無力,到西元前一八四年孔雀王朝被
巽伽朝(Sunga)所滅,婆羅門教再度復興,印度佛教衰落,
佛教從多遁走大月氏。大月氏原居中國甘肅西北的突厥族(
Turks)。於西元前二世紀被匈奴所驅逐,跑到中亞,其民族
分為五大支,以貴霜一系最強,因此波期及印度人對大月氏
帝國稱為貴霜,亦即後來坐大印度西北部的貴霜王朝。貴霜
王朝信仰佛教,在中亞此區正是印度、波斯、羅馬的文化經
濟交通要衝,工商業鼎盛一時,為後來佛教北傳的走廊。中
國就是從西域的大月氏傳來佛教。
中國自從後漢時代已有佛教傳來,歷經魏晉南北朝的傳
播,到隋唐時代佛教已成為中國化的宗教了,亦變成大乘佛
教的主流。佛典譯成中文可說應有盡有。今天佛教經典得以
保留,中文所謂三藏十二部浩如瀚海,超越了印度本土的文
字數量。以最富有原始佛教經典的阿含經為例,依據大正藏
版本(裕3)第一、二冊所收集的經文譯者看
208頁
來,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裕4
)。中阿含經(六十卷),枺鼤x,瞿曇僧伽提婆譯(裕5)。雜阿
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裕6)。增壹阿含經(五
十一卷),枺鼤x,瞿曇僧伽提婆譯。
三、農 業
印度的農業發展為時很早,所以在釋尊說法時,常用耕
作來比喻修行工夫,從阿含經中可得到不少談及農耕的資料
,佛教可說是農業社會的宗教﹔茲分述於下﹕
1。 農 具
北印度約在西元前十世紀已懂得使用鐵了,阿含經中談
及犁、鋤、……等農具。因鐵器較利於深耕,同時用牛力犁
田,效果比人力高。以犁耕為例資料很多,如雜阿含經,卷
第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撸校烈荒橇_聚
落,住一那羅林中。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一陀羅
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大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
豆婆遮婆羅門作飲食處。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
,五百具犁耕田,為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
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曇,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佛告婆羅門
,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
沙門瞿曇若犁若軛若鞅若縻若饞若鞭,而今瞿曇說言
,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
羅門,即說偈言﹕自說耕田者,而不見其耕,為我說
耕田,令我知耕法。爾時世尊,說偈答言﹕信心為種
子,苦行為時雨,智慧為時軛,慚愧心為轅,正念自
守護,是則善御者,包藏身口業,知食處內藏,真實
為真乘,樂住為懈息,精進為廢荒,安耄Ф龠M,直
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不還
209頁
受諸有」。(裕7)
又,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三﹕
「吾以信為種,諸善為良田,精進為眨#腔蹫檗@
輻,慚愧為犁具,念為御耕者,身口意眨槪纸錇
鞅子,耕去煩惱穢,甘雨隨時降」。( 裕А8)
2。 穀 種
在中阿含經卷十三﹕「五穀不熱人民荒儉」(裕9)提到
五穀一詞,但並無指出那五種。不過從這四阿含中,粳米一
詞出現很多,指出「糠飯麻羹薑菜」之類的句子亦不少。大
體有稻、麥、粟、麻、豆之類。因地區不同,作物受自然環
境所影響,穀種亦不會相同。
如﹕中阿含經卷第二十﹕
「謂稻粟種,大麥小麥、大小麻豆、菘菁芥子」(裕10)。
又,阿含經卷十二﹕
「若有豌豆稻麥大小麻豆□豆芥子」(裕11)。
3。 灌溉與施肥
在阿含經中,通常把灌溉與施肥同時並舉。灌溉使用器
具如何,並洠в刑峒啊V领妒┓剩岬降亩际且粋「糞」字
,用動物糞便當肥料很普遍。用牛糞晒乾當柴燒,此一習慣
尚保持至今。如﹕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隨時水治,以
糞投中以水溉之」(裕12)。
中阿含經卷三十六﹕
「猶如良地有婆羅林,彼中有守婆羅林人明健不懈,
諸婆羅根以時鋤掘平高填下,糞沃溉灌不失其時,若
其
210頁
邊有穢惡草生,盡拔棄之」(裕13)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牟梨破群那經說﹕
「諸比丘因此生念向法次法。猶如良地有婆羅樹林。
彼治林者,聰明黠慧而不懈怠。彼隨時治婆羅樹根,
數數鋤糞以水溉灌,高者掘下,下者填滿。若邊生惡
草薅除棄之。若並生曲戾惡不直者拔根著外。若枝生
橫曲則落治之。若近邊新生眨焙谜弑汶S時治,數數
鋤糞以水溉灌,如是彼良地婆羅樹林轉轉茂盛。」( 裕А14)
4。 耕作方式
釋尊常常提醒修行人,如何去煩惱證菩提,猶如農夫種
田但問耕耘。故從阿含經中得知當時的耕作方式。如何選擇
土地,最好當從最肥沃的土地種起,需要時再找其次尚可用
的土地,最後不得已才找貧脊地。種田要隨時去除穢草,好
讓作物生長。同時要選好的種子,注意時令,才不致於白費
心力。其資料如下﹕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譬如有三種田﹕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
三田塉薄。……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於最沃
壤肥澤者先耕下種。……復於何田次耕下種,……當
於中田次耕下種。……復於何田次耕下種,……當於
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種。」(裕А15)。
中阿含經卷二十八﹕
「猶如稻田及麥田中,有穢生者必壤彼田」(裕16)。
瞻婆比丘經﹕
「成就稻田麥田,若中有惡草生,彼草根如麥根,枝
節葉實亦如是,未成其子當棄子」(裕17)。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211頁
「猶台田家農夫修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