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关于法国进行活动的详情,可看卡迪:《法帝国主义在东亚的根基》,第十六章。 
① 伊斯特门: 《十九世纪清议和中国政策的形成》,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4 第4 期 (1965 年8 月) 

… Page 94…

       清流党强调中国的道义力量,李鸿章却着重指出了它的物质上的弱点。 
  而曾侯则表现出他全面了解当时的形势的能力。他根据对法国国内政治和国 
  际地位的了解得出结论说,法国是经受不住一场劳师远袭的战争的。他提醒 
  李鸿章和法国人打交道时不能示之以弱,因为:(一)他们欺软怕硬。中国 
  备战的决心越大,争取和平的可能性也越大。优柔寡断、拖延不决以及妥协 
  退让都只会给法国人带来好处,并使中国在以后难以收回这些利益; (二) 
  法国垂涎于广东的煤矿和云南的金矿;放弃安南并不能满足它的胃口,反而 
  会削弱中国南部的边防;(三)丧失东京会纵容英、俄两国觊觎西藏和朝鲜; 
   (四)法国国内的政治不稳以及在欧洲政治中的孤立地位不允许它对外作 
  战。根据这种种理由,曾侯告诫他不要过分谨小慎微,而力主采取强硬态度。 
  ② 

       清廷在和、战之间举棋不定。荣誉要求捍卫一个朝贡国,可是畏惧心理 
  却不允许它去和一个西方头等强国打仗。赫德驻伦敦的代理人金登干发来的 
  一份报告使清廷相信,安南的法国军队不会贸然投入大规模战争,只要开放 
  河内和红河的贸易和航行便可消除争端的根本原因。于是清廷指令李鸿章和 
  法国公使进行谈判。第一次达成的协议规定安南为中、法两国的共同保护 
  国,但巴黎反对,接着法国便派远征军来安南。由于中国军队在东京吃了败 
  仗,同时又害怕法国进攻中国本土,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免去了恭亲王和其他 
  四名军机大臣之职,并命令李鸿章寻求解决办法。随后,李鸿章与法国海军 
  上校福禄诺于1884年达成协议,它要求中国承认法国和安南所签订的全部 
  条约,撤退中国在东京的驻军;而法国则应允不要求赔款,不侵犯中国,并 
  同意在将来与安南缔结任何条约时不使用有损于中国威望的字眼。这一协定 
  激起了清流党的忿懑,朝廷收到四十七份要求追究李鸿章的责任的奏疏。处 
  于困境的李鸿章因此不敢将李…福协定中关于中国军队撤离安南的日期奏报 
  朝廷。① 
       驻东京的中国军队未奉到撤退命令,因此拒绝了法国要他们撤离的要 
  求,于是重新爆发敌对行动。巴黎谴责中国失信,在1884年7月12日发出 
  最后通谍,索偿大笔赔款,并要求立即执行李…福协定。清廷由于害怕法国 
  发动进攻,将清流党的两位领袖张之洞和张佩纶分别调往防御要地:张之洞 
  调任两广总督,张佩纶会办福建海防。8月23日,法国海军将领孤拔率船舰 
  袭击福州,在一小时内沉毁十一艘中国兵船,将1866年以后由法国帮助建 
  造的福州马尾船厂全部摧毁,张佩纶率先脱逃。他向朝廷谎报军情,致使北 
  京还以为中国曾在这场海战中取胜,可是后来弄清真相后张佩纶被充边,清 
  廷则向法国正式宣战。 

第604—605 页。 
② 参看萧一山:《清代通史》,第3 册第1070—1071 页。 
① 伊斯特门: 《1880—1885 年中国在中法争执中所追求的政策》,第4 — 5 章。 

… Page 95…

                                    和平解决 

       慈禧太后从1884年8月至11月,支持了三个月的战争,到12月份她 
  由于以下几件事而心烦意乱,最后又产生了动摇:东京战局的胜负难料,法 
  国对台湾的封锁,以及法国有阻挠中国南方漕运的企图。预期英、德两国的 
  援助并未兑现;同时还出现了俄国在北部边疆卷土重来和日本在朝鲜发动侵 
  略的威胁。法国也同样希冀和平,因为法国的政局的不稳和打远距离战争的 
  困难,也开始使法国政府不胜负担。赫德驻伦敦的代表金登干秘密在巴黎斡 
  旋和平,加上法国在谅山大败,这些事实给北京提供了一个体面的争取和平 
  的机会,也对法国的好战精神泼了一瓢冷水。1885年6月,李鸿章和法方驻 
  中国公使签订了一项正式条约:中国承认法国和安南缔结的一切条约,法国 
  则将撤走在台湾和澎湖的军队。中国不付赔款,但它为战争花费了一亿多两 
  白银,并欠债约两千万两。① 
       事实证明,清廷的优柔寡断和举棋不定造成了灾难。坚定的作战政策本 
  来可能制止法国的侵略;如果坚持和平政策,本来也可以保住福建舰队和马 
  尾船坞。可是,庸碌无能的领导层却毁了这二者,而且还丧失了安南这一朝 
  贡国。清流党意气用事,无补于实际,因此它对这些后果应负大部分责任。 
       安南的丧失标志着经营了二十年之久的自强运动的失败。外交、政治和 
  技术上有限的现代化,未能使这个国家强盛得足以抵御外国帝国主义。中国 
  的软弱无力诱使英国起而效尤法国,于1885年入侵缅甸,使缅甸脱离了中 
  国。1886年它迫使中国订约让缅甸沦为自己的保护国,不过条约允许缅甸继 
  续向北京每十年纳贡一次。随着南方的这些朝贡国的丧失,中国东北的主要 
  属国朝鲜的命运,现在也跟着处于千钧一发之势。 

① 参看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 

… Page 96…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朝鲜被中国人看成中国北部极重要的“外藩”,它在明、清两代又是中 
  国的头等朝贡国。朝鲜李朝(1392—1910年)每年派三次正式贡使前往明廷, 
  派四次正式贡使前往清廷,另外还有许多小规模的遣使。从1637至1894年, 
                                                                          ① 
  有507个朝鲜使团到过北京,也有169个中国使团出使到朝鲜。 由于受中 
  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朝鲜人模仿中国人的各种制度和生活方式,并且 
  把与中国的关系说成是“事大”,以区别于与日本之间的较为平等的“交邻” 
  关系。实际上,自1637年以来,朝鲜除了和中国有藩属关系以及偶尔和日 
  本交换使臣外,它和其余国家并无交往;西方人称它为“隐士的王国”。 

                                      朝鲜的开放 

       随着中国和日本的开放,朝鲜日益受到西方国家要求贸易、传教和建立 
  外交关系的压力。但是,朝鲜宫廷曾于1786年把基督教当作邪教加以禁止; 
  除了对航船遇难给予方便外,宫廷拒绝与西方建立任何联系,这一毫不通融 
  的立场,在幼王高宗的父亲大院君于1864年摄政以后变得更加僵硬。1866 
  年2月,大院君又对基督教徒进行迫害,并造成了对外国教士们的一场屠杀。 
  10月份,法国驻华公使未获巴黎批准,迳自派讨伐队前往朝鲜。法国军队占 
  领了汉城南面江口的江华岛,可是在城外战败而退去。同年8月,一艘美国 
  商船“谢尔曼将军号”驶抵平壤,以炮轰相威胁,要求通商。这艘船的行径 
  如同海盗,它在退潮搁浅后被焚毁,水手也被杀。1871年,美国国务院命令 
  驻华公使镂斐迪调查此案。他随带五艘兵船前往。美国讨伐队要求在江华岛 
  附近进行谈判被拒绝后,就强行驶入通往汉城的汉江。当朝鲜的海岸炮台开 
  火轰击时,美国人也还击,大肆轰击江华岛。美国人由于没有受权作战而随 
  即撤离。朝鲜人由此得出结论:他们既打赢了法国人,也打赢了美国人。 
       总理衙门自知中国无力保卫朝鲜,在1867年开始劝告朝鲜和西方国家 
  和解。到了1879—1880年时,中国人力促朝鲜和西方国家建立条约关系, 
                                     ① 
  以抗衡日益增长的日本的影响。日本对朝鲜的关系在德川时期(1603—1867 
  年)由对马地方的封建领主处理,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便改由东京直 
  接掌管了。日本为了宣布这些政治变化和修订双方关系而派往朝鲜的使团, 
  都被大院君拒之门外,因为他藐视日本所实行的现代化,而且认为日本天皇 
  僭越“天皇殿下”的称号是不合体统的。 
       为了报复这次冷遇,日本领袖们决定于1873年派一讨伐队前往朝鲜。 

① 全海宗: 《清代和朝鲜的藩属关系》,载《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第90—111 页。 
① 如要研究改变中的中国方面的立场,可参见芮玛丽:《清代外交的适应性:中国卷入朝鲜问题的经过》, 

载 《亚洲研究杂志》,卷17 第3 期 (1958 年5 月)第363—381 页。 

… Page 97…

  这一行动将起到这些作用:(一)为心怀不满的武士提供泄忿的机会,转移 
  他们对国内问题的注意; (二)对中国在朝鲜的君临地位进行有利的挑战, 
  以谋取日本在亚洲的领袖地位;(三)阻止英国和俄国的前进;(四)为1592 
  和1597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失败雪耻。但是从西洋回国的日本领导人取 
  消了这个决定,他们认为日本国内的落后状况不允许进行一次对外冒险。 
       不过,在1875年还是派遣了一支配备有炮艇的巡逻队。当日本人在江 
  华湾遭到袭击时,他们便进行还击,并摧毁了朝鲜的防守要塞。这次胜利以 
                                                                          ② 
  后东京又增派了六艘兵船前往朝鲜,同时派了一个使者前往北京探听中国 
  的反应。这时,总理衙门正穷于应付马嘉理事件,遂小心翼翼地答复说,朝 
  鲜虽是中国的藩属,但其内政外事从来悉听自为。日本受此鼓舞,力促开放 
  朝鲜,清廷因一心避免冲突,便指令朝鲜进行谈判。1876年2月24日,日… 
  朝江华岛条约签字。条约载明:(一)承认朝鲜为自主之邦,享有与日本平 
  等之权; (二)互派使节;(三)开放三口对日通商;(四)日方在这些口 
  岸享有领事裁判权。由于不能维护朝鲜的独立,中国没有履行其宗主国的权 
  利。 
        日本继在朝鲜的行动之后又于1879年并吞琉球群岛,这更使中国决心 
  向西方国家开放朝鲜,以抵消日本的影响。北京责令李鸿章主管朝鲜事务, 
  以便在商业上和外交上着手对西方开放朝鲜。1882年,他派遣马建忠和海军 
  提督丁汝昌前往朝鲜,目的是介绍美国海军准将舒斐尔特进行缔约谈判。 
  1882年5月22日签订了美…朝条约:两国同意互派外交官;在通商港口设领 
  事;彼此平等相待。美国承认朝鲜独立,但是朝鲜另发单独的声明,自称为 
               ① 
  中国属邦。此后数年朝鲜和英、法、德各国都签订了协定,并且它也按照 
  中国模式着手进行了一些现代化的工作,尽管步子很慢。 

                                国内暴乱和国际政治② 

       高宗于1873年开始亲政以后,他的“闵妃”(出身于有影响的闵氏家 
  族)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权力,她借此权力实行改革,而且还雇用了一些日本 
  军官来训练朝鲜军队。大院君决心削弱她的影响,利用一些被遣散士兵的不 
  满情绪,于1882年煽动他们攻打王宫和袭击日本使馆。闵妃幸免一死,日 
  本使馆则被焚,七名日本军官被杀,日本公使逃回本国;大院君重新掌权。 
  丁汝昌提督和马建忠到朝鲜调查此案;为了防止日方采取惩罚性行动,他们 
  迅速采取措施逮捕了大院君,并将他送往中国监禁。按照马建忠的劝告,朝 
  鲜国王同意向日本赔款五十五万美元,派使团道歉,并允许日方在使馆内驻 

② 此人即森有礼。 
① 因为如果将这项声明载入条约,美国参议院就会拒绝批准该约。 
② 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卷入朝鲜问题的情况,可看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 

… Page 98…

军和筑兵营。日本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这标志着日本外交的重大胜 
利。 
     1882年暴动以后,李鸿章率先积极行动,以加强中国在朝鲜的地位。中 
国和朝鲜缔结了一项商约:朝鲜给予中国以治外法权,中国人则提供贷款, 
并送给朝鲜政府一批洋枪。李鸿章任命一名中国的商务代办以监督朝鲜的贸 
易,并指令袁世凯负责训练朝鲜军队。原在中国海关任职、后又充当德国驻 
天津领事的穆麟德担任了朝鲜的海关税务司和外交顾问。中国的六个营军队 
驻在朝鲜以维持治安和防备日本的侵略。 
     1882年以后,朝鲜人中的亲华派和亲日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袁世凯 
和亲华派掌握了政府,而日本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却竭力鼓吹朝…日友 
谊,并操纵金玉均所领导的亲日派。1884年,中国因中法战争从朝鲜撤回了 
三个营的兵力,亲日派便试图在12月4日发动政变。他们的军队突然冲进 
王宫,逮住了国王,并杀死了一些亲华的官员。袁世凯的军队当即平定了叛 
乱并救出了朝鲜国王,但是主要煽动者金玉均却逃往日本。 
     东京方面立即派一支讨伐部队和一名特使(井上馨)前往朝鲜索取赔 
款,要求道歉和索资重建日本使馆。与此同时,另一位专使伊藤博文也前来 
和李鸿章商谈,当时李鸿章正忙于中法战争,因此迅即妥协,于1885年4 
月18日同意缔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此约规定:(一)中、日两国应于四 
个月之内各将军队尽数撤出朝鲜; (二)双方应劝朝鲜聘请别国人为教练, 
中、日两国人员均不得训练朝鲜军队;(三)任何一国如欲派兵前往朝鲜平 
乱,应先行文知照对方,一俟事定,应即撤兵,不得留防。这一协定实际上 
使朝鲜变成了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取消了中国声称它为唯一宗主国的 
权利,并且确认了日本具有向朝鲜派兵之权。 
     与此同时,俄国占领了朝鲜东北海岸的元山港,英国夺得了朝鲜南部的 
巨文岛,国际纷争因而加剧。日本看出了西方国家对它在朝鲜利益的威胁, 
便采取了鼓励中国加强控制的政策,借此来抵消别国的影响和确保日本在将 
来的朝鲜事务中只与中国打交道的局面。李鸿章不懂得日本的这一用心,果 
然通过任命袁世凯为全面掌握朝鲜的商业和外交事务和监督其内政的驻朝 
鲜大臣,来加强中国的控制。袁世凯很快控制了朝鲜的宫廷、海关、贸易和 
电报业务,在1885—1893年期间成了朝鲜国内权力最大的人物。正当中国 
在朝鲜盛极一时时,日本的经济和军事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到1894年 
时,日本的现代化程度已足以与中国角逐了。 
     使原已紧张的局势更为加剧的是:1894年3月,朝鲜的亲日派领袖金玉 
均在上海被另一朝鲜人刺杀;死者的尸体运回朝鲜凌迟示众以为叛国者戒。 
日本人认为这一事件是直接的冒犯;虽然外相陆奥宗光声辩说,一名朝鲜人 
在中国被另一名朝鲜人杀害,在法理上与日本无关,但是仍然群情激昂,而 
玄洋社等秘密组织则为战争推波助澜。这些组织怂恿东学党叛乱,使之成为 
向朝鲜派兵的借口。 

… Page 99…

                                东学党叛乱,1894年 

       东学党运动本来是宗教性质的,由于官方的迫害才变成了政治运动。东 
  学党的创始人崔济愚(1824—1864年)是一个不得志的士子,他有感于官方 
  的压迫和基督教的扩张,创立了号称集儒、道、释精髓而为一的“东学”信 
  仰。朝鲜政府视它为邪教而加以取缔,并于 1864年将崔济愚逮捕、论罪和 
  斩首。这一教派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后,逐渐吸引了一些胸怀政治野心的人 
  士。1892年,东学党人要求开禁,但被拒绝,他们的组织奉令解散。 
       此后不久,在玄洋社日本人的帮助下,东学党人利用群众性抗议官僚贪 
  污的机会,策划了一次暴乱。当朝鲜宫廷要求中国出面援助时,日本公使怂 
  恿袁世凯采取积极行动,并暗示日本无意干预此事。李鸿章信以为真,认为 
  日本不会进行战争;但东京却作了充分行动的准备,因此中国人刚刚协助扑 
  灭东学党人,八千名日本兵马上就出现于朝鲜。日本方面要求朝鲜改革内 
  政,但是朝鲜政府根据李鸿章的指令答复说,只有在日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