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当大的支持。1896年2月,一位御史指控强学会非法组织了一个团体,这 
  个团体可能会在士子中间助长无节制地讨论政治和公开批评时政的危险举 
  动。这次弹劾一经提出,不可能不为朝廷所注意。自1862年以来,清朝的 
  既定政策就已经是禁止私人针对政府的政策提出建议和请愿,以及禁止私人 
  结社。政府按照御史的指控取缔了该学会,从而使它建立仅仅五个月就关了 
  门。① 
       虽然解散强学会和取缔北京、上海两地主张变法的报纸之事对于正在成 
  长中的维新运动是一个挫折,但是新的机会立即又在别处出现了。在 1896 
  年春天,紧接着上海分会被封闭之后,它剩余的经费和另外的私人资金被用 
  来创办一份报纸。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被邀请任主笔。这就是著名的《时 
  务报》的开端,它于1896年8月起在上海发行。第二年春天,在澳门创办 
  了一份附属报纸。该报开始时称为《广时务报》,后来改名《知新报》。这 
  两份报纸使变法运动在长江下游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保持着生气。② 
        《时务报》的精华是梁启超写的文章。他是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因此, 
  他的许多写作不用说是受到康有为的强烈影响的。然而,细心地阅读就可以 
  发现,梁启超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宣传康有为的思想,而是有所发展,使民 
  族主义和民主化在变法纲领中更为集中突出。 
       象康有为和当时其他有志于变法的学者们一样,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 
  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 

②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49 页。 
①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第16、227—229 页。 
②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31—243、249—250 页。 

… Page 241…

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改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 
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 
技术革新,其结果只是浪费精力,这在自强运动中已经充分证明了。换句话 
说,梁启超的变法纲领断言,政治改革与技术革新相比,应占首要地位。 
     梁启超坚持,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是彻底改革教育制度。从根本上说, 
这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和建立全国的学校系统。这种新途径的首要目的是在民 
众中间普及识字和有用的知识,而同样重要的是,也要提供以中国文化传统 
和西方政治理想及经验这两方面的知识为基础的政治教育。梁启超希望,从 
这些新学堂里将会产生有知识的和有政治觉悟的公民。 
     梁启超的教育方法的核心是两个主要的概念,即变和群。在康有为的历 
史哲学和当时传入中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之下,梁启超首先设想变应分 
阶段发展。然而在梁氏的思想中,这种变是由一种新的政治意识——即被归 
纳为群这一多种意义的概念——所支配的。这个名词表示需要在士大夫中间 
建立联合,以便动员和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和政治的活动。意义深远的是,除 
了联合的理想之外,群还包含着深刻地贬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价值的某些更 
广泛的政治理想。根据梁氏的意见,古代君主制主要适合于维护统治王朝的 
政体,因此经常是纯粹压迫人的。这样一种压迫人的制度,在帝国主义侵略 
和国际竞争的现代世界中,是不能维持中国生存的。首先,它将妨碍在民众 
中间产生力量和朝气,而集体的活力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又是必不可 
少的。其次,压迫人的君主制阻碍人们的交往:不但阻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之间的交往,而且也阻碍社会的不同方面之间的交往。缺乏这种交往,传统 
的中国社会就象缺乏民族生气那样缺乏民族团结。 
     隐藏在这种对传统政治秩序的指控下面的思想,显然是一种新的政治共 
同体概念,它受到民族主义和达尔文派关于世界为无情的国际竞争和斗争所 
支配之说的强烈影响。在这个时期梁启超从来没有明确将这个概念和民族主 
义等同起来。事实上,作为康有为的亲密追随者,他仍然声言信仰康氏的普 
济众生的理想。然而潜藏在他的政论作品表面之下的,正是民族主义的思 
想。 
     但是,民族主义在梁启超的新政治共同体梦想中虽属重要,却非唯一的 
决定因素,因为一方面他对传统政治秩序作了实用主义的估价,一方面他又 
关心道德上的合法性。传统的王权制度不但在政治上是无能的,它在道德上 
也应受谴责。梁启超把国家看作应该属于共同体全体成员的一个共同实体, 
即不但属于统治者,而且也应属于被统治者。因此这个共同体应该是它的全 
体成员的利益和愿望的综合。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 
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因此其结果只能使共同体蜕化变质。这种新 
的共同体的概念表明要在道德上信奉类似卢梭的民权和公意的理想。简单地 
说,梁氏把新的政治共同体看作政治变法的最终目的,其中不仅有活力和团 

… Page 242…

  结,而且也体现了民主主义。     ① 
       梁启超的变法主张集中到这种新的政治共同体理想上,其最终目的在于 
  使中国的传统政治秩序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些激进观念的传播立即使政治变 
  法论成为风起云涌中的思想激荡的焦点。当这种风云激荡扩展开来时,变法 
  运动逐渐失去了它开始时在康有为单独领导下那种明确的一元性。确实,康 
  有为的变法纲领和思想体系仍然代表运动中最公开和最明显的部分。然而, 
  在运动下面的其他思潮则和康有为的思想大不相同。这样,维新变法作为思 
  想运动看起来可能最象一种带有各种颜色的光谱。在较温和的一端往往可以 
  发现在陈宝箴和黄遵宪等士大夫所代表的思想类型,他们也同意康有为的需 
  要改制的主张,但是未必同意他对儒家学说所作的激进解释。在这个温和派 
  别中,某些思想状况本质上和自强运动提倡者张之洞及李鸿章等人的态度基 
  本上并无二致。可是,在比较激进的一派,其观点和同时代的革命运动很难 
  区别,某些方面甚至更加激进。在这种背景下,有两个人物应该特别受到注 
  意,因为他们在围绕着变法运动发展起来的日益扩展和日益复杂的思想激荡 
  中扮演着领袖群伦的角色。 
       其一是严复,他在青年时代曾在英国留学两年,因此属于不但懂得西方 
  语言而且也直接观察过西方的少数中国人之列。在1895—1898年间,他在 
  天津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表达他自己关于中国民族危机和需要改革的 
  观点。1897年,他是传播新知识和发表维新观点的天津一家新型报纸《国闻 
  报》 (它很快成为华北的最重要报纸)和周刊《国闻汇编》的创办人之一。 
  在那些年,他还开始了他的翻译事业,完成了赫胥黎的 《进化论与伦理学》 
  的译注,此书取名为《天演论》。严复的著作和翻译立即对读者发生了重要 
  的影响。他的《天演论》在1898年出版后取得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甚至在出版以前已有影响,因为康有为和梁启超读过原稿,在它出版以前已 
  经对严复佩服得五体投地。 
       按照当时的标准,严复的政治态度是非常温和的,因为他提出的仅仅是 
  渐进的制度改革和政治革新。但是,这是和预期未来中国文化将经历一场彻 
  底的改造这样一种思想上的激进态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政治上的渐进主义 
  和在思想上的激进主义二者都产生于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而这 
  主要是他研究斯宾塞哲学的成绩。 
       斯宾塞的思想认为,进化必然是缓慢的和累积的,不能飞跃地前进,这 
  使严复不相信任何激烈变化的奇迹。实际上,这是说,在中国人民作好准备 
  以前,不应进行制度改革;为了在体质、知识和道德上改造他们,需要漫长 
  的教育过程。严复的目标也同样是在将来彻底改变价值观。 
       严复的文化激进主义发端于他对国家的热切关注,即如何实现共同富强 
  从而使中国能够在一个猖獗的帝国主义世界上生存下去。严复那种以社会达 

①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第73—120 页。 

… Page 243…

  尔文主义的思想体系表达出来的对集体的关注使他相信,集体富强只能求之 
  于一种截然不同的西方的天地之学。这种天地之学把天地描绘成为质和力所 
  会之宝,它处于从“始于一气”向“演成万物”的持久进化过程之中。整个 
  宇宙如此,人类世界也如此,在人类世界中,活力产生于生存竞争,进化由 
  生存竞争推动。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存竞争在人类之间不但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地球的资源有限,生命却大量增加;而且它作为动力和发展的源泉,对 
  于世界来说也是一种幸事。 
       对现实的这种看法鼓舞和吸引了严复,因为它突出了他所重视的关于斗 
  争、活力和进展的思想。达尔文主义的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使他向 
  往西方的自由理想。在严复看来,现代西方奇迹般的成就在于,在西方,个 
  人的力量不但得到解放,而且还能被融合而产生集体的活力。现代西方的社 
  会精神是公众精神和原始力的独特而和谐的结合。根据严复对西方思想的研 
  究和他对英国的观察,这种结合只能在自由社会和民主制度的环境中产生。 
  他对自由和民主的信仰是他所接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集体活力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 
       因此,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 
  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在他看到集体力量充溢现代 
  西方的同时,他在中国传统中只看到活力和公益心的萎缩。他在把中国与现 
  代西方进行对比后着重指出,中国是软弱的,因为过去中国的圣贤在培养民 
  众的力量和能力方面做得很少,而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却都是在压 
  制他们的力量和能力。因此,他几乎是全面地、彻底地驳斥当时思想界唯中 
  国之法是举的倾向,不但攻击科举制度的机械死板的要求,而且笼统地把当 
  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这就不足为奇了。医治中国 
  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① 
       另一个有影响的人物是年青的湖南学者谭嗣同,他属于迥然不同的另一 
  种知识分子类型。作为高级政府官员之子和中国士大夫的一个成员,谭嗣同 
  深受儒家教育。后来,在他成年的初期,通过对知识的探索,他受到西学、 
  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响,同时他也受到在十九世纪末年重又流行起来的古 
  代非儒家哲学——特别是墨家学说——的影响。这些多样化的思想影响使他 
  形成了一种折衷主义的观点,1896—1897年,他将这一观点正式写在一本有 
  煽动性的小册子《仁学》中。虽则这本小册子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版,但其 
  内容在出版前已为他的亲密朋友所熟知,包括梁启超在内。 
        《仁学》的核心是渴望在地球上出现一个大同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将充 
  满生气和活力,不断向更美好的未来发展。它也是以激进的平等主义和自由 
  地表达感情为特征的道德高尚的共同体。这种乌托邦幻想既来自宗教的普济 
  众生主义以及大乘佛教、理学、基督教和墨家的道德理想主义,也来自现代 

① 施瓦茨:《严复与西方》,第42—112 页。 

… Page 244…

  西方工商社会的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然而,在 《仁学》中明显地没有流露 
  出民族主义意识,而这在谭嗣同的许多同时代人思想中已开始成为突出的特 
  征。 
       从对世界的这样一种幻想出发,谭嗣同发表了对中国传统的过激的批 
  评。他象严复一样攻击传统的君主制,将它描述为一种最黑暗的专制主义, 
  压抑人类的能力和感情。但和严复对传统制度的攻击范围仅限于政治秩序不 
  同,谭氏的抨击还扩大到传统中国的主要社会制度——家庭。这从他对传统 
  的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核心(儒家的三纲教义)的毫无保留的诘责中可以看得 
  很清楚。人类全部关系中最神圣的是君臣、父子和夫妻。三者都是以一方绝 
  对统治的权威原则为基础的。谭嗣同认为,父子、夫妻这两种家庭关系和君 
  臣这种政治关系一样,都是腐败的和压制性的。在谭嗣同看来,这三者构成 
  了单一的乖张和压迫的秩序,在它的下面,传统的世界只能日就枯萎和堕 
  落。 
       为了在地球上建立一个能生存的人类共同体,谭嗣同呼吁冲决三纲这一 
  令人窒息的罗网,进而消灭中国的整个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康有为或严复 
  不同,谭并未提出有步骤的改革纲领,他的《仁学》也未指出如何用具体而 
  明确的步骤去实现他的幻想。可是,在这整本小册子中他都用热情洋溢的语 
  言鲜明地表达了完全否定和彻底解放这两个如影随形的主题。在这些语言中 
  产生了一种革命的朦胧概念。① 
       从上述情况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变法维新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 
  种各样很不相同的思想,但它主要是以一种激进的倾向为特征,这种特征反 
  映了对两个主要问题的关注。一个是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另一个是对宗 
  教道德意义的探索,这主要表现在康有为和谭嗣同的思想中。激进思想是由 
  对这两方面的关注助长而成的,它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样, 
  在1895年之后的数年中,思想冲突不但发生在激进的维新派与保守的士大 
  夫之间,而且也发生在激进的与温和的维新派之间,这就不足为奇了。1897 
  年下半年,这种思想冲突终于在湖南趋于公开化。 

① 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第56—90 页。 

… Page 245…

                              湖南的维新运动 

       当1896年初康有为的运动在北京受到清朝的压制以后,维新运动不得 
  不将它的活动限制在上海和澳门从事思想宣传,以取得公众的支持。但与此 
  同时,新的发展也在湖南进行,省府长沙立即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心,这样就 
  使它有在省一级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时湖南的维新必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国家和社会发生的两大变 
  化这一背景下来加以理解。第一大变化是督抚的权力增加了,这是十九世纪 
  中叶的各种叛乱,以及这些省级官员们为了应付中国面临的国际危机在自己 
  辖区内各自在经济技术发展和制度变革方面所作种种努力的结果。十九世纪 
  六十年代初以后三十余年中的这些革新努力,构成了所谓自强运动的大部分 
  活动。 
       第二大变化是地方名流势力的增加。库恩已经说明了他们的力量在十九 
  世纪中叶叛乱的年代中是如何通过组织地方自卫武装而发展起来的。还有种 
  种迹象表明,这种力量的增长也导致绅士们进一步插手非军事的公共事务。 
  在大多数场合下,这无非是他们的传统公务活动在政府软弱时期的扩张而 
  已。但在某些省份,这也同在与西方接触时因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刺激而产生 
  的商业化有关。这些本乡本土的发展的综合力量使绅士在他们出生的城镇和 
  本省的政治中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① 
       因而,十九世纪下半期,在各省官员势力增长的同时,绅士的政治地位 
  也提高了。两者活动的结合,导致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湖南开始的一场维新运 
  动。首光,湖南所幸的是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相继有两位能干的开明学 
  者官僚在省内当政。1892至1895年吴大澂任巡抚期间已经开始在教育、经 
  济和军事方面进行过若干革新。当陈宝箴在1895年末接任巡抚时,改革被 
  有力地推向更大的规模。他在致力于促进省政改革时,得到了他的有远见的 
  儿子陈三立的帮助,后者在年青一代有志于维新的文人学士中间有许多朋 
  友。陈宝箴还得到管理省政的两名高级官员黄遵宪和江标的协助。 
       黄遵宪是一位广东的学者…诗人和历练的外交官,曾到日本、美国、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