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叙述得井然有序,明白清楚,正是对本段历史进行研究的结果,而《通鉴考异》反映了研究的过程。如北魏献文帝之死,《魏书》本纪只说“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通鉴》卷一三四就写明冯太后“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考异》云,“元行冲《后魏国典》云,‘太后伏壮士于禁中,太上入谒,遂崩’。按,事若如此,安得不彰?而中外恬然不以为怪,又孝文终不之知。按《后魏书》及《北史》皆无杀事,而天象志云,‘显文暴崩’。盖实有鸩毒之祸,今从之”。胡三省的《通鉴》注,当然也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宋代学者的笔记中,如沈括(1030—1094)《梦溪笔谈》、洪迈(1123—1187)《容斋随笔》、程大昌(1123—1195)《演繁露》、陆游(1125—1210)《老学庵笔记》、王应麟(1223—1296)《困学纪闻》等,都有涉及本段历史的个别考订。清代学者关于本段历史的研究,首先推钱大听、王鸣盛和赵翼的著作,其次体现在各种补表补志(见前)。此外如顾炎武(1613—1682)《日知录》、杭世骏(1696—1773)《诸史然疑》、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陈澧(1810—1882)《东塾读书记》等,都有有关的个别考订。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和吴士鉴的《晋书斠注》,都在一定意义上总结了清代学者对本段历史的研究。
  这里附带提一下另一类型的书。历代正史中,前四史自来为文人所喜读。此外则南北史被目为富于词藻的史书,可以丰富文人的修养,供写作时采摭,因此有人专门分类辑录其中词句鲜华、事迹新异的资料。宋洪迈有《南朝史精语》十卷,明王涣有《两晋南北奇谈》六卷,周诗雅有《南北史抄》(无卷数),清陈维崧有《两晋南北集珍》六卷,俱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抄类》存目。史抄类只收了清沈名苏、朱昆田同编的《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各八卷。提要目为“撷其精华,以备选用,使遗文琐事,披卷灿然,”又说存目所列诸家皆“不及后来沈名荪、朱昆田书之有条理”。郝懿行有辑自《宋书》的《宋琐语》,分为德音、藻鉴等二十八门,也属同类性质。五四以后,陈寅恪(1890—1969)的著作在司马光之后把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他继承乾嘉朴学和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语言、历史之学的传统,以敏锐之头脑与深厚的文学、哲学、佛教知识基础,靠朴素的辩证法,从事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他以文化与民族为着眼点,依据习见的史料,从中发现别人未注意的联系与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并且善于由小见大,对于这段历史道出他认为的所以然之理。陈寅恪长于贯通以观察发展变化,他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研究与唐史研究相辅而行,互相促进,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找出唐代各种制度的渊源。陈寅恪有关本段历史的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结集在《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中的论文。
  解放之前,直接或间接受陈寅恪影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领域内(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备方面)做过研究的人及其著作如下(有的论文集中兼有解放后成果):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杨筠如:《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
  汪筏:《隋唐史论稿》。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缪钺:《读史存稿》。
  何兹全:《读史集》。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解放前的论文尚未有结集者,有余逊、谷霁光。不专研究这段历史而所撰某些论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作出贡献者,有谭其骧、劳幹。
  解放前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研究奠定基础,取得突出成就,影响深远的著作,是汤用彤(1893—1964)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收在《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的论文。思想史方面有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社会史方面有王伊同《五朝门第》。经济史方面有陶希圣、武仙卿《南北朝经济史》。学术史方面有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
  吕思勉(1884—1957)的《两晋南北朝史》搜集大量史料,体系完整,线索清楚。注意了当时为人忽略的有关生产、社会方面的现象,对文化学术也予以重视。余嘉锡的《余嘉锡论学杂著》、吕思勉的《读史札记》、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中,都有关于本段历史的考订论述。
  解放后,史学界普遍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这个领域中的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出并研究新课题,对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土地制度、阶级关系、农民起义、民族关系等展开了讨论。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实事求是的学风重新得到尊重,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也和其他段落的历史一样,出现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本段断代史专著有: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杨伟立:《成汉史略》。
  研究政治史、政治军事等制度、门阀的专著有: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发表这方面论文的有熊德基、祝总斌、陈仲安、张泽咸、朱大渭、黄忠贤、杨德柄、卢开万、蒋福亚等。
  研究土地制度、经济史的专著有: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国有土地制与均田制》。
  唐长孺:《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韩国磬:《南朝经济试探》、《北朝经济试探》。
  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
  朱绍侯:《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研究民族史的专著有: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乌桓与鲜卑》、《突厥人和突厥汗国》、《氐与羌》、《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周伟洲:《敕勒与柔然》、《吐谷浑史》。
  林幹:《匈奴史》。发表这方面论文的有陈连庆、黄烈等。研究思想、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专著有:汤用彤、任继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任继愈:《汉一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
  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张可礼:《三曹年谱》。整理校注的史料有:冯君实:《晋书孙恩卢循传笺证》。
  章巽:《法显传校注》。
  张泽咸、朱大渭:《魏普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王永兴:《隋末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柔然资料辑录》。专门刊载有关本段历史论文的刊物,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魏晋隋唐史论集》和武汉大学历史系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日本最早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是冈崎文夫,三十年代著有《魏晋南北朝通史》及《南北朝社会经济制度》。以后滨口重国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兵制、徭役等问题,成果收入《秦汉至隋唐史研究》。五十年代以后,日本注意这段历史的学者日益增多,探讨的方面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等各个领域大小许多问题。形成专著或结集为论文集的有:内田吟风:《北亚史研究——匈奴篇》、《北亚史研究——鲜卑柔然突厥篇》。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六朝史研究——宗教篇》、《六朝宗教史》。
  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中国中世研究》(合著)。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越智重明:《魏晋南朝政治社会》、《魏晋南朝之贵族制》。
  福繁太郎:《中国南北朝史研究》。
  矢野主税:《门阀社会成立史》。
  藤川正数:《魏晋时代丧服礼研究》。
  村上嘉实:《六朝思想史研究》。
  塚本善隆:《中国佛教史——北魏篇》。
  佐久间吉也:《魏晋南北朝水利史研究》。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领域发表过重要论文,而尚未集结成书的,有藤家礼之助、川本芳昭、中村圭尔等。研究秦汉史的大庭修、古贺登,研究唐史的池田温、菊池英夫、崛敏一,研究佛教史的牧田谛亮、福井文雅,研究史学史的铃木启造,也都发表过有关这段历史的论文。
  为了解国内近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领域的研究论文,最方便是查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定期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史研究动态》中也定期刊登前一年各段历史的研究状况。关于日本的研究,日本《史学杂志》每年五月号刊登前一年研究概况。如果要了解世界各地的论文与专著,可以查阅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中心年出一册的《东洋学文献类目》。五十年代日本出版的《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三卷史料篇东洋部分,有关于本段历史史料和五十年代以前研究概况的介绍。八十年代日本又出版了北根幸夫等主编的《中国史研究入门》和岛田虔次等主编的《亚洲历史研究入门》,都收有本段历史史料及近年研究概况介绍,前者由池田温执笔,后者由谷川道雄执笔。
  第四章本卷编撰旨趣三国两晋南北朝,习惯上多称作魏晋南北朝。魏是三国之一,是三国中比较重要的,但它不能完全代表三国。魏必须加上蜀和吴,才能称三国。晋,有西晋和东晋,混称为晋是可以的,但称作两晋,就更清楚些。因为这些原因,本卷没有采用旧称“魏晋南北朝”,而使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称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上限,有人定在曹丕称帝的一年,有人定在赤壁之战以后。我们认为,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帝迁都许昌,是新的历史形式的一个开端,是三国序幕的开始,应该作为这个时期的上限。赤壁战后,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到了曹丕称帝以及蜀、吴相继称帝,不过是三国政权的形式化而已。至于汉末黄巾大起义和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只是旧时期的结尾而不能当作新时期的开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下限,有人定在隋建国的一年。有人定在隋灭陈的一年。后说比较合适。因为陈灭了,南北朝才算结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是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也是地方性的撰述为多,总揽全局的著述少。在二十四史中,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著述,有十一部之多。其中有十部,包括《三国志》、《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都是关于割据政权的史书。只有《晋书》,是记述一代史事的。近代史家能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事于一书,但往往不能通观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形势及发展中的阶段性。本卷试图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动乱,长期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这一历史时期在分裂和动乱中为自己寻求出路,却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我们认为,这个时期在大量的消极现象掩盖下,存在着积极的因素,国家的分裂为新的统一规模准备了条件,民族间的斗争为新的民族关系的协调准备了条件。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而不是把它简单地写作漆黑一团,这是本卷所力求做到的一点。
  史书之文,要做到信实、凝练、确切。凝练非一日之功,要下长期的功夫。信实和确切也不易做到,但必须努力去做,这是不能打折扣的。专著、论文和考据所论述的对象不同,所论述的目的不同,文体也当有所不同。数十年来,这三者的区别也不大讲究,不利于历史表述的发展。我们虽已认识了这一点,但在实践上,还不能免俗,幸读者谅之。
  乙编综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即从封建割据到全国再统一的时期。从民族的角度来说,这又是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属于这个时期的前期,隋唐历史则属于后期。前期的封建割据是为后期的再统一准备条件,使后期历史达到更高的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有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魏、蜀、吴三国的鼎立,约在公元196—266 年之间。第二个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战,约在266—420 年之间。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是南北朝的对峙和南北朝的并趋衰弱和周隋的转强,约在420—589 年之间。这一时期,共达三百九十四年之久。
  第一章三国的鼎立第一节曹操稳占中原魏、蜀、吴三国的鼎立,是以曹魏的盛衰为发展主线的。建安元年(196)曹操迫汉帝迁都许昌,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实际上架空了皇帝,结束了汉朝的统治,这可以说是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同年,曹操以军事编制的形式,推行屯田。在当时北方普遍粮荒、农民大量脱离土地的情况下,这是较有效地保证军粮供应的措举,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的就业问题,这对曹操军事力量的充实、政治威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宫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基本力量。这是历史性的重大战役,开创了他稳占中原的局面,使曹魏在以后三国历史发展中始终占有优势的地位。
  袁绍占冀州建安初年,在关东各地割据称雄的人物中,势力最大者是袁绍。他起兵讨董卓时任勃海太守,乘董卓西迁长安之机,夺得了冀州。当时的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称得上兵强粮足。随后他又取幽州、青州、并州,兼有河北四州之地。这四州,在当时是具战略形势的要地,其北有乌桓、鲜卑,可以为用;南有大河为阻,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在袁绍初占冀州时,其谋士沮授就向他进言:“将军。。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袁绍听了,很高兴,说,“此吾心也。”①袁绍占据北方的雄心,早在讨董卓时就有了。当时,“绍与曹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②袁绍早已看中了河北四州这块地方。曹操虽有本领任天下之智力以与人争衡,但也同样看重河北这块地方。袁绍占有河北,这是他强大的基础。曹操想发展他的功业,也必然以河北为争夺的对象。
  袁绍的父祖,四世三公。他是一个煊赫的世家子弟。袁家的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故他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号召力。
  曹操在许(今河南许昌县西南)兴起后,迎献帝都许,假献帝之命,自为大将军,以袁绍为太尉。袁绍不甘屈居曹操之下,并且也受不了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气焰,决心要灭掉曹操。建安五年(200),袁绍举兵攻曹操,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
  ①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②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曹操在官渡战前的几次胜利官渡之战以前,曹操在军事上所处的地位,有相当大的困难。在建安元年前后,占据南阳一带的是张绣,荆州是刘表,扬州是袁术,徐州是刘备。建安元年,吕布袭取了徐州,刘备来许投靠曹操。当时刘备已很有名气。曹操的谋士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意思是劝曹操要杀掉刘备。曹操却回答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①建安二年,曹操征张绣。张绣先投降,后又反复,曹操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建安三年春,曹操再征张绣。刘表派兵援助张绣,曹军腹背受敌,又听到袁绍将要攻许,遂退兵。袁绍很想拉拢张绣,以便南北两路出兵夹攻曹操。建安四年冬,就在袁绍进攻的前夕,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劝告,又归降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封张绣为列侯,食邑二千户,此在曹魏一代的封侯中,封户是最多的。
  袁术和吕布,一个在扬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