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起券,形似覆斗。墓壁石砌,墓底、墓道用花砖铺砌。墓室顶部盖石上浮雕莲花形图案或日月三足乌,有的四角还雕出龙形。梁堆多数被盗。遗存下来的随葬器物很少。主要有铜制的容器、饮食器、摇钱树、铜铁兵器、陶模型器、金银饰物和汉五铢、王莽钱、蜀汉五铢,与内地同期墓的随葬品基本相同,属于汉文化体系。
  据学者研究,“梁堆”是汉族遗民及其后裔的墓葬,除了极个别的可能是内地来云南任职的官吏以外,绝大多数应是史书上所说的“南中大姓”。1963 年在昭通后海子发掘的霍承嗣墓是个典型墓例③。此墓系砖石混合结构的单室墓,前有墓道。墓室方形,每边长3 米,高2。2 米,墓道长3。4 米,地面坟丘高5。2 米。早年被盗,仅存壁画。四壁壁画均分上下两列。画面以墓主坐像,汉彝部曲、仪仗、侍从以及流云、莲瓣、四神、怪兽为主要内容。墓主人坐像绘于后壁下列正中,左右为仪仗和侍从。在主像右上方有墨书题记八行,残存八十六字。据题记,墓主霍□,字承嗣,南郡枝江人,曾任“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史”,死时是“荆州南郡枝江牧”。先葬蜀郡,东晋太元年间改葬于此。霍氏自霍峻仕蜀汉,其子弋,弋子在,弋孙彪等,俱在宁州任职,成为极有势力的“南中大姓”之一。
  ① 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2 期。
  ② 孙太初:《云南“梁堆”墓之研究》,《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省博物馆编,1981年。
  ③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63 年12 期。第五节高句丽城址和墓葬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貊族的一支。公元前37 年建国号,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境):公元前3 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都于朝鲜半岛的平壤,国内城为陪都。在高句丽建都纥升骨城和国内城的400 多年期间,遗留在我国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和墓葬为数甚多。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曾多次来集安调查发掘。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除了复查和重新发掘被日人发掘的高句丽墓葬以外,还对分布于辽宁、吉林两省境内的高句丽遗迹进行过多次的普查和重点发掘。重要的工作有:1956~1959 年,对辽河以东的高句丽山城进行全面普查,遍及铁岭、抚顺、辽阳、海城、凤城、桓仁等县境,发现高句丽山城80 多处①。另在桓仁县高力墓子村发现高句丽墓750 多座,发掘了其中的44 座①:在抚顺前屯、洼浑木村两处发掘19 座②。
  1962~1966 年,对集安高句丽遗迹进行全面普查,勘查国都国内城遗址、王都丸都山城遗址,以及两都城外围的山城及其他遗址。对现存于集安县境内的高句丽墓葬进行分区测绘、编号记录③。在普查期间及以后,共清理发掘高句丽墓葬300 座左右④,其中包括重新发掘被日人发掘过的五盔坟5号墓、洞沟12 号墓和洞沟三室墓⑤。对著名的好太王碑做了精心修葺保护,重新释读研究⑥。
  此外,1976~1983 年曾三次调查位于辽宁新宾县富尔江西岸的黑沟山城⑦。1982 年调查吉林柳河县大通沟罗通山城⑧。
  都城址和山城址都城国内城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河口东侧,今集安县城周围的石筑墙垣即是。石垣砌筑规整,至今犹存。石垣平面略呈方形。1980 年勘测,周长2686 米。南墙东段保存较好,残高3~4 米,现存残垣厚约7~10 米。四面墙垣均筑马面,数量不等。从残存痕迹看,北墙有马面八个,其他三墙① 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1985)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 年版。又《辽宁境内高句丽遗迹》,《辽海文物学刊》1989 年1 期。
  ① 陈大为:《桓仁县考古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60 年1 期。
  ② 王增新:《辽宁抚顺市前屯、洼浑木高句丽墓发掘简报》,《考古》1964 年10 期。③ 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 年2 期。
  ④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等:《1976 年集安洞沟高句丽墓清理》,《考古》1984 年1 期。集安县文物管理所:《集安高句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3 年4 期;又《集安县上、下活龙材高句丽古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 年1 期;又《集安县老虎哨古墓》,《文物》1984 年1 期。曹正榕、朱涵康:《吉林辑安榆林河流域高句丽古墓调查》,《考古》1962 年11 期。
  ⑤ 吉林省博物馆:《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和五号墓清理略记》;王承礼、韩淑华:《吉林辑安通沟第十二号高句丽壁画墓》,均见《考古》1964 年2 期;集安县文物管理所等:《吉林集安洞沟三室慕清理记》;李殿福:《集安洞沟三室墓壁画著录补正》,均见《考古与文物》1981 年3 期。⑥ 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年。
  ⑦ 抚顺市博物馆等:《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 年2 期。⑧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 年2 期。各两个。马面大小略有差别,一般长8~10 米、宽6~8 米。墙垣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呈直角,上建角楼;东北角呈弧形,增建两个马面。墙垣四面共有六个城门,东西面各两门,南北面各一门,两相对应。城门间有通衢,构成东西二横道、南北一直道。今集安城内的团结路、胜利路和东盛路,大约就是当时国内城城年三条通衢的所在。曲于国内城几乎全部叠压在今集安县城底下,历经沧桑,除了有少量遗物被扰动出上外,昔日的城内建筑已经无法查考①。
  丸都山城是国内城的守备城。城构筑在国内城西北2。5 公里的高山上。
  东西北三面城垣垒筑在形如半圆的峰脊上:南面坡地,城垣低平,使整个山城形如簸箕状。城垣充分利用自然天堑,因山峰的自然形势垒砌石垣,或利用陡峭的石壁为城垣。石材平整,一般长20~50 厘米、宽29~40 厘米、厚10~27 厘米。城垣走向不平直,整体平面呈椭圆形,方圆近七公里,总长6951米。城垣上设女墙。女墙内壁基部有柱洞。全城共设五城门,东墙北墙各二门,南墙一瓮门,西墙无门。城年至今犹存建筑遗址三处,蓄水池遗址一处,墓葬三十七座②。
  在通往两都城的要道上以及在广袤的高句丽国境内,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城堡、关隘和哨卡,俗称山城。集安境内的山城很多,经勘查的有老岭南道上的霸王山城、望坡岭关隘;老岭北道上的关马墙山城和大川哨卡①。
  分布于各地的高句丽山城,大都构筑在山巅上或地形险要处。就地取材,大小不一,无有定制。大型山城周长约2 公里,主要分布在辽河东岸山区与平原交接地带。一般由土筑、石筑或土石合筑三种方法构成,有城门、马面和瞭望台等设备,有的还有水门和环城马道。山城内大多有建筑基址。中型山城周长1~2 公里,大多属于高句丽早期建筑,主要分布于辽河东岸较大的支流之间,一般由土筑或石筑两种方法建成,也有城门。小型山城周长200~1000 米,城壁土石混筑,大多位于交通要道上,一般不独立存在,但对捍卫大中型山城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②。《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所说的“当道小城”,或即指这种小型山城。
  墓葬大多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县。辽宁省桓仁、抚顺、宽甸等地也发现不少,情况与集安基本相同。
  集安高句丽墓葬集中分布在老岭山的岭前和岭后。分布岭前23 处,12206座:分布岭后的9 处,152 座。两地合计12358 座。其中以岭前洞沟地段(今集安县城附近)最为密集。在这地段内细分为下解放、禹山下、山城下、万① 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国内城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1984 年1 期。② 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文物》1982 年6 期。
  ① 方起东:《吉林辑安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 年11 期,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等:《吉林辑安高句丽南道和北道上的关隘和城堡》,《考古》1964 年2 期。李殿福:《集安山城子山城考略》,《求是学刊》1982 年1 期。
  ② 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 年;又《辽宁境内高句丽遗迹》,《辽海文物学刊》1989 年1 期。
  宝汀、七星山和麻线沟等六个墓区,共11300 座①。这32 处墓群,大多分布在山麓上,排列有序,规模悬殊。石坟多分布在靠山麓处,土坟多在河谷阶地和平川地带。在保存较好的地区,尚能看出埋葬先后的序列。如七星山南坡的墓葬,从山腹开始往下成行排列。有的行列由小墓开始逐渐到大墓;有的则由大墓逐渐到小墓;有的开始由小墓逐渐到大墓,再由大墓逐渐到小墓。土坟则埋葬在排列有序的石坟行间空隙处。这种现象表明,集安洞沟墓群是当时生活在集安一带的高句丽族;不同的家族各有自己的墓地,并且按不同辈次有规律的埋葬,反映了高句丽各阶层身份的不同和葬俗的变化。在包括日本人发掘在内的300 多座高句丽墓中,重要的大中型墓有长川1 号墓、2号墓②,下解放区的31 号墓和冉牟墓、环纹墓,禹山下区的41 号墓、68 号墓、1080 号墓和太王陵、将军坟、角觗墓、舞俑墓、洞沟12 号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4 号墓、5 号墓,山城下区的332 号墓、983 号墓、1411 号墓和龟甲壁画墓、折天井墓、兄墓、弟墓,万宝汀区的78 号墓、242 号墓、1368 号墓,七星山的96 号墓,麻线沟的1 号墓和千秋墓、西大墓①,等等。高句丽墓的墓室(放置尸体处)构筑在地表上(晚期有的在半地下)或高出地表的石墓基上,这是与中原汉式土葬墓最大的不同处。墓葬结构比较复杂。外部结构可分积石和封土两大类。所谓积石墓,即“积石为封”的墓葬,又简称为封石墓或石坟。封土墓即以土为封的墓葬,其中包括少数封土内混以石块和在封土底部四周用石块砌以方坛或方坛阶梯的墓葬,简称土坟。内部结构又可分为石圹和石室两种。所谓“石圹”,是指用石块或河卵石在地面上堆积方形墓基,再在上面构筑长方形框的石圹(椁室)。埋葬后封以碎石,不再加顶盖,整体如方丘状。一般没有墓门,也没有墓道。“石室”流行于封土墓时期,系用石材在地面上或半地下筑造墓室(石室),四壁上部抹角叠涩,顶加盖石,有墓门,也有墓道。但大型积石墓的石室仍构筑在顶部中央。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研究,高句丽积石墓可划分为无坛石圹墓、方坛石圹墓、方坛阶梯石圹墓以及方坛石室墓、方坛阶梯石室墓等五型。封土墓都是石室墓,配合外部结构,可分为无坛封土石室墓、方坛封土石室墓和方坛阶梯封土石室墓等三型②。
  这些形式多样的高句丽墓制,既有年代早晚的不同,又是墓主身份不同的标志。一般地说,积石墓出现较早,无坛石扩墓为一般平民墓,数量最多,① 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 年2 期。
  ②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等:《集安长川一号壁画墓》,《东北考古与历史》创刊号, 文物出版社,1982 年。陈湘伟:《吉林集安长川二号封土墓发掘纪要》,《考古与文物》1983 年1 期。① 吉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吉林集安的两座高句丽墓》,《考古》1977 年2 期。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县两座高句丽积石墓的清理》,《考古》1979 年1 期。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吉林辑安麻线沟1 号壁画墓》,《考古》1964 年10 期。李殿福:《集安洞沟三座壁画墓》,《考古》1983 年4 期。吉林集安县文管所:《集安万宝汀墓区242 号古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 军6 期。方起东、林至德:《集安洞沟两座树立石碑的高句丽古墓》,《考古与文物》1983 年2 期,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1984 年1 期。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 年2 期。池内宏、梅原末治:《通沟》,日满文化协会,1940 年。
  ② 研究高句丽墓葬类型的文章很多,这里主要参考下列文章: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 年2 期;方起东:《高句丽石墓的演进》,《博物馆研究》1985 年2 期;魏存诚:《高句丽积石墓的类型和演变》,《考古学报》1987 年3 期。
  始见于高句丽建国以前,下限至五世纪初。方坛石扩墓和方坛阶梯石坟墓分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的墓葬,流行时间大致相同,上限不晚于东汉初年,下限约在四世纪上半叶。随后出现的方坛石室墓和方坛阶梯石室墓,墓主身份与方坛石扩墓、方坛阶梯石扩墓同。著名的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以及禹山下41 号墓、七星山96 号墓、万宝汀242 号墓和桓仁21 号墓,都属于方坛阶梯石室墓,大约都是高句丽王室或高级贵族的陵寝,这种形式的墓制,大约流行千公元三世纪末至五世纪末。其中保存最好的是将军坟。将军坟整体呈阶梯式金字塔形,每边长35。6 米,高12。4 米。用精琢的巨形花岗岩石条砌筑,共七级,每面有顶护石3 块倚护。墓室位于第五级中部,长宽各5 米,高5。5 米,顶部以整块巨石覆盖。气势雄伟壮观,是高句丽陵墓建筑的代表作。
  封土石室墓出现最晚,大约开始于四世纪末叶,以后逐渐取代积石墓,成为高句丽中晚期墓制的主流。
  壁画墓绝大多数见于封土石室墓。至今已发现壁画墓20 座,有角觗墓,舞踊墓,环纹墓,冉牟墓,洞沟12 号墓,散莲花墓,龟甲墓,美人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5 号墓,五盔坟4 号墓,麻线沟1 号墓,山城下332 号墓、983 号墓,万宝汀1368 号墓,了解放31 号墓,长川1 号墓、2 号墓和禹山下41 号墓。其中除禹山下41 号墓是方坛阶梯石室墓以外,全部是封土石室墓。早期壁画墓内容简朴,大多绘于白垩壁面上,以表现墓主生前宴饮、歌舞场面为主,墓顶衬以日月星辰图案,设色单调。属于早期壁画墓的有万宝汀1368 号墓、角觗墓、舞踊墓。年代约在公元三世纪中叶到四世纪中叶。中期壁画墓大多出现于多室墓,作画方法与早期相同,壁画内容仍以墓主生活起居为主要题材,但佛教题材明显增多,并开始出现四神图像。壁画内容丰富,线条流畅,是高句丽壁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典型的墓例有洞沟12号墓、麻线沟1 号墓、三室墓、禹山下41 号墓和长川1 号墓、2 号墓。年代约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到五世纪中叶。晚期壁画多出现于单室墓中,壁画直接绘于平整的石面上,以四神为主要内容,衬以怪兽、仙人、莲花网状图案。设色浓艳,装饰富丽,壁画内容和艺术手法,都明显看出受汉文化的影响。典型墓例有四神墓、五盔坟4 号墓、5 号墓。年代约在五世纪中叶到六世纪中叶。
  由于高句丽墓构筑在地面上或高于地面上,历史上曾遭到严重破坏,尸骨、葬具遗存极少,除彩绘壁画保存较好以外,遗留下来的随葬器物也不多。根据发掘时的迹象和残存不多的葬具人骨分析,高句丽前期(积石墓前三式)实行火葬,似皆单入葬,随葬品不多,一般有陶壶、罐、铜制或铁制的马具和武器,连同尸体一起火化。后期(封土墓)采用土葬,设棺床,有木棺,单人葬,二人、三人合葬都有,皆仰身直肢葬式。随葬器物较前期丰富,种类与中原魏晋墓略同,一般都有陶制的明器和铜铁制的工具和武器,个别的还有金属饰品。常见的器形有壶、罐、钵、盆、耳杯、灶等陶明器,鞍桥、马镫、马衔、泡饰等马具和斧、锛、削、矛、长刀、镞、铠甲等工具和武器①。① 吉林省考古研究室等:《集安高句丽考古的新收获》,《文物》1984 年1 期。第六节瓷窑和瓷器古陶瓷学者对考古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器进行过多次科学鉴定和研究,提出陶器和瓷器的界定标准①,使长期存在于考古学界的陶瓷混称现象有所改变,这是古陶瓷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进步。根据古陶瓷学者提出的陶瓷器界定标准,我国真正的瓷器开始出现于东汉,发源地在今浙江上虞一带。随后,南方各地也开始设窑烧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瓷器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北方战乱不息,经济凋敝,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瓷业的出现大约要迟至北魏统一北方以后。根据南北方所存在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南方的瓷窑和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