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那些参加过虎牢之战的文臣武将顿时一脸轻松。的确,当年也是十万人,陛下凭借三千五百人便击破窦建德,如今这长安城内兵不下万,哪里又有害怕之意。
张允文顿时无比佩服的看着李世民。到底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就凭借区区一句话,就让众人士气如虹。
正说笑间,只见突厥大营里人声鼎沸,接着,那颉利便带着二十余骑疾驰过来,来到便桥那头。
颉利刚一到达,李世民先声夺人的大声斥问道:“颉利,你乃草原共主,突厥可汗,为何背负盟约,前来杀我子民,掠我财货?”
这李世民登基之后,威仪日渐浓厚,比起当初秦王,更是有天壤之别。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王霸之气?”张允文看着一脸威严的李世民,不由暗自想道。
颉利当即一滞,随即黑黑的脸庞露出一阵红色。咬牙思忖片刻之后,当即下马。正要开口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却见李世民身后猛的出现一片黑色的旌旗,接着一条黑流似的骑兵从玄武门里涌出,很快来到李世民身后。
只见这些黑色骑士尽数穿着黑色的皮甲,手持横刀长槊,威武不凡。
颉利正值惊疑间,又见一片黄色的旌旗飘摇,近千名身穿闪亮明光甲的骑士又自重玄门疾驰而出。这些骑士更是厉害,只见他们手持近丈的长槊,一色漆黑,槊尖之处,却又一截红缨飘摇,在微微清风之中,朝着一个方向摇摆,着实壮观无比。
那黑色骑士是左右金吾卫将士,身着明光甲的骑士则是左右羽林卫的士卒。
颉利一见此种情形,原本将要说出口的冠冕堂皇的话语也缩回口中。再在唐军军阵中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自己的心腹执失思力的身影,只有李世民带领着这数千骑士在便桥北岸列阵,军容甚盛,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惧意。再看看身后十万突厥大军,仿佛这十万大军也不能为他带来什么安全感。
李世民看到自己的四卫大军已经到齐,并在渭水南岸布下阵势,于是拍马上前,想要到便桥之上和颉利单独谈一谈。
然而刚走没几步,只见一道人影拉住马缰,向李世民叩首道:“陛下乃万金之躯,岂可孤身犯险?”
李世民一看,却是老臣萧瑀正跪在马前谏道。赶忙下马扶起萧瑀道:“朕筹划许久,如今时机已经成熟,不是卿能知晓的。突厥之所以敢倾国而来,直达我大唐京郊,那是他们认为我大唐国内有难,朕新即位,当朕不能率军抗御敌虏。朕若是示之以弱,闭门拒守,敌虏必定纵兵大掠我大唐京畿。所以朕轻骑独出,表明不把突厥放在眼里。又以煊赫的军容震慑于他,向他显示我军必战之意。出乎敌虏的预料之外,使他们乱了方寸。突厥侵入中原既深,必定心有惧意,故战则胜,和则固。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
听到这通话,张允文不由暗叫一声好,这才是真正具有战略眼光和出色谋略的君主。
萧瑀闻言,放开马缰,李世民上马,来到便桥之上,再次责问颉利。
颉利看了看李世民,果然俱声道:“我草原之上,粮食短缺,食不果腹,今日前来中原,为的就是借来一些粮食!不想背负盟约,触犯皇帝威严,实在是小汗的过错!今日小汗愿意想皇帝陛下请和!”
李世民顿时笑道:“可汗,你不会此次请和之后,又违背盟约前来犯我大唐吧!”
颉利惶恐的道:“不会,不会,小汗必定恪守盟约,不会再犯!”
于是,李世民在便桥之上颁下诏书,同意突厥请和。约定第二日斩白马为誓。
第二日,李唐与突厥在便桥之上斩白马盟誓,相约不侵犯。李世民赏赐了突厥金银财物。随即,突厥领兵马向北撤去。
回到城中,萧瑀向李世民问道:“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
李世民道:“朕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志在获取财物,且主副不和。当颉利请和之时,颉利独渭水北面,其余诸官皆来拜我,我若趁机捉住他们,再袭击突厥大营,则势如拉朽。又命令长孙无忌、李靖伏兵豳州,敌虏若是奔逃北方,则前面拦截,后面追杀,灭之如翻掌一般。之所以不打这一仗,是因为朕即位不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旦和突厥开战,则损失甚大。况且和敌虏结下了更加深厚的怨仇,恐怕他们会修整军备,再次南下,那么朕的愿望就不能达成了。所以,平息干戈,卷甲韬戈,赏赐他们金帛。突厥得到他们想要的,便自当退去。而且这样会使得他们意志骄惰,不再修整军备,然后我大军养威伺衅,一举灭之。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便是这种道理。卿知之乎?”
萧瑀闻言,顿时拜服道:“陛下深谋远虑,臣所不及!”
(看者史书事发现李世民果然厉害!嗯,今天那位给俺投了四张贵宾的大大,实在是好同志啊!各位看书的同志当以此为榜样!建议今年五一劳模、十大青年等都要将这位同志加上!)
关注官方qq公众号“” (id:love),最新章节抢鲜阅读,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第九十五章 论功
如今已是七月,离渭水盟约过去了整整一个月。
其间,突厥颉利可汗上书献马三千匹,羊万口,然而李世民却是不受只要求突厥将在中原劫掠的人口尽数返送回来。同时征召出使突厥的温彦博回朝。
这一切都和张允文无关。此时他正泡在工部的将作监里,和一群老匠探讨新的冶铁方法。因为张允文想要造出更好的武器,当然就要改良炼铁的方法,炼出更加优质的钢铁,才能生产出更好的武器。
看着张允文画在纸上的高炉,那名被称为陆大匠的匠工眼中满是惊奇:“啧啧,这不是竖炉嘛,想不到张公子连这个都会,当真厉害啊!”
张允文顿时有些疑惑:“唔,叫做竖炉?不是叫高炉吗?”
陆大匠“呵呵”一笑:“高炉我不知道,但这个就是叫做竖炉!”
“那将作监有这个炉子没有?”
“有一具!”
“噢,那带我去看看!”
两人来到这具竖炉边,张允文顿时有些怔住了。看到这具竖炉张允文想起了前世自己小时候见过大炼钢铁时的土炉,就和这个样子差不过吧。
绕着土炉转了一圈又一圈,向这位将作监资深的陆大匠问清了这竖炉炼钢时的每个步骤,结合前世炼钢的新型技术,张允文心头顿时了然,知道该如何改进炼钢工艺。
第一个便是冶炼的燃料。如今大唐冶炼钢铁,仍旧木炭作为燃料,其燃烧率低,炼出来的是铁,而不是钢。
第二便是加料方法。后世冶炼钢铁,采用的是从高炉顶部加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而如今,加料之中没有添加造渣用熔剂,至于从炉子下部风口处吹风,吹的还是冷风。
最后便是这高炉的材质结构。
张允文结合后世的冶炼方式,向陆大匠说了几点,第一便是从焦炭,把煤烧成焦炭之后,加入竖炉中。第二便是澡风口处吹热风进去。至于造渣用熔剂那东西,就是石灰石,到时候让他们注意加进去便是。
然而陆大匠闻言,却是皱眉说道,改进工艺需要工部侍郎同意,并查看效果之后,才能决定。
于是张允文便从将作监出来,一路向东宫走去。
没走多远,一名内侍急冲冲的跑到张允文面前:“哎哟,我的张将军,总算找到你了!来来,跟我去显德殿,陛下正到处找你!”
张允文顿时一愣,不是下了早朝了嘛,还要干什么?
来到显德殿,李世民正坐在几案后,对着书卷,似乎在沉思什么。
见张允文到来,李世民招呼道:“允文啊,过来过来!”
张允文上前一看,却是一张白纸之上,写着他自武德四年投效李世民以来,所参加过的战役,建立的功勋。
而旁边还有一叠纸,上面尽是各个功臣的功劳。
张允文顿时知晓,这次恐怕是要论功劳行赏赐了吧。
“嗯,允文啊,你看看,这是你的功勋,若有异议只管当面问我!”
接过纸张,只见上面写道:“武德四年,参加虎牢关战役,断敌粮草,生擒张青特、窦建德。初步架设出情报网络……”
一直叙述道如今。只见最后写道:“掌握神雷配方,玄武门中功不可没!现已交给朝廷!”
张允文顿时哑然失笑,对李世民道:“陛下,若是你想要那手雷,直接和我说上一声便是,何必把它作为功劳加入其中!”
李世民顿时眉开眼笑:“应当的,应当的!”
忽然想起将作监之事,张允文便将这事和改进侦察营兵器的想法说了一下。
李世民听完,沉吟片刻道:“既是如此,那朕便命令允文来执掌将作监,将你的想法实施一遍,让朕看看效果!若是朕满意则给你的侦察营单独划出一个部门来管后勤!”
面对这种任命张允文心中感激异常,于是道:“要不那手雷我也在将作监做了算了!”
李世民点点头:“好,反正你已经做了,那就干脆让你去做便是!嘿嘿,到时候朕要这手雷,你可要拿得出来!”
于是,张允文又暂时管理了将作监。
第二日早朝,全体文武到齐,诸位百官在场。
陈叔达站在阶上,按着旨意上的名字诵唱下来。这是按功劳从大到小排列的。
先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李孝恭等人,分别封了国公,分了封邑。接下来便是李神通、李道玄、李道宗之类的宗亲将领。他们很多已经是王爵,不能再封爵了,只得赏赐大笔金银财帛。再接着便是诸如侯君集、段志玄、张允文之类的武将,封爵却又是各自不同。张允文得封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封地却是在并州太谷县。
后来张允文回到家中,搬出一卷地图,细细的找了半天,才在太原下面找到太谷县。看看距离,恐怕骑马都要花上数日。要知道太原乃是李渊的老家。当初的太原李氏便是太原的一支大族。此时太原被称为“北都”,其政治地位和洛阳这个东都一样。李世民将张允文的封邑放于此处,却不知有何深意。
陈叔达念完名册,李世民道:“朕叙述卿等勋赏也许有些地方并未恰当,卿等各自说一说自己的功劳吧。”
此言一落,殿中文武顿时议论开来,有些人说自己的功劳要高过某某,怎么还排在他后面去了,还有些人说自己一直在秦王府兢兢业业的做事,为什么还比不上那些从东宫和齐王府投效的人。反正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功劳被评定得太少!
淮安王李神通道:“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李世民听罢,却笑道:“义旗初举,叔父虽然是首先举兵,但那也是为了为自己脱祸啊!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馀烬,叔父望风奔北。房杜二人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当然应居叔父之上!”说着李世民有些严肃的道,“叔父,你乃国之至亲,朕怎么能因为这个让你与功勋之臣同赏呢!”
李神通顿时面带愧意的退下。
其余诸将则相互说道:“陛下公正无私,即使是淮安王也没有徇私,我们怎么能不安分呢!”
于是众将皆心悦诚服。
一场封爵论功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这样,长安城里出现了多个新的勋贵,他们和原本的那些勋贵一起,共同分享着这个偌大的帝国。
(第二卷结束了!马上就到贞观年间了,那段时间,正是猪脚一展身手的时候!)
关注官方qq公众号“” (id:love),最新章节抢鲜阅读,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第九十六章 流水线计划
当张允文从将作监出来时,一阵凉风吹来,他不由紧了紧身上的衣物。
抬起头,只见道路两旁的树枝已经光秃秃的了,偶尔顽强粘在树枝上的几片枯叶也在风中簌簌抖动,仿佛下一刻就会飘落地上。
不知不觉,武德七年的就要过去了。
这几个月里,张允文几乎是每日泡在将作监里,除了朝廷里必要的集会之外,就连早朝也很少参加。本来李世民对他大大的有意见,可是,当张允文在一个月之后拿出近百个手雷时,他倏然住口,也不去管张允文来不来早朝了。
除了第一个月制造出来的上百个手雷之外,张允文终于能用那具高炉冶炼出红红的铁水来了。看着冒着白烟热气逼人的铁水,那陆大匠和一众匠人顿时欣喜若狂,竟然互相搂抱在一起了。而张允文也当场将一百贯铜钱分给那些劳苦功高的工匠。
钢材冶炼出来,那剩下的就好办多了。当场,几名刀剑铸造师便将那铁水倒入模具之中,打造出了一把横刀来。待横刀成形加工完毕之后,用试刀石试了一试,顿时,那宽大的试刀石上火花四溅,被横刀砍出一道深痕,而横刀的刀刃却没有丝毫弯卷。
这把横刀的质量比起一般来,要好上许多!
接着,张允文便开始用这些钢材打造出弓弩的每个构件,然后拼装起来,试了一试,这钢制弓弩的效果却比木制弩要差上一些。张允文不由沉思起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
终于,当他看见柱子上螺旋上升的盘龙时,倏然想起一样东西来。
弹簧!
以前冶炼出来的铁水不适合做弹簧,然而通过焦炭冶炼出来的铁水就不一样。用它做出来的弹簧,弹性极佳。
张允文便将弹簧设计在弓弩之上,并在两端固定了两个滑轮,这样,拉弦时的摩擦力要小得多,容易拉开。
用新的弓弩一试,射程达到一百二十步,而且射出箭支的一瞬间,弩机的颤抖较小,容易瞄准。
这下子张允文有些满意了,当即命令以此弓弩为蓝本,向作出两百副再说。
然而这道命令一下,中工匠顿时苦着脸。陆大匠更是问道:“大人,难道你想我们未来几月之内不干其他的事,光制作这个弩机?”
张允文顿时疑惑道:“怎么,做两幅弓弩很费劲吗?”
陆大匠伸出三根手指道:“三天!就算是专职制作弓弩的匠人从组装校正到最后出成品,也需要三天时间才能作出一副弩机出来!”
张允文顿时有些奇怪的问道:“难道你们就不知道每人只操作一个步骤,做完之后传给下一个人便是!”
那陆大匠顿时一怔,若有所思。
张允文见状,进一步解释道:“这种一人只做一个步骤的方法称之为流水线。比如做一把弩机,分为十八道工序,你完成第一步之后,马上交给下面一个人做第二步而你又去做第一步。当第二人完成第二步后把弩机交给第三人时,你又刚好完成,又交给他做第二步。然后你又开始做第一步。就这样一直做下去……”
张允文话音未落,那陆大匠便兴奋的道:“可以做出很多弩机来,而且所需要的时间非常短!”
点点头,张允文补充道:“而且只完成一步,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技术,只需要稍微培训一下便可以工作,这样一来,很多学徒都可以直接参加流水线的操作!”
“将军真乃神人也!”陆大匠交口称赞。
然而听到这句话时,张允文总是想起《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常对诸葛亮说的那句话:“先生真乃神人也!”
虽说张允文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各个零件之间由于尺寸不同,使得组装的时候困难无比,不是太大装不上,就是太小了装进去之后松晃晃的。
张允文这才想起,现今这些工匠们打造东西全凭经验,估计多长就多长,估计多宽就多宽。十分的不精确。于是,他便说道要统一度量衡,对于这些零部件的制作,绝对不能估计,只能用标准的工具去衡量。
可是这统一度量衡乃是大事,须报经朝廷,于是张允文只好将它暂时撇开。
又和陆大匠等人探讨了一下度量衡统一之后,流水线的可行性,张允文这才出了将作监,慢慢的往家里走去。他已经有三天没有回家了,平时吃住尽在将作监里。
虽然这些日子以来,他过着差不多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朝中大事却是尽知。
先有李世民诏令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练行者,迁居大寺观,给其衣食,无令阙乏。庸猥粗秽者,悉令罢道,勒还乡里。京师留寺三所,观二所,诸州各留一所,馀皆罢之。
当然,袁天罡的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