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九十七章 粮草
转眼之间,七月便已过去,更加炎热的八月却到来了。
在施行了全军大比武的措施之后,这些士卒们为争夺朔州第一团可谓是煞费苦心,常常在操练结束之后仍在校场上训练。虽然士卒们自觉的加大训练力度让众位将领高兴不已,可是,因训练量的增加而带来的粮草消耗的加剧,也让负责后勤的官员们烦恼不已。
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千侦察营士卒在李扬的带领下往北面的云州而去,将会在李世绩帐下听令。而剩余的一千五百名士卒则是仍呆在朔州,服从李靖的直接领导。
也是在这一个月里,从长安运过来的第二批物资到达朔州。这批包括了五千发炮弹和近万枚手雷的物资在抵达朔州时,便被炮兵和侦察营的士卒抢了一空。而那些府兵看着这些圆圆的铁疙瘩也不知是什么,也就没人去要,便宜了侦察营和炮兵。
第二批物资里面还有大量的腊肉干,抹上盐风干而成的肉干,吃在嘴里除了咸味和肌肉纤维的味道外,什么都没有,不过这种肉干还是遭到了士卒们的哄抢。
为了维持纪律,李靖不得不将几名哄抢得最厉害的几名士卒杖责示众。
这一日,张允文正在炮兵大营中给张混等人讲解炮兵的基本战术,这时候,忽然一人过来通报,说是大将军叫人唤张允文过去。
张允文只好丢下张混等人,慢慢的来到朔州城内,李靖的大帐处。
一进大厅,张允文便看见两名身穿青衣的人站在李靖身边。这二人张允文倒是认得,乃是这三万大军的记室仓曹,专门负责这三万大军后勤的。
“允文来了!”李靖见到张允文,热情的招呼道。
张允文先对李靖行了一礼,然后又向那两名记室抱了抱拳。二人连忙回礼。
“来来,先坐下,听听曹大人的说法!”在李靖的招呼下,张允文坐在那位记室曹大人的对面,目光注视着他。
曹大人清了清嗓子,将事情娓娓道来。
等曹大人说完,张允文这才知道原来是军粮出了问题。
按照大唐律法,府兵外出作战,军粮及横刀弓箭等武器需要府兵自备,而甲胄、钢弩、陌刀等武器却是由朝廷发放。然而在此次作战中,已经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僵持时间了,士卒们带的粮食早就吃完了,现在吃的都是朝廷供给的军粮。除了府兵,三万大军中还有侦察营、炮兵这样的募兵,他们是纯粹的职业军人,从吃到用,一切用度皆由朝廷开支。也就是说,从七月下旬开始,记室仓曹面对的是三万人的补给。若是李靖速战速决,在一个月内击垮突厥,攻下牙帐,那样的话则只消负担募兵的后勤,可是进入到僵持状态,这样拖着,就要负担全部军队的后勤。
而这样的后勤消耗实在太快,刚到八月上旬,朔州城内的十万石粮草便消耗得七七八八,剩余的不足支撑十日,而长安那边的第三批物资运来还需要一个月,太原那边的粮草还需要七日才到。
而李靖找来张允文的目的便是想让张允文去一趟太原,争取能说服王家在这批粮食运出之后,再加运一批粮草过来。
听到这个命令,张允文不由沉默了一下,片刻之后,这才道:“大将军放心,末将一定为大军要来足够多的粮草!”
李靖欣慰的点点头,拍拍张允文的肩:“既是如此,那一切便拜托允文了!”
张允文重重的点了点头,回到营帐,心头却是很是不爽。他不太喜欢干这种和人谈判,勾心斗角的差事,而是更喜欢千里奔袭,秘密潜入之类的刺激性任务。但是,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种观念已经深入到他的骨头里面,所以,即使不喜欢,任然会去做。
带上六名全副武装的亲兵,张允文当日便出了朔州城,往太原方向疾驰而去。
此时的太原城和朔州一样,进入了战时管制。柴绍在太原驻兵一万,作为侧翼和后应,支援朔州李靖。
张允文进入太原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了一下柴绍,这位名义上的姑父。如今的太原可以说是处于柴绍的控制之下,有些事当然要和柴绍说上一说。
柴绍乃是平阳公主的夫婿,李世民的妹夫,他张允文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当然就得叫柴绍一声姑父。
柴绍的大帐也设在太原城内一座豪华的院落中。站在外面,便可看见里面的亭台楼阁,水榭雕栏。进入里面,只见身穿闪亮明光甲的士卒手持长矛站在院落中的各个位置,几乎是全方位防御。而这些士卒浑身上下散发出的彪悍气息,虽然比不上张允文身边的亲兵,但也是百战老兵了。
“小侄张允文见过姑父大人!”张允文向坐在堂上的中年男子一揖行礼道。
“哈哈哈,今日刮的什么风,竟然把允文给吹来了!欸,我们之间还客气什么!来,坐下说,坐下说话!”身穿一身锦袍,腰悬玉佩的柴绍一见到张允文便起身热情的迎接道。
张允文与柴绍曾经在长安见过几次,主要是皇家宴会上。但是要说二人有多么的熟悉,那却是谈不上。
二人坐下之后,张允文便开门见山的将来意说了一遍,柴绍听罢,微微一笑:“王家的王屈已经派出全部人手,满天下的收购粮食。再加上王家在太原的粮食,足可以供应十万大军一年。所以允文啊,到时候见到王琼那老匹夫,记得多要一点,不要客气啊!”
张允文一听,不由微微一笑,向柴绍道:“谨遵姑父之命!”
在柴绍那里没呆多久,张允文便起身告辞,往王家的方向走去。
当张允文来到王家北房门口时,已经有仆役恭敬的站在那儿,见张允文过来,那年老的仆役迎了上来,点头哈腰的说道:“张将军,我家主人知道您要过来,特地吩咐小的在此等候,主人正在花厅等着呢!”
张允文闻言,当下迈步进入王家。六名亲兵紧随其后。
在年老仆役的带领下来到花厅,那王琼和西房的王晋便出来迎道:“呵呵,张将军来了!小老儿可是等了你半天了!”
王家的在太原势力庞大,恐怕张允文进入太原的那刻,便已经被王家人给察觉了。
寒暄了一下,进入花厅坐下,那王琼忽然看见张允文身后的郑方廉,先是一愣,接着面露一丝诡异的笑容。仅仅是一瞬间便消失不见了。
张允文同样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再运一次粮草的要求。
听到这个要求,王琼顿时有些沉默,片刻之后这才说道:“小老儿不懂战事,但知道兵贵神速。而李靖李大将军已经拖了一个多月了,如今兵未见动,仗未见打,而军粮消耗日益增大。这个月我王家十万石军粮的车队已经在路上了,如今车队前面刚走,张将军你又来向老夫要新的粮草,我王家可是有些难以应付啊!”
张允文却不说话,看着王琼,目光炯炯。终于看得王琼有些不好意思了,轻咳一声:“张将军,你这样看着老夫干嘛!”
张允文说道:“恕小子无礼,小子在看家主的年纪!”
王琼顿时一愣:“看老夫年纪?”
张允文点点头:“小子看张家主鬓须花白,脸上皱纹成堆,恐怕有六七十了吧!如此年纪,当称高寿啊!”
王琼倒是有些得意的笑了笑:“老夫当年曾得孙思邈孙道长的指点,稍通养生之术,这些年一直按照孙道长的说法来做!自觉体态甚健,行走之时,无须拐杖啊!”
张允文也笑道:“族长养生有道,小子佩服。可是族长不想为子孙后世谋一个千秋荣华么?”
王晋此时插言,傲然说道:“我王家荣华,何须去谋!自有先辈阴泽,累及万世!”
此言一出,王琼脸色却是不由一沉。
张允文却是笑道:“确实如此!王家自秦朝王翦王离开始便一直傲立氏族之中,其间几曾起起伏伏,然至今仍是天下数得上数的大家族。可是这时代在变,尤其是前隋开科举以来,世家大族子弟也不能直接为官,而如今,陛下更是大倡科考,削弱士族,焉知以后这士族会不会更加衰落?”
王晋正要再说什么,却见王琼摇摇手,顿时倏然住口。而站在张允文身后的郑方廉,双目一眨不眨的盯着张允文,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王琼看着张允文,忽然笑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张将军如此年轻,却能洞察世事,观人所不能察之事。见微知著,深谋远虑,小老儿着实佩服啊,佩服!”说着面带怅然,“如今这天下,乃是大唐的天下!盛世已成,我王家唯有尽人事,为这盛世添上几把柴火!”
听到王琼说出这些话来,张允文顿时知道王琼的意思,当下躬身揖道:“多谢族长!”
王琼转身对王晋道:“老三,你吩咐下去,明日再运送十万石粮草到朔州,十万石到云州!”
王晋微微一愣,随即躬身道:“诺!”说完慢慢的出了门。
张允文看见王琼花白的鬓须,心头不由暗自赞叹这位老族长的果断和魄力。虽然氏族的衰落不可避免,但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贞观一朝。历史上士族的衰落,是一代代皇帝大力发展科举,打压士族综合起来的结果,是唐末农民战争恐怖破坏性的结果。自唐之后,几乎再无如今五姓七族这类规模的氏族了。
而这位王琼,不过是听了张允文的几句话,便做出大力支持李唐的决定,从而送出这二十万石的粮草,其手笔不可谓不大。
谈完正事,王琼极力邀请张允文赴宴,张允文犹豫一下,也点头同意了。
宴会进行得很沉闷,王琼、王晋一句话没说,其他人也不敢说话。只有王妍敢在王琼的眼皮子底下对着张允文做出了几个恶狠狠的表情,看得张允文心头暗笑。
第一百九十八章 侦察恶阳岭
就在张允文前脚离开朔州城,后脚李靖就来到了侦察营。
据斥候来报,一支五千人突厥军队进入恶阳岭驻扎下来。此时,恶阳岭上的军队已经有一万五千人了。
由于恶阳岭布防严密,突厥人从山脚到山顶上一路布下哨所暗桩无数,十人一队的斥候骑兵如梳子一样在恶阳岭附近巡逻着。所以,大唐军中斥候只能远远的看了一眼,便急急回到朔州报信来了
得到这个消息的的李靖急于了解恶阳岭的情况,便直接来到侦察营,找来了此时侦察营的最高长官赵毅,让他选出精干侦察兵,前往恶阳岭进行侦察,务必侦察清楚突厥军队在恶阳岭上的兵力分布。
赵毅二话不说的接下了任务,然后挑选出刘诚、吴鹏、焦老大等十二人,由刘诚带队,带好装备,即刻出发,前往恶阳岭。
十二人骑着上好的军马,一路在低矮的山岭下纵马狂奔。一直出了雁门关,终于在当天夜里进入了恶阳岭所在的山脉。
此时已经是星辰闪烁,夜黑如墨的晚上了。十二人一靠近这山脉,便翻身下马,将军马绑在隐蔽处,然后看似杂七杂八,实际上却是各望一方的坐在地上休息,拿出干粮肉干,和着清水吃下。
这一连串动作,除了军马发出的微微喘息嘘气声之外,没有任何声响。
吃完干粮,休息了一下,一片漆黑之中,十二人聚在一起。刘诚压低声音说道:“根据斥候的消息,这一片地区突厥斥候非常的多,所以我等小心为上。今夜休息准备,明日行动!”
众人发出一起轻轻的应声。
四下寻觅了片刻,众人寻到一些蒿草。看下这些臭烘烘的东西,放在身边,避免蚊虫叮咬。同时从身边的袋子里摸出一些黑色粉末来,洒在睡处附近。这样做,据说可以避免猛兽来袭。至于这白色粉末是什么东西,张允文曾神秘一笑,不予回答。最后拿出一根手指粗细的香来,点燃之后,只见缕缕白眼冒出,黑暗之中,却是见不到火光。这是用来防蛇的。
众人在弄完这些之后,留下两名士卒当作警戒,其余人则是倒地便睡。
第二日,天还没亮,众人就齐齐的起来,整理好身边的东西,吃些干粮,用绿色的草木汁液涂在自己的脸上、手上,身上插着伪装用的树枝,然后开始行动了。
十二人分成四组,朝着四个不同的方向前进。今日他们要做的,却是将这附近的地势画下来。那里有山峰,那里有溪涧,那里属于险要位置,那里属于可隐藏位置,都要在随身携带的宣纸上勾画出来。
当然,他们用的不是毛笔,而是一段和手指的长短粗细仿若,被削成尖锥形的炭条。这东西在宣纸上划过,留下的痕迹同样明显而不易掉落。
四组人飞速的在山岭间掠过,不时停下来,拿出宣纸和炭条,勾勾画画,这一带的地形地貌便画在纸上了。然而他们所绘,并非地理上等高线之类的,而是直接将面前的地形搬到纸上。然后每个人的宣纸拼凑在一起,除去重复的,便是这附近的地形地貌。
当然,在众人绘制这地形地貌的过程中,不时有突厥斥候掠过。然而凭借身上的伪装,在草丛树梢一蹲,身形便融在绿色的背景之中,那些突厥斥候那里能细辨得出。
众士卒这样不停的在恶阳岭附近山岭移动,花了近两天时间,终于将附近的地形地貌摸得一清二楚。当然,为了避免重复,在显眼的地方,士卒总会做出一个标记,后来的士卒一看,便会立刻离去,到其他地方去。
附近山岭摸了个遍,最后,侦察营士卒的目光落在恶阳岭上。
这恶阳岭却是从朔州城到定襄城的最后一道高岭。过了恶阳岭向北,地势开始平缓,一直延伸到定襄城。也就是说拿下了恶阳岭,就等于敲开了定襄城的大门。
众士卒藏身恶阳岭下的草丛树梢之上,向上望着高耸的恶阳岭。
“你们说说,怎么才能知道这恶阳岭上到兵力布置?”刘诚眯着眼睛对身边的士卒道。
听得刘诚的问话,那焦老大首先道:“这个容易,过去抓两个舌头过来,好好问一下,不就知道了么?”
旁边的吴鹏却是笑道:“老大,万一你抓了个不会说汉话的突厥人,那该怎么问?”
“那就继续抓呗!”焦老大话语刚落,便觉得有些不对。抓一两个舌头,突厥人还看不出什么来,要是抓得太多,突厥人肯定会怀疑附近有小股部队,定会大面积拉网式清剿,自己这队侦察兵就会不好过了。
当下讪讪一笑,不再说话。
刘诚这时候却笑道:“老大的意见不错啊,抓两个舌头问清楚便是!我知道这突厥军中肯定有汉人,到时候我们找那些汉人问便是!”说着,转头望向焦老大,“嘿嘿,老大,既然这建议是你提出来的,那就请老大你去抓两个舌头过来!”
焦老大当下拍拍胸脯:“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说完,招呼三名士卒一同猫着腰,灵活的,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的离开了草丛。
突厥每年袭击劫掠中原城池,除了要抢走大量的粮食、铁器、财物之外,同时还要掠夺大量的人口。所以在整个突厥军队中,还是有不少的汉人。不过这些汉人往往被安置在步兵营,负责后勤辎重诸事。而被编在骑兵队里面的汉人人数不多,编在斥候队里面的汉人更少。这些汉人往往是在突厥生活了许久,成为了突厥死忠之士。
一支由时期人组成的辎重小队两人推着一辆可载三百斤的小车在崎岖的路上奋力向前走去。这是要给驻扎在恶阳岭岭下新来的五千突厥兵运送粮草的。
十六人推着八辆小车,由一名突厥人看管,慢慢的从恶阳岭上下来,然后再沿着崎岖的小路绕到五千人驻扎的山谷中。
十七人中有十一人是汉人,但是却没有配备武器,只穿着破旧的衣衫,上面缀着些皮片,勉强起到防护的作用。而剩余的六人则是配备了弯刀弓箭,穿着皮甲。
王三是这是一名汉人中的一员。他原本是太原城外一户农家,据说还和太原王家沾了个八竿子打不住的亲,武德七年的时候,被突厥掳到了草原上,在突厥当牛做马,一当就是三年。
王三并不甘心这样过,他想过逃跑,可是自己的两条腿如何跑得过骑兵的四条腿,跑得过突厥人的弓箭。所以他一直压抑着这种想法。直到今天,这个逃跑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
当车队行进到一段狭窄的山路间时,一阵山风吹起,运粮队的众人顿时暗暗叫好,仿佛身上流出的汗也随着这风的吹来而消失不见了。山路两边半人高的茅草也随着山风轻轻摇动。
这个时候,四道寒光疾如流星,一下子撞在四名穿着皮甲的突厥人脑袋上。四人当即倒地。这时候,那些运粮的汉人才看清那四道寒光竟然是四支箭簇。四支箭簇钉在四名突厥人的脑袋上,汩汩的鲜血正从孔洞中流出。
剩余两名突厥人顿时大吃一惊,连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