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社会需求在召唤我,我下决心去开辟一条道路干一番事业。于是我萌生了下海的念头,下海的想法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有关,也和发生在我身边透彻历史背景的一些小故事有关,那些小故事中对我感触颇深的现仍可回忆二、三。
1988年9月初的一天,我在派出所接待了一位叫赵凤英的投诉者,她向我讲述了如下事情经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吹活了这位26岁少妇的心。1988年4月的一天,赵凤英离开了哈尔滨市,登上了南去的列车,开始了初次经商——去南京贩卖甲鱼。车上,一位五短身材、相貌丑陋的男人与她搭讪起来。
开篇:脱下警服当侦探(5)
“我叫佟柏林,住在沈阳市皇姑区,嘿嘿。”“你是出门做生意的吧,我一眼就看出来了。”说着说着,佟柏林就摸清了初出茅庐的少妇的底。说到做生意,佟柏林似乎很健谈,唾沫星子四溅。赵凤英虽然一开始还有点戒备心理,但架不住佟柏林又是认老乡,又是这有办法,那有路子地胡侃一气。赵凤英心里在想:出门在外, 有熟人,特别是精通生意经的熟人和没熟人不一样。从此她和佟柏林在经商的路上合伙做起了生意。两次合作成功,也真的赚到了钱,赵凤英心里很高兴。就在他俩第三次合伙贩卖画眉鸟时,二人住进了安徽蛇县一个个体旅店。半夜,佟柏林悄悄地由自己住的楼下,溜进了赵凤英居住的楼上的房间。被惊醒的赵凤英见佟柏林不怀好意,忙厉声呵斥,并一脚把硬要上床的佟柏林从床上踹到地下。佟柏林见女方硬是不从,也只好丧气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事后佟柏林又多次挑逗赵凤英,赵始终不为其所动。
本来佟柏林与赵凤英合伙经商,就是因为看中了赵的美貌。佟见无法将赵弄到手了,就心生一计。一天,佟柏林来到赵凤英的家找到赵的丈夫王志羽,对其说:“纸是包不住火的,我和你爱人的关系早晚会被你发现,还不如对你实话实说了吧,任凭你怎么处置。由于我和你爱人出去做买卖经常住在一起,时间长了我们之间就产生了感情并多次发生两性关系,说心里话我看上她了,我们很要好。”赵的丈夫听后怒火心中烧,当场动手打了佟柏林,并要求佟柏林为其所言负责,立字为据。佟柏林应允照办,得意返沈。婚后一直与妻子感情深厚的王志羽精神受到极度刺激,整日以酒消愁……
8月19日,王志羽与赵凤英履行了离婚手续。一个本来和睦的家庭宣告破裂。身受不白之冤的赵凤英首先想到了死,在决定自杀之前,赵凤英从哈尔滨千里迢迢来到位于辽南渤海之滨的熊岳城,她是来最后看望一下她最思念的姐姐;如今姐姐是她唯一的亲人,她和姐姐都出生在这里。这里既有古老的传说,又有她儿时的梦想,她要永远回到这里,永远留在这里!
从姐姐家出来,赵凤英来到海边,她沿着海水冲刷过的沙滩向大海走去。海边的沙滩上留下一行沉重的步履,她仿佛听到了已经故去的母亲在向她呼唤。海水掀起一排排巨浪,咆哮着向她扑来。浪花扑在她的脸上,海水浸湿了她的连衣裙。她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望着远处海天相连的地方。突然,一道霞光映衬在海面上,也映衬着赵凤英那美丽的身影,她停住了脚步……
此时,一个想法突然在她脑海中产生,要死也不能不明不白的死,死也不能便宜了拆散自己家庭的那个王八蛋!
赵凤英抱着死也要死的清白,决不能便宜了那个恶人的念头,暂时放弃了轻生的想法。乘车北返沈阳,向法律伸出了求援之手。然而沈阳市某区法院却以无由立案当面驳回了她的申述,无奈她再度敲开了公安机关的大门。
听了赵凤英的哭诉,我被她的不幸遭遇所感动。于是我找来佟柏林居住地管片的民警,我们一块分析了案情。从被害人陈述的情况看,应排除二人有通奸行为。如果是通奸的话,哪有奸夫会在情妇的丈夫面前坦白真情呢?而且佟柏林又是一个曾因流氓犯罪被先后判刑和教养的人。随后我传讯了佟柏林,经过教育,佟柏林承认了诬陷赵凤英的事实。
我想尽力去惩处哪个恶人,为被害人鸣冤、伸屈。我并不知道我的同情心使我在犯错误,因为就这件事加害人佟柏林尚未构成犯罪,连找个拘留15天的依据都很牵强。在严打的公安战役过程中我处理此事遭来了非议。有人说:“我是为那美丽的少妇所动情,才受理此案的。又非要想法处理人家,为那个女人出气。照他们的说法此案是应拒之门外的。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好事做到底的,我给赵凤英离婚的丈夫王志羽打电话,给赵凤英婆家的亲人打电话,以公安机关的名义郑重的为赵凤英澄清事实真相,以洗清其不白之冤。
次日早晨,即将返回哈尔滨的赵凤英来派出所向我表示道谢,并交出她一直带在身上的一把尖刀和两小瓶毒药……
另一件事是我在刑警队工作时所经历的,当时我们刑警队的办公室设在长途汽车客运站的候车室里。我们的工作任务是利用阵地控制,打击刑事犯罪。一天中午,客运站的一名女服务员来报告说,在候车大厅内有一对形迹可疑的男女,那女的只有20岁左右,男的是个瞎子,看样子四十多岁,那瞎子有时把那女孩搂在怀里,还把手伸进女孩的衣襟里不时的摸着她的胸部,女孩脸上流着泪水。那瞎子行为不轨,很是可疑。侦察员康永辉穿着便服来到候车大厅,经观察后感觉,此二人决不是父女关系,会不会是拐骗妇女儿童之类的犯罪呢?想到这里康永辉来到嫌疑人面前亮出刑警工作证,然后将他们带到了刑警队的办公室。我和康永辉分头审讯两个嫌疑人,小康审讯那个瞎子,我讯问哪个年轻女子。一开始他们讲的南辕北辙,身源自然情况、双方关系均对不上号。康永辉见那盲人净说瞎话,觉得更加可疑,开始动了火气。这边那女孩面孔上的表情反映出了她的惊恐和害怕,止不住的泪水又渗透着些许隐情。转而我又开始动之以情的攻心战术,她伴着泪水向我叙述了她被拐骗的经过。
开篇:脱下警服当侦探(6)
她叫小琴,家住在吉林省榆树县的一个偏远山村,父母多病,生活就更加贫穷。因此她刚满十八岁就出嫁了。可就在半年前,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算命大仙田瞎子住在了她家,经常去乡里挂吊瓶的妈妈的病竟然被治好了。连咳嗽、气喘都消除了不说,清瘦的脸上也泛起了红晕。更为神奇的是同村的会娣姐结婚多年不孕,受尽丈夫的打骂和公婆的歧视。面临断子绝后的威胁,公公婆婆把她交给了田瞎子,经过田瞎子的几次开官对症处理不久果真怀上了。田瞎子还说:“是男做高官、是女招贵婿。”而且,还可开官再生育。从此小琴一家对田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小琴更是崇拜和迷信上了田先生。她向田先生介绍自己的婚姻状况,并告诉田先生自己的男人身体也很虚弱。自己也有头疼失眠之症。她经常住在娘家照顾父母,夫妻很少同房等等。那位田先生告诉小琴,她们夫妻阴阳不合五行相克,生活下去结局会一病一亡。
田瞎子“布道显灵”得到那些迷信者的物资回报,于是他觉得该见好就收啦!他告别了小琴一家,离开了那个偏远山村,说是去辽宁的沈阳。小琴和表妹小会得知田瞎子走了的消息,立马抄茅道追上了田瞎子,二人扑通跪在山路中间拦住了田瞎子的去路。死死的拉住田瞎子疾呼着说:“田先生救救我们吧!请您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吧!”田先生故做不好开口,然后连说:“不好办,不好办,这都是命啊!”“田先生救救我们吧!”小琴哀求着。“看来,你们暂且只有跟我走了。”
山路弯弯,乘汽车转火车田瞎子带着小琴和小会一路行走一路以巫术行骗。她们吃住在一起以父女相称。夜里,田瞎子经常摸进小琴的被子里行事,并告诉流泪的小琴,没有办法呀!姻缘是前世注定的。只有跟了他田瞎子,小琴及小琴一家才能消除灾祸。小琴的丈夫只有与小琴离婚才能保住性命。他们一路走出了吉林省,开始向辽宁进发,说是带她们去田瞎子的家。半路上小会说想家,说什么也不同他们一齐走了。田瞎子只好带着小琴乘火车来到了沈阳,又准备换乘长途汽车去田瞎子的家,沈阳郊区的王滨乡。因此才有了候车室里的不轨一幕。
我们打通了吉林小琴家乡的电话,来村委会接电话的是小琴的丈夫,小琴走后丈夫四处奔波寻找。在当地公安机关也报了案,可警方对此事无力尽义务查找。
我和康永辉认为田瞎子以迷信手段拐骗妇女应视为犯罪,可经请示,刑警队值班的大队长反倒把我训斥了一顿,大队长说:“小琴和田瞎子的性行为是小琴自愿的,田瞎子也并没有拐卖妇女的动机和结果。犯罪是不成立的。至于田瞎子搞封建迷信活动,是另外一回事。帮助教育他不是公安机关的专业职能。再说他是一个瞎子,你往哪儿去押他?”真是费力不讨好,连夜我们还得不顾疲惫将田瞎子用专车送回家。次日小琴的丈夫千里迢迢来接小琴回家,小俩口虽是悲喜交加。可我和康永辉却似乎不知做了什么?!
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一些事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我在从事公安工作的期间广交了一些朋友,特别是任派出所所长的时候。我的这些朋友一旦遇到了什么麻烦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这位从事公安工作的哥儿们。他们想听听我的意见,或者让我帮忙解决一下。如经商过程中被骗,妻子经常收到匿名信,受到婚姻隐私方面的困扰,仕途发展上的不平之事等等。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想到我,可见是一种信任。因此,不管遇到什么事,朋友们总是习惯地说:“找广刚研究研究!”记得有一次一位在政府任局长的大哥介绍一位民营企业的马厂长找我,并责令我必须帮忙解决他的事情。有局长大哥的面子,那位厂长找到我之后就实话实说了他的事情。原来他年轻的妻子刚刚结婚不到一年就携家中的200万元存款失踪了,他提供了女方的家庭背景、重要的社会关系以及要好的几个男朋友等重要线索,还告诉我说钱并不重要,无论如何要把人给我找回来,我们毕竟有一定的感情。迫于哥儿们的面子,我动用警力按那位厂长提供的线索终于找到了那个女人。可人家说什么也不肯回家,而是和一个男朋友住在一起。无奈我亲自出山,陪同那位厂长一同去请那位有了外遇并携走巨款的厂长小夫人。我以她携款出逃有犯罪嫌疑警告她,并配合马厂长好言相劝总算请回了那位小夫人。在公安队伍我的这种行为显然是在违纪,可如果不是朋友介绍,谁会去管马厂长在婚姻家庭上的问题呢?
面对社会上那些司法无助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我在派出所所长岗位上所亲历的司法机关相互扯皮的现象,我悄悄的开始了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和考察。调查统计表明,这类社会问题约占受案比例的10%而且呈上升趋势。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我在思考着我的人生路应该如何走?中年丧子的不幸遭遇,推翻了我望子成龙的梦想。人生磨难更激励着我前行,我仿佛觉得我该赤膊上阵了。一九九二年,我下定了决心,想成立一个民间调查机构象西方侦探一样名正言顺的来经营案件,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市场需求。决心下定之后,我把想创办私人侦探所的想法向主管公、检、法的区委书记做了汇报,接着又向市人大的主管公、检、法的一位副主任作了汇报。在二位领导的支持下,我创办私人侦探机构的申请报告名正言顺的被区政法委立会通过。支持我的那位资深的市人大的领导还领着我拜见了市公安局的局长、市检察院的检察长、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希望他们从法律政策上予以指导,在业务工作的开展上予以支持。
开篇:脱下警服当侦探(7)
创办侦探所的报告通过了,计经委的红头文件也做了批复,但是在申请工商注册时我还是吃了闭门羹。工商局注册登记科的一位叫李军的科长对我说:“你申请注册的业务,我们从来没批过,工商注册条例中也从未有过,我们不能批。”对方的回答是肯定的。我望着填写好的工商注册登记表傻了眼啦。无奈,我只好再次找到区委邹本泉书记,邹书记很爽快,当即给工商局的吴局长打了电话。电话中吴局长仍然是同李军的口径一致,说工商局从来没批准注册过侦探。邹书记态度坚决,以理相驳,没批过就不能批吗?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只要社会需要我们就可以尝试,就可以探索。总之这是好事,是新事物,我们都应该支持孟广刚。对方又讲应向上级机关汇报请示。“国家有没有不准办私人侦探的文件?既然没有你怕什么?” 邹书记态度明朗。“好!既然书记这么说了,你让他来好啦!”邹书记对我的事业坚决支持,所以电话里讲的有理有力。离开邹书记的办公室,我立马又去了工商局。在工商局的局长办公室里我见到了吴局长。他很客气地说:“既然邹书记支持,我们也得听区里的,明天上午你直接去登记科找李科长,我都安排好了。”次日早上工商局刚一上班我就来到登记科,显然已有局长的指示,李军科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他接过注册登记书,只见他在注册经营范围栏中把我申请注册的商务、经济事务调查、社会安全事务调查,查找人和物的下落等业务统统给删掉了,只剩下第一项民事事务调查。而且批注了试办一年几个字,看来我的营业执照是带着笼头的。李军科长给我讲了一些工商法规政策方面的知识,我理解可能是向我解释批注民事事务调查这项业务的合法依据。看来这位李军科长对工商业务是非常专业的,我不禁有些佩服。
1993年7月3日我终于领到了工商营业执照,在中国实现了我创办私人侦探机构的夙愿。
我脱下警服,辞掉所长职务的消息被家人知道后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老母亲说我是不务正业,姐姐说我是乱来,我的一个弟弟听说之后,一见着我就跟我变脸说:“大哥,你奋斗到派出所所长这个份上容易吗?上级领导信任,所里同志拥护,辖区居民爱戴,又有社会地位。如果你真的脱下警服,不当所长了,你还算什么?还不是平民一个,要权力没权力,要地位没地位,这一步走错,怕是终生后悔呀!”
我明白家里亲人们的好意。不过我认准的事儿,别人是很难改变的。好歹我认准了一个理儿,在中国,好的派出所所长能找出无数个,而敢于脱下警服创办私人侦探所的怕是只有我一个,这无数个和独一个,就比较出了人生的价值,我就是要当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在后来的很多媒体采访我的过程中,记者总爱对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侦探所为什么取名叫克顿?——克顿这一名称,来源于私人侦探的开山鼻祖美国人阿伦·平克顿的名字。1850年,阿伦·平克顿为适应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治安需要,毅然辞去中级警官的职务,在芝加哥创建了美国第一家私人侦探机构平克顿侦探公司。阿伦·平克顿因及时获得情报,使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免遭于难而扬名天下。阿伦·平克顿的神奇探案业绩被载入侦探史册,他个人的聪明和智慧也成为私人侦探的标志,因而克顿一词几乎成为私人侦探的代名词。为了学习阿伦·平克顿顺应历史需要创立私人侦探事业的开拓精神,为了表示对阿伦·平克顿的崇敬之情,因此我把侦探所取名叫克顿调查事务所。
克顿调查事务所刚一挂牌营业,沈阳电视台新闻记者就捷足先登对我做了专访,沈阳日报记者陈波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1993年7月辽宁省的政法工作会议在鞍山市召开。会上省里的一位领导看了沈阳日报这则消息后,有这样一段讲话:“西方国家有私人侦探,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了,在沈阳成立的一家叫克顿调查事务所的就是这样的机构。创办私人侦探机构是对公安事业的有益补充,这是新生事物应予以支持。”领导的这段讲话,更触动了与会各位传媒机构记者们的敏锐嗅觉,捕捉到了爆炸性的新闻线索,使很多记者纷纷来到克顿调查事务所采访我。新华社记者李善运的一则电传稿件,一夜便把克顿调查事务所和我的名字通过各种媒体传向世界。
1993年7月, 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以及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杂志和辽沈地区的电视台,均报道播发了这样一则通讯:“东北首家私人侦探机构——克顿调查事务所在沈阳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