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杏泻阑墓ⅰ⑿值暮斐 ⒀胖碌纳沉⒆系慕烫谩⒂木驳乃略骸S行┣榻诜⑸诒呔成希行┣榻谡箍谏掷铩N杼ū尘暗纳柚猛耆菥缜榈男枰缂倩首佑肭槿寺炅漳扔幕嵋怀∠肪桶才旁谛且瓜碌幕ㄔ爸小W髌返氖奔淇缍纫埠艽螅�1598年写到1604年,前后长达六年。从情节上说,篡位者与假皇子的斗争是主线,设置了两个主人公,其中又穿插着假皇子与玛琳娜的情感纠葛。作者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在错综复杂的剧情中,语言富有特色。普希金对古典主义戏剧台词单调的韵律颇为厌烦,他在《戈都诺夫》中用五韵脚的自由诗取代了三韵脚的格律。他主张像莎士比亚那样,让主人公随心所欲地说话,创造符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有些段落,诗人则完全让散文取代韵文,有些台词纯粹是生动活泼的口语。
诗人笔下的戏剧人物,形象生动,个性突出。普希金着力从人物性格和心态等方面多层次地去刻画他们。他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戈都诺夫固然是剧中被否定的形象,但作者并没有把他写成一坏百坏。譬如,他临终时教子要任人唯贤、尊重习俗、杜绝声色、破除门第观念等等,就表现了他作为政治人物的深谋远虑。对假皇子格利戈利,诗人既写出他胆大妄为的一面,也写出他善于观察时局的一面。还通过他在玛琳娜石榴裙下的自我暴露来增加讽刺喜剧的效果。一个未来要冒名窃国的隐士突然间又变成了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好色之徒,这就是格利戈利的本色。正如他对情人的表白:
戈都诺夫算得什么?你的爱情
我的幸福,要靠鲍利斯的政权吗?
不,不。现在我把他的皇位,把他的皇权看得淡漠。
你的爱情……假使没有你的爱情,生命,光荣和俄国的江山,对我有什么用?
即使在偏僻的荒野,即使在简陋的土窑,你,你就可以给我代替皇冠,你的爱情……
玛琳娜的形象也颇具特色。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一心想攫取更大的权力,爱情不过是达到这个月标的手段。她绝不甘心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妻子,她要掌握沙俄皇宫的实权。她明知格利戈利是假皇子,但却要逼他弄假成真,苦心地为他出谋划策。这个角色在全剧中只有花园幽会一场戏,但仍然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的艺术功力。这也与诗人对这个人物的兴趣分不开。诗人曾经表示如果有可能他要写一部以玛琳娜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足见这个人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普希金认为,真实性是悲剧创作的首要原则和基础。从《鲍里斯·戈都诺夫》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有案可稽的。剧中的生活、民俗、语言都有很强的历史感。法国的一位俄国文学史家曾这样评价《鲍里斯·戈都诺夫》,他认为它在真实地反映俄国16和17世纪的社会方面胜过任何一部史学著作,他夸张地说普希金不仅使观众听到了古人的语言,甚至使人闻到了那一时代的香水昧。这形象地说明了普希金历史剧真实性所达到的高度。苏联文豪高尔基盛赞《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最好的历史剧。确实,在俄国文学史上,无论是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还是在语言特色方面,可以说还没有超过 《戈都诺夫》的历史剧。
俄罗斯帝国曾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发展和统一是诗人普希金历史题材作品的两大主题。俄国经过长期的统一战争形成了以东欧平原为中心的欧洲大国。《波尔塔瓦》是普希金在1828年写下的歌颂祖国统一和赞美彼得大帝的历史长诗。波尔塔瓦是乌克兰境内的一个要塞,18世纪初在这里发生过一场决定俄国命运的大决战。瑞典王国的查理十二世与彼得大帝的军队为争夺东北欧霸主的地位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战争以彼得大帝的胜利而告终。这一仗奠定了俄罗斯作为北方强国的地位。乌克兰从九世纪起就同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共同建立了古代俄罗斯国家。十八世纪初,乌克兰的一些军事首领企图把乌克兰从俄国分裂出去,马塞帕就是其中之一。他表面上效忠彼得大帝,赢得了沙皇的宠信,暗地里却投靠了瑞典国王,妄想借助外力来达到分裂国家,自立为王的目的。反对分裂、颂扬彼得大帝、赞美波尔塔瓦的胜利就是长诗《波尔塔瓦》的三大主题。而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普希金的作品是通过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展现的:
故事发生在公元1709年前后。住在波尔塔瓦的司法总监柯楚白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儿叫玛利亚。正当许多青年都在追求她时,她的教父、乌克兰的首领马塞帕竟到她家求婚。柯楚白夫妇认为这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断然予以回绝。不想,女儿却把马塞帕看成英雄,出人意料地跟他私奔了。柯楚白感到莫大的愤怒和侮辱,决意向仇人马塞帕报复。在复仇的过程中,柯楚白发现了马塞帕准备叛离俄国这一重大阴谋。于是柯楚白派遣了一个热恋他女儿的的哥萨克青年到莫斯科沙皇那里去报告消息。年青人不顾艰辛,骑马奔驰在草原上,昼夜兼程,前往京城。与此同时,马塞帕继续密谋他的判乱计划。他和他的同伙反复掂量叛乱的得失,并四处网罗叛将逆臣,甚至里通外国,勾结波兰国王和土耳其总督。马塞帕还派亲信四出串联,煽动民族不满。
柯楚白的密奏终于送达京城。不料,轻信马塞帕的彼得大帝却认为这是离间俄国君臣的一个谣言。因此,竟把密奏送给了马塞帕,并对他进行安慰。马塞帕乘机向彼得大帝假意表忠。随后,他逮捕了柯楚白,对其严刑拷打。同时加紧实施叛乱计划。玛利亚见她所衷爱的教父整天忙得不见人影,不来同她亲近,怀疑马塞帕又迷上了别的女人。马塞帕只好如实相告说他正忙着与瑞典国王、波兰国王订立秘密协议,他将在混乱中登上王位。这时,玛利亚还不知道她的父亲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因而当马塞帕要她在父亲和情人之间作出选择时,她感到迷惑不解。
柯楚白身陷囹圄,但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他宁死不屈:
他想起了他的波尔塔瓦:
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家人、过往时日的财富和光荣,他的可爱的女儿的歌声、和他出生的老屋,在那里,他劳苦过,作过平静的梦,想起一生享受过的一切
把这一切抛弃,他都甘心。
老人饱受折磨,行将就义。玛利亚的母亲为了搭救柯楚白,悄悄地找到女儿,哀求她劝说马塞帕放过柯楚白,玛利亚得知真相,大吃一惊,当她们母女赶到刑场准备说服马塞帕时,已为时过晚,柯楚白被杀害了。
俄国和瑞典的战争终于爆发了。在此之前的1701年两国曾经在纳尔瓦交过锋,彼得统率4万俄军与瑞典军队反抗,结果是俄军大败。这一次查理十二世改变了进攻路线,但假装放弃莫斯科,佯攻乌克兰,迂回进攻。马塞帕公开判变,响应瑞典人的入侵。他的投敌行径,迅速传遍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引起了四方的震怒:
刑吏绞杀了马塞帕的木像;宗教大会上的诅咒雷动。
自由争辩的人民大会上,人们推举出另一个将军。
沙皇这才清醒过来,急忙调兵遣将,冲向乌克兰的波尔塔瓦。这时的俄军士气高昂,精壮整齐,军纪严明,行动敏捷。
叛将奥里尔克临阵胆怯,主张投降沙皇,但马塞帕却一意孤行,不肯回头。于是战斗打响了:
新的红霞已燃遍了东方,炮火在平原上,在丘陵上
已经轰鸣。紫红色的浓烟
滚滚地飞向碧色的天空
去迎接鲜红明丽的晨光。
队伍都一列列密集起来。
射击手们在树丛内散开,枪弹嗖嗖响,炮弹在飞旋,冷森森的刺刀耸向天边。
突然,战场上,吼声雷动,山呼万岁,彼得大帝也披挂上阵了。
他活像一位天上的雷神,他走过来,给他带来了马。
忠诚的马英俊又驯良,它嗅到了战争的火药味,抖擞了几下。斜扫着目光,因为威武的骑者而自豪,飞快地奔入硝烟的战场。
由于统帅亲临参战,俄军战士士气大震,越战越勇,瑞典军队节节败退。判国者马塞帕见势不妙,慌忙夺路而逃。俄军骑丘在后面追赶,马塞帕身边的卫队已叛他而去,他狼狈不堪地躲进草原的深处。在那里他巧遇玛利亚,但她因突然失去父亲而精神失常,咒诅马塞帕:
老头子,我要另外一个你。
快点走开吧,让我静一静,你的眼光可笑而又可怕,你是这样的丑,他多么美,他的眼睛里闪耀着爱情,他的言语充满着柔情蜜意,他的胡子比雪还要洁白,而你的胡子满沾着血迹。
普希金的长诗艺术地再现了18世纪初的俄国惊心动魄的历史,诗中,作者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复兴:
那是个动荡混乱的时代,那年轻的俄罗斯的力量,正在艰苦的战斗中锻炼。
英明的彼得刚使他成长。
…………
经历过许多命运的打击,忍受了长期惩罚的磨炼,俄罗斯才日益强大起来。
《波尔塔瓦》在艺术上集英雄史诗和传奇故事、民间诗歌风格于一体,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全景性的。上至皇帝和统帅,下至百姓和兵士。
故事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的语言极为精炼。像波尔塔瓦之役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经诗人精心剪裁,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战争的时间、地点、规模、结果、两军统帅的形象准确地表现出来,使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长诗采用了许多形象质朴的比喻及疑问式的诗句,豪放隽永的结合,又体现了民间诗歌的特点。
《波尔塔瓦》一诗中描绘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其中彼得大帝的形象最为光彩耀眼。彼得大帝是个创业者,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波尔塔瓦一役使俄罗斯从此逐渐走向振兴。彼得大帝身体力行,冲锋陷阵,这本身就揭示了他深受三军将士拥戴的原因。
诗人塑造的叛国者的形象也很成功,从政治上和道德上都否定了马塞帕。这个民族的败类,虚伪、顽固而嚣张,背叛亲朋和祖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俄国历史上波尔塔瓦战役的胜利又成为新都彼得堡的奠基礼。彼得堡是普希金心中的北国花园,涅瓦河畔那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使这座名城成为俄罗斯近代建筑的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俄国在欧洲大陆崛起的象征,是彼得大帝改革事业的纪念碑。
俄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从野蛮的封建农奴制走向近代欧洲文明社会的。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既闪耀着历史进步的辉煌,又充满着农奴与平民的血泪。可以说,俄罗斯的近代史是一部发展与痛苦相交织的凝重的历史。
普希普曾一度在国家历史档案馆主编彼得大帝时代的编年史。彼得大帝的历史功绩与俄罗斯民众付出的代价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当普希金读过那段艰辛的历史后再回首去看他早已熟悉和眷恋的京城时,他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感到帝国都城的宏伟与壮观,而开始感到那辉煌后面的沉重。诗人从小就崇拜引导俄国强盛起来的彼得大帝。他清楚地记得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的名言:我们要打开瞭望欧洲的窗户。过去,普希金只知道彼得的英名与功业,而今研究了彼得堡的发展史后,才知道这位帝王仍具有专断与冷酷的本性,当诗人再次注视那矗立在涅瓦河岸边的彼得大帝的青铜雕像时,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历史的变迁像戏剧一样一幕幕地闪过他的脑海,而涅瓦河的浪涛声又把他拉回到现实之中。他又想起不久前水漫京城的惨景。彼得堡的悲欢不就是俄罗斯近代生活的缩影吗?于是,一个神秘而凄惊的传说在普希金笔下出现。这就是诗人后期的力作——叙事长诗《青铜骑士》。
这个故事从彼得堡城市的兴建讲起。波尔塔瓦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尽,庆功礼炮的轰鸣尚余音未消,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站在涅瓦河的入海口作出了又一项历史决策:
我们要从这里震慑瑞典。
这里要兴建起一座城市,叫那傲慢的邻人难堪,上天注定,让我们在这里
打开了一瞭个望欧洲的窗口,我们要在海边站稳脚跟。
各国的旗帜将来这里聚首,沿着新辟的航路,我们
将在这广阔天地欢宴朋友。
彼得大帝一心要把俄国变成一个欧洲大国,要在北方建立立一座新的都城。在他的构想中,俄罗斯将成为世界文明社会的一员,为此,彼得大帝采取了断然措施,向俄罗斯落后的观念宣战,变内陆意识为海洋意识。这就是彼得要在涅瓦河的入海口新建都城的战略目的。
然而,新都的建设十分艰难,其中有社会传统意识的阻碍,更有恶劣环境的制约。在旧都莫斯科贪图享乐的大贵族们反对迁移,彼得大帝就下诏强制搬迁。新城的所在地本是一个荒芜的渔村。这里地势低洼,土质松软。每当秋季,涅瓦河的浪潮常把沿岸的房屋冲毁。一到寒冬,渔舟又无法在冰冻的河道上航行。好不容易盼来春天,又会冲垮路基。夏日里,杂草丛生,蚊蝇遍地,令人生厌。在这样的险恶条件下施工,农奴们苦不堪言。成千上万的农奴用他们的血汗和生命终于筑起俄罗斯北方的花园城市:
雄伟的宫殿和塔楼
已是鳞次栉比,各国商船
从世界各地成群结队
驶向这物产丰富的港湾。
涅瓦河披上大理石的盛装,一座座桥梁飞越河面,它那大大小小的岛屿之上
缀满了浓荫蔽日的花园。
这个优美的俄罗斯新都成了沙皇和贵族的乐园。贫穷的市民却与它的繁华与舒适无缘。在这座城市的一隅住着一个小公务员,名叫叶甫根尼。他的生活既清苦,又孤单。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拼命干活,从早忙到晚。微薄的俸禄使他不可能有更多的生活奢望。他虽然已有未婚妻,但成家也非易事。他只能盼望几年后,混得一官半职再娶妻生子,安度此生。可是他哪里知道,肆虐的涅瓦河就要冲掉他微不足道的梦想,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涅瓦河就像变了脸的凶神,朝着彼得堡猛扑过来:
围困!冲锋,凶恶的巨浪
涌进门窗,如盗匪一般
倾刻间,彼得堡所有的大街小巷都成了水的世界。冬宫广场恰似一片汪洋,茅屋被水冲没,商店荡然无存,家俱的残片浮在水上。叶甫根尼从梦中惊醒,他逃上大街,爬上一座石狮子。雨水浇透了他的衣衫,狂风掀掉了他的破帽。他对这些毫无感觉,只是绝望地注视着涅瓦河的那一边,在那儿有他最后的希望和梦想:
几乎就在海湾的近旁——
有一溜没有粉刷的围墙
那里住着母女俩,他的偶像
他的芭拉莎……
他终于等到了风雨停息。洪水洗劫后的彼得堡满目疮痍,被巨浪冲坏的家什四处散落,许多难民无家可归。叶甫根尼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家,而是去找他的未婚妻。他租了一条船,渡过河来到那个小岛上。然而,芭拉莎的家已被洪水卷得无影无踪。面对这幅惨景,叶甫根尼惊呆了:
唉,他那六神无主的头脑
如何经得起这强烈的震荡。
狂风山崩海裂般地吼叫,涅瓦河狂暴的涛声还在
他耳边震响……
从那以后,在彼得堡的大街上,人们经常可见一个年轻的疯子,他到处流浪,乞讨残羹。粗暴的车夫有时用鞭子抽他,淘气的流浪儿也敢欺侮他。
一天,叶甫根尼疯疯癫癫地来到彼得的青铜塑像前。他猛然意识到,他的一切苦难正是这个骑士带来的。
那失去理智的可怜人绕着
偶像的底座走了一圈,把他疯狂的视线投向
那半个世界的君主的容颜。
他觉得胸口发闷,于是
把额头靠在冰凉的栏杆上
他眼前像蒙上一片云雾
烈焰燃烧在他的心房,血在沸腾。他变得阴沉可怕
在这高傲的铜像面前,他咬呀切齿,握紧拳头,像鬼魂附上身体一般,他气得发抖,低声骂着:“好哇,你这奇迹的创造者!
等着瞧吧!……”
然而,小公务员的抗议是那么地无力,他忽然感到,青铜骑士策马扬鞭正朝他追来,他吓得没命地逃跑,可那令人心悸的马蹄声却始终在他身边震响。历经恐慌和贫病,叶甫根尼凄然逝去。
这篇长诗分序诗和正文两个部分。序诗颂扬彼得和彼得堡城,正文讲述涅瓦河泛滥和小公务员的遭遇。序诗虽然不长,但它在长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