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两者都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共同成分。
2、不同之处:
(1)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主要掌握:
1、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为研究内容。
2、结论:
(1)10岁以前:他律阶段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断为他律道德。
(2)10岁以后:自律阶段
——依据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断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研究内容:道德判断(道德评价)。
2、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
3、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注意:此内容可以出简答题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一般过程
(一)依从:包括从众、服从两种。
(二)认同: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三)内化: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思想、观点和信念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前面“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已讲过)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常用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注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2、外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三、利用群体的约定: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价值辨析:
——“价值观辨析学派理论”:
又称“价值澄清理论”
观点:认为人本身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不过没有认真加以辨析,没有引发出来而向公众袒露而已。如果设计一种外部情景和气氛,每个人都会澄清自身固有的价值观的真实面目。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增加了: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学)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注意:此内容可以出简答题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一、什么是心理评估:
——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1、健康模式:了解在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
2、疾病模式:对当事人有无心理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的诊断。
第三节 心理辅导
一、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并重;
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
整体性等。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又称: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三)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ABC法”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二)意义(作用):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注意: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认知目标:
由低到高的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二)情感目标:
五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动作技能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注意:要求理解并能正确地应用
(一)行为目标:
1、具体目标:可观察、可测量的。
2、产生条件: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3、行为标准: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
(二)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一般教学目标(描述内部心理变化);
——具体教学目标(反映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一、安排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
引起注意—提示目标—唤起经验—呈现内容—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反馈—评定结果—促进迁移
二、选用教学方法
三、选择教学媒体:
1、非投影视觉辅助;
2、投影视觉辅助;
3、听觉辅助;
4、视听辅助。
四、设置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发现学习”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二)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三、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一)什么是课堂管理:
——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促进功能;维持功能。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二)班级规模
(三)班级的性质
(四)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群体对个人活动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一)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二)群体规范: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
(三)课堂气氛:
——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什么是课堂纪律:
——是对学生课堂行为实施控制的规范与准则。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1、扰乱性的问题行为、心理问题行为;
2、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上和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采用行为矫正及心理辅导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教学评价:
——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教学评价与教学测量的关系: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一)依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分为:
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2、总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
(二)依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
1、常模参照评价:基于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
2、标准参照评价: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
(三)依据教学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
1、配置性评价(准备性评价):多在教学前为了解学生学习准备情况而使用。
2、诊断性评价:多在形成性评价后使用。
(四)依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
1、正式评价:
2、非正式评价: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一)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
(二)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三)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反思/评价)。
(四)是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是由专家或学者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优点:
1、客观性: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与课堂测验更具有计划性。
3、可比性: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的考试分数具有可比性。
二、教师自编测验
——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测验目的所编制的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多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
标准化成就测验:多用于判断学生与常模相比时所处的水平。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是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2、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职业认知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热心、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等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专门领域的知识时常用的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专家型教师—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研究的目的:找出差异,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有预见性。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一)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难坚持执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二)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
(三)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四)课堂练习
——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作为必经的步骤。
(五)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
(六)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课后评价时所关注的焦点不同:
——新教师多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专家教师更多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课堂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等。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注意:这是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焦点:自己生存的适应性
(二)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焦点:提高学习成绩
(三)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焦点: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二)开展微格教学:
——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将此教学过程摄制成录象,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进行专门训练
(四)反思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