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起信论》是贤首宗根本论典,注疏丰富,影响至深,干百年来为国人所推崇。大师在普陀山闭关期间,温习台、贤、禅、净诸撰集,尤留意《楞严》、《起信》,于此得中国佛学纲要。又曾坐禅,闻前寺开大静的一声钟下,忽然心断,再觉,则见光明无际,从泯无内外能所中,渐现能所内外,远近久暂,回复根身坐舍的原状。……心空际断,心再觉渐现,苻《起信》、《楞严》所说。由于大师对《起信论》有着这样深刻的认识,在弘法热情和悲心的驱使下,撰写了《佛法总抉择谈》、《大乘起信论唯识释》,站在正统的佛教立场,为《起信论》辨护。

  大师在文章中肯定《起信论》是马鸣造,真谛译。对于义理方面的非议,用唯识的理论给予调和、会通。其内容分二点解说:

  l、对《起信论》立论依据的审定:世传马鸣是八地菩萨。而圣位菩萨造论,皆依自证现量智境。登地菩萨的心境,与异生心境及如来心境都不一样。异生心境是纯有漏,无分别智从未现行,如来心境是纯无漏,无分别智恒时现行。菩萨心境,有时有漏同异生,执障相应染法现行,有时无漏同如来,智证真如而无明现行暂断。《成唯识论》所说的等无间缘,第七转识有漏无漏容互相生,第六转识有漏无漏亦容互作等无间缘,皆依登地菩萨的心境说。此菩萨心有漏无间导生无漏,即可上同如来代表四圣;无漏无间导生有漏,复可下同异生代表六凡,这是地上菩萨心境的特点。《起信论》据此立说,所.以主张真如无明有熏习义,有缘起义,这与唯识家约因缘义,说有漏唯生有漏,无漏唯生无漏是不一样的。

  2、对于真如含义的解释;一切法共通的本体名真如,真如体上不离不灭相一一真如自体相,或曰如来藏,即无漏种子,也称本觉;从大乘相大所起现行,即真如用,为能生世出世间的大乘用。真如体上可离可断相一一无明,为一切染法不觉相,即有漏种,是违大乘体的逆相,所起现行为三细六粗等。凡夫无始以来本觉无漏种未起现行,有漏种恒起现行,故名阿赖耶识,所谓生灭不生灭和合体。

  又《起信论》所说的:“以有真如法,故有于无明”,“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自性清净,即心的真如体,亦兼指真如体不离的净相用,此净相用从本来未起现行,是无始法尔无漏种子,此心又具有无明,为无明染而有染心,即无始有漏种子恒起现行,成诸杂染法。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说虽然有漏现行,而真如体及无始无漏种不会变失。

  由此看来,《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与唯识家所说的真如不同。唯识家的真如,是偏于理性的,而《起信论》的真如,是包括理性与正智。又《起信论》虽然未说种子,其实已具足种子义。这样,  《起信论》与唯识不是不相矛盾了吧。《起信论》代表着中国传统佛教思想,如被人推翻,中国佛教将要受到很大的冲击。大师特为会通,尽力扶持,澄清了许多人对《起信论》的误会。

  与《起信论》一样,《楞严经》的真伪也为古今人们所争议,尤其是唯识法相学者一向疑为伪经。大师为维护《楞严经》在中国佛教的地位,撰写了《首楞严经摄论释》,《楞严经研究》。以为《楞严经》是中国佛学的大通量,未尝有一宗取为主经,未尝有一宗贬为权教,应量发明,平等普入。遂结合自身的悟境,沟通了《楞严经》与唯识不同之处,为《楞严经》的宏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教观合一

  中国近代佛教有二种倾向:一种人不重视教理的学习,抓住一句佛号,或一句话头,便苦修终身,一种人虽然终生学教,但只作为学问研究,甚至用考证方法,妄议经论真伪,坏他信心。大师以为这二种都是偏执一端,特别是用日本传来的考证方法,治佛学是不适合的。如《评大乘起信论考证》中说:日本西洋人治佛学,丧本逐末,背内合外,愈趋愈远,愈说愈枝,愈走愈歧,愈钻愈晦,原因是一切佛法都从释尊朗然大觉心海中流出,后来应时机而起波澜变化,终不能逾越此觉源心海的范围,此与西洋学术进化史截然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用西洋人治学方法来治佛学,应该依教起观,解行相应,否则终不能得到佛法真谛。

  唯识宗虽然理论丰富,但在观法方面只有见于《法苑义林唯识章》中的五重唯识观,而此书在学术界又很少有人注意。大师有感于此,依据唯识理论及实践过程,熔教观于一炉,撰《唯识观大纲》,立五种唯识观:

  1、五位百法的唯识观:百法总摄所观一切法,五位是百法的种类。观五位百法:一、八种心王,是识的自体,二、五十一心所,与识相应,随识而有,三、十一种色法,识所变现,见分所缘,心自证知,四、二十四种不相行法,在心,心所,色法上分位假立,无独立自体,五、六种无为,是识实性,也不离识。由此观见法界一切诸法,皆唯识所变,次离一切染唯识相,证唯识性,次由证唯识性,而能如实了诸行,  “犹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由是证得圆满清净转依,性相不二,身土如一,是为究竟唯识。

  2、依真有幻全幻即真的唯识观:包罗万有,唯是一心。此心性体,名曰真如,融贯凡圣,任持一切法种子、根身、器界,又名阿陀那识。有情的流转,由阿赖耶识为种子依,一念不觉,变现末那识,执阿赖耶识为我;变现根身、器界,为自所缘,变现意识,以意根为不共增上依,执根身器界为我,我所;变现五根,藏识摄为自体,安危与共,建立有情世间,变现器世间相,为赖耶见分所缘。又前六识在缘境时,以阿赖耶识所变的根身、器界为本质,自变相分,为自所缘。此为依真起幻,从幻返真的途径。由此可知,一念心起,无不依一真法界而起,无始无终,念念不息,即全法界尽在无明。所谓一念心动,万法生起,万法的产生,是唯识所现,故曰万法唯识。而唯识实性是真如,能知此义,就可以修依真起幻,全幻即真的唯识观。

  3、悟妄求真真觉妄空的唯识观:这有四个步骤;一.悟现前妄执所缘境界,是遍计所执自性。二,根据做梦的经验,认识到心有境空。三、五心位,意识虽然不起现行,而末那,阿赖耶相似相续,未尝停息。四、无始来末那执本识见分为自内我,而有俱生法执,是为根本无明。此根本无明一明,则阿赖耶识转成离垢清净的庵摩罗识,庵摩罗识能任持一切法而不为一切法所蔽,境智相应,得大自在,是为唯识观的究竟。

  4、空云一处梦醒一心的唯识观:以依空有云,全云即空,空云不碍的道理,喻依真有幻全幻即真的唯识观,以悟梦求醒,醒觉梦空的道理,喻悟妄求真,真觉妄空的唯识观。由此空云一空,梦觉一觉,是为一真无障碍法界的唯识观。

  5,五重层次的唯识观:一、遣虚存实:是遣虚妄的遍计所执,存实有的依他、圆成,为空有相对唯识观。二、舍滥留纯:一切诸法皆不离识,识分心、境;境别内外。舍滥,乃舍去心内相分境,约百法中色法,不相应行法;所留为八识五十一心所。留能缘心,舍所缘境,是为能所相对唯识观。三、摄末归本:心,心所各有三分,自证分是体,相、见二分是用。摄相、见用,归自证体,是为体用相对唯识观。四、隐劣显胜:心王是胜,心所是劣,摄劣归胜,为王所相对唯识观。五、遣相证性:遣唯识事相,证唯识理性,事理相对,事尽理显,智都无得,入真唯识观。

  唯识学在一般人眼中,全是理论缺乏具体观行,而在大师看来,所有的理论都是观行。五种唯识观告诉我们学习唯识理论如何依教修观,教观相应,不可偏废。这为扭转将唯识学作为纯学术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七、编《慈宗三要》、提倡弥勒净土

  “慈宗”又称“弥勒宗”,梵语弥勒,汉译慈氏,依据慈氏为宗,故名慈宗。慈宗不同慈恩宗,慈恩宗是依玄奘,窥基所住的寺院得名,其宗旨在主弘法相唯识教观。慈宗以宗奉慈氏菩萨,上生内院为宗旨,正如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专以阿弥陀佛为宗奉持名、观想。此亦如是,专念慈氏如来。

  法相唯识教观,都依慈氏为根本,所以法相唯识宗的依据典藉一一六经,十一慈氏菩萨所说的《金刚经论》、《现观庄严论》.,以及三藏中宣说慈氏行果者,都是慈宗的法藏。慈宗三要是大师在众多的典藉中,选出最重要的三种,其中《真实义品》说明教理,属论;《瑜伽菩萨戒本》轨行持,属律;《上生兜率经》修证上生果,属经。此三种具备了经律论三藏。

  大师为何要编《慈宗三要》,特弘弥勒净土呢?《慈宗三要序》说:

  夫世亲尝集境行果三为《三十颂》,回施有情,护法诸师解之,大义微言烂然矣,是曰《成唯识论》。第明境细繁难了,而制行期果,又非急切能致。慧粗者畏焉!或耽玩其名句味,乐以忘疲,不觉老至,造修趋证者卒鲜。今易以解此《真实义》持此菩萨戒,只此内院生,既简且要,洵为人人之所易能!然《真实义》,诠境之要,菩萨戒范行主要,闻者殆无间然。至观上生为获果之要,必犹难首肯,兹申论之:

  十方诸佛刹,虽有缘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择趋。惟补处菩萨,法尔须成熟当界有情,故于释尊遗教中,曾持五戒,受三皈,称一名者,即为已与慈尊有缘,可求生内院以亲近之矣!况乎慈尊应层靓史,与吾人同界同土,而三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艰,宁不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经上生,即皆闻法不退菩提,与往生他土犹滞相凡小者,殊胜迥然矣。《成唯识论》是慈恩宗的核心著作,文字晦涩,内容繁琐,义理深奥,智慧浅薄的人难以深入,从修行证果方面,要经过漫长的三大阿僧只劫,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大师编《慈宗三要》,令中下根人归宗有在,不至于徘徊于门外。

  依唯识教修行,成就无上佛果,须广集福德智慧资粮,行菩萨行,始能成办。然人寿不过百年,命在呼吸,而集资粮以求解脱生死,事为至急,如果这一生修无所成,则第二生随业受报,或迷倒论堕,前此功德岂不唐捐?佛说净土法门,在令一生得到不退,由众生回向愿力,佛菩萨大悲摄受力,使命终时往生净土中,闻法修行。这对于初发大心凡夫,是最好的去处。

  净土是很广泛的共通概念,经中称十方净土,可见范围之大。但其种类略可分三:一、究竟净土,即法性佛土及自受用佛土。二、他受用净土,是佛为十地菩萨所现净土。三、方便摄受众生净土,即一般所说的弥陀极乐净土,弥勒兜率净土等。在这无量净土中,兜率净土对我们来说,殊胜有三;一、十方净土有缘皆得往生,但何方净土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则未易知。弥勒菩萨当来在此土成佛,教化此界众生,特现兜率净土与此界众生结缘,所以应该发愿往生。二、兜率净土同在娑婆,同在此界,与此界众生有亲切接近的殊胜缘,最易得度,他方净土泛摄十方众生,而此专摄此土欲界众生。三、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其上生是由人修习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的世间,又可感得弥勒下生成佛,早日实现人间净土。所以,我们应该发愿往生弥勒净土。

  往生弥勒净土,不论在古代印度,或唐以前的中国都曾流行。唐朝以后,由于弥陀净土的盛弘,弥勒净土便被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使得学教之人失去归宿。虚大师再次提出,编《慈宗三要》,并制定修行仪轨,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探知虚大师的唯识思想是博大精深,体系严谨。从成立唯识义,依教起行,导归兜率净土,境、行,果总赅无遗,从驳斥西方唯心主义学派,到弹喝国内欧阳师生,捍卫唯识大法,鞠躬尽瘁。

  大师的唯识思想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1、要从境,行,果全面理解唯识思想。大师晚年选编的《慈宗三要》,是学唯识者的行动指南,不能走把唯识学当戍纯学术研究的道路。

  2、学习方法要现代化,学习大师以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古人著作。使其以现代人的服饰、面貌和语言出现于世,从而使唯识学说普及于社会。

  3、要学习西方哲学思想史和名著,熟悉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发扬唯识宗破邪显正的优良传统,对一切修正、歪曲,纂改唯识思想的谬论,要予以迎头痛击。在“高举”的年代里,把思想问题当政治问题来处理。那时我们佛教徒只有修忍辱波罗密,对来自各方面不讲道理的批判,不敢回咀。现在党中央落实了宗教政策,我们还顾虑什么,对别人骂娘的话,我们能置若罔闻吗?

  对大师留下来的丰富的唯识学著作,我们要努力学习,学深学透,从中汲取滋养和力量,进而将大师的唯识思想发扬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